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63.29 KB
- 文档页数:5
云冈石窟小知识山西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建筑。
我国自北魏大规模开凿佛窟时,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石窟基址的勘查、设计、施工等工作。
按照修造时间的先后不同,在窟形上有很大的变化。
位于大同武周山南麓绵延一公里长的山壁上的云冈石窟,早、中、晚三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建造特色。
云冈石窟早在北魏文成帝时开始凿建,是北魏在灭佛运动后,重兴佛教的标志。
传说是在公元460年前后,北魏文成帝东巡,路上偶遇高僧昙曜。
虽然二人并不相识,但是御马见之,张嘴衔住高僧的衣服并且再不前行。
文成帝认可其佛法造诣,遂命其主持全国佛教管理,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也就成就了最初的第16~20窟的“昙曜五窟”。
其中,第18-20窟的修造时间较早,在佛龛前部开设有门洞,门洞上部开设有窗口,内部空间依高大的佛像开凿,窟内进深较浅,且后壁、侧壁和顶部连为一体凿制成佛背光。
开凿时间较晚的第16和第17窟,总体造型风格与之前保持一致,但主像与窟壁之间的距离较之前加大,并且在窟壁有了侧、后之分。
不仅如此,还出现了在前壁开龛的做法,已经出现了向佛殿窟的转型。
中期阶段的云冈石窟是现在编号为1~12号的石窟,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始建造。
此时正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前期,物资充盈,经济上处于繁荣的阶段。
因此,中期建造的石窟规模较大,有的前后具有两室,有的在窟中央以佛像和塔作为中心柱。
石窟内部除了佛像外,在石窟内壁上大多有精美的雕像和壁画,内部佛像与客供件比例相配合,显得内部十分宽敞。
石窟外部有火焰形状装饰的门,门上开窗。
带中心柱的洞窟,中心柱被雕刻成佛塔造型。
中期建设有前庭后室和前廊后室两种规则的建制。
此类石窟有着规则的平面,前部窟室出现了有石柱支撑的多门洞立面形式,这也就形成了多间的木构建筑立面形象。
除立面外,洞窟内也就呈现出明显的模仿木构建筑的形象。
但石窟内部仍采用中心柱的形式,以中心柱前的窟室为主室,中心柱后部的窟室空间较窄,多呈环绕中心柱的甬道的形式,说明在传统中柱佛殿窟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汉化建筑形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那么同学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一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2.董卓乱政:汉献帝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汉献帝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统一北方5.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胜曹操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
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胜姜维降刘婵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晋灭吴之战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5.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2.士族兴起3.贾后乱政:晋惠帝贾南风赵王司马伦专政4.八王之乱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南京建立东晋7.世族扰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8.东晋北伐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0.朋党之乱: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建立南朝宋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4.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5.绘画: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画圣飘带精神6.书法:草书(章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草书(今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行书:东晋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序》。
7.宗教: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东晋慧远是净土宗祖师;法显是中国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侣。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
它位于云冈山南麓,以其千年的历史和精美的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云冈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60年左右,当时是北魏时期。
石窟的开凿工作
自北魏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历经几代的修建。
这座石窟群是由各个朝代的皇族、贵族和寺院等共同努力,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劳动而建造而成。
石窟内的壁画是通过凿刻和粉饰的方式完成的,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场景等各种题材。
云冈石窟的最著名之处在于其巨大的佛像和精湛的浮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卧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尸卧佛,长达17.14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
石窟内还有许多规模宏大、细节精致的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云冈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云冈石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欣赏。
