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展规模化储能新技术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10.66 KB
- 文档页数:4
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分析一、引言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储存技术已成为当前发展的热点。
新能源储存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能源储存、现场储存和供电等能源应用中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二、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概况1. 传统的储能技术传统能源储存技术主要有电化学,机械,热力学和化学等技术。
其中,电化学技术包括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
机械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重物储能等。
热力学技术包括蓄热和蓄冷等技术。
化学技术包括合成氨、合成甲醇等技术。
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能源转换、储存等领域中,但随着新型储存技术的介入,这些技术逐渐面临被取代的危机。
2. 新兴的储能技术新兴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纳米氧化铝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压缩空气储能等。
其中,钠硫电池由于具有储存能量大、成本低、寿命长、材料丰富等特点,备受关注。
纳米氧化铝电池则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锂离子电池与纳米氧化铝电池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等领域。
超级电容器储存能量更高,寿命更长。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潜在的高储存密度。
三、新能源储存技术的趋势1. 提升储能效率新能源储存技术的趋势之一是提升储能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技术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提高储能效率的方法包括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电池内部的能量损耗等。
2. 降低成本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另一个趋势是降低成本。
目前,新能源储存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等方法降低成本。
此外,政府对新能源储存技术的补贴也可以降低成本。
3. 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是新能源储存技术发展的关键。
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储存设备大多是通过定制生产的,造成成本上升,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效率。
4. 多元化应用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例如,储能系统可以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分布式电源、大型工业盐浴炉等领域,未来将有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出现。
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不断增加,而新型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纳米储能等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技术问题当前,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存在着成本高、寿命短等问题。
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也给新型储能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稳定性和寿命,以及减低成本,成为研究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议:1. 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突破,提高其稳定性和寿命。
2. 加强新型储能技术与新能源的集成研究,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
二、政策问题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对新型储能技术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新型储能技术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建议:1. 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对新型储能技术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2. 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保障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的良性协同发展。
三、市场问题当前,新型储能技术的市场应用还相对较少,存在市场认知度不高、市场规模较小等问题。
市场竞争激烈,新型储能技术的商业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建议:1.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新型储能技术在社会和市场中的认知度。
2. 建立新型储能技术的标准化体系,促进其规模化应用,拓展市场规模。
四、环境问题新型储能技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部分储能材料的开采和回收处理问题。
如何在推广新能源的减少新型储能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建议:1. 加强对新型储能技术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监管,促使企业合理开展生产和使用活动。
柳州新型储能项目建议书1. 项目背景随着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柳州市的清洁能源发电能力不断增加。
能源的储存和调度却成为了一个面临的难题。
传统的储能方式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研究和应用新型储能技术,以提高柳州市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2.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推动柳州市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储存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柳州市的能源转型提供支持。
具体目标如下: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柳州建设示范性新型储能项目;提高柳州市清洁能源的储存能力,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降低柳州市的能源消耗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柳州市的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3. 项目内容本项目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3.1. 技术研究和开发通过相关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等;热储能技术:如相变储能、储热材料等;力学储能技术:如重力储能、压缩气储能等。
3.2. 建设示范性新型储能项目在柳州市选取合适的场地,建设示范性新型储能项目。
通过实际运行和监测,验证新型储能技术的可行性和优势。
3.3.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建设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新型储能项目的自动化监控和调度。
通过集成各类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算法,实现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精准管理。
4. 项目实施计划本项目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预计实施周期为三年。
阶段一: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时间:第1年主要工作内容: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定可行的技术方案。
时间:第2年主要工作内容:选址、设计、建设新型储能项目,对项目进行实际运行和监测。
阶段三: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建设阶段时间:第3年主要工作内容:建设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新型储能项目的自动化监控和调度。
5. 预期效益本项目的预期效益如下:提高柳州市清洁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增强柳州市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减少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风险;推动柳州市能源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机会。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储能产业作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然而,储能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技术、市场、政策和环境等方面分析现阶段储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技术方面的困难及建议1.1技术成本高昂储能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这直接影响了储能设备的成本和竞争力。
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高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技术进步。
