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演唱风格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
3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民通唱法的位置特点上比较靠近于民族唱法,以下腹部丹田为着力点来调控呼吸支持共鸣腔体,强调演唱声音的高位置。
通俗唱法中的类型多样,随意性较大,在演唱民通歌曲时运用到的正是民族唱法中的高位置。
高位置是指嗓音的位置和焦点“安放”的一种潜意识形态。
歌者在高位置上发声的习惯运用鼻咽腔和额窦腔的共鸣作用,让歌声进入面罩、获得头声,是解决科学发声和高音问题的技术要素。
嗓音位置安放的正确与否是发声是否科学、规范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民通唱法的科学性体现。
例如谭晶在歌唱综艺节目《歌手》中演唱的《九儿》,歌曲是电视剧《红高粱》的插曲,整曲只有四句歌词“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歌词不断重复,但层层叠进的音乐旋律仿佛把剧中女主角为了抗争与生存坚韧斗争的一生都唱到观众眼前。
歌曲的第二段,连接部分使用衬词“啊”推动音乐情绪使音乐风格与第一段的低吟浅唱发生转变,谭晶尤如发出了内心最深处的呐喊。
“高粱熟来红满天”的起音通过高位置咬字和身体给予状态和气息的配合,产生的头腔共鸣;“满天”使用哭腔将声音和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
这样的音高与效果只有强大的民族声乐基础才能做到,把民通唱法的技术性也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风格特点民通演唱及民通歌曲呈现的基本风格是积极向上的,歌曲普遍阐述美好事物,歌颂美好生活。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
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
我们以谭晶的代表作品来看,《妻子》描写的是一位普通军妻与军人丈夫的情感对话,以久别重逢的爱侣彼此的思念真情勾勒出军人群体的不易,为了祖国的繁荣稳定付出不懈努力;《龙文》以牡丹、长城、鹊桥等词语引述中华传统中的各个典故,道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发生的美丽故事,并赞美了中华人民的质朴善良;《好人就在身边》阐述的是平常百姓间互相帮助,互相加油的美好瞬间。
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会观后邹婉华二○○六年九月十二日维也纳当地时间晚上七点三十分,距今已有139年历史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金碧辉煌,灯火通明,“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在一曲谭晶成名曲《在那东山顶上》美妙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
金色大厅百年来第一次有中国通俗歌手开独唱音乐会,这种破例,将会引起世界歌坛的瞩目。
一、中国民族文化魅力的展示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形式的中国民族文化广为传播,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的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认同。
谭晶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使者,带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独唱音乐会。
谭晶出生在山西省侯马市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并喜欢唱歌。
刚学说话时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妹妹找哥泪花流》。
她8岁学钢琴,11岁开始上台演出。
以后,又跟着歌舞团当声乐老师的妈妈系统地学习了四年声乐,给她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17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朱以为教授学习民族声乐,边学习边实践,她曾参加过电视台及香港回归等大型晚会的演唱,并在国内许多大赛中频频获奖。
19岁时她以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参加了亚洲地区中外七星杯歌手大赛,摘取了金奖桂冠。
刚刚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就被分配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2006年6月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班毕业,不断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使谭晶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演唱功底。
现今的谭晶在中国歌坛上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一位歌手,她有很好的美声功底,特别是气息的运用扎实稳定,让人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尽情的欣赏完整场音乐会。
谭晶在音乐会上最大的亮点是展示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民族的民歌,有天赖般带着浓郁藏族风格高亢的《在那东山顶上》和《青藏高原》,有悠长令人心醉的蒙古民歌《祝酒歌》,有风趣幽默的情歌对唱《想亲亲》,有欢快让人心动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有婉转细腻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谭晶用美妙的歌喉给奥地利的爱好音乐的人民带去了丰盛的各种风味的民歌大餐。
