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液分泌三个时相的特点及其调节.ppt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1
胃液的分泌考纲要求: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消化期胃液分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相;头期胃液:(1)食物颜色、形状、气味声音&咀嚼、吞咽.刺激眼、耳、鼻、口腔、咽等处的感受器=> 头期胃液分泌;(2)特点: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且胃蛋白酶含量最高,消化力最强;(3)机制: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指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对视、嗅、口腔等的刺激;迷走神经非条件反射指咀嚼或吞咽时食物刺激口腔、舌等处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4)迷走神经胃腺和胃窦部的G细胞;(5)迷走神经:1)直接促进胃液分泌为主,2)刺激促胃液素间接促进胃液的分泌;胃期胃液(1)食糜直接刺激胃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2)调节方式:神经和体液调节;(3)作用途径:①迷走-迷走反射:食物直接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迷走神经②扩张刺激幽门部的感受器壁内神经丛G细胞促胃液素;③肽和氨基酸直接G细胞促胃液素;④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对G细胞的刺激作用最强,糖和脂肪本身并不直接刺激促胃液素分泌; (4)特点: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仅较头期少;肠期胃液(1)当食物离开胃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2)机制:体液调节一一十二指肠释放的促胃液素&肠泌酸素(4)特点:胃液量少(约占总量的10%),酸度不够,酶的含量也不是很强。
—张图总结【附下图】经典设问:阿托品能否完全阻断头期分泌答:不能迷走分泌ACH-M受体(神经),也分泌GRP (肽类激素体液)阿托品仅仅阻断了神经这一段。
长反射:迷走•迷走反射短反射:局部神经丛一Gcell—胃泌素超短反射:肽——Gcell。
西医综合考研: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正常胃液分泌是兴奋和抑制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刺激胃液分泌的因素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生理性刺激物,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
各期的胃液分泌在质和量上有一些差异。
但在时间上各期分泌是重叠的,在调节机制上,都包括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
(1)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主要来自位于头部的感受器,故称头期。
用具有胃瘘的狗可观察到,当它看到和嗅到食物时,就有胃液流出,此为条件反射性分泌,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利用假饲法(图8-5)证明,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虽未能入胃,仍引起胃液分泌。
这是食物刺激了口腔、咽、食管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而引起的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但受脑高级部位的影响。
迷走副交感纤维是这些反射的传出神经,当迷走传出神经兴奋后,除了直接引起腺体细胞分泌外,又能引起幽门部粘膜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
因此,头期的胃液分泌包括神经和神经-体液两种调节机制。
头期分泌的胃液特点:分泌的量多,酸度高,胃蛋白酶的含量高,因而消化力强。
(2)胃期: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其机制主要是:①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可作用于胃壁内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以及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胃幽门部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等途径引起胃腺分泌;②食物的化学成份(主要是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
胃期分泌胃液的特点:酸度也高,但消化力比头期的弱。
(3)肠期:食物在胃内部分消化而成为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引起少量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小肠的结果。
其作用机制不如头期和胃期的明确。
已知十二指肠粘膜中也有产生胃泌素的“G”细胞,食糜入肠后可能刺激胃泌素的释放,而引起酸性胃液的分泌。
十二指肠粘膜产生的胆囊收缩素也有刺激胃液分泌的功能,但较胃泌素的作用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