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红色经典手抄报内容红色经典手抄报是一种展示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形式,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将革命历史、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等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通过手抄报了解革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红色经典手抄报的内容。
首先,红色经典手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革命历史、红色经典、英雄人物等。
革命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
红色经典则是指一些具有革命主题的经典作品,如《红岩》、《红星照耀中国》、《小兵张嘎》等。
英雄人物则是指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其次,红色经典手抄报的内容还包括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将红色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弘扬正能量,传承红色基因。
最后,红色经典手抄报的内容还应包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革命历史和红色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将这些启示和警示传达给更多的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总之,红色经典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又有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更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可以将这些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和践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红色经典手抄报,了解革命历史,珍爱和平,传承红色文化,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和践行。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小报内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小报一、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本期小报将为您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对中国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中国的封建统治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经济受到剥削,民众生活困苦。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先进分子开始主张革命,寻求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改革。
同时,各种新思潮和科学技术也开始引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主要事件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运动,号召学生和工人参与。
五四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解放,为中国革命的继续提供了动力。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积极组织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4.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阶段。
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抵抗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5. 解放战争: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蒋介石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四、对中国的影响1. 恢复国家独立:中国革命和建设使中国重新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结束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2. 摆脱封建统治:中国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结束了皇权专制,为中国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3. 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亥⾰命⼿抄报内容参考资料⼤全⾟亥⾰命⼿抄报内容参考资料⼤全⾟亥⾰命⼿抄报内容资料⼤全什么是⾟亥⾰命⾟亥⾰命,是指发⽣于中国农历⾟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共和政体的全国性⾰命。
狭义的⾟亥⾰命,指的是⾃1911年10⽉10⽇(农历⼋⽉⼗九)夜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前后这⼀段时间中国所发⽣的⾰命事件。
⼴义上亦可指⾃19世纪末迄⾟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命运动。
作为民主⾰命,⾟亥⾰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社会中上层⼈⼠思想中。
⾰命团体⾰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后来成⽴的同盟会是全国⾰命⼒量的⼀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建⽴共和体制等黄花岗起义第⼆次⼴州起义(黄花岗起义)1910年11⽉13⽇,孙中⼭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会议。
以之前⽤会党为主⼒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命正陷⼊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州起义,和清政府决⼀死战。
1911年4⽉,赵声、黄兴等⼈在⼴州领导起义,猛攻总督衙门。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量不敌⽽失败。
后收殓到72具烈⼠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烈⼠墓。
⽽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此数。
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持中国⾰命的⽇本⼈。
黄花岗起义后,清朝统治基础更加动摇,⾰命党⼈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概,⿎舞了全国⼈们的⾰命⽃志,加速了⾰命发展进程。
关于辛亥革命的手抄报关于辛亥革命的手抄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关于辛亥革命的手抄报:辛亥革命名称介绍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
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
中国近代史手抄报内容中国近代史手抄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艰辛与奋斗,记录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近代史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塑造了当今中国的面貌。
本手抄报将为您全面展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当时,英国为了推销鸦片,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设通商口岸,丧失了国家的主权。
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整个中国社会,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年至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动荡。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它的兴起和覆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拜上帝教”,提倡平均分配土地,吸引了大量农民参加起义。
然而,太平天国最终被清朝政府和外国势力联合镇压,结束了这场运动。
三、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发生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呼吁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平等,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
当时,中国人民对于巴黎和约中中国被割让的部分感到愤慨和不满,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发生在1949年,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1周年纪念日。
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一个王朝就此毁灭,中国历史迎来了“重生”。
下面小编整理《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为主题的手抄报供大家参考学习。
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怎么画1、第一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内容2、第二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图片3、第三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简单4、第四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5、第五张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日手抄报6、第六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7、第七张10、10辛亥革命纪念日手抄报8、第八张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一周年手抄报9、第九张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简单10、第十张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内容纪念辛亥革命111周年手抄报内容怎么写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达到了直接目标,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还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
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
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 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 条件。
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 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 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 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 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优待条件 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 待之条件一。
班级:姓名:
清帝退位
星海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
(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 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
的辛亥革命 ,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 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 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 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
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
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小学生电子小报手抄报范文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1912年2月2日,清廷举行御
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
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 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 条件。
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 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 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 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 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
优待条件 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 待之条件一。
清帝退位
星海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
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 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 的辛亥革命 ,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 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 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 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
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
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
一个新阶段。
以国旗说革命
黄龙旗(1890~1912)五色旗(1912~1928)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黄龙旗作为中国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现的。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
因此五色旗在当时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定为海军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1928年,东北易帜后青天白日满地红取代五色旗成为民国国旗,并在北伐征战结束后颁行全国。
《中华民国宪法》于第一章总纲第6条明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亥革命手抄报资料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背景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
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
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
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
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
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
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
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
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
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
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
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
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
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
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
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
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
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
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
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
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
政治主张: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
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的华兴会的政治主张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
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
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动起民众的反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
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
发展历史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
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
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
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
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
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
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
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
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
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
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
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
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欒、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
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
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
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
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
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
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
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
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
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
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
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