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减少的原因和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2
浅谈森林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内容摘要】随着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压力,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形势日趋严重,近年来,全国发生的多起森林遭受破坏的大案,造成的损失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数据来比拟的。
因此,如何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成为迫在眉睫,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森林资源遭到重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现象的屡禁不止,笔者多年从事森林保护工作,重点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展开分析,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森林涉林案件森林保护对策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衣食住行都源于此,后来祖先们搬出森林,但仍仰赖森林提供生活所需,森林与人类从很久远的年代开始,已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
然而,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
一、森林的重要性(一)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
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
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二)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也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
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
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生理活动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三)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
曲阜师范大学学校:曲阜师范大学院系:地专业:姓名:学号:目录前言 (1)森林功能 (3)减少原因 (14)危害 (38)解决方法 (39)前言一、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现状由于乱砍滥伐等人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积在1990-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已经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森林和土表植被的减少不但可以导致耕地退化和气候变化,而且将对整个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森林面积近几年的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
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摘要】《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已经下降到38.7亿公顷,占地球表面积的30%,相当于人均0.6公顷。
该杂志援引联合国有关机构公布的统计数字说,在过去的十年间,全世界森林自然增长及植树面积每年仅为520万公顷,而森林砍伐面积却高达1460万公顷,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
关于植树造林,这家杂志指出,植树造林只是近几年的事,人工造林面积也仅占全世界森林面积的5%,而且其中一半以上生长不足15年。
此外,植树造林行动并没有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如亚洲2000年的植树面积占全球当年植树面积的62%,高居世界各地区之首,而世界其他地区则大为逊色。
二、我国森林面积减少现状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森林蓄积量86.6亿立方米。
人均不足9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现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或边疆地带,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差异十分悬殊。
统计资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
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4.9%,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
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佟修张春华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第05期加强林地管理,实现林地的宏观控制,建立最佳用地结构,保证林地充分合理利用,坚决制止乱占滥用林地,促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是维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林地的重要性林地是国家划定的用于发展森林的土地,它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
林地作为林业基本的生产资料,它不同于大部分生产资料在使用中逐渐损耗,林地由于森林的恢复作用,在长期利用过程中,会长久保持一定的肥力,具有再生性特点。
林地既属于土地,同时也属于森林资源,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很少,加快林业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造林,以期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而每年又有大面积的林地因各种原因被非法侵占,造成林地资源大量流失,森林面积锐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二、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非法占用林地现象严重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和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相比,清查间隔期内,有林地面积净增803万公顷。
年增长率6.66%。
但间隔期内有林地逆转情况十分严峻。
由于毁林开荒、基本建设、挖煤、采石、开矿、修水库等原因,全国平均每年被占林地44万公顷。
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每年有56.2万公顷森林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216.3万公顷非林业用地。
国家林业局在2001年全国200多个县的抽查中,查出非法征占林地项目达1124个,占检查项目总数的73.6%。
全国每年发生的乱砍滥伐、过量采伐、森林火灾、病虫危害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有756万公顷。
有林地转变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
有林地逆转现象使有林地面积增长速度和实际成效受到严重影响。
2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森林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林地有偿使用,林地资源有价值问题取得普遍的共识。
退化林的形成原因与治理修复对策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退化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全国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一大林业生产国和消费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我国森林资源面临临着“生态失衡”、“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问题,因此,加强退化林的治理修复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讲点分析退化林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治理策略。
关键词:生态环境;退化林;治理策略;形成原因退化林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或几种功能退化现象,包括树木的衰老、干枯、死亡、虫害、病虫害等。
在我国,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生态破坏,森林资源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据数据统计,全国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的12.5%下降到目前的22.04%,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1%下降到15.5%,森林蓄积量从1.6亿立方米下降到2.3亿立方米[1]。
因此,要加强退化林修复,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森林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退化林形成的原因(一)造林树种选择不合理由于在选择种植树种时未退化林形成的原因:造林树种选择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由于在选择种植树种时未按规定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导致林分密度过大,造成林分质量下降,影响林分生长。
其次,由于人为因素,如砍伐、放牧、采伐等,造成林分密度降低,影响林分质量。
并且也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造成树种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导致树木死亡[2]。