论谭晶的演唱艺术论谭晶的演唱艺术陈明嫄10级美术学4班学号:091104416 谭晶,女,山西省侯马市人,1998 2006年720082009年5“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的比赛成绩为标志,谭晶还在哈萨克斯坦第九届“亚洲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中获得银奖,在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得演唱一等奖,在“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评选活动中多次名列前茅,演唱的歌曲《唐古拉》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拍摄的多部音乐电视获中央电视台MTV 音乐大赛金奖。
谭晶是我国著名的军旅歌唱家、放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通俗歌手第一人,她不仅嗓音甜美,演唱技艺高超,每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孝心,时刻将父母的爱铭记心头,所作所为让人感动。
自2000年开始,谭晶连续五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常随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深入基层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喜爱;多次随外交部赴加拿大、墨西哥、美国等地访问演出;多次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剧组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她曾在大型音乐剧《狂雪》中出演女主角赵一曼,感动了亿万观众。
她还先后曾为《乔家大院》《玉碎》《施琅大将军》《水浒少年》《天地民心》《(新)三国》《鲜花朵朵》《敌后武工队》《将革命进行到底》《新四军》《金婚》《中国往事》《大雪无痕》《如此多娇》《十万人家》《惊天动地》《施琅大将军》《大明王朝》《下南洋》《大秦帝国》《西游记(浙版)》《第一书记》《赵氏孤儿》《关云长》《小牛向前冲》《郑和下西洋》《我的长征》《湖光山色》《中国家庭》《情暖万家》等热播影视作品及动画片演唱主题歌,均获好评。
谭晶热心于公益事业,她数次投身到禁毒以及关爱艾滋病人的宣传活动中。
2003年,她为家乡山西省新绛县捐资三十多万元兴建春蕾学校,并被聘为“名誉校长”。
被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评为“慈善之星”,并担任“春蕾计划”形象大使。
2004年被聘为贵州团省委举办的“春晖行动”形象大使。
1.旋律与编曲:《万家灯火》的旋律优美动听,悠扬的旋律线条
和深情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编曲方面,采用了轻柔的乐器和温馨的音效,如钢琴、小提琴和吉他等,为歌曲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
2.歌词与意境:歌曲的歌词朴实真挚,通过描绘夜晚城市中万家
灯火的景象,传达了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词中的“万家灯火,亮起温暖的希望”、“照亮归途,也照亮心房”
等句子,表达了灯火带给人们的安慰和力量。
3.谭晶的演唱:谭晶作为一位实力派歌手,在《万家灯火》中的
演唱同样出色。
她用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声音既有力量又有温度,能够触动听众的内心,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美好。
4.情感共鸣:这首歌曲通过万家灯火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
唤起了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爱和陪伴,而这首歌曲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感受家的温暖和美好。
《万家灯火》是一首温馨感人的歌曲,通过谭晶的深情演唱和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美好。
这首歌曲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家的思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浅谈谭晶的演唱风格及影响作者:黄颖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04期谭晶是我国民族声乐界涌现的一位新秀,能演唱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作品。
她那富有个性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简约、大气的感觉。
她把声、情、字、味交融于演唱中,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一切使她的演唱具有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音乐界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谭晶的演唱风格1.独特的声音表现力欣赏谭晶的声乐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她那独特的声音色彩及声音表现力。
她的音色明亮、华丽、有穿透力。
她音域广,声音清新、抒情。
高音区在保持民族唱法明亮清纯音色的同时,具有如金属般极强的穿透力;中声区扎实而又富于表现力,唱来如行云流水;低声区柔和、明亮、低而不虚,有明显的传统民族色彩。
高中低声区没有丝毫衔接的痕迹,演唱状态运用自如。
她每个字的吐出都清晰有力、有弹性;字腹响亮、有共鸣;字腹过渡浑然一体,归韵分明、准确,收尾干净利落,真正做到了字正音美、玉润珠圆。
充足流畅的气息送出柔和、明亮、清新、有穿透力的声音是谭晶特有的演唱风格。