每年,成千上万的
人们来到这里,欣赏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巩固】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A.东汉初年 B.三国时期 C.东汉以后 D.西晋时期【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C项正确;西晋设立舒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排除D项。
故选C项。
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不是在东汉初年、三国时期,排除AB项。
故选C项。
2.云冈石窟位于今天的()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阳C.甘肃D.云南【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位于山西大同的是云冈石窟,A项正确。
位于河南洛阳的是龙门石窟,排除B项;敦煌莫高窟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排除C项;云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3.王僧虔《论书》中称,“王羲之的书法改变了锤矫等人的古体和质朴书风,笔势‘飘若浮云,宛若惊龙”’。
以下能体现王羲之书法这一特点的作品是()A.《宣示表》 B.《兰亭集序》C.《张猛龙碑》 D.《洛神赋图》【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甚。
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正确;《宣示表》是钟繇的代表作,排除A项;《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
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排除C项;《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他是东晋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排除D项。
故选B项。
4.月球上和太阳系中都有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山和星体。
下列哪一项不是他的贡献()A.著有《水经注》一书 B.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C.制定历法《大明历》 D.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水经注》是郦道元的著作,与祖冲之无关,A项符合题意;祖冲之的成就包括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制定历法《大明历》和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BC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山西的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以东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
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93年,是北魏王朝为了供奉佛教而开凿的,历经45年才完工。
因为这些佛像开凿在高山上,所以被称为“云冈石窟”。
它位于
中国北方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
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为“昙曜广场”,是当年昙曜主持开凿的;西部为“大佛殿”,是文成帝时开凿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叶文成帝时期开凿的。
东崖长达3000米,有大大小小的窟龛近500个,佛像2万多尊;西崖有长达2000米,窟龛220个,佛像4万
多尊。
其中最大的窟是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昙曜五窟”,其中以
第一、第二、第三窟最为有名。
这三个窟开凿在一块石头上,从上面可以看到三层塔身,由下而上逐渐缩小,最下层是个方形塔基。
—— 1 —1 —。
【主题】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一、引言云冈石窟作为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而闻名于世。
其兼具佛教艺术和山水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云冈石窟的景点介绍、历史与背景,并共享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与观点。
二、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悬空寺以西,整个景区由五座山组成,其中东山最为著名。
这里有各种规模的洞窟20余处,藏有大量的佛像、浮雕和壁画。
云冈石窟自公元五世纪起,便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之冠"。
三、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背景1. 始建时间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期,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直至唐代和宋代,才基本完成了现今的规模和格局。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冈石窟经历了佛教繁盛时期、政治动荡时期和战乱时期等各种社会历史阶段,因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底蕴。
2. 文化背景云冈石窟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而名扬天下,这不仅与当时佛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兴盛有关,也与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当时的皇家、士绅和民间资本对佛教的赞助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云冈石窟的兴建和发展。
四、景点介绍云冈石窟内有许多著名的洞窟和雕塑,其中尤以"我国石窟艺术之冠"著称于世。
这里有卢舍那大佛、普贤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坐像等著名的佛像雕塑;还有壁画和各种佛龛、石窟和典殿等景点,构成了这一独特的佛教艺术宝库。
