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月光启蒙》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朗读和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或者电脑等播放设备。
2.准备课件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在晚上会遇到的月亮。
引导学生回忆月亮的样子和它给人的感觉。
Step 2:呈现诗歌(10分钟)播放录音或者朗读诗歌《月光启蒙》,让学生听。
Step 3:理解诗歌(10分钟)1.教师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在描述月亮的特点和形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例如,“清辉照人心”表达的是月亮的明亮和温暖,让人感到心灵被启迪。
Step 4:朗读欣赏(15分钟)1.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评价对方朗读的效果。
3.学生个别或者小组朗读整首诗歌,评价和欣赏对方的表演。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Step 6: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个关于月亮的短诗或者插画。
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月光启蒙》这首诗歌的教学,旨在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诗歌的教学多有情感和审美上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主人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月光启蒙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
3、了解母亲怎样为作者启蒙,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设计:第一板块:初读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是《月光启蒙》。
(课件出示课题)2、注意“蒙”字的写法,“蒙”是草字头,最早的意思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
“蒙”字平宝盖下面有几横?对,是两横,表示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
“启”字是什么意思呢?是打开的意思,所以从字面上来看,“启蒙”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能够看见。
3、这篇课文的作者名叫孙友田,是一位十分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煤矿诗人”。
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其中的几句:(课件出示诗句)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
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
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4、孙友田的这些诗句,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振奋人心。
那么,孙友田是怎样成长为一名诗人的呢?他曾写过一篇散文,名叫《月光母亲》,回忆了孩童时代,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
他在文中深情地说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由此可见,孙友田能走上文学这条道路,和母亲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
那么,母亲是用什么为他启蒙,又为他启了什么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5、同学们,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课文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我请同学来读读看——(课件出示词语,定格延长)篱笆混沌筛大米时辰俺们莲花落“笆”、“辰”两个字都读轻声,莲花落同学们听过吗?它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就开始流传了。
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民间曲艺的一种。
6、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轻声读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作者回忆了母亲用什么方式为他启蒙,用笔把相应的内容画出来。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月光启蒙》教案篇一……师:她唱了哪些民歌民谣?生:(回答)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民歌民谣。
老师想先让你们自学(出示歌谣)并提学要求(出示)在自学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动笔写写,画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歌谣(生读)请同学生1;他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感情生3:……师: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呢?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回答的非常好,(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生;我们应该轻轻的生;甜甜的生;要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对,我们应该轻轻的读,我们一起来试下师:想不想听听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放录音)你觉得母亲吟唱的好吗?我们一起想象自己也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唱着歌谣。
(生想象)师:刚才我们听了妈妈唱的歌谣,你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生;回答……《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
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
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月光启蒙一、教学目标1.理解月光启蒙的意义,能清晰地描述月亮的变化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2.能口头描述“智者见智”这个成语的含义;3.能够通过朗读、思考等方式强化对所学文本的理解、记忆和领悟能力;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多样性中做到开放、包容、欣赏与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月光启蒙的意义,并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描述月亮变化的过程;2.清晰理解“智者见智”这个成语的含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3.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多样性中做到开放、包容、欣赏与尊重。
三、教学过程1. 引导思考(5分钟)进入教室后,先给学生看一张满天繁星的图片,画面中中间有一轮明月,此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经常晚上看月亮呢?月亮是通过什么方式照射到我们身上的?月亮有什么变化呢?对人有什么影响?请大家思考一下,并做好笔记,等下要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2.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开始对月亮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展开讨论和研究。
老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多样性,鼓励倾听差异性思维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3. 展示讨论成果(8分钟)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并分析归纳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4. 阅读文本并学习“智者见智”(1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所学的文本《月光启蒙》,并理解文中所讲的月亮的知识以及古人关于月亮的思考和感悟之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智者见智”这个成语,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良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5. 总结和拓展(7分钟)本节课中学习到的知识是什么?学会了哪些思考方式?学会如何与他人尊重差异性?这些内容与我们如何做好个人成长以及与他人互动都有什么关系?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拓展,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获取新的思考方式和知识。
四、课后作业思考:今天为什么叫“月光启蒙”?月光还启蒙什么呢?如果明天这个时候你能去月球上,你想做什么?请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写一份关于这三个问题的作文。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识“褂、俺”等6个生字;会写“笆、辰”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落、混”;能联系上下文明白得“长、芳香”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3、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如此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聪慧才华启发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如何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小孩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明白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明白得。
2. 检查自学情形(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把握情形。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差不多的、入门的知识,聪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模样。
通读课文,摸索分段交流3.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精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明白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发了“我”的想象和聪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三、指导书写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许多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精选16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篇1一、教材解读:本文一是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一)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
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月光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矿工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的节选,课题是:(生答)《月光启蒙》。
课文叙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看板书齐读)唱民歌、讲神话、唱童谣和说谜语。
二、理清写作顺序课文的这四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2-5 唱民歌6 讲神话7-9 唱童谣10-13 说谜语三、教学课文重点语段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内容呢?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好在哪里?准备朗读并给予说明。
教学第一段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组织讨论:(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
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话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对应第一段歌谣?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类型文章?像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4谁再来读两段民谣?5讨论怎样读好两段民谣。
出示文字: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吟唱”什么意思?轻声歌唱。
“深情”指什么样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芳香的音韵”什么意思?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 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 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 导出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 初步审题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
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1. 提示自读要求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2. 交流主要内容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说谜语)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三、读讲课文1. 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识2个多音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启蒙”“混沌”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课前诵读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清幽、旷远、美丽、神秘,让人喜欢,令人向往。
许多诗人都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篇,(出示诗歌)会背的就站起来背一背,体会体会月亮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课文《月光启蒙》(板题)2.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启蒙”:用“启蒙”说一句话。
(让初学者得到基本、入门的知识。
)作者孙友田说:自己能成为作家、成为诗人,离不开他母亲的启蒙教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指名读最后一小节)解题。
谁能结合这段文字,将课题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
3.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呵护与关爱。
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作者母亲的启蒙之音。
二、合作检测1.(出示自读要求)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要求预习了课文。
2.先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
(出示检测要求)3.集体检测。
①(出示生字词)本课的生词有几个容易读错,谁来试一试。
(两个轻声、两个多音字)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草筛大米坐花轿红帐子莲花落混沌聪颖豁然开朗②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先把它放到课文中的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理解。
莲花落(看乞讨的莲花落视频)混沌:比较句子(整个宇宙混沌一团;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两个混沌的意思相同吗?豁然开朗:近义词(茅塞顿开)③理清脉络。
(出示课文插图)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交流小标题。
一(1-5)唱歌谣;二(6-9)讲故事、唱童谣;三(10-13)猜谜语】④读课文。
母亲是怎样启蒙作者的?(指名分别读三部分。
)三、学习1~5自然段1.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胶州市实验初中小学部陈建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4)女生齐读
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
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