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29正确理解古今异义
- 格式:doc
- 大小:278.50 KB
- 文档页数:7
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兵器;今:军队-战争)②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好(古:女子貌美;今:美好的感受)(2)词义缩小: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①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金就砺则利(古:泛指一切金属;今:专指黄金)瓦(古:泛指一切陶制品;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②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③义项转移(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得力帮手;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课本才是考试的重点,把课本上的东西吃透了,考试中90%翻译是没有问题的!课本上关于古今异义所有的词汇一定要记熟哦!《烛之武退秦师》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那人今义:妻子《荆轲刺秦王》1. 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泛指金属货币今义:特指黄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义:遇到,碰到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处境艰难,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6.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这种想法今义:有“故意”之意。
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1.2 让学生掌握通假字的定义,了解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二、教学内容2.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2 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2.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3.1 讲解法:讲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识别方法,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3.2 举例法:通过文言文实例,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使用。
3.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介绍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和通假字的定义使用规则。
4.3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实例。
4.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检验学生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6.2 通假字的常见类型:音同通假、音近通假、形声通假。
6.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七、教学方法7.1 分类法:对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对通假字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
7.2 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7.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教学步骤8.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8.2 分类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常见类型。
8.3 对比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8.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阅读中的问题。
九、教学评价9.1 分类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分类的理解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 能够正确辨识和解释古今异义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提高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语境推断等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 能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古今异义词。
2. 难点:- 辨识和解释复杂的古今异义词。
- 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词的古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如何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今异义词。
(二)新课讲授1. 什么是古今异义词?- 解释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即指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语。
2. 古今异义词的特点:- 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
- 字形不同而意义相同。
- 形式相近而意义不同。
3. 常见古今异义词讲解:- 以教材中的具体例子为依据,讲解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如“东道主”、“行李”、“夫人”等。
4.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古义和今义,找出差异。
- 语境分析法: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
- 举例分析法:通过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找出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并尝试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2.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今异义词的概念、特点和辨析方法。
2. 反思: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关于古今异义词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并尝试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今异义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今异义的概念,理解古今异义产生的原因。
2. 通过对古今异义词的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古今异义词。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的概念与原因2. 古今异义词的分类及特点3.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运用4. 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实例分析5. 针对性的练习与讲解三、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通过讲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原因,使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背景知识。
2. 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分类及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基本规律。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运用古今异义词。
4. 分析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5. 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2. 运用举例法,分析古今异义词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在文言文中寻找古今异义词,并进行运用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概念、原因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3. 文言文阅读:检测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古今异义词的情况。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产生原因,并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运用。
要加强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古今异义词的课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古今异义词词典、相关论文和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今异义词的在线教程和练习题。
七、教学环境2. 学习平台: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复习和练习古今异义词。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今异义的概念和原因。
2. 第二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分类及特点。
3. 第三课时:分析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难点29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在语言演变中,有些词语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则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词语即使读音、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多不同。
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
正确理解词的古今异义,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意为“扬言”。
