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中文)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文化史论文日本の文化と歴史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日语姓名:张霞学号:912114740122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
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
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
渴望生,惧怕死。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
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
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
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
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
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
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
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日本人不畏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
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被日本人看作是一种解脱,一种很美丽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人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生命如许寂寞,死亡更象是一个温暖的归宿。
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关键词:日本人;生死观;佛教;樱花;武士道一.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定义和分析:生死观,其实就是对生与死的看法,通过死来表现对生的看法。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许不是很理解,但它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日本人的生死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武士道、樱花、佛教。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开始分析。
二.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给日本人存亡不雅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佛教。
净土宗说“宴离秽土,欣求净土”,倡导的是该当尽早分隔这个污秽的世界,寻求极乐净土。
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开山祖师道元,在他所著的《处死眼躲》里主张“存亡由命”,感觉不该拘泥于存亡标题问题,死的时辰要扔掉落落对生的寻求,对死要悟彻,活的时辰要为生奉献一切,每分每秒要死力的活好。
三.武士道的精神:一提到日本人,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生死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
平安时期,生死观就开始融入了这种精神,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武士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
武家时期延续了很久,这种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也渐渐成为了日本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惧死”成为生死观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剖腹自杀,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很好的体现。
剖腹是甲士承担责任的一种自杀编制,传说风闻是从安然期间开端的。
不消说,现代的日本,不管作为自杀手段也好,作为刑法也好,已不再实施这类剖腹了。
1970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事务是极其例外的工作,连日本人都很是震动。
在日本风行一种风气,即把有精力涵养的人称为腹中有怀抱的人,从而对之尊敬。
封建期间,甲士们十分正视腹部,感觉是孕育精力的处所。
所以作为一个甲士,一旦需要以死承担责任时。
日本人对生死观的心态理解邹佩烨河北农业大学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
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
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
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引言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
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
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死观,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
凋落时,不污不染。
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同样西方基督教反对自杀,因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对其进行处理,如果自己结束生命就是对上帝至高无上权威的冒犯。
但是在日本有所不同,日本人把生死看得极为清淡,坦然面对死亡,甚至到了崇尚的地步——赖活不如好死,追其原因有其深刻的根源。
日本列岛孤独狭小,资源极其有限,处于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有台风袭击,四季有地震威胁。
对中国人来说大地是坚实的象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脚下的土地随时都可能震裂和陷落,不足信赖。
台风,地震,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日本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房屋一瞬间可能会化为乌有。
人的生命在一瞬间可能走向死亡,这些自然现象常让日本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热烈、纯洁、高尚,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代表命运的法则就是循环。
“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才够悲壮,够洒脱。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的象征。
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日本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所谓武士道,即武士的职业道德,其核心是绝对忠于主君,轻利重义,并将忠义放在自己的生命至上。
作为武士,其核心要义有三:第一是“忍”,“忍”字是心上有刀,也就是必须用刀来压抑自我。