1.2储能技术标准缺乏统一由于储能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不同企业开发的储能设备之间互通性不佳,这限制了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建议:加强产业协会和国家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制定统一的储能技术标准,促进技术的交流和共享,并提高储能设备的互通性和可靠性。
1.3储能技术安全隐患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隐患问题也愈加凸显。
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隐患、储能设备的电气安全问题等,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建议:加强对储能技术的安全监管和评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市场方面的困难及建议2.1市场需求不足目前储能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缺乏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导致储能产业的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储能技术在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推广应用,提高市场需求。
同时,储能企业可以开发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
2.2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储能产业竞争激烈,众多企业进入市场,价格战激烈,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挑战。
建议:储能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避免价格战对企业的伤害。
新能源产业如何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多种形式,具有清洁、可再生、低碳等显著优势。
然而,要实现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同时把握关键的发展机遇。
首先,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太阳能为例,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是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虽然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在不断提升,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大在材料科学、半导体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探索新型的太阳能电池结构和材料,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风能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风机的大型化、智能化设计,以及提高风能的捕获和转化效率等。
此外,储能技术的突破对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
电池储能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能量密度低、充放电次数有限、成本较高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如液流电池、超级电容等,以满足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对储能的需求。
其次,政策支持是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通过出台补贴政策,降低新能源产品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能源政策和环保标准,限制传统能源的使用,为新能源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合理布局产业,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在政策执行方面,要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信心。
再次,产业链的完善是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
新能源产业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项目开发、运营维护等。
要实现规模化发展,需要打造完整、高效的产业链。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应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新能源产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
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加工和提纯技术,降低原材料成本。
在设备制造环节,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储能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储能技术是指将能量转化为可随时使用的形式并进行保存的技术。
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储能行业成为了当今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储能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储能行业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了机遇。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储能技术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间断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产生能源使用与供给不匹配的情况。
而储能技术能够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电源的依赖。
其次,储能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各类储能技术不断涌现。
目前,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动能储能等。
其中,电池储能技术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快速响应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了储能行业的主流技术。
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动汽车等领域得以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
其他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和动能储能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储能行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经济因素和市场需求等。
政策支持是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补贴措施,以鼓励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储能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提出要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储能设备的产业化水平。
技术创新是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各大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储能技术,以提高储能设备的效率和性能。
同时,随着储能市场规模的扩大,经济因素也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储能设备的成本逐渐下降,使得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普遍。
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催生了储能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需求。
储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创新将持续推动储能行业的发展。
各类储能技术将不断完善,提高能量密度、增加循环寿命,同时降低成本。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储能技术是能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平衡能源供求关系。
然而,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市场和资金等方面探讨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政策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在政策方面,储能产业面临着准入门槛高、政策法规不完善、政策环境不确定等问题。
首先,储能产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由于储能技术的复杂性和投入成本较高,很多企业难以达到相关的技术和资金要求,导致市场准入受限。
其次,政策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储能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规范,储能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政策环境不确定。
由于政策的调整与更新,储能产业的投资环境不够稳定,缺乏长期的可预见性,这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降低准入门槛,并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
二、技术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在技术方面,储能产业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高、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首先,储能技术成熟度不高。