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大量的病虫害,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在幼林龄时期没有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导致树木生长缓慢,甚至出现退化现象,同时人为因素造成林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影响林地植被的生长。
(二)蛀干害虫危害由于人工防护林的种植树木过密,造成虫害发生,而且树木生长速度过快,导致树木根系受损,树木的抗病能力下降,病虫害就会大量繁殖,最终引起林木枯死。
我国林业生态的修复现状以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林业生态的修复现状以及对策分析引言我国是一个林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森林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重视,我国开始重视林地生态的修复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修复林地生态,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对林地的保护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林地的退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强修复工作。
本文将对我国林业生态的修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林地生态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意识在我国林业生态领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林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林业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挑战。
林木资源的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林地退化现象。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也给我国林业生态带来了影响。
问题意识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林地过度开发和滥伐导致了森林资源减少和生态系统失衡,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林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林地退化还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
我国林业生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善。
只有增强问题意识,深刻认识到林业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真正推动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我国林业生态现状分析我国林业生态系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改善。
我国林业资源分布不均衡,林地结构单一。
大面积的天然林已被砍伐,导致许多地区生态系统失衡、土地沙漠化严重。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提供各种木材和经济植物,同时也是许多食物的来源。
但是,听说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减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家可知道,森林的作用很大。
一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森林一方面有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有保存雨水的功能,有些人把森林比作“绿色水库”。
二是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森林放出的氧气是我们人类以及动物所需氧气的来源,一公顷林地每天能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放出730公斤氧气,这对于保持空气的清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森林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还能吸收其他有毒有害气体和监测大气污染。
工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氮氧化物等,污染环境。
林木能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害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
此外,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具有敏感反应,可用来监测大气污染。
森林能减低噪声。
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林木能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减弱这种有害的噪声。
四是森林是保护野生生物的良好场所。
森林是许多野生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是离不开森林的,没有森林,它们就无法生存。
五是森林能调节气候。
森林有巨大的蒸腾作用。
平均一棵树在一个夏天要蒸腾2000公升的水。
因此林地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地高出15~25%,降水量也有增加。
森林资源不断减少,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灾害加剧。
森林的减少也影响了气候,减少了降水量。
另一方面,森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吸毒消尘、杀菌灭病的作用也被削弱或消失。
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保护森林,发展和扩大森林资源,而是继续任意破坏,人们就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对林地流失类型与原因的分析【摘要】探讨了林地流失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提出减少林地流失的建议,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林地;流失;类型;原因林地流失的危害是严重的,既削弱了培育森林的基础,加重了林木资源危机,又造成林业资产的流失,加重了林业经济危困,并可能导致林业出现第三个危机——林地资源危机。
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威胁农业高产稳产和水利设施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1.林地流失的类型1.1 独立的小块林地的流失独立的小块林地是指被农田包围的,面积在1.0—5.0 hm2之间。
这部分林地郁闭度和坡度都比较小,而土壤比较肥沃。
农民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
逐年将此林地蚕食掉。
1.2 林中小块林地的流失这部分林地面积一般在0.1—5.0hm2之间,大部分为灌木林地或疏林地。
坡度较小,土壤肥沃。
而且深藏林中,毁林后不易被发现。
农民对此类林地的侵占采用的是先进行冠下清林。
割除下灌木后先哲保留乔木就开始耕种,然后逐年采用坏剥树皮、火烧等方式,造成乔木树种自然死亡的假象。
以便万一被林业部门发现。
在处罚上达到避重就轻的目的。
1.3 林缘后退造成的林地流失农民对林缘处的树木采用喷洒农药等方式使林木死亡,然后逐渐向林内扩展。
这种侵占方式不易被发现。
而且一旦林业部门追究起来又查无实证。
林缘后退是林地流失的主要方式。
而且是林政管理的一大难题,但林业部门对此无可奈何。
1.4 集体、私有人工林经营伐后没能及时更新或虽然更新但未成林,致使林地变成了农地,从而造成的林地流失1.5 非法修建的小水库(小塘坝)、开采矿石等侵占林地,造成的林地流失2.林地流失的原因2.1 林木采伐后未能有效更新造林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经营与管护费用逐年加大,就其林业经济效益而言,不如发展其它产业见效快,风险低,使得林地经营者对林业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
林木以不同的方式采伐后,忽视了更新造林,造林后经营措施不当,使部分林地造林后达不到质量标准或是进行林粮间作,逐渐地转化为农地,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林地流失。
林地征占用情况汇报近期,我部门对林地征占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汇总,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林地征占用总体情况。
经过调查统计,我市林地征占用情况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城市扩张、工业园区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林地的征占用现象较为突出。
其中,城市扩张所占比例最大,占据了林地征占用总量的60%以上。
二、林地征占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林地征占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大量的林地征占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破坏了植被的自然生长,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一方面,林地征占用还导致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三、林地征占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林地征占用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一些单位在进行林地征占用时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没有经过合法程序和审批流程。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时,对林地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了林地征占用问题的加剧。
四、林地征占用整改措施。
针对林地征占用问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首先,加强对林地的保护意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违法征占用行为。
其次,加大对林地征占用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林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林地的良好氛围。