谭晶的歌唱不仅具有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可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和地道的风格韵味,还有强烈的情感抒发,她认为歌唱始终应该“以情带声”,她的《妻子》《在那东山顶上》就是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在那东山顶上》略带飘渺摇曳的声音,让人仿佛看见美丽少女婀娜的身姿,让听众也有了“月上东山顶,痴心盼人来”的细腻感受。
而《妻子》更是把柔美端庄、温柔贤惠的军人妻子形象完美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谭晶演唱过多种题材的声乐作品,在她的歌唱情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情感亮度——军旅情感。
她作为一位军旅歌手,肩负着军人职责的同时,也带着自己的歌声走进部队、边疆、海岛的军营中,声情并茂地为战友演绎着军旅情怀。
从《年轻的士兵》到《妻子》,从《唐古拉》到《昆仑女儿歌》,从《美梦成真》到《桃花谣》,她的身上散发着军人的坚定与细腻。
也许是军旅生活的经历,温婉秀美的谭晶身上同时还兼具从容端庄的豪迈气质。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演释风格辨析高淑琴【摘要】《小河淌水》是一首经典云南民歌,人们把《小河淌水》以不同体裁、不同风格进行演释.有些学者对《小河淌水》的多元化演释提出质疑,认为经过“浓妆艳抹”的《小河淌水》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对此,我们从《小河淌水》的一元化演释与多元化演释角度进行辩证分析,并提出要辩证地看待《小河淌水》演释的一元化与多元化风格的问题.【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小河淌水;演释;风格【作者】高淑琴【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一、《小河淌水》演释[1]的争论《小河淌水》曾被誉为“东方小夜曲”,与《茉莉花》齐名,成为具有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中国旋律”。
《小河淌水》历经六十年久唱不衰,如今音乐家们对《小河淌水》纷纷进行再创造和发挥,以演唱、舞蹈、民乐、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展现和延伸《小河淌水》中对爱情和幸福生活憧憬的感情。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小河淌水》进行过度包装,却引起了学者的质疑。
一些学者认为“重新包装演唱的《小河淌水》或声嘶力竭、或矫揉造作、或张牙舞爪。
在他们的演唱中,再也感受不到《小河淌水》真正所表达的那种意境,那种舒缓,那种宁静,那种泥土般的朴素与平实。
这些经过高科技处理,经过五花八门的现代乐器编配,并且添加了许多前卫音乐和时尚舞蹈的《小河淌水》意境不再是本土意义上的《小河淌水》了。
他们更多的属于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张扬、媚俗,充满了浓郁的功利性,他们是被阉割过、被整形过、被浓妆艳抹过的《小河淌水》,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有的特色和风味,与本真的《小河淌水》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2](P12)我认为上述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这是关于《小河淌水》演释风格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思考。
我认为要辩证看待《小河淌水》演释风格的问题。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谭晶演唱风格研究综述全青燕(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谭晶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青年歌唱家,出色的外形和扎实的演唱功底使她早年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百灵鸟”,更为突出的是她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深得观众好评。
近年来,随着谭晶走进综艺乃至走出国门,她独特的演唱风格被人们熟知。
可以说,谭晶在声乐上取得的成功,代表着中国声乐教学的成功。
因此,研究分析谭晶的演唱风格不仅仅是声乐演唱技术的学习和提高,更是对当今中国声乐教学的启示与探索。
所以,笔者将通过文献归纳法来总结学者们对谭晶演唱风格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并做出综述。
【关键词】谭晶;演唱风格;声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21世纪,中国声乐的发展道路可谓艰难起伏,从最初的“唱法争论”到持续多年的“土洋之争”,再到“新的中国唱法”的提出,在经历了不断的争论与探索之后,中国声乐终于走上了融合、科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声乐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的多元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大众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提升与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谭晶作为当代我国声乐界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学者们已不再遵循最初的模式单一的研究谭晶的演唱风格,还会有较小篇幅的延伸出这种演唱风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学者认为谭晶的唱法在各歌唱领域间自由游走是对当下跨界演唱的最好诠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通过对《白毛女》《远情》等几部作品不同演唱版本的对比来分析谭晶演唱风格的独到之处;还有学者提出了可以通过研究谭晶的演唱风格以此达到对当代声乐教学教育进行启示的目的。