第二是“耻”,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不但要精通武艺,更重要地是道德上表现出武士应有的“忠义廉耻”,为一般民众做出道德行为上的典范。
第三是“死”,赖活不如好死,也是武士道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以去死。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
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儒家思想注重亲情和子孙后代,强调家族延续和先祖供奉,因此对待死亡也会关注后代的好坏。
而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都认为死后有来世,人们的灵魂不会消失,因此对死亡的接受度较高。
日本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崇拜祖先的文化,称为“追思”,即通过祭祀和表达思念来纪念逝者。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家庭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为“孝道”的传统,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因此,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在家人过世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悼念。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十分重要,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义务履行,尽量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因此,日本人与亲人的分离和死亡也可能更加冷漠一些。
中日两国在对待死者的仪式和习俗上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葬礼习俗,如丧葬期间的祭祀、哀悼和祈福活动,以及鬼月和清明节等和死者相关的节日。
而日本的葬礼习俗相对简洁,通常在死者火化后进行家族葬礼,然后将骨灰安放在神社或墓地。
此外,日本人还十分注重在家中设立灵位,以供奉和纪念逝者。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对待生命还是对待死亡,人们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这是促进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一步。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生死观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书的第一页会写着这样令人费解的话,直到将整本书看完。
作者用无比细腻伤感的情怀,对生与死进行了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书中直子姐姐的死,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绿子父亲的死,最后直子的死无不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生命逻辑——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
这样独特的生死观要追溯到日本置于武士阶级统治之下的时期,那时武士道可是特别受推崇,并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武艺。
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生。
当然,恐怕日本的樱花也有同样的精神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
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
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
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花数樱花,人惟武士”,所以日本人才这样喜爱樱花吧。
当武士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日本人那种将希望与梦想寄托于死后世界的生死观,却并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日本的自杀事件才层出不穷,死亡人中自杀者的比例居世界首位!!日本人还嗜好“玉碎”。
二战后半期,日本军陷于要么投降要么死亡的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部队的指挥官竟作出全体自杀的选择。
后来,日本人将此看成是崇高的壮举,并用“玉碎”这一词进行美化,所以日本人认为:“无论罪恶多么深重,死后也就没罪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
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上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
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
浅析日本人的“彼世”观正如日本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梅原猛先生所说,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有必要理解这个国家的宗教。
比如说,要理解欧洲的文化,就要理解欧洲的宗教——基督教;要理解阿拉伯的文化,就要理解阿拉伯的宗教——伊斯兰教。
而当我们想要了解日本的文化时,当然首先必须理解日本的宗教。
但是日本宗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她并不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有着如《圣经》、《古兰经》等教义经典以便理解,日本宗教的线索虽然大致明确但是却错综复杂,本文就以日本绳文时代就有的“彼世”观为线索,简单谈谈日本人的原始信仰中相关的内容,并希望从中找出些对于当今社会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彼世”观从字面上理解即是人们对于另一个世界的认识,而这个世界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眼光去看,是不存在的,因为“彼世”就是死后的世界。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彼世”在很多地方,很多宗教,很多民族中都存在,如基督教中的“彼世”分为天堂和地狱,佛教中的“彼世”则是极乐世界和无边地狱,有些不同地区民族对于“彼世”的理解甚至惊人的相似,比如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对于猎熊这一行为的理解和做法竟然与日本阿伊努人的“送熊”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个身处海峡两岸的古老民族,其信仰的相似不禁令人深思,这种信仰是不是具有更进一步的普遍性,从中可以一窥原始文明对于“彼世”的理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原始文明。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许多宝贵的原始信仰都逐渐消失,试想一下,在人类出现到现在,真正存在人类文明的只占极小的一个时间段,而在漫长的原始时期人类先祖产生的原始信仰等宝贵精神遗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的,可惜的是现在原始信仰的痕迹正在慢慢淡化,而日本人的原始信仰却或多或少还是保存了下来,例如对于“彼世”的观念通过渗透入外来宗教——佛教,植根于本土宗教——神道,以及遗存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来影响着今天的日本人。