五、林地征占用的展望。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林地征占用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林地保护工作的力度,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部门对林地征占用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共同努力,为保护林地、改善生态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章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3.湿地减少(1)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L i n y e s h u i l i一、我国森林资源面临的问题(一)森林资源覆盖率低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占到我国森林覆盖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达到世界平均覆盖率的61.52%,而在人均的森林面积上只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四分之一。
林木作为森林的主要资源,经济林占据面积小,对比林业大国,我国林木主要还是依靠进口。
而主要作用于生态的防护林由于种种原因也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态作用,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资源破环严重在急功近利的年代里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够,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缺乏科学的开采计划,乱砍滥伐,林木的采伐速度远远高于林木的生长更新速度,大量的林地被毁林开荒变成耕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土地流失,森林面积逐年缩小。
而为了追求造林面积的增长速度,忽视森林物种的平衡,防护林和人工林的树种单一,表面上绿化面积是在不断扩大,但实际上森林资源的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也增长缓慢。
(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森林资源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管理机构老化,管理素质不高问题亟需改善。
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执法队伍人员不够,执法手段落后等。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森林的管理,应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和做法,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力度。
二、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一)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关注的焦点问题。
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空气质量变差,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我们要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保护森林资源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根本上接受并支持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勇于举报违法采伐行为、参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在不破坏的基础上,造林绿化,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1、沙尘暴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水土流失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
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5、公害病成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
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7、赤潮成因: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②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
探讨沙区林地退化原因及防治措施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我们一定要把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防治林地退化,不断增加森林资源。
标签:森林资源;林地退化;防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
但目前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依然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
在此形势下,我国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新要求,完成到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防止林地退化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林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了解林地退化的概念及分类林地退化是指林地质量降低及其生产力下降。
林地退化包括林相残次化、木材蓄积量下降、木材质量的降低以及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林木立地条件的退化。
所谓林相残次化是指原生林木减少,次生林木增加。
它反映在针叶树和其他优质木材树的减少,次生阔叶树和草灌的增加。
表面上,林相残次化也可能并未反映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的减少,但是,木材质量却下降了或成熟林比例下降了,所谓立地条件的退化是指土壤厚度变薄,土壤养分贫瘠化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
林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采伐,缺少哺育,没有水土保持措施造成的。
第一,大量的采伐造成林地面积减少。
由于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全球森林面积在迅速的减少,大面积的荒山秃岭出现。
过去,温带地区森林消失最快,但目前热带成为森林面积减少最快最多的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温带森林面积却略有增长,这主要归功于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
但森林面积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森林资源质量的提高。
浅谈国有林场现状及对策建议国有林场是国家重要的林业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源、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国有林场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存在着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国有林场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切实加强国有林场的管理和保护,此文将对国有林场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深入探讨。
一、国有林场现状1. 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
在一些地方,存在滥伐滥伐的现象,导致了林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国有林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 生态环境恶化。
林场环境恶化,导致了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树木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3. 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管理措施不够有力,导致了资源的滥用和管理的混乱。
以上就是国有林场目前的现状,显然,这种现状对于国有林场的保护和利用都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国有林场的管理和保护。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立法和监管。
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国有林场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遏制滥伐滥砍的现象,保护好每一片森林。
2. 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
对国有林场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高林地的保护利用率,保持林地的生态平衡。
3. 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
国有林场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的模式,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提高林业人才培养水平。
林业部门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5. 强化监测和检测。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为国有林场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6.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加大对国有林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国有林场保护意识,促进大家共同参与国有林场的保护和利用。
以上就是对国有林场现状的对策建议,通过这些对策措施的执行,相信国有林场的保护和利用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