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输基础001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一局部信息技术基础主题一:信息获取001.关于信息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D〕A.收音机就是一种信息 B.一本书就是信息 C.网络就是信息 D.报上登载的足球赛的消息是信息002.以下关于信息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D〕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表达信息的载体依附性B.交通信号同时被许多行人接收,表达信息的共享性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可以表达信息的价值性D.身边的信息总是表达信息的不完全性003.通过网络、电视和其他途径观看"神舟七号"发射直播的人数超过6亿人次,这个事例说明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D〕A.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B.信息可以转换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和传播C.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并且屡次使用D.同一个信息不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004. 对于信息的以下理解,错误的选项是(D)A. 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认识B. 信息、物质和能量构成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C. 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表达D. 信息只在需要时存在005.现代社会中,人们把〔D〕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A.精神、物质、知识 B.财富、能量、知识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006.关于信息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A.信息是具有价值的 B.信息是可以不依附于任何载体的C.信息是永远有效的 D.信息是无法进行加工的008.小张是个球迷,因没能收看到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现场电视直播而懊恼不已。
事后从报纸上得悉了比赛结果,再看比赛录像时已经没有了观看现场直播时的那种紧张激动心情。
这个事例主要表达了信息的〔C〕A.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存储性009.关于信息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信息能够不需要载体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反映的是事件永久状态010.学校通过广播报道校运会赛事信息,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B〕A.动画 B.声音 C.视频 D.图形011.古人云:"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001七层OSI参考模型⼀、什么是七层OSI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个⽤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和应⽤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三、七层详解1、物理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利⽤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是传输的媒介,在线路中将0/1转换成电信号和光信号。
相当于是邮局与邮局之间的搬运⼯。
物理层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
作⽤:承载⽐特流的传输特点:看得见,摸得着。
⽐如集线器(hub),中继器,⽹线,光纤,光猫,双绞线,同轴电缆等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采⽤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法,使得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差错的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称数链层;相互直连的设备之间需要使⽤地址实现物理传输,⽽这个地址就是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注:任何⼀个⽹络设备都有⼀个唯⼀的⾝份识别码,这个识别码就是MAC地址,MAC地址是⼀串⼗六进制的12位数字编码)。
相当于邮局中的拆箱⼯⼈。
数据链路层将⽐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链路层地址 (以太⽹使⽤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分为2个⼦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MAC⼦层处理CSMA/CD算法、数据出错校验、成帧等;LLC⼦层定义了⼀些字段使上次协议能共享数据链路层。
二进制数据经过传送、存取等环节,会发生误码(1变成0或0变成1),这就有如何发现及纠正误码的问题。
所有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原始数据(数码位)基础上增加几位校验(冗余)位。
一、码距一个编码系统中任意两个合法编码(码字)之间不同的二进数位(bit )数叫这两个码字的码距,而整个编码系统中任意两个码字的的最小距离就是该编码系统的码距。
如图1所示的一个编码系统,用三个bit 来表示八个不同信息中。
在这个系统中,两个码字之间不同的bit 数从1到3不等,但最小值为1,故这个系统的码距为1。
如果任何码字中一位或多位被颠倒了,结果这个码字就不能与其它有效信息区分开。
例如,如果传送信息001,而被误收为011,因011仍是表中的合法码字,接收机仍将认为011是正确的信息。
然而,如果用四个二进数字来编8个码字,那么在码字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增加到2,如图2的表中所示。
图 1图 2注意,图2的8个码字相互间最少有两bit 的差异。
因此,如果任何信息的一个数位被颠倒,就成为一个不用的码字,接收机能检查出来。
例如信息是1001,误收为1011,接收机知道发生错不能被纠正。
假定只有一个数位是错的,正确码字可以是1001,1111,0011或1010。
接收者不能确定原来到底是这4个码字中的那一个。
也可看到,在这个系统中,偶数个(2或4)差错也无法发现。
为了使一个系统能检查和纠正一个差错,码间最小距离必须至少是“3”。
最小距离为3时,或能纠正一个错,或能检二个错,但不能同时纠一个错和检二个错。
编码信息纠错和检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增加码字间的最小距离。
图3的表概括了最小距离为1至7的码的纠错和检错能力。
图3码距越大,纠错能力越强,但数据冗余也越大,即编码效率低了。
所以,选择码距要取决于特定系统的参数。
数字系统的设计者必须考虑信息发生差错的概率和该系统能容许的最小差错率等因素。
要有专门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奇偶校验奇偶校验码是一种增加二进制传输系统最小距离的简单和广泛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