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27.60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提问艺术的原因1.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活动的,跨越古今、博大精深的科学。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能“彰往而知来”。
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和内在联系,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同时,历史教学的功能,诸如思想道德教育“资政”借鉴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等,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正是多维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3.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的优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他们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富于想象,常能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不断点拨、引导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和谐状态。
二、历史课堂提问艺术的思路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
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例如讲授“美国内战”一节时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如果换一个角度发问:“为什么说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
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又起到强化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的某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
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的掌握似乎很容易,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提问艺术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理解、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并能通过学生的问答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所以提问回答受到教育教学的重视。
下面仅就本人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对课堂提问的做法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抓住中心,重点和难点发问,不能滥用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以多取胜,问过算完。
这样的提问没有多大价值。
只有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挖掘教材有目的的提问,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积极思考,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有吸引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质疑、解疑,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要使提问的语言带有启发性,而且提问的问题内容本身要带有启发性。
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全身心思考,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就这些问题使学生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能促使他们迅速接受新知识,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设疑要“巧”设疑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
提问的内容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
所以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2.置疑应在新的知识的联系点;3.置疑应在事件的比较处;4.置疑于思维的转折处;5.置疑应在知识的引申和出发联想处;6.置疑于教学的关键处;7.置疑于发展创造性思维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