1. 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云冈石窟内最著名的佛像之一,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
这尊佛像坐落于东大殿中,高17.14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仿木胎泥塑造佛造像之一。
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庄严的佛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
2. 普贤菩萨像云冈石窟还有令人惊叹的普贤菩萨像,该菩萨像身高13.7米,穿一袭透明的宝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搭一束葵花,栩栩如生。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南麓,是北魏时期的皇家石窟,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398年,当时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
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云冈石窟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
云冈石窟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
它所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
印度佛教诞生于恒河流域,大约公元前一世纪,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承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文化,下启封建文化的高峰——隋唐文化。
这一时期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领先世界,尤其是数学、地理学、农学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
同时,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异彩纷呈。
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在本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体会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通过补充相关史料,感受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进一步体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社会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书法、顾恺之绘画、石窟艺术、文学民歌。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感受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突破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较差,但又有极强的求知欲。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时,可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还可以通过角色表演、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欲望。
教学设想教师首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讲述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识记、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最后通过练习检测的形式检查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期间。
是中国最大的一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首都平城(今大同)西南2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开凿的,共有23个洞窟,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有三窟:第一窟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石塔,塔基呈方形,边长约4米,高约4米;塔身为仿木结构建筑,在塔基两侧各凿一孔,供穿绳之用;塔檐为四面歇山顶;第二窟是一座由前廊、正殿、后殿、回廊组成的古印度式建筑。
这座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为八角形重檐攒尖式。
第三窟是一座佛坛式佛像,坐南面北。
高达17米。
石佛全身贴金彩绘,面部圆润,五官端正,体态丰满。
—— 1 —1 —。
魏晋南北朝园林(注:红色的为书上出现的。
)皇家园林1.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
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
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
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
铜雀台大门内建有浮雕壁画墙,分别为魏武雄风、齐桓公筑邺、西门豹投巫、曹操筑三台、铜雀宴乐、文姬归汉等具有代表性的邺城成语典故。
曹操塑像高9.5米,象征着曹操九五之尊的地位,其手握佩剑,虎视中原,一派霸王之相。
2.华林园:课本P73左下。
3.芸林苑:课本P73左上。
私家园林1.北魏张伦宅园:“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
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
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直。
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从这些描述看来,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主景,已经能够把自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
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籍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