要研究日本的原始信仰最好从具有高度狩猎采集文明的绳文时代来看,“在绳文时代,日本列岛上有把狩猎采集文化发展成高度文化的绳文人,即旧蒙古人种的土著民”p21“而且已经判明,在旧蒙古人种系统中,残留下绳文人特质最多的是阿伊努人和冲绳人。
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徐宁景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9期摘要:生死观虽然抽象但是却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死是我们人类必须要直面的问题,有些人一生中取得过无数的辉煌成就,而有些人则孑然一身。
不同的生死观对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
所以,正确地认识生死观并且怀有积极地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日本人的生死观的成因的分析来阐述生死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死观;人生;生死;无常一、关于生死观所谓生死观,是指通过死的方式来看待生。
根据宗派的不同,也叫生死观。
人从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开始,迎接死亡是必然的。
人在一生中一定会经历他人的死亡,以及深爱的人和亲人的死亡。
因此,可以说和生死无关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因为人一直处于生与死的转换中,所以,生死和所有的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生死观就诞生了。
生死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生死观是人对生与死的根本考虑,不同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评价,因此形成了很多种生死观。
其中最典型的是宗教上的死生观。
现在宗教的生死观大体上是由佛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佛教思想宣扬极乐世界,而且为了达到极乐世界,人类应该在活着的时候做善事;也就是说,人其实在为死后而努力奋斗。
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人的行为都被上帝看见了,所以活着做点好事,以后就可以进天堂了;相反,人们只会做坏事的话就会进入地狱,总体来说,基督教倡导死后由生决定的思想。
其次,军事上也有与生死观相关的思想,即军人对死亡的态度。
当然,这会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提倡为天皇和国家效忠。
因为日本人最重视责任和忠诚,所以为了守护责任而放弃生死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生死观作为对生死的看法,包含了不同的形态和内容。
文化背景不同,生死观也不一样。
二、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日本人生死观的内容日本作为世界上拥有独特魅力的国家,对于生死的思考也区别于其他的民族。
具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点。
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
日本文学中将生死看作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文
学风格来看,生死总是表达着精神上的重要性。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则强调灵魂的存在,认为人
的精神不灭,即使变身灵魂也会不停的循环,每一段灵魂都有一个灵魂,自灵魂之中得到寻求救赎、安定和自我超越的要求。
而死者也不
会孤独存在,而是在温柔的无尽宇宙中共同生活。
从文学角度来看,日本文学的作品常常表达出爱的深度和光彩,无论
是将生与死融为一体的《源氏物语》,还是丰富多彩的爱情描写,都
表达了爱可以超越生命,连同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主题。
总之,日本文学中的死生观强调的是,生死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循环,无论是爱情还是遗忘,都会把两者融入生活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状态,使人们能够在自然中追求安定与仪式感。
之前我对日本的认识真的不多,只是局限于中国历史书上的描写,它是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国家。
渐渐地跟随着国际新闻的报道以及世人的评论,发现小小的国土面积上的人有大大的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都是名列前茅。
不禁对这个和中国关系复杂的东方强国产生了好奇,搜集的资料越多,越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
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
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
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
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
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日本人一直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只要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
如果发生什么严重危害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有报道说一日本公司由于消防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一场大火,公司社长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谢罪。
这要是放到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最严重也不过是罢职或是入狱。
所以看到这个报道时会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细想日本文化,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有密切联系。
如此独特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日本人的生死观作者:桥本隆则来源:《赢未来》2011年第04期与其说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凋谢得很快,是对死的崇拜,倒不如说是开得很早的樱花预示着大地回春,是对生的期待。
在这次大地震中,日本东北部大约有2万人死亡与失踪。
灾区还有很多尸体被不断地发现,有的避难所因为遗体太多,处理都来不及。
可是再艰难,作为家人还是要送一程。
在日本,对待死者有一套复杂程序,有的地方甚至要超过中国。
因为我是地区的民生委员,所以我们地区一有人死去我都要作为代表参加葬礼。
一般日本人对待死者的程序是这样的:过世之后,家族都要进行守夜(通夜),然后火化尸体,最后才是葬礼。
在正式葬礼之前,守夜还有很多讲究,日本人一般把这种守夜的形式称为前夜祭。
在日本规定守夜时谁都不能睡觉,相互讲话可以,睡觉是对死者的不敬。
守夜时,香火绝对不能断,如果断了意味着家里面要断香火。
但是近些年因为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地方的守夜习俗也悄悄改变了,从原来一守通宵(晚上7点到上午6点)改为半守夜(晚上9点到12点)。
除了守夜很有讲究之外,去往火葬场(灵场)的道路也有讲究,来去不能走相同的路。