目前,储能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存在安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隐患。
其次,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储能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或意外,可能对环境和人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储能技术发展的重要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储能技术的成熟度和安全性,并加强技术标准和管理,确保储能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市场面临的困难及建议在市场方面,储能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首先,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仍处于转型期,目前对储能设备的需求相对较小,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
受制于成本等因素,储能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盈利空间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并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我国储能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一、背景概述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推动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储能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平衡能源供需,稳定电网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储能市场现状分析我国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相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主要的市场应用领域包括电力系统调频、储能电站建设、新能源消纳、电动汽车辅助服务等。
储能市场主要由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主导。
三、储能产业发展趋势1.技术进步:储能技术不断创新,新型储能技术不断涌现,如钠氯化物电池、氢氧化物电池等。
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
2.降低成本:储能技术的成本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扩大,储能技术逐渐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也有望降低。
3.应用领域扩大:未来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扩大,包括电力系统、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等。
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储能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4.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为储能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四、储能产业存在的问题1.技术不成熟:目前储能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能量密度低、寿命短、安全性隐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
2.缺乏标准与规范:储能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行业发展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加强标准化建设。
3.产业链不完整:我国储能产业链相对不完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设备依赖进口,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发展建议1.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加大技术投入,推动储能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储能技术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产业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3.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加强对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降低产业链依赖进口的风险,提升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
新能源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新能源储能系统是指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起来,以供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使用的系统。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储能系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对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新能源储能系统发展现状1. 储能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储能系统的核心是储能技术,目前主要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和氢能储能等。
电池储能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其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
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等优势,适合于短时高功率输出的场景。
氢能储能技术则通过将电能转化为氢气进行储存,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期储存等特点。
2. 应用领域的拓展新能源储能系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在家庭领域,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或者风能转化为电能,供家庭使用,实现自给自足。
在工业生产领域,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以平衡电网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新能源储能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无人机等领域,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供应。
3. 政策支持的推动政策支持是推动新能源储能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国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例如,中国发布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对新能源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和补贴措施,以促进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
三、新能源储能系统未来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和突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储能系统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例如,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将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超级电容器的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度;氢能储能技术的研究将解决氢气的储存和输送问题。
这些技术创新和突破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发展。
2. 规模化应用的推进随着新能源储能系统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其规模化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进。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储能产业作为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储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技术难题1.1储能技术成本高当前,储能技术的成本依然相对较高,造成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限制了储能产业的发展规模。
主要原因在于储能设备的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导致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大力支持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技术成熟和生产规模化,推动储能设备的降本增效。
同时,加大对储能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降低储能设备的制造和运营成本。
1.2储能技术稳定性不足部分新兴的储能技术虽然在实验室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其技术稳定性还不够成熟,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
例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循环寿命短、安全性差等问题,尚未广泛商业化应用。