总的来说,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声乐,在21世纪的今天,艺术审美的多元化也要求演唱风格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单一的演唱形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群体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综观中国声乐演唱从一元到多元分化的演变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各种风格之间相互融合并彼此汲取长处。
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中国声乐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谭晶作为当代我国声乐的代表人物,对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和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归纳法总结学者们对谭晶演唱风格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并做出综述。
希望通过此次梳理,以此来总结研究者们的经验,总结谭晶的演唱风格特点,实现声乐演唱的创新演绎,给予我国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以深刻启示。
一、谭晶演唱风格谭晶演唱风格的形成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中国声乐教育教学的一个发展过程,谭晶独特的演唱风格让我们认识到当代中国声乐演唱的主流方向和技巧上的高标准高要求。
一直以来,在我国声乐界就不断有人提出要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说法,以此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声乐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谭晶能够纯熟地驾驭各种演唱方法,在各个歌唱领域收放自如,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肯定。
在诸多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中,孙立在《试论谭晶的演唱风格》中提出,所谓谭晶的演出风格,主要在于谭晶声音的独特之处,她能够将真假声进行巧妙分层与融合,低音区部分以真声为主导,在音调上升的同时,再逐渐加入假声,巧妙运用自身扎实的声乐功底和气息支撑,使民族唱法真假声转换和通俗唱法咬吐字技巧相结合,自如地衔接高中低声区,使声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表现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在祁异慧的《关于谭晶演唱风格的探究》中,主要探究了谭晶演唱风格的成因及其特征。
文中认为,谭晶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声乐领域独占鳌头,也源于她多元融合的演唱个性、演唱风格的多元性、演唱审美的时代性。
多元融合的演唱个性体现在谭晶能根据歌曲巧妙转换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用自己的演唱风格来诉说音乐。
谭晶演唱风格的多元性恰恰体现在,无论是高雅的美声、民族唱法,还是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流行唱法,亦或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演绎,谭晶都能取之长处,并运用自如,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各种唱法中自如转换,异中求同。
而谭晶演唱中所体现审美的时代性,说明谭晶所演唱的作品都是新时代的产物,谭晶能用声音记录历史,记载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独有的文化特色。
然而在《浅谈谭晶的演唱风格及其影响》中,张屏认为,谭晶的演唱风格应该是“跨界唱法”和“混声唱法”,这一观点和祁异慧的观点不谋而合。
谭晶正是把演唱方式建立在民、美、通这三类唱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尝试并实践,开创新唱法,建立全新的演唱体系,为我国的声乐演唱发展打开了全新局面。
一直以来,众学者对谭晶演唱风格的研究从未停止,陈云燕在《谭晶的包融唱法初探》中,将谭晶这种在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兼容并蓄的演唱方式归结为“包融唱法”,最大的要求是:需要有均匀顺畅的呼吸,有弹性的声带振动,能使歌声在同一时间或者是相继表现出不同的演唱风采和特色。
在闫典芝的《谭晶民族演唱风格探讨》中,她认为谭晶在演绎任何作品时,在演唱表演上,首先以现代歌曲的作曲技法为主,再将民族唱法巧妙地结合通俗唱法,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大跨度的通俗技巧,这样的结合式演唱就成了谭晶的演唱亮点,也成了谭晶在大众群体印象中的主要特点。
Northern Music 33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谭晶的演唱风格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与追问,正是因为她的演唱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跨界唱法”,众多学者在追问谭晶独特的演唱风格时,始终需要探讨其跨界演唱技巧及特点的究竟。
在肖美姿的《谭晶跨界演唱风格初探》中就明确提出,无论是哪一种演唱风格,能走进社会大众的视线当中就一定是必然的,时代的背景下一定有促使它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背景下,谭晶将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相融合,使三种相异的唱法互相联系,完美融合,这也恰恰体现了谭晶自身与众不同的魅力,造就了“谭晶跨界唱法”。
声乐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学习这种唱法,能够更好地接洽时代背景,更好地深入声乐艺术。