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人在去火葬场的路上被埋葬的鬼魂看见,鬼魂为了抓他就守在半路,这个人因为有事从另一条路赶回家,鬼魂没有抓到,而同去的人因为走相同的路回家,被鬼魂抓了去,永远没有回家。
这条规矩虽然是来自传说,但是大家还是相当遵守。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葬礼的日子选择也很有讲究,就像中国的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也有很多这样的日子,如大安,先胜,赤口,以及友引等。
在选择葬礼的日子时一定不能选择友引,如果选了,那意思就是把朋友也引入地狱,这在日本人看来很不吉利。
为何会有这么复杂的程序。
那是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生与死是相互联通,通过繁琐的程序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更是为他超脱。
日本人对于死的认识就是一扇门,当死神来临时,人就是通过这扇门到另一个世界去。
我曾经对日本人(2000人)进行过调查:是否认为死后还有一个世界。
日本电影中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生与死没有界限,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这和日本人的自然观相连。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
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简单的自然轮回,就像是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生与死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日本人之所以把樱花作为他们的精神象征,原因就是樱花花期非常短,在极尽声色的绽放之后就凋谢了。
灿烂的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
《午后的遗言》幽静的山中景色与不紧不慢的节奏,些许怀旧,更多的是人生追溯。
有了这样的遗言,于是发现,寻找死亡原来也是可以踏着轻快的舞步,愈走愈甜蜜的。
登美江和丈夫藤八郎最后几天仍雷打不动地练习能剧,两人取出所有积蓄,拜别最想见的朋友,住进最高级旅馆,携手走入海里的自杀死亡的仪式感。
这部与相米慎二《春季来的人》、《夏日庭院》、是枝裕和《幻之光》、泷田洋二郎《入殓师》河濑直美《殡之森》都是思考生命奥义的佳作。
百岁导演新藤兼人(1912-2012)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个时代,25岁初涉影坛,电影生涯长达74年,被誉为影坛常青树。
他生于广岛,少时因家庭破产而外出谋生,靠在摄影棚打工自学成材。
1936年以因建设水库而需移民为素材创作剧本《失去土地的百姓》参赛,获1937年《映画评论》剧作第一佳作。
战后第一个剧本《望眼欲穿的女人》获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二个剧本《安城家的舞会》再获《电影旬报》十佳作品奖第一,从此作为剧作家的地位。
作为导演,1952年拍摄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广受关注。
1960年《裸岛》表现极度贫困中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感情,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7年拍摄《竹山孤旅》;1983年以《地平线》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
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中文)
编辑点评:对人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
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历史、文化、心理都会影响到这个民族对生死的看法,各个民族对生死的观念都有差异,而日本人的生死观与彼世观也具有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怎样埋葬死者的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观与彼世观,构筑了其民族文化的根本。
在植根于人死后肉体复活思想的基督教文化中,遗体会被精心打扮,以备将来复活那一天。
因此,毁损遗体是绝不可行的禁忌。
而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相信存在一个轮回转世的灵魂实体,遗体也就并不值得过分关心。
注:印度的轮回思想相信轮回中有自我的灵魂,一切众生的自我来源于“梵”,解脱即回归于“梵”,与“梵我合一”的状态。
这与佛教所说的轮回不同,佛教的轮回并没有一个像灵魂一样的主体,而是业力聚合而成的能量,恒常不停的运作,就如瀑流,当中并无一个灵魂实体的存在。
就处理遗体这一方面来看,土葬与火葬处于两个极端。
因此通常很难认为两者能共存在同一类型的文化中。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在日本,它们却能毫无冲突地共存下去。
在日本漫长的历史中,可以说土葬一直是主流,但即便如此,火葬也并非作为一种禁忌而被忌讳排斥。
要说这一现象的背景,恐怕是和日本人自古抱有的生死观、及其背后对灵魂与肉体之间关系的观点有关。
在日本人固有的宗教意识里,“灵魂”与肉体并不是一体的,它本身的存在就伴随有实体。
灵魂把肉体作为暂时的居所,尽管它作为某个具体的人物出现,但在肉体彻底腐烂后,灵魂仍能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对现世的人们而言,它们有时还会成为守护神,也或是成为瘟神。
而到了最终,它们也会被奉为先祖位居诸神之列。
注:中国也有类似的观念,即“魂魄”,魂属阳神,相当于精神,魄属阴神,相当于形体,人死后魂归于天,魄归于地。
自古以来,对日本人来说,所谓人的死,即意味着灵魂离开了暂居的肉体,从此不会再回来。
而有时候,灵魂也会暂时性地脱离肉体。
因此在有人昏迷时,人们就会拼命呼喊,让灵魂重新回来。
这种一连串的仪式被称作“招魂”,直到近年还在日本各地广泛流行,它形成日本墓葬文化的特征,其底流就是日本人的灵魂观。
在皇室,自古举行一种叫做“殡宫”的传统仪式,这或许也是民间“招魂”被提炼后发展出的形态。
注:中国民间很早就有招魂之俗,称“叫魂”、“喊魂”、“招魂”。
人死后,死者亲属会手持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顶呼喊名字。
当灵魂迟迟不归,遗体开始腐败时,人们就不得不承认死亡这一事实。
这样,留下来的遗骸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虚躯壳,眼前的容色已与死者在世时不同。
这具成为躯壳的遗体需要尽快埋葬起来。
若稍有迟缓,就可能为恶灵所趁,给人们带来灾厄。
日本人似乎并不怎么重视死者的遗体,这也成为火葬普及的一大背景,但究其理由,大部分则源自上述的灵魂观念。
而灵魂在离开肉体后并不会立刻消失在远方,它仍会在死者墓前或家属周围徘徊一阵。
因此家属所祭奠的对象,与其说是遗骸,不如说是这个游荡的灵魂。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徘徊的灵魂到底是如何伴随有实体存在的呢,这在菅原道真的例子就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平安时代的人们相信,道真的怨灵在他的仇敌身上作祟,夺取他们的性命。
但灵魂迟早有一天也会离开此世,前往彼世。
在古人的意识里,恐怕彼世就存在于天空。
那么山岳就成为了此世与彼世汇合的地方。
灵魂有时会沿着大山从那边的世界回到这边的世界,守护现世的人们。
道真作祟
日本各地自古以来所举行的各种庙会及每年的定例仪式,大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即把成为神的灵魂迎入山里或作为山代替的“依代”。
神道的各种仪式正是以上习俗系统化后的产物。
死者灵魂前往彼世界的时间是在死后33年后的日子,最长也就是50年后。
因此,家属的祭祀也以这个时间为一个阶段,当这一天再度到来时,灵魂已得到安息,上升到那个世界,成为了人们的先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