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体育人文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历史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57.29 KB
- 文档页数:3
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体系的考察与再构熊文【摘要】通过对我国30余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对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体系的有关研究还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包括:1)现有分类、结构体系没有建立在体育科学分化为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人体科学的基础上,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等学科与体育社会科学的关系存在错位;2)各学科被不恰当地纳入不同的层次,或一些学科被置于某固定的层次,这与体育科学学科属性不相吻合;3)某些分类结构体系不能与现有体育科学的主要学科类型及其具体学科兼容;4)部分分类结构体系中,分类标准不一;5)关于基础学科的认识和纳入不够准确;6)综合科学(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的类型并不合理等。
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学科类型(综合-专门学科、分支学科和横断学科)和三大科学类型(体育人文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自然-人体科学)的存在及相互关系提出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体系。
研究旨在为认识我国体育科学学科分类和结构现状、各学科(科学)类型的关系及其性质。
%By means of teas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30 years systematical-ly ,some ques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overed ,w hich existed in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in the correlative study .It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 The present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didn’ t based on the fact that sports scienc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sports social sciences ,sports humanities ,and sports natural sciences ;The sports philosophy , sports management and sports social sciences were ranked in the incorrect level .2 ) Various disciplines were classified in different level improperly ,or some disciplines were placed in cer-tain particular ,whichdidn’t accor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sports sciences .3) Some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n’t compatible with the present main disciplines .4) Some classifica-tions and structur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cal norms .5 ) The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ication for fundamental disciplines was not accurate .6) It was unreasonable to made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as a type of discipline that based on a system of knowledge . Based on this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ence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of three types of discipline (comprehensive-special disciplines ,subdisciplines and transversal disciplines ) and three types of sciences (sports humanities ,sports social sciences and sports natural sciences )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lassification and structure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ies for cognizing the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status ,the relationships and charac-ters on types of disciplines and sciences of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in China ,and managing the sports sciences discipline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学科体系【作者】熊文【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从以往研究来看,本研究所提出的体育学科分类结构体系在现有文献中通常被作为“学科体系”(或“科学体系”)。
体育的人文精神多年以前,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
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规划,也进一步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
尽管体育人文观念已初见端倪,但随着新世纪到来,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
体育理论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种种隐患。
我们对“人文”二字陌生,认识模糊。
就中国体育而言,建构人文学科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人文精神。
何谓“人文”?在中国古代,“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有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
“文明”在这里是指有文采而光明。
根据《周易》的观念,刚柔交错,质文相当,这是自然之理。
故谓之“天文”;而“文明以止”,即文明有节制,有限度,恰如其分,从容中道,这靠人来把握,故谓之“人文”。
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东方古已有之,其实中国古代的“人文”是对自然而言的,与西方对神学而言的“人文”大不一样。
西方的人文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东方缺少历史参照物;“人文”、“人本”、“人道”、“人性”原为一回事,都是人文主义在西方各历史阶段的一贯性表现,我们却常常因为东方缺乏历史参照物而把它们误解为不同的概念。
这与我们对体育名词术语理解的混乱具有相同的根源,说明正如西方文化萌生的体育,在中国也没有可以交融互动的传统体系。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重视和关怀。
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刍议作者:尚绪芝隋云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3期(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天津,300387)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文素质内涵广博,也由于大学人文素养的积淀及负责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不平衡,导致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
文章认为当下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人文知识传授的混淆、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事人文素质教师数量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要求还不够匹配等问题。
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时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不是简单的“速成品”。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领域同样适用。
笔者认为当前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将人文教育单纯理解为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否仅为人文知识的传授?细细思量,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了。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教会技能,还在于通过“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体会知识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蕴含在具体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教育内容之中,而传授知识只是作为一种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具体方式。
获取人文知识是提升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但不意味着掌握了人文知识就实现了自我精神的提升。
著名的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说过:“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外显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有些人,虽然修了很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精神。
”因此,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等,且大多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在人文教育课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人文知识照本宣科的读给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甚至有些教师上课就只是一页一页的翻读ppt,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的课堂恐怕连高水平传授知识这一层次都难以达到。
当代高校体育文化困境之忧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受到越来越多当代人的重视,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灵魂的体育文化所展现的深刻内涵和人文价值在深层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作为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校理应在国家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推动中肩负重要使命,然而,就目前而言,当代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让人忧虑。
本文就此展述当代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再加以对高校应怎样建设体育文化表述想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建设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文化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今中国各领域都在经历巨大变化,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的体育文化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伴随现代西方体育文明和奥运精神的洗礼,体育文化正进行自身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更富于时代的鲜明特征与独特品性,引领时代精神。
一、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平台构建的现状建国后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小,生活水平较低,对体育文化需求不高,大学体育文化能适应高校和社会需要。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经济、教育得到高速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建设已明显滞后,这急需我们抓紧建设好高校体育文化。
大学体育文化是一种内容丰富的多层次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
(一)体育文化缺乏根基。
大学校院里的大学生从高中而来,多年的应试教育已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延伸到大学,这种体制使得学校和社会不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漠视综合素质,忽略身体锻炼,体育观念和体育文化知识严重短缺,甚至为零,远远落后近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学生,而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高校学生更是毫无可比性。
要改变这种局面任务艰巨,国防兵员体质和国民身体素质堪忧已呼唤国家领导人需立即制订政策扭转这种糟糕局面,美国总统曾为增强国民体质颁布过专门的政策法规。
中国经济现代化早已开启大门,国民精神现代化是否该加快起步,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强健的优秀公民而不是畸形个体乃是国家真正强大所需。
体育观察|PHYSICAL OBSERVATION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1)-05-114-2-ZQ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孟晓东(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038500)摘要:我国对教育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近来,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使得体育学科的研究问题逐渐呈现网状、多层次的结构特点。
体育科学的研究逐渐系统化,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系统论对于体育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是系统论的核心,贯穿于体育科学研究的始终,只有真正发挥整体性思维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明确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培养整体性思维,不断丰富理论研究系统,进一步巩固我国的体育竞技优势,提升体育综合竞争力,势力实现中华体育强国目标。
关键词:体育科学研究整体性思维价值体育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必然处于一个整体之中,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岀现的问题也呈现岀多层次和复杂化的特点。
因此,要想解决体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考虑全面,从整体中看问题,综合各因素进行思考。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树立普遍联系观,把握整体中不同层次和结构呈现的功能。
另外,在体育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能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点,选择重点突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
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有利于丰富理论研究体系,保证体育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也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1、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整体性思维是指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全方面分析影响因素,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第1篇一、引言初中历史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传承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研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研对策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研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历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此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研对策分析1.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人文精神则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将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忽略了人的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随着人文精神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融入人文精神。
本文旨在从现状分析、人文精神的作用、融入途径和方法、案例分析、影响与挑战等方面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背景介绍】中的探讨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必要的背景和伏笔。
1.2 研究意义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融入人文精神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通过融入人文精神,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进而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融入人文精神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注重技术训练和竞赛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通过融入人文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深入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提升。
【关键字】整改措施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篇一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
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
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
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
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
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
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
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
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
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