同时,也能让我们开阔眼界,增去见识。
刘媛媛在《以谭晶为例谈跨界唱法》中提出,从宏观上来看,跨界唱法就是运用多种唱法来表达和完成作品,还必须要去了解多种演唱风格,从而去真正驾驭它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方法为作品服务。
在《跨界演唱切忌盲目——从民族和美声唱法的跨界谈起》中,陈晓霞认为,对跨界唱法的解释有两个方向:一是不同唱法之间的跨界演唱;二是超越各种唱法的界限。
同时她提出跨界唱法贵在艺术风格的把握,而不是盲目从众。
自“吴碧霞现象”“谭晶现象”形成一种潮流之后,各大平台的歌唱家和大小专业院校的学子们都以此为榜样,尝试走出同一条道路。
但很多声乐学习者总是盲目地进行模仿,面对这种现象,声乐教师要做好示范与正确的引导,促进声乐教育科学发展,声乐艺术理性前进。
二、谭晶版“喜儿”与其他艺术家演唱风格对比研究谭晶的艺术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社会大众有目共睹的。
她的演唱方式在我国声乐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典范,所涉猎的作品有电视剧插曲、音乐剧、歌剧、艺术歌曲等。
其中,歌剧《白毛女》就是谭晶对自身艺术的一次完美演绎,也是对社会大众递交的答卷。
歌剧《白毛女》中深刻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差异和现实,讲述了社会下层贫苦人民的疾苦,奠定了中国歌剧题材新发展的基础。
然而,歌剧《白毛女》历经时代变革,其中的每一代扮演者都有其自身独到的特色,都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贡献者。
在陈云燕的《第一代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演唱风格对比研究》中就对比了第一代与第四代两代扮演者的异同。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差异,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王昆与第四代白毛女扮演者谭晶,在演绎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王昆的演唱方法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不同于谭晶的跨界唱法;王昆更侧重于刻画革命时期苦难劳动人民的形象,谭晶却用现代思想来理解的当时劳苦人民的艰苦生活;王昆不改原始戏曲程式化的模式,谭晶是在民族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在给予一定程度的创新。
总的来说,两位“喜儿”各有特色,各有长处,都是艺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样对比研究四代喜儿演唱风格的,还有高国涛的《四代“喜儿”在歌剧《白毛女》中的艺术特征研究》。
文中高国涛把四代喜儿的对比研究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四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风格的对比;二是四代“喜儿”角色塑造的对比。
在艺术风格方面,谭晶在融合了前三位艺术家唱法的基础上,再将民歌与流行唱法相结合,展现了与众不同、打破传统模式的演绎,在“喜儿”的角色塑造上,王昆与郭兰英老师都将自身的成长经历融入到了作品当中,难免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谭晶版“喜儿”,无论是在原有人物形象的传承还是二次创作的艺术创新,她的音色、身段、外形都十分迎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喜儿”。
三、“谭晶现象”对当今我国声乐教育深刻启示多年来,谭晶始终在我国声乐界有着一席之地,更是凭借跨界演唱的形式加深了社会大众对她的印象。
她的演唱风格和唱法的灵活跨界,以及对感情的准确把握与演绎成了她演唱的主要特点。
谭晶的成功也给我们当代的声乐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琚军红的《“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中,她认为谭晶带给我们声乐教学的启示不止一点。
她认为,谭晶的跨界演唱是非常成功的,具备了科学性,顺应了时代性。
因此,从谭晶现象看,各类专业院校应该怎样选拔人才?怎样组织教学?如何选择教材?尝试怎样的艺术实践?最后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时,谭晶个人对艺术的领悟与二次创作都非常重要,称之为审美情趣。
琚军红认为,这种审美情趣也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重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让学生懂得:每一个声音都应该依情而发,每一句歌声都必须饱蘸着情感的艺术。
徐斐在《从谭晶的艺术成就探寻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一文中也提出了民族声乐教学要突破唱法的局限性。
作者强调,谭晶的成功取决于她的眼界。
她具备着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声乐艺术的学习当中。
她的演唱技巧不是单一孤立的,顺应了时代背景,结合并联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现在的声乐学习者应该借鉴她的这种学习方式,提高认知能力,分辨能力,最终达到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
普通的声乐学习者要想凭借对作品的演绎而成为一名受社会大众认可的歌者,则需提升自己的声乐艺术水平,当然,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要想自身拥有较好的声乐演唱水平,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只有将声乐演唱与科学技巧相结合,协调自身优势,不断进取,厚积薄发,塑造自身的演唱的独特性。
文中还强调,声乐学习者不能片面地学习一种演唱艺术,要多涉猎其他演唱方式,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