建议:鼓励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兴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同时,加强对新兴储能技术的监管和标准制定,确保其在商业化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储能设备的寿命和安全性由于储能设备需要频繁充放电,其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成为影响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部分储能设备的循环寿命较短,同时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储能设备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其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储能设备的寿命和安全性。
鼓励企业加大对储能设备的研发投入,提升其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二、政策环境2.1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储能产业的政策环境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等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对储能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够明确,导致储能项目的投资风险较大。
建议:政府应出台统一的储能产业政策法规,明确储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降低储能项目的投资风险。
【摘要]怎样把低峰时多余的能源储存起来,以达到规模化开发使用的要求?这是当前能源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
对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广西来说.发展各种形式的能源储存技术将有效解决能源的季节性短缺.减轻对传统矿物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可持续供应。
除调峰填谷外,储能技术还具有紧急事故备用、调频、调相等作用。
本文介绍了正在开发中的水力储能、电池储能、超导储能、飞轮储能及生物储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并探讨了适合广西发展的抽水蓄能、潮汐储能和电池储能技术等。
[关键词]广西能源短缺储能技术
理论上,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种类繁多,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化学能等,但受经济、技术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人们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能源仅限于煤、电、油、气等少数几种,其他能源只是作为补充。
不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还是核能,都是大自然在数亿年间所储存的能量,只是人们今天把它们开发出来集中释放和使用。
但是今天被大量使用的能源多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用完的一天。
现在,能源危机已经显现,需要尽早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的希望就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
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就是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及化学能等能够被重复利用的能源。
但开发可再生能源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多数可再生能源不易存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功效非常小,难以作为大规模动力使用。
基于此,研究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储存技术就成为非常有意义和紧迫的事情。
1.能源结构性和季节性紧缺呼唤储能新技术
能源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能源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在能源开发及利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有的能源与一般传统的矿物能源(如煤、石油等)不同,如太刚能、风能、潮汐能等再生性能源,其供应的能量随时间、季节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化,不具备定量持续供应的特性,给进一步的利用带来了困难。
而有的能源具有固定的输出容量,但是需求负荷随时间而变化,如各种电能(如火电、水电、核电等),当需求变化使负荷容量低于供给容量时就造成能量浪费,高于供给容量时造成拉闸限电。
能量供给和需求的不稳定性或可变性使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能源储存的技术。
广西是个能源三缺省份,缺煤少油,电能供应也很紧张,越来越突出的能源供给不足问题将制约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广西又是一个能源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如沼气、太阳能、海洋能等,只是由于经济技术原因,实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很少,规模也过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工业上,传统能源仍占主导地位.能源供给形式单一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很明显,广西的能源短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能源可用,而是属于结构性和季节性短缺。
以水能为例,广西是西电东送的输出地之一,堪称资源丰富,但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差异很大,季节性短缺非常明显,供应旺季用不完,供应淡季不够用。
又以沼气为例,广西农村沼气池拥有率全国第一,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恭城模式”.但如何大规模地在工业上使用这种能源还缺乏研究。
由于能源储存技术(包括储存多余能量,改变能量的输出容量、输出地点、输出时间等)可以改善能量的供应性质,因而成为现代科技界、工业界努力发展的目标。
广西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理应大力开发利用规模化储能新技术,分散在能源使用上对传统能源依赖过重的局面,实现能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循环化。
2.正在开发中的储能新技术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探索和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储能方式,主要可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超导储能。
物理储能方式主要有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
化学储能技术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
超导储能是把超导材料做成线圈.能量储存在超导磁铁中。
一旦需要,便可以在一个周波内释放出数以兆瓦的电能。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储能方式的特点。
2.1抽水储能。
这是在电能过剩的情况下,把低水位的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广西发展规模化储能新技术的探讨
作者:王殿华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刊名:
广西节能
英文刊名:GUANGXI JIENENG
年,卷(期):2006(1)
1.彭天波;刘晓亭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经营现状[期刊论文]-中国电力 2004(12)
2.王永川;陈光明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实际应用[期刊论文]-热力发电 2004(11)
3.张华民;周汉涛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能源工程 2005(03)
4.杨丽斌;王俊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源储存[期刊论文]-能源工程 2002(06)
5.程时杰储能技术及其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电气应用 2005(04)
6.张秀彬;聂晓冬超导磁储能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1994(01)
1.吴一辉.贾宏光.林来兴卫星姿态控制及储能一体化系统[会议论文]-1999
2.陈进光飞轮蓄电池再度兴起[期刊论文]-现代科技译丛2002(4)
3.王啸虎应用飞轮完成卫星能源与姿控系统的联合设计[会议论文]-2005
4.贾英宏.徐世杰.汤亮.JIA Ying-hong.XU Shi-jie.TANG Liang利用能量/动量飞轮的偏置动量姿态控制系统[期刊论文]-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2004,17(4)
5.房建成.FANG Jiancheng谈谈从事科研工作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科技导报2008,26(23)
6.李春明.郭颖.肖文生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展示机构设计[会议论文]-2005
7.熊晓红.李军超.冯仪.黄树槐.XIONG Xiao-hong.LI Jun-chao.FENG Yi.HUANG Shu-huai CNC电动螺旋压力机[期刊论文]-锻压技术2007,32(5)
8.严干贵.谢国强.李军徽.王健.朱昱.丁玲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综述[期刊论文]-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3)
9.张亚崇.孙国基.张亚军电力储存用飞轮系统的控制模型研究[期刊论文]-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31(4)
10.张翠萍高温超导单畴块材YBCO和REBaCuO的生长、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学位论文]2005
1.郭曦推动广西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 2011(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xjn200601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