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15 KB
- 文档页数:2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3)能够分析并解读《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哀江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哀江南》中的意象和隐喻;(2)分析《哀江南》的情感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3)让学生思考《哀江南》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意象和隐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效果。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哀江南》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阅读:其他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江南水乡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一、教案基本信息《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兆弦的生平等内容。
2. 能够背诵并理解《哀江南》的诗意。
3. 分析并欣赏《哀江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理解。
2. 《哀江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难点:1. 《哀江南》中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诗意深入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江南》全文及其注释、背景资料、相关艺术作品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吴兆弦及《哀江南》的背景。
2. 学生齐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展示对《哀江南》的背诵,教师点评。
3. 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
4.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作业设计1. 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理解程度,能否正确表达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对《哀江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能否分析并评价诗中的美。
3. 学生的背诵情况,是否能够流利地背诵《哀江南》。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吴兆弦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哀江南》的题材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意理解到艺术欣赏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景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深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通过学习《哀江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江南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江南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让学生自由朗读《哀江南》,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描述诗中描绘的江南景物。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绿波”、“红树”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诗歌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作用。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哀江南》的理解。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学会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作品进行参照,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哀江南》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哀江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对比其他作品,评价《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教授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哀江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情感。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鉴赏语言,深入理解曲词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难点:理解尾曲【教学设想】紧抓“辨析”与“诵读两环节,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
”通过辨“词”析“字”,将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
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一曲,余下曲子交由学生,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揣摩其精髓。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课型:以鉴赏情感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细读课文注释和印发的有关字词、背景、作者及《桃花扇》的资料,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曲,加以品味。
)一、导入:1、“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留下过无数繁华而又温馨的记忆,承载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
在这里,各路英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政权的更替带给遗民的往往是破坏,是伤痛,是伤痛之后的深沉感悟!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明亡之初的秦淮河畔,去聆听一曲《哀江南》(板书:哀江南)2、抓文眼解题(板书:亡国之痛)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预习印发资料中大家已经了解了有关作家情况和故事梗概(以桃花扇为信物,赠扇画扇撕扇),这节课就着力于通过诵读辨“词”析“字”来感悟曲词中深挚强烈的情感(将目标明确)1.检查诵读,学生分组各朗读一曲,另抽学生评价。
2、教师明确诵读要领,读《离亭宴带拍煞》。
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节奏:按语法关系朗读。
如:俺曾见/……!韵脚:读得圆润而有韵味,适当延音(句间稍短,曲间稍长)。
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腰”适当延长半拍。
意韵: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
《哀江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能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4)能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对《哀江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能力;(3)通过对比学习和案例分析,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3)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辛弃疾和诗歌《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江南景色的想象和兴趣;(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结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重要性;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哀江南》;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学习和分析,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3. 运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歌,提高鉴赏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美景;5.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哀江南》为主题,通过深入剖析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哀江南》的诗意、诗境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及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课堂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江南的诗词,与《哀江南》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哀江南》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了解他们对于诗歌表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哀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深入理解孔尚任及其作品《桃花扇》的文学地位与历史背景。
o细致分析《哀江南》中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
o鉴赏剧本中的语言艺术、情感氛围与戏剧结构。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戏剧的兴趣与热爱。
o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变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
o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哀江南》中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理解剧本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情感主题。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语言艺术与情感氛围,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哀江南》剧本、孔尚任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剧本,了解孔尚任及其作品背景,搜集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孔尚任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古代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尚任的经典作品《桃花扇》中的选段《哀江南》。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孔尚任的生平、创作风格及《桃花扇》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孔尚任为何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哀江南》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情感氛围。
4.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梳理o教师出示历史背景资料,学生结合剧本内容理解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背景。
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中的人物关系,概括每个角色的主要特点与情感倾向。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哀江南》1.情感表达与戏剧冲突分析o学生分析苏昆生、柳敬亭等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与行为动机。
o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人物在剧本中的情感变化如何?他们面临的戏剧冲突有哪些?o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3)采用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歌的情感;(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默写《哀江南》全诗。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essay,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 深入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与同学交流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哀江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哀江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背景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学会朗读技巧,感受诗词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寓意深刻的意象解析。