园内高树成林,足见历史悠久,可能是利用前人废园的基址建成。
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尚保持着汉代遗风。
此园具体规模不得而知,在洛阳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坊里内建造私园,用地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当不可能太大。
唯其小而又要全面地体现大自然山水景观,就必须求助于“小中见大”的规划设计。
也就是说,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不能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大幅度排比铺陈的单纯写实摹拟的方法,必得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相结合。
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2.茹法亮的私园:“(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刘武帝即位,为中书道士舍人……,势倾天下,广开宅宇,杉斋光丽与延昌殿相埒……宅后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长廊将一里,竹林花药之美,公家苑囿所不能及”(《南史·茹法亮传》);“广陵城旧有高楼,(徐)湛之更加修整。
关于云冈石窟开凿原因探究作者:艾显慧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云冈石窟;佛教东传;平城一云冈石窟名称的由来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十六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
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附属洞窟二百零九个,雕刻面积达一万八千余平方米。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
关于武周山的描述《水经注·灅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中有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
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两地间来往频繁,武周塞正当交通要冲。
是北魏时期祈福的灵山。
《魏书》中记载北魏皇帝从明元帝始,曾先后七次到武周山祈祷,这里成为统治集团祈福的“神山”。
云冈石窟就开凿在这里。
二云冈石窟开凿的年代关于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中(《大唐内典录》卷第四)。
第二种,文成帝(拓跋睿)和平初年(《魏书》释老志)。
第三种,文成帝(拓跋睿)兴安二年(《魏书》释老志)。
据现在的考证“昙曜五窟”是最先开凿的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师贤卒。
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
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
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所以有人认为是在和平初年开凿。
可是“复佛法之明年”说明开凿时间在复法的第二年,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搞明白复法是哪一年。
《魏书》卷五高宗纪记载“兴安元年……十有二月……乙卯初复佛法”。
复法是在兴安元年,所以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应该兴安二年(公元453年)。
三云冈石窟建造的原因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起源于印度。
云冈⽯窟是哪个朝代的云冈⽯窟简介历史说起云冈⽯窟,这是位于我国陕西省⼤同市的⼀座庞⼤的⽯窟,有着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6世纪北魏时期的佛教⽯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个巅峰时期的经典...说起云冈⽯窟,这是位于我国陕西省⼤同市的⼀座庞⼤的⽯窟,有着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6世纪北魏时期的佛教⽯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这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将云冈⽯窟列⼊世界⽂化遗产时对其作出的评价。
1、云冈⽯窟概况1.1、塔庙窟(1、2号窟)东汉分三国,东西晋后为南北朝,⼀直烽⽕连天战乱不断。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个由外来民族建⽴的政权。
这个名为鲜卑的民族不仅全盘接纳了汉⽂化,还⼤⼒发扬着传⾃西域的佛教信仰,这令那个饱受战争的动乱时代的⼈民有了⾁体外的寄托,于是,⾼僧昙曜奏请北魏⽂成帝在当时京城西郊武周⼭开凿五所⽯窟,窟内⼤像以北魏五位皇祖为原型,正式拉开了这座延存⾄今的云冈⽯窟的舞台帷幕,也将佛教信仰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了⼀起。
1.2、佛阁(5号窟)直到站在云冈⽯窟前的那刻,你才真正感受到北魏⼈对佛教那种发⾃内⼼的信仰与膜拜。
这东西绵延⼀公⾥的⼏万尊⼤⼤⼩⼩的⽯佛,⽆不经历了岁⽉的洗染,且依然散发出神秘的微笑。
云冈⽯窟⼤部分作品完成于北魏孝⽂帝迁都洛阳以前,特别有代表性的当属早期的“昙曜五窟”,五窟⽓势磅礴,保留了后世少有的浑厚雄伟、纯朴⼤⽓的西域风格。
中期⽯窟多为已渐成熟的北魏艺术风格,华丽复杂,精致多彩,以精雕细琢的风格旗帜鲜明地出现在⼭崖间。
西部诸窟为云冈晚期⽯窟,为北魏迁都后的民间开凿,但却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全⾯进⼊中国化与世俗化时代。
1.3、中期开端的双窟(7、8号窟)云冈⽯窟的造像艺术直接吸取了印度键陀罗艺术的精华,却⼜不可避免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原秦汉传统雕刻艺术,此外还明显流露出中亚波斯艺术的⾊彩。
山西的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以北约20公里的武周山南麓。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最早主人是北魏皇室,后来,因为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云冈石窟的开凿也就和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集中了北魏时期建筑、雕刻、绘画的最高成就。
