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晚春幽州台期末复习试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5)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情感。
在学习本诗时,学生需要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背诵和默写诗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和领悟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诗文;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和默写诗文;理解诗中的意象。
2.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古诗《晚春》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意象,分析诗中对该意象的描写,并阐述其作用。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分析《晚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2.难点:赏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齐读课题,从诗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二)了解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诗歌风格雄奇豪放,富有力量感。
韩愈的一生经历丰富,他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反对藩镇割据。
尽管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韩愈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善于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晚春》的写作背景与韩愈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在他创作《晚春》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晚春时节,百花凋零,春天即将结束,这也可能引发了韩愈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对晚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四)诵读诗歌1.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读诗歌(1)分析诗歌的题目,理解“晚春”的含义。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深入探究1.诗中描绘的晚春景象有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尽管春天即将结束,但诗中所描绘的草树、百花等依然争奇斗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4)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短暂。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人的情感寄托,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诗人的情感寄托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文,体会诗文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了一身还满”等,理解诗人对春天的描写。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加强对于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寄托,如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晚春》赏析+译文晚春文|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晚春①文|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③漫天作雪飞。
①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这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杨花榆荚(jia)无才思]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
才思,才气、才情。
③[解]懂得,知道。
【译】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于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
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中的意象生动,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同时,本诗也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如“杨花”、“榆荚”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节奏、意象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化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词语,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节奏、意象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词语,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2.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意象和词语的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文中的意象、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3.讨论法:学生对诗文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预习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春天的图片和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然后引入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诗文,让学生初步朗读和背诵,对诗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如“杨花”、“榆荚”等词语的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
1七年级下册《晚春》教案课 题《晚春》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重点、难点重点 :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诗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备 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探究兴趣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播放课件图片刚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出示课题课件(全体朗读)二、走近韩愈,与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三、朗读练习,感受诗中意境1、学生试读,师生共同依据朗读特点点评朗读情况2、分组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音,并从修辞、语意等角度说明理由。
四、品诗析句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百般:各种各样斗:争斗,比赛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榆荚: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2.合作讨论归纳:1)这首诗从音韵格律上来说,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你能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晚春幽州台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5分)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4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