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报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201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初稿)(异议期:2016年11月7日-2016年11月20日)
本科组高教社杯获得者:张滕翔、夏智康、郑安琪(东南大学)
专科组高教社杯获得者:吴伟龙、杨婷、段玲(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组MATLAB创新奖获得者:王毅然、纪昀红、张伟(中国人民大学)
专科组MATLAB创新奖获得者:刘苏生、祝王缘、王柏熙(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注]以下每一获奖等级内,按赛区顺序排列(同一赛区内,按学校笔画顺序排列)。
本科组一等奖(共294名)
本科组二等奖(共1621名)
曹小
专科组一等奖(共60名)。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附件1:问题的背景与参考资料;附件2:嫦娥三号着陆过程的六个阶段及其状态要求;附件3:距月面2400m处的数字高程图;附件4:距月面1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附件1:问题A的背景与参考资料1.中新网12月12日电(记者姚培硕)根据计划,嫦娥三号将在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如何实现软着陆以及能否成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嫦娥三号已经成功降轨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是嫦娥三号“落月”前最后一次轨道调整。
十四届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奖名单一、全国一等奖1.康宁,辽宁大学;2.陈思涛,北京大学;3.杨睿,清华大学;4.张浩然,复旦大学;5.林易,浙江大学;6.郑泽南,南京大学;7.郑浩,西安交通大学;8.郑文杰,武汉大学;9.蒋一帆,中南大学;10.熊昷,厦门大学;11.郑立灿,南开大学;12.贺雨桐,东南大学;13.马翔宇,太原理工大学;14.王云瀚,同济大学;15.李晗,电子科技大学;16.刘宇凡,中山大学;17. 郑小平,重庆邮电大学。
二、全国二等奖1.童维,西北工业大学;2.付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谭羽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张涛,中国农业大学;5.杨汉龙,东北大学;6.谢嘉玮,上海交通大学;7.王峥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刘钰,哈尔滨工业大学;9.沈明雄,华东师范大学;10.孙名字,华中科技大学;11.许亮,南京农业大学;12.杨瑞昊,浙江师范大学;13.陶炜龙,合肥工业大学;14.张璇,北京师范大学;15.黄晓渝,中央民族大学;16.魏琪,苏州大学;17.周杨,北京交通大学;18.黄珩庆,中国人民大学;19.赵士卿,山东大学;20.李新,吉林大学。
三、全国三等奖1.马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范苓,南京理工大学;3.张迪,湖南大学;4.罗家乐,深圳大学;5.李洋,大连理工大学;6.马艳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7.丁耀,广西大学;8.王敏,安徽大学;9.马超,湖北大学;10.金鑫,西南大学;11.张俊宁,西安理工大学;12.马茹,西安科技大学;13.黄莎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14.陈志伟,四川大学;15.孙健,武汉理工大学;16.赵洋,兰州大学;17.刘憬,深圳大学;18.李健,东北林业大学;19.崔传洁,河北工业大学;20.李益,北京科技大学。
四、特别奖1.郑凡,华南师范大学;2.刘磊,山西大学;3.张轩,西南民族大学;4.邓昊,四川师范大学;5.范妍,河南师范大学;6.李楠,江苏大学;7.丁晨,宁夏大学;8.陈江萁,云南大学;9.庞宗涛,福建师范大学;10.张志萍,山西农业大学;11.朱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2.庞俊涛,浙江财经大学;13.张玉梅,青海大学;14.白赫,新疆师范大学;15.马昕,云南师范大学;16.刘浩,湖北中医药大学;17.曹舒,四川农业大学;18.李林,大连科技学院;19.张定祥,青岛大学;20.高雪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公示
我校获佳绩
在9月24日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山东组委会网站上公示了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我校被推荐国家一等奖3支代表队,国家二等奖5支代表队;有24支代表队获山东赛区一等奖,28支代表队获二等奖,14支代表队获三等奖。
今年我校共有88支代表队参赛,而获奖的代表队就有74支,获奖概率为87.09%而该项赛事的获奖比率历年都在45%左右,超过了42个百分点,在参赛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有如此高的获奖率在我校的历史上是首次,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也是各参赛队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理学院的数学建模协会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本竞赛一般在每年9月份的第二个周末(周五8:00至下周一8:00,连续72小时)举行,竞赛不分专业,但分本科、专科两组: 本科组竞赛所有大学生均可参加,专科组竞赛只有专科生(高职、高专生)可以参加。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
年,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水平最高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
2014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338所院校、25347个队(其中本科组22233队、专科组3114队)、7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