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密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2节密度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密度》属于课标一级主题“物质”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是在“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密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本节是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建立密度概念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密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比值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要求学生能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能够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为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的应用》以及后续“压强”“浮力”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经过第1节《质量》的学习,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学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在思想方法方面,学生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了解了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历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实验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证据意识以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能说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3.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科学思维1.通过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分析、推理、论证的过程,体会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六章《密度》。
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涉及章节:6.1密度及其特性;6.2密度的计算;6.3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 学会使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3. 掌握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密度的测量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运用及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密度计、天平、量筒等)。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引出密度概念。
2. 新课内容:(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计算公式为ρ=m/V。
(2)密度的计算:结合实例,讲解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进行单位换算。
(3)密度的测量: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密度计算和单位换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物体的浮沉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密度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 在黑板上展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3. 板书例题及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应用题、实验报告。
(1)计算题:已知某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求其密度。
(2)应用题:解释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
(3)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答案:(1)密度计算题答案:ρ=m/V。
(2)应用题答案:如船舶的浮力与密度有关,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能浮在水面上。
(3)实验报告答案:根据实验结果,列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值。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教学设计第2节密度整体设计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以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等知识作铺垫。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从中体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还可以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这个活动探究中,由图象找规律是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析图象,可以得到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进而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把实验结果推广到其他物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同一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如果换用其他物质做实验会发现,物质不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通过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可以分辨不同的物质。
物理学中就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象找规律。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图象法、讨论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长方体蜡块、木块、铁块、铝块)、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一)有两个外表涂有防护漆的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是铁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漆的前提下鉴别出它们吗?问题导入(二)生活中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严密吗?情景导入新版《水浒传》第40集宋江征方腊,攻打城池,战斗异常惨烈。
方腊的守城士兵从城头扔下“巨石”,砸死梁山好汉矮脚虎王英。