石窟内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十万多尊,最大的佛像高17米,重达20吨。
云冈石窟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北魏王朝在武周王朝时期开凿的皇家石窟;第二部分是西魏、北周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第三部分是以北魏时期雕刻为代表的石窟群。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窟”和“第二窟”。
第一窟是整个云冈石窟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窟群。
窟内佛像高大雄伟,造型精美,规模宏大。
窟中央为释迦牟尼坐像,高达17米,头高4米、鼻长1.7米、眉长2.8米、眼大如盘、明眸善睐、纤毫毕现;双手持钵、足踏锡杖;像身披袈裟。
—— 1 —1 —。
云冈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整理)-maoqian云冈石窟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按地理位置总体可归纳为东、中、西三部分。
其中,著名的昙曜五窟就坐落在西部窟群中。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大约有四五十个,石雕造像大约有五万多尊,是北魏时期皇室经营的一座大型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时代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最繁荣(460年—524年)时期开凿的,由当时西域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云冈石窟开凿的起因是北魏皇帝崇佛,并想利用佛教来达到安抚民心,并显示其国力强盛的目的。
历史背景北魏王朝是由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所组成的。
当他们在中国北方一带开始活动时,还没有开始信仰佛教,直到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接触中原多重文化,他们才逐渐对佛教有所了解。
道武帝"好黄老览佛经"。
明元帝时,"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象,乃令沙门,敷导民俗"。
太武帝于太延五年(439年)灭了当时佛教发展之域的北凉,这些是北魏佛教史上具有意义的大事。
从此凉州佛教东传,北魏佛教的兴盛时期到来。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由于佛寺日趋腐败,太武帝下诏毁灭佛法。
后到文成帝即位后,立刻恢复佛法,使佛教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这便是大规模开凿云风石窟的直接原因。
早期开凿,第一期整体上看,云闻石窟的早期石窟,大多开凿于文成帝时期。
文成帝深信佛法,在他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又受时代崇尚,佛教一下子就大规模地兴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形象为参照的,魏文帝头上脚下各有黑德一颗,恰好大佛的上下也各有一颗黑石,真是模仿得太形象了。
但这种以佛象征皇帝的情况仅限干云冈石窟前期营造时期。
云冈中期石窟,开凿于孝文帝执政时期,是云风石窟雕刻艺术民族化趋于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皇室内部矛盾急剧上升,皇室、贵族重佛也越来越烈,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洞窟内佛教色彩浓厚,精雕细刻的佛教故事占洞窟的大部分。
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已经蔚然成风。
中期石窟,是云同石窟的艺术水平发挥到最高境界的时期。
云冈后期石窟,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
北魏虽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心南移,但平城仍为北都,不失北方重镇佛教要地之位。
不过石窟的单体规模再不能和以前相比。
这些小窟自东向西遍布崖面,主要坐落在二十窟以西的崖面上。
石窟的整体布局多而不乱,大小各异,错落有致,仍然给人以壮观、辉煌的气势。
但从观赏性、艺术性上来看,都大大逊色于前期和中期石窟。
昙曜五窟昙曜五窟位于云冈西部窟的东端,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的几个洞窟。
县曜五窟包括编号为16到20这五个洞窟。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昙曜在京城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有五个窟,镌建主尊佛像各一,高的有七十尺,除主佛之外,每个窟内还有大量I的其他雕刻,气势宏伟,空间奇特,这就是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从东到西的距离约有100米,窟前地面位于一个水平线上,平坦开阔。
雕满千佛的外壁虽然风化严重,但我们从残存的雕像中,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壮观景象是在多元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第16窟(这个窟是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万象窟。
昙曜五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每个窟的主要造像都象征一位皇帝,第16窟的这个造像是对应了文成帝拓跋濬。
这一佛像高达13米多,下身已残,上身较为完整。
其特点是,发型为波纹状,面部俊秀,但很威严,身穿厚重毡披,胸前衣结飘带,有些像现在朝鲜族服装的衣结。
右手向上施无畏印,表示佛布施一切大愿救济众生,它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惧,左手半下垂,屈手,拇指与中指相捏。
力图刻画出一位潇洒大方、朝气蓬勃的形象。
虽然16窟是云閃的早期窟洞,但这尊主像却和云冈石窟其它佛像服装想死,主要体现出博大的气势,因此有人推测主像雕凿于云冈石窟的中期。
)第17窟这个石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又经历了显著变化的不同时期,在雕刻艺术上,成为了研究中国早期石窟不可多得的典型。
平面柳圆形的洞窟,弯隆顶。
这个大像窟的主佛像高15.5米,占据洞窟较多大的面积。
这个像的面部、胸腰部风化严重,双臂也残损。
但从整休艺术风格来看,薄衣贴体的外来因素占了较大成分。
主佛像的左右两侧分别是穿贴体通肩大衣的坐佛像和立佛像。
与主佛像造像一道,组成了这个洞窟以交脚佛为主的三世佛布局。
依照其特征推测是象征了没有继位就死去的景慕帝拓跋晃。
这与北魏都城平城发生的一个事件有关,这就是"太武灭法"。