而在现代汉语中“宣言”有两个词性,双重含义:做名词,意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做动词,意为“宣告,声明”。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而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双音节词。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而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
5.要归纳整理古今同音同形词。
近两年注重考查这类词,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归类整理,结合教材中的相关例句,以便于理解记忆。
如:形容、非常、前进、可怜、自由、具体、婚姻、妻子、南面、地方、逢迎等。
对于古今异义词,除了归纳记忆外,考生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推断出其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
举进士。
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
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
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运用在中文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古今异义词。
这些词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词汇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
本文将探讨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演变以及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一、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汇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或者引申出了新的意义。
这些词汇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正确理解这些异义词的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汇的含义与现代有所不同。
比如,古代的“婢女”一词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仆人,而在古代的含义却是指女奴;古代的“君子”一词在古代是指有教养的人士,而在现代则更多指代一种道德和品质的象征。
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许多含义发生变化的词汇。
比如,现代的“滚石”一词在传统语境中指的是滚动的石头,而在现代的用法中则是指成功的人或团队滚动向前;现代的“风火轮”一词原指风和火相结合的象征,而在现代的用法中则是指速度极快的车辆。
二、古今异义词的演变古今异义词的演变是受到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发展。
这些对于事物演变的变化也导致了古今异义词的出现。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由于历史地位的变化以及语言的演进,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朝廷”一词在古代指的是皇帝的宫廷,而现代则广义上指代政府机构;古代的“玉带”一词在古代是指皇帝佩戴的带子,而在现代则成为指代女士腰间的装饰品。
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汇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比如,现代的“公关”一词在早期仅仅指代公共关系的管理工作,而现在则更多地指代企业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现代的“网络”一词原指指代网络状物体,而现在则是指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古今异义词的运用技巧在写作和表达中,正确运用古今异义词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运用技巧:1. 熟悉词汇的演变: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汇的含义演变是关键。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语境中,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这类词语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1.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对比例如,“走”在古代意为跑,而今义为行走;“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通过对比古今义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2.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1)联系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
(2)课文迁移:通过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语的古今义。
(3)查阅词典:利用词典查找词语的古义,进行对比。
3.练习与解析(1)下列词语中,古今异义词是:A.走B.病C.朋友D.读书答案:B。
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刘备走马荐诸葛。
”答案:走在这里意为跑,与现代汉语中的行走不同。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通假字的识别技巧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和避免文字重复的作用。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文言文更加简洁、优美。
2.通假字的识别技巧(1)形声字代替形声字例如:“狱”通“圄”,“详”通“祥”。
(2)同音字代替同音字例如:“夜”通“液”,“道”通“导”。
(3)异体字代替本字例如:“广”通“旷”,“辟”通“避”。
3.练习与解析(1)下列字中,哪个是通假字?A.狱B.祥C.夜D.道答案:A。
狱是通假字,通“圄”。
(2)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刘备狱诸葛亮。
”答案:狱在这里通“荐”,意为推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词语根据语境的不同,改变其词性的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掌握词类活用的种类及辨别方法对我们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例子(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舟楫”意为船和桨,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划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今异义汇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今异义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区分古今异义词语。
2. 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用法和含义,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古今异义词准确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的概念及分类2. 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用法和含义3.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区分方法4. 古今异义词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用法和含义,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区分方法。
2. 难点:古今异义词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古今异义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今异义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今异义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古今异义词的文化背景:介绍古今异义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含义。
2. 古今异义词的语用差异:分析古今异义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不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七、实践环节1. 搜集古今异义词例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古今异义词的例句,以加深对古今异义词用法的理解。
2. 古今异义词替换练习:设计替换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古今异义词,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八、课时安排1. 课时:本专题共需8 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今异义的概念,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用法和含义。
九、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古今异义词例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古今异义词的例句,以加深对古今异义词用法的理解。
"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难点 29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在语言演变中,有些词语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则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词语即使读音、 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多不同。
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
正确理解词的古今异义,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指示” 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 ;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如“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 ” ( 《廉 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宣言” ,在此意为“扬言” 。
而在现代汉语中“宣言”有两个词性,双重含义:做名 词,意为“ (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做动词,意为“宣告, 声明” 。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中, “卑鄙”的含义是“身 份低微,见识短浅” ,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而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是贬义词。
