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并购条款的案例分析-广发收购中信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33
第1篇一、背景2015年,中国平安(以下简称“平安”)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金融巨头,遭遇了来自宝能系(以下简称“宝能”)的恶意收购。
宝能通过其旗下多家公司,合计持有平安约20%的股份,意图通过收购成为平安的实际控制人。
面对宝能的强势进攻,平安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反收购的法律手段,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二、反收购的法律手段1. 临时股东大会面对宝能的恶意收购,平安迅速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讨论并表决了一系列反收购措施。
首先,股东大会通过决议,暂停宝能旗下公司持有的平安股份的表决权,以削弱宝能对平安董事会的影响力。
其次,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增加平安董事会成员,增加内部人持股比例,增强内部人对公司的控制力。
2. 吸收合并为抵御宝能的收购,平安采取了一种较为激进的措施——吸收合并。
平安宣布,将旗下多家子公司与宝能旗下公司进行吸收合并,使宝能旗下公司失去在平安的股权。
此举有效地降低了宝能对平安的控制力,为平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 股权激励计划为稳定内部人持股,平安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该计划针对公司核心员工,授予他们一定比例的股权,使他们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
此举提高了内部人对公司的忠诚度,降低了他们因外部收购而离职的可能性。
4. 举牌信息披露义务针对宝能通过举牌方式快速增持股份的行为,平安要求宝能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宝能增持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需向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
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平安使宝能的收购行为更加透明,便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对其进行监督。
5. 诉讼维权在反收购过程中,平安对宝能采取了一系列诉讼维权措施。
首先,平安向监管部门举报宝能的违规行为,要求监管部门对宝能进行调查。
其次,平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宝能停止违规行为。
通过诉讼维权,平安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三、案例启示1. 反收购法律手段的多样性在反收购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包括临时股东大会、吸收合并、股权激励计划、举牌信息披露义务和诉讼维权等,以达到有效抵御恶意收购的目的。
反并购:理论策略实施案例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优胜劣汰,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功能。
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发展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一个突出的现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就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
然而,伴随着公司并购的兴起,为牟取暴利和争夺企业控制权的恶意收购也应运而生。
面对形形色色的敌意收购,企业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维权行动——反并购。
当新一轮收购狂潮席卷我国市场时,面对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的敌意收购,我国企业该如何展开有效的防守反击呢?反并购理论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上的投资者无法对公司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只好把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放在较为实在的近期投资盈利上,这导致有好项目的公司股价被低估。
如果没有企业收购,公司股东将得到延后补偿。
但由于存在并购行为,目标公司股东就不得不接受一个低于实际价值的市场价格。
管理层短视理论认为,为了避免股东遭受这种潜在的财富损失,公司经理人不得不减少市场不能准确估价的长期投资,竭力增加公司的当前盈利。
当经理人把长期投资转向更容易被估价的短期项目时,虽然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情况减少了,但同时公司有利可图的长期投资也牺牲了。
同样,市场短视理论也认为,由金融市场所驱使的又很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很容易出现短期绩效被高估,有风险的长期投资被低估的现象。
在这样一个以短期盈利为中心的市场,如果经理人从事长期战略投资,就会让自己面临很大的就业风险。
因此,收购威胁会助长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经理人的短视行为。
公司稳定发展理论认为:第一,随时可能发生的公司收购,使公司经营者实施的长期经营计划极有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因此会挫伤经营者对公司经营作长期规划的积极性。
此外,公司收购可能中断与其他企业(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阻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以追求短期暴利为目的的并购,并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采取重组分拆的方式将企业出售,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宗旨。
企业反并购案例企业反并购是指企业在被收购或合并时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以阻止或抵制对其进行的收购或合并。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目标公司认为收购方的条件不利或对公司发展不利时。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企业反并购的具体情况和应对措施。
某A公司是一家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平台。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规模扩张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B公司作为一家资金雄厚的公司,希望通过收购A公司来扩大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
然而,A公司并不愿意被B公司收购,因为他们认为B公司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战略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符合。
于是,A公司开始采取一系列反并购措施来抵制B公司的收购意图。
首先,A公司加强了与投资者的沟通,向他们解释了自己的发展计划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争取投资者的支持。
其次,A公司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通过推出新产品、开展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公司估值,增加收购成本。
同时,A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A公司还积极寻找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合作对象,以此来削弱B公司的收购动力。
同时,A公司还寻求法律支持,通过法律手段来阻止B公司的收购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A公司成功地阻止了B公司的收购行为,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收购或合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寻找合作伙伴、寻求法律支持等方式来抵制收购方的意图,保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企业反并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被收购方来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同时,对于收购方来说,也需要在收购前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情况,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对企业反并购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反并购策略案例——广发VS中信事件经过2004年9月1日,中信证券召开董事会,通过了拟收购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议案。
9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声称将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
一场为期43天、异彩纷呈的收购和反收购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9月4日,广发证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目标公司深圳吉富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吉富”)成立。
9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拟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权的说明,称收购不会导致广发证券重大调整,不会导致广发证券注册地、法人主体,经营方式及员工队伍的变更与调整。
9月10日,深圳吉富以每股1.16元的价格率先收购云大科技持有的广发证券3.83%股权。
9月15日,深圳吉富按每股1.20元的价格受让梅雁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8.4%的股权,此时,深圳吉富共持有广发证券12.23%股权,成为第四大股东。
面对广发证券的抵抗,9月16日,中信证券再一次重拳出击,向广发证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书,以1.25元/股的价格收购广发股权,使出让股东的股权在评估值基础上溢价10%-14%,以达到收购股权51%的目的。
9月17日,原广发证券第三大股东吉林敖东受让风华高科所持有2.16%广发证券股权,增持广发证券股权至17.14%,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9月28日,吉林敖东再次公告受让珠江投资所持广发证券10%股权,至此,吉林敖东共持有广发共计27.14%的股权。
同日,原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公告,受让美达股份所持有的广发证券1.72%的股权,至此辽宁成大共计持有广发证券27.3%的股权,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此时,辽宁成大、吉林敖东与深圳吉富共同持有广发证券66.67%的股权,三者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绝对控股地位已不可动摇。
10月14日,因无法达到公开收购要约的条件,中信证券发出解除要约收购说明。
至此,历时43天的反收购大战,以广发证券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收购动机分析广发证券在全国各地拥有78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广东4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