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 格式:doc
- 大小:1.54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04 诫子书(一)(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B.由是感激C.非淡泊..无以明志D.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受任于败军之.际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B.还于.旧都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
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
《出师表》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宁夏中考题)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诸葛亮(出师表》选文,回答问题。
(12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10.翻译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1.请用“/”符号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12.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参考译文】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三国蜀汉-诸葛亮《三顾茅庐》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三顾茅庐
三国·蜀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出师表》和周瑜《疾困与吴主笺》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②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③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节选自周瑜《疾困与吴主笺》)注:①讨逆:指孙策,因其曾受封为“讨逆将军”。
①疆埸(yì):指边境。
①旰(gàn)食:晚食。
指事务忙碌不能按时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至于斟酌..损益( )(3)但恨.微志未展( )(4)此朝士旰食之秋.(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B.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C.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D.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出师表对比阅读海淀阅读《出师表》与《三国志·诸葛亮传》选段,完成第8-11题。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①写诚②,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④,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⑥,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⑦。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注】①[解带]比喻敞开胸怀。
②[写诚]抒发诚意。
③[举州委质]献出整个荆州投降。
④[众寡]人少。
⑤[吴会]吴国。
⑥[乘胜克捷]乘胜扩大战果。
⑦[军师将军]军事统帅。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B.遂许先帝以驰骋驱驰:奔走效劳C.后备又以西取益州西:叫面D.江南悉平悉:全,都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江苏广陵古籍刊印1990年版)。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先帝:指刘备。
崩殂(cú):死。
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益州:这里指蜀汉。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时┃指四季中的秋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殊遇:优待、厚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做“恢宏”。
引喻失义:说话不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适当。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指商店开始营业引喻失义┃义┃适宜,恰当┃正义,意义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宫里身边的近臣和朝廷里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宫中:指皇宫中。
文言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奉命于危难之间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年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诸葛亮出师文言文阅读答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为妙绝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皆以美于徐公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选文第一段中“由是感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诸葛亮正是由于感恩,才倾尽毕生精力去完成先帝托付。
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感恩”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9.①躬:亲自,自身②卑鄙:低微鄙陋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
10. C 评分标准:2分11. 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使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评分标准:4分,每小題2分。
①句中状语后置、整体句意为记分点。
②句中“所以”、“职分”为记分点。
12. 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鄱,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理解: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4分,原因2分,理解2分。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一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诸葛亮躬耕地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
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
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三《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
‟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臣本布衣()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恰当的语句填空。
(3分)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在他“躬耕于南阳”,就“”。
为报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后值倾覆”时“”。
由于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在驾崩时“”。
刘备和蜀国的崛起与诸葛亮息息相关。
【小题4】《出师表》以情意切切使其文学价值厚重。
请你仔细体会,谈谈全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略【小题1】流露了作者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忠诚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分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填写相关的语句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出师表》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思想感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