你知道在拍摄这个镜头时,道具“巨石”是由什么特性的材料做成的吗?推进新课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看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实验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实验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
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进行实验用质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的石蜡块和干松木块为研究对象,把它们的质量和对应的体积填入下表。
点连起来,会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跟踪例题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京同学做了6次实验,如图表格中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的质量是不相同的;(2)分析实验次数为1、2、3(或4、5、6)的体积与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分析上表中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实验次数1、4中可看到铁块1、塑料块1的体积都是10 cm3,质量分别为79 g、12.5 g,质量是不相同的。
(2)分析实验次数为1、2、3的数据,三个铁块的质量跟对应体积的比值都是7.90 g/cm3,即铁块的体积增大到几倍时,它的质量也就增大到几倍。
(3)铁块质量和体积比值是7.90 g/cm3;塑料块质量和体积比值是1.25 g/cm3,是不同的。
答案:(1)1、4(或2、5,或3、6)(2)同种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3)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二、密度教师引导物质相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就是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交流总结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符号ρ表示。
2.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 3) m ——质量——千克(kg) V ——体积——立方米(m 3)3.单位换算 1 g/cm 3=1×103 kg/m 3 4.密度表(1)水的密度:ρ水=1.0×103 kg/m 3,其物理意义是1 m 3的水的质量是1.0×103 kg 。
(2)同种物质状态改变,密度改变。
观察密度表中冰和水,它们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密度不同。
(3)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有个别的特殊情况。
观察密度表中的冰和蜡、煤油和酒精密度是相同的。
要点辨析 对于公式ρ=mV的理解:(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跟踪例题如图所示,表示A 、B 、C 三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由图可知( )。
A .ρA >ρB >ρC ,且ρA >ρ水 B .ρA >ρB >ρC ,且ρA <ρ水 C .ρC >ρB >ρA ,且ρA <ρ水D .ρC >ρB >ρA ,且ρA >ρ水解析:利用图象来解题是常用的数学手段。
要比较三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可用水的密度作标准,利用水在图中的位置,即可确定三种物质的密度大小。
(1)确定水在图象中的位置:取V 水=20 cm 3(横坐标),由ρ水=1.0 g/cm 3,得m 水=ρ水V 水=20 g(纵坐标),可画出水在坐标中的图象(图略)。
(2)对A 、B 、C 三种物质的图象与水的图象进行比较。
由图象可知:当V A =20 cm 3时,m A <20 g ,ρA <ρ水;当V B =20 cm 3时,m B =20 g ,ρB =ρ水;当V C =20 cm 3时,m C >20 g ,ρC >ρ水。
综上所述得ρC >ρB >ρA ,且ρA <ρ水。
答案:C三、关于密度的计算 交流讨论 密度公式的应用(1)计算密度鉴别物质:利用公式ρ= 测算出物质的密度,查找密度表,看跟何种物质的密度相等,便可知道物体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利用公式m=ρV ,对于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只要知道这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从密度表中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设法测出其体积,便可计算出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不便测量的体积:利用公式V= ,对于难于直接测量的物体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从密度表中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设法测出其质量,便可计算出这个物体的体积。
(4)合金类问题:首先要抓住合金体的总质量与总体积分别等于各种物质的质量之和与体积之和这一特征,然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求解。
(5)空心类问题:包括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和求算空心部分体积两种情况。
判断空心还是实心,可选用比较密度、比较体积、比较质量的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求算空心部分体积时则必须求材料的体积,有V 空=V-V 材。
自学例题 教师布置自学课本115页例题 跟踪例题1.一质量为54 g ,体积为20 cm 3的金属块,它的密度是多少?可能是哪一种金属? 解析:由密度公式可得:ρ=m V =54 g 20 cm 3=2.7 g/cm 3=2.7×103 kg/m 3 查表可得此金属块可能是铝。
答案:可能是铝2.一个瓶子的质量为20 g ,装满水时,用天平测得总质量为120 g ,若用这个瓶子装密度为1.8×103 kg/m 3的硫酸最多可装多少千克?解析:解法一:(分步求解是最基本的解题方法)根据水的质量m 水=120 g -20 g =100 g =0.1 kg 和水的密度ρ=1.0×103 kg/m 3求出水的体积为:V 水=m 水ρ水=0.1 kg 1.0×103 kg/m 3=1×10-4 m 3则硫酸的体积为V 硫酸=V 容=V 水m 硫酸=ρ硫酸·V 硫酸=1.8×103 kg/m 3×1×10-4 m 3=0.18 kg解法二:(用比例方法解) 因为V 硫酸=V 水 所以m 硫酸m 水=ρ硫酸ρ水m 硫酸=ρ硫酸ρ水m 水=1.8×103 kg/m 31.0×103 kg/m 3×0.1 kg=0.18 kg 答案:0.183.体积为30 cm 3的铜球,质量是89 g ,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铜的密度ρ铜=8.9×103 kg/m 3)解析:8.9×103 kg/m 3=8.9 g/cm 3 V 铜=m 铜ρ铜=89 g 8.9 g/cm 3=10 cm 3因V 球>V 铜,所以是空心的。
空心部分体积:V 空=V 球-V 铜=30 cm 3-10 cm 3=20 cm 3 答案:空心部分体积是20 cm 3。
同步训练1.科学家最新研制了一款微型无人侦察机——“峰鸟”。
为了减轻其质量,该侦察机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 .硬度高B .熔点低C .密度小D .导热性好答案:C2.由密度的概念及公式ρ=mV ,可以判定对于状态不变的同一种物质( )。
A .密度是一样的B .体积越小,密度越大C .质量越大,密度越大D .体积越大,密度越大解析:物理学中的定义式与数学中的函数式是有区别的,定义式中各量之间除了数量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有其特定的物理含义。
因此,对于物理量的定义式不能从中简单地得出谁跟谁成正比,谁跟谁成反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