2. 朗读时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哀江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学生跟读、分组朗读、全班朗读。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诗词表达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心得。
3. 创作一首以“江南”为主题的诗词,体会诗词创作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哀江南》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寓意的理解深度。
3. 学生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中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
4.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参观江南地区,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开展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才华。
九、教学资源1. 诗词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2023年《哀江南》教学设计3篇《哀江南》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孔尚任及《桃花扇》。
2、学习此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通过对文中写景之语朗读分析,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式自学引导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先学内容。
2、梳理课文层次。
3、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作者及《桃花扇》2、教师补充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
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
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
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
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
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
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
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
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层次。
2、体会曲子的抒情特点,体会课文情感。
三、达标学习1、梳理课文层次。
(1)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学生概括本曲内容。
(3)教师明确__层次:《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
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纳兰性德的生平及他的代表作《哀江南》的背景、意涵和艺术特色。
2.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词汇、短语、句型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把握作者利用语言和文学手法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哀江南》的背景、意涵和艺术特色。
2.难点:如何分析作品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把握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将一张中国地图投影到屏幕上用点的形式,让学生来回快速数出长江的长度和流经的省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会流经这么多省份?贴近课题《哀江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15分钟)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遍《哀江南》,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境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初步探究。
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组,每组负责一段,“整体感知”每段的思路、结构、情感表达等,由每次分组负责汇报,全班带着问题检查。
3.逐句分析(20分钟)结合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中的探究,老师再带着问题一步步分析文本内的笔法、情感分布等,加深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边读边写(15分钟)老师会给学生一个模板,模板上有开头和结尾,学生需要根据模板选择词语、短语和句子等要素,完成中间部分,模拟纳兰性德的写作过程。
5.个性阅读(15分钟)给学生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句,让学生编写自己的联想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负责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成功之处,并留有时间为学生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四、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和课堂讲义。
2.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关键性的内容。
3.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哀江南》的背景和艺术特色,完成一篇文章,并尽量运用本堂课讲解遇到的语言和思路。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能够把握《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背诵和默写,增强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关切;(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哀江南》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 诗中复杂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背诵和默写《哀江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江南》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了解作者和背景,做好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简介和《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5. 背诵和默写(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7. 作业布置(2)布置背诵和默写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解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流畅性。
3. 学习成果评估:通过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探讨的《哀江南》是人教版高二必修的一篇文学篇章。
本文以两千多年前楚国离骚为基础,写了春秋时期的楚怀王思念故土江南的心情。
通过对诗文中的真情表达、文化内涵的解读和艺术形式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楚怀王离骚的背景和内容,领略其诗词风采。
2.理解“哀江南”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涵。
3.分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感悟离骚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相融相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课文的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哀江南》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楚怀王思乡之情,感悟人生的无奈与沉痛。
2.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对偶、承接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鉴赏水平。
3.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
领会离骚形式与内涵的相融相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1.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2.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3.对离骚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把握。
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堂活动一:导入环节开门红——大声朗读《哀江南》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哀江南》,既可以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文学名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课堂活动二:分析诗词1.学生自行阅读《哀江南》,回答一些与诗词相关的问题,例如诗词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的使用等。
2.老师在板书上列举大量有代表性的诗句,帮助学生领悟楚怀王离骚的文学魅力。
3.老师分段对《哀江南》诗词进行分析,阐释每个段落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这篇名篇。
课堂活动三:诗句解析为什么说《哀江南》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呢?除了意境深远、情感饱满,还有许多精妙的文学技巧和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具体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对偶、承接等,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鉴赏文学佳作。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承恩;(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4)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品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朗读、背诵,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描绘的江南景色和风土人情;3. 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把握;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江南景色图片等;2. 准备《哀江南》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哀江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诗文,感受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品析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色描绘,理解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江南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哀江南》;(2)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分享其他描写江南的诗词,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江南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绘画展示:邀请学生根据《哀江南》的内容,绘制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景色,展示并进行交流。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哀江南,铜雀春深锁二乔。
寂寞空庭春欲晚,草色烟光残照里。
樱桃小口,深锁悠悠。
青铜炉里燃块檀,香气袅袅透长衫。
此时家书到万金,为问岳父泪纵横。
“哀江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诗,诗中写出了诗人怀念南方景色和离别家乡的深情,表现了对母亲故乡江南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留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读懂杜牧这首诗,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和意境;2. 能够表达诗中的情感,认识“离乡背井”的故事;3.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体味离别与相聚的辛酸;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教学过程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首先了解杜牧的经历、诗歌创作风格等情况,大致了解“哀江南”诗歌的基本情况。
2.领会诗歌语言及含义。
学生根据自己对江南地区的了解,用所学的文言词汇注释出杜牧诗歌中的生动意象和含义。