北魏进入中原,继承了汉代佛、道一并信仰的习惯,佛、道之间的斗争往往与政治斗争相联系。
在这一种情景下,佛、道间的相互排斥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五世纪,佛教及其艺术形式在中国广大地区得以流行,拓跋族鲜卑部进入中原以后,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也习览佛经,皇帝带头信佛教的结果就是把佛教奉为国教。
太武帝拓跋蒸在位时(423年一451年),不仅信佛教,又重用道士寇谦之的弟子崔浩为司徒。
崔浩学识广博,经常对太武帝讲一些道教是华厦正宗,而佛教为胡夷异教的理论。
因崔浩的高超讲解,拓跋寿深信不疑。
崔浩被太武帝越来越重用。
太武帝466年在种麦寺内休息,他的马在寺内吃草见到寺内的和尚到酒楼来喝酒,太武帝的下属进入和尚的屋内,发现还有弓箭矛盾等武器。
于是太武帝大怒,他认为武器并非"僧人所用",一定是“通谋”来害国害民。
干是马上命令,把僧人赶出寺院。
在收抄寺院时还发现寺内藏有女人,太武帝更加气愤。
他又发布诏书,把和尚赶出长安,命令全国上下"焚烧佛像寺",并强迫和尚还俗。
太武帝的灭法行动,是以国家意志的强压付诸实施的。
使许多佛院寺塔毁掉,尽管如此,也没有动摇佛教的根基,上至太子拓跋晃,下至和尚教徒,都仍然对佛教保持信仰决心。
当时的太子拓跋晃消极对待焚烧佛寺,正是太子的这些措施,为佛教以后的"东山再起"保存了一些基本的力量。
拓跋晃离世后,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继位为文成帝(452年—464年),他不仅恢复了佛法,还拨款支持开凿了昙曜五窟,为没有继位就离世的拓跋晃塑造了雕塑形象。
第18窟在北魏众多的皇帝中,太武帝拓跋焘是功励显赫的一位皇帝。
他武功最好,开拓疆域,平定叛乱,取得的成就最大。
同时他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太武年间,佛教与道教之争愈演愈烈,而当时的佛教圣地长安佛寺内部腐政,又参与政事,寺院经济在当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负担。
于是,太武帝下令清除佛教,凡有佛经图文的书籍全部烧毁,僧尼和尚无论老少都被处死。
在政治宣传不到位的情况下,简单的灭佛事件使普通的信众不明事理,因而这场灭佛事件使太武帝大失民心。
作为一名僧人,昙曜看到佛、道之争日益激烈,为了调和两教之间的矛盾,缓和政治上的冲突,决定为太武帝造像。
第18窟的主佛像就是太武帝,这是一尊站立的佛像,像高15.5米,居于昙曜五窟的中部。
这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形象出现的,气势雄浑、神态刚毅,有着雍容华贵的文人气质。
体态丰映,身上的袈裟上雕有无数小佛像。
佛像右手下垂,左手抚胸,好像在扪心自问,对灭佛一事进行反省。
(不过,本图是由洞窟外面拍摄,所以装裴上的小佛,甚至手的动作都无法看到,只能,看到颈部及头部)千佛壁第19窟这个洞窟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组合形式也较为特殊的一个洞窟。
从平面上看主洞外壁向北收缩约5米,和其他窟不在一条线上。
高达16.8米的主佛坐像不仅是昙曜五窟中第一大佛,而且也是云冈石窟中第二高的佛像。
佛像端庄稳静,面容慈祥,身躯平正,披右袒袈裟,结跏跌坐,右脚包压在左腿上,取"吉祥"坐式。
这尊主佛像不仅是昙曜五窟中最为高大的佛像,而且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尊呈跏跌坐、作说法印的佛像。
第19窟是三世佛的布置,主窟的佛像是释迦牟尼,南壁两侧有释迦佛与儿子(罗睺罗)相会的情景。
第20窟被誉为云冈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像,是二十窟中最大的佛像。
这个佛像雕刻精细,高13.71米,高肉鬓,脸是方形,两耳垂肩,眉目细长,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都被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翅,双肩厚实,而相比躯干却较单薄,内着僧衣,外穿袈裟,袒露右肩,衣纹厚重,身体略向前倾,体现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总体精神。
第20窟主佛这尊佛像高近14米,为结跏趺坐像。
佛像的而容丰满端庄,双肩平直宽厚,双臂自然下垂,双手相合置于跌坐的双脚上。
这尊大佛所穿的袒露右肩服式来源于印度普通民众的服式。
(这种服式在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中是很常见的)因为洞窟崩塌使佛像露天,所以人们便称其为"露天大佛"。
这尊佛像是标准的"三十二相"佛像,雕刻生动传神,非常精美。
(第三十二相,“顶成肉髻相”,佛的头顶有肉髻,我们看画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头顶多了一块,这是肉髻相。
)中期石窟云冈中期石窟,是继昙曜五窟之后,大约在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开凿的。
于前期昙曜五窟相比,这一阶段开凿的石窟形制更加多样,造像更为精美,而且体彩也更丰富广泛。
(不像昙曜五窟以表现北魏统治者为主要造像目的,可见这一阶段雕刻艺术已逐渐走向成熟化。
整体上看,云冈石窟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魅力。
第1窟和第2窟为一对平面近似长方形的平顶双窟。
所谓双窟,就是指从外立面上看,两个洞窟是一个整体,而且规模、形制、内容等连接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共用一个前室。
在云风石窟中,除了第1、2窟是双窟构造外,第5、6窟,第7、8窟以及第9、10窟等也是双窟构造。
双窟流行的原因:历史记载,北魏平城时期(5世纪中叶)开凿云冈石窟,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拓跋弘逝世后,太皇太后冯氏(就是文成帝的文明皇后)与孝文帝一同掌权,包揽朝政大小之事十多年,称孝文帝与太皇太后为"二皇"或"二圣"。
当时云同石窟为皇家开凿,于是,在这个时期,开凿大型双窟现象十分流行。
第三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要地。
尽管大窟减少,但中小窟龛却自东往西遍布崖面。
这就是云冈第三期石窟(约公元494年-524年)。
第三期主要石窟分布在十二窟以西。
四、十四、十五窟和十一窟以西崖面上的小窟、龛像,四至六窟间的小窟,大都雕刻于这一时期。
特点:洞窟已单独形式出现,多不成组,洞窟为中小型,一部分龛像是铺刻在前期的窟壁或崖面上,洞窟内部日趋方整。
三壁三龛及重龛式的洞窟,这时较为流行。
窟门外崖面上雕饰益加繁缛。
第二期雕刻中丰富多变的气势减弱,新形象也出现不多。
造型趋于消瘦,衣服下部的褶纹重叠繁复,龛楣、帐饰也日益复杂。
佛像面形清瘦,长颈,削肩,是为“秀骨清像”。
全着褒衣博带式服装。
类型第三期窟龛,大体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1.塔庙窟四窟及四五窟之间的塔洞和三十九窟,都是塔庙窟,正面雕塔或方柱,壁面多雕千佛小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