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 组合而成,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双音节词。
如“昼夜勤作息” ( 《孔雀东南飞》 )中的“作息” , 偏指“作(劳作) ” ,没有“息(休息) ”的意义;而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 。
5.要归纳整理古今同音同形词。
近两年注重考查这类词,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归类整理,结合教材中的 相关例句,以便于理解记忆。
如:形容、非常、前进、可怜、自由、具体、婚姻、妻子、南面、地方、逢 迎等。
对于古今异义词,除了归纳记忆外,考生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推断出其与 现代汉语的异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
举进士。
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冤滥。
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元礼怒曰: “元礼不离刑文 言 文中曹,此囚终无生理 。
”答曰: “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
”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有相当一部分 .. 神龙初,为给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 白。
寻加朝散大夫。
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 时殒绝,久之乃苏。
左右皆哀恸 ,莫能仰视。
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 .. 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实词的意义古 今有了变化, 词义或扩大, 或缩小,或转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 移,或改变了 “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
”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
明年 ,进拜侍中。
先天元 .. 感情色彩及使 用的对象、语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
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 境等。
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妻惊曰: “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日知曰: “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及归田园,不事 产业 ,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 .. 。
开元三年卒。
(选自《旧唐书》 ,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囚终无生理 .. B.左右皆哀恸 ,莫能仰视 .. C.明年 ,进拜侍中 .. D.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 【答案】B 要 特 别注 意的是,有时 文言文中两个 单音节词连 用,正好与现 代汉语中某个 双音节词语一 样,这样很容 易使考生望文 屋、工厂等财产” ,在文中是指“农业劳动” 。
生义,把它们 )“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人患鼠,乞 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
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 . 患 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 . 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 于无鸡乎?无鸡者,弗 . 食鸡则已耳,去 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 . (选自《刘基集》 ,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 猫于中山 . B.其子患 之 . C.不病 于无鸡乎 . D.去 饥寒犹远 .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C 项,“病”即“损害大”的意思。
乞:乞求 患:担心 病:疾病 去:距离 )当作一个双音 节词语,以致 造成理解上的 错误。
如“其 身体则可”中 的“身体”是 “身”和“体” 两个词,译为 “亲身实践” 。
形 容 ——非 常 ——前 进 —— 上前进献 可 怜 —— 可爱 自 由 ——“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具 体 —— 四肢具备的身 体 婚 姻 ——妻 子 ——南 面 —— 面向南 地 方 ——逢 迎 ——(20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初,字太初,弘州顺圣人。
从祖璠,金贞佑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
金宣宗求直言,璠首论将相 非人,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
后复上言:“国势危逼,四方未闻有勤王之举,陇右地险食足,其 帅完颜胡斜虎亦可委仗,宜遣人往论大计。
”大臣不悦而止。
阅数月,胡斜虎兵不来,已无及,金主悔焉。
初,其从孙也,璠无子,以初为后。
初好读书,尤长于《春秋》 ,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
中统元年, 始立中书省,辟为掾史,兼掌书记。
未几,以祖母老辞归,隐居教授。
会诏左丞许衡、学士窦默及京师诸 儒,各陈经史所载前代帝王嘉言善政,选进读之士,有司以初应诏。
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 子,叹奖久之。
即授国史院编修官,寻拜监察御史。
首言:“法者,持天下之具,御史台则守法之司也。
方今法有未定,百司无所持循,宜参酌考定,颁行天下。
”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
初上疏日:“臣闻君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 礼,不可不肃。
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 中国之仪。
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
”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毋复 为此举。
时襄樊未下,将括民为兵,或请自大兴始。
初言:“京师天下之本,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 骚动!”遂免括大兴兵。
初又言:“旧制,常参官诸州刺史,上任三日。
举一人自代。
况风纪之职与常员“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异,请自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 人。
”遂举劝农副使刘宣自代。
出佥陕西四川按察司事,历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入为治书侍御史。
又以侍 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扬州,擢江西按察使,寻征拜侍御史。
行台移建康,出为中丞,卒,年六十一。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一》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不当立德陵事,疏奏,不报 B.为文简而有法,比冠,有声 C.法者,持天下之具 D.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 ) 报:答复 比:等到 持:凭借,依仗 锡:同“赐”,赏赐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孙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孙子或者自己儿子的叔伯兄弟的儿子,本文中,魏初应该是魏璠亲兄弟的 孙子。
B.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亦为观察使或节度 使的属官。
宋代亦置此职。
C.卮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圆形器皿。
古代的盛酒器皿很多,比如尊、壶、爵、角、觥、杯、釜等。
D.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书”也是这个意思。
如京兆尹张敞曾上疏(上书) 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璠性格非常率直,金宣宗曾经让臣下对国事直言进谏,魏璠就首先提出当时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 只不过后来这个提议没有得到答复。
B.魏璠喜欢读书,特别是对于《春秋》研究颇深。
后来担任了国史院的编修官,就向皇帝进言阐述了 御史台制定国家法令并颁行天下的重要性。
C.魏初认为,礼仪既可以定君臣尊卑,又可以使外邦仰奉中原。
所以他以此为据,劝谏皇帝宴请大臣 时,君臣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仪。
D.魏初出于磨砺官员品格节操和为国荐储人才的目的,建议朝廷重臣任职一年后就要举荐一个能够接 替自己职位的人,并要为自己的举荐行为负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重璠名,方之古直,询知初为璠子,叹奖久之。
(2)京师天下之本,要在殷盛,建邦之初,讵宜骚动!“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备课大师"全科【9 门】 :免注册,不收费!/1.C2.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 项,对“釜”理解不准确,“釜”不是酒杯,而是炖煮食物用的炊具。
3.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 项,“向皇帝进言阐述了御史台制定国家法令并颁行天下的重要性”不是在“担任了国史院的编修官”之后,而是“在担任监察御史”之后。
4. (1)皇帝非常尊重魏璠的名望,将他比作古代的耿直大臣,经询问知道魏初是魏璠的后人,感叹夸赞了 很久。
(2)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之地,要务在于使它富庶强盛,建国之初,哪里能使它受到扰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要确定得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实词、 虚词、 句式等。
要补充省略成分使句意通顺完整。
本题涉及的句子中, “雅重”“方”“古 直”“要”“讵宜”等要重点理解。
【参考译文】 魏初,字太初,是弘州顺圣人。
他的从祖父魏璠是金国贞佑三年的进士,补为尚书省令史。
从祖璠, 金贞佑三年进士。
金宣宗让臣下对国家政治直率地提出意见,魏璠首先提出出任将相的人选不对,以及不 应当立德陵的事,他的疏上奏后,没有答复。
后来他再次上奏说:“现在国势已危在旦夕,还没有听到四 方有勤王的举动,陇右地势险要,粮食充足,那里的元帅完颜胡斜虎也是个可以委托倚仗的人,应该派人 前去同他商讨国家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