同时也可以学习杜牧诗歌中出现的一些寓意深刻的词句,如“樱桃小口”、“寂寞空庭春欲晚”、“青铜炉里燃块檀”等。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领会诗歌含义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立体、丰富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杜牧的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如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的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著名诗人心路历程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牧“哀江南”所表达的情感。
4.讨论诗歌意境及对人类的启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哀江南”的意境及其对人类的启示,如诗歌表达的离别、忧伤等情感,诗歌启示我们回家乡、懂得珍惜、记住历史等。
5.例析李白《将进酒》中的故事情节。
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白《将进酒》中的故事情节,更好地理解《哀江南》中的文化背景。
6.体验诗歌情感,表达感受。
通过朗诵、图画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哀江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兆伦的生平等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哀江南》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解读并分析《哀江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与other works 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体会《哀江南》所表达的故国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艺术创作。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兆伦的生平等知识。
2. 《哀江南》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哀江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对《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2. 对《哀江南》与other works 的异同的对比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哀江南》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哀江南》与other works 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吴兆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哀江南》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解读并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朗读:学生朗读《哀江南》,感受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哀江南》的理解和感受。
5. 对比分析:学生对比分析《哀江南》与other works 的异同。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哀江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强调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 作业:学生完成对《哀江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哀江南》时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理解与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作业,评估他们对于《哀江南》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深度及应用能力。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赞美;(2)体会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关切;(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 《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 《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三、教学难点:1. 《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4.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歌与《哀江南》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5.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哀江南》的重要诗句;3. 选择一首其他诗歌,与《哀江南》进行对比分析,体会其异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背景、作者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背诵重要诗句。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朗诵等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讨论、写作和态度表现,评估其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教案名称:《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 理解本文的主旨,了解词语的含义和运用;② 掌握本文的基本知识及诗歌的韵律与节奏;③ 了解宋代文学形态及其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①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② 培养学生琢磨深刻、不断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①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② 培养学生用心品味诗歌、感悟生活、体味人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① 理解本文的主题、结构和情感;②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② 语感与文化的糅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上课铃声熄灭后,教师就《哀江南》诗歌的主题、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安排时间,默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在《哀江南》课文后面空白处的线条上标注出自己的思考,然后综合大家的理解进行梳理、比较、改进。
3. 听说读写环节① 听力:学生先听教师读整首诗歌,然后两人一组仿照教师的朗读方式,一齐将诗歌朗读一遍,最后互相感受,然后进行交流。
② 语音与语调:学生在小组内分组,互相练习诗歌的语音和语调。
③ 语感:两人一组,循环朗读诗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触为诗歌配上正确的表情、语调、语音等。
④ 语法:学生先模仿一句话模式进行创作,最后互相把创作结果分享。
⑤ 反思与总结:再次辅导朗读、检查错词、错音等问题,回忆整堂课材料丰富,提取课程收获。
4. 写作环节学生利用所学文学批评方法,对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生感受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并评价各自的创作,并评选表现最好的课程代表作品,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该文。
5. 课堂测试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培养和巩固,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并分析答题情况,进行答疑。
哀江南
一、导入: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绿“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弄
《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冤《闺塾》——闹!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哀!
(在课题“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哀叹“哀叹”什么?——江南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
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
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
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灭亡
二、古典戏剧在爱情题材上基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模式。
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这样,《桃花扇》里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也是如此。
侯方域是明末名士、复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色艺双全,才艺俱佳,两人果然是一见钟情。
第二步是“风云突变,节外生枝”。
美好的爱情注定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侯李二人生不逢时。
明末崇祯皇帝即位后着力整顿朝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他清除魏忠贤,魏忠贤余孽四处流。
有一个流窜到南京来的阮大铖,如丧家之犬,急着要与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修复关系。
明末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力的。
所以他抓住侯李成婚的机会,给侯方域送了一份厚礼,但是却遭到李香君的拒绝。
有句古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话用在李香君身上就很不公平,李香君是个很有气节和见识的女子。
李香君的拒绝在侯李与阉党余孽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
正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带着他的后妃女眷自尽了。
结果阮大铖这些宦官成立了一个偏安朝廷。
于是,侯李的苦难也就开始了。
侯方域被逼逃亡,李香君先是被逼改嫁他人,香君不从,以死相拒,血洒宫扇。
这扇子便是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
有人把扇面的血迹进行加工,勾勒成“桃花”样子,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
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可谓是“一波三折,苦苦相争”。
他们二人对爱情忠贞不屈,苦苦相思,与张生崔莺莺无二。
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那么,《桃花扇》是这样的吗?
侯方域与李香君最后虽然相见,最后却又分手,两个人双双入道了。
因为国家灭亡了。
有一个世外高人指点他们,他们意识到连国家都没有了,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醒悟了,就出家了。
国家亡的时候,侯李二人却大团圆了。
他们本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孔尚任却让他们男女双双入道,可见作者另有意图。
作者是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这部戏剧表现的重点是“兴亡之感”。
这是一种“亡国之痛”。
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前六支写景抒情,第
7 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
1、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
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板书:郊外T孝陵T
皇城T秦淮T长桥T旧院)
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萧条、荒芜、凄凉、破败)表现手法。
(板书)
2、评论家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这 6 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 6 支曲子的铺
垫和蓄势,第7 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请大家齐读第7 支曲子。
3、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
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
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偶、排比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
“眼看他眼看他.... 眼看他... ”是排比。
“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
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感情更强烈了。
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
4、哪一句是主旨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
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还有——姜夔《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