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店老板创业先进事迹
- 格式:doc
- 大小:1.09 KB
- 文档页数:1
安踏创业创新故事你知道安踏吗?那可真是个超酷的国货品牌。
今天我就来给你唠唠安踏背后超有趣的创业创新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在福建晋江那个充满商业活力的地方,有一个叫丁世忠的年轻人。
这个丁世忠啊,那可是个有想法的主儿。
当时晋江到处都是鞋厂,做鞋的就像现在街边的奶茶店一样多。
可是丁世忠就觉得,大家都在做鞋,但为啥不能做出点不一样的、能走向世界的鞋呢?丁世忠最开始就像个勇敢的小卒子过河,单枪匹马地跑到北京去闯荡。
他背着自家鞋厂生产的鞋子,一家一家地去敲那些商场的门。
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一个年轻人,带着大包小包的鞋子,满脸真诚又带着点倔强,就想让人家看看自己的鞋子有多好。
那时候可没少碰壁啊,被拒绝得那叫一个惨。
但是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我这鞋子质量好,款式也不差,为啥就没人要呢?”后来啊,他发现光有好鞋子还不够,还得有品牌。
于是,他就决定回到晋江,好好打造自己的品牌——安踏。
这名字一听就很有力量感,“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嘛。
创业初期,安踏的路也不好走。
市场上有那么多竞争对手,国外的那些大牌运动鞋也虎视眈眈的。
可是安踏有自己的小妙招。
他们先从赞助运动员开始。
你看,运动员穿着安踏的鞋子在赛场上跑来跑去,多显眼啊。
这就像是移动的广告。
而且,安踏可不像有些品牌只是小打小闹地赞助几个不知名的选手。
他们直接瞄准了国内的顶级运动员和体育赛事。
比如说,他们赞助了中国奥委会,这可不得了。
中国队的运动员们穿着安踏的装备出现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舞台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过来了。
这就等于告诉全世界:“看,我们安踏的东西能被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认可,那肯定差不了!”这一招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打开了安踏知名度的大门。
安踏可没有满足于此。
他们还特别重视创新。
在鞋的科技研发上,那可是下了血本。
你知道吗?他们有专门的研发团队,整天就琢磨着怎么让鞋子更舒服、更能提升运动员的成绩。
比如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超轻的鞋底材料,穿上这种鞋底的鞋子,就感觉像踩在云朵上一样轻盈,但又特别有弹性,跑起步来那叫一个带劲。
开鞋店的创业会有着什么样的故事80后夫妻农村进城开鞋店当老板的创业故事今年只有27岁的龙福鞋店老板刁奎超和妻子孙娟娟从在家种地务农到在异乡当上小老板,夫妻俩的创业之路喜忧参半。
刁奎超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16岁时,他就帮家里种地,19岁时进城打工,在饭店当过服务生,当过理石工人,学过后厨。
作为一名在城市打拼的农村小伙,他说自己书念得少没文化,唯一有的就是肯吃苦不怕累的精神。
22岁那年,刁奎超和孙娟娟在农村老家结了婚。
婚后,刁奎超认为家里地少,种地也不赚钱,而外出打工的经验让他认为,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点儿什么。
那时年轻,什么也不怕,脑子里有了想法就想试试,到外面去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刁奎超身上有着农村小伙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劲儿,虽然年轻却很有头脑。
既然想到大城市闯闯,刁奎超没有眼高手低地先来选择想干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干点儿什么。
最后,夫妻俩经过思考和商量,决定开个修鞋店。
两人之所以选择修鞋、擦鞋这个职业,还要从孙娟娟的哥哥说起。
多年前,孙娟娟的哥哥就来到鹤岗从事修鞋这个职业。
两个人看哥哥干得不错,生意也很好,而且这个职业一般人都嫌脏嫌累,不愿意干,他就动了想和大舅哥学手艺入行的心思。
最重要的是,刁奎超认为自己选择修鞋这个职业投资不大,风险小,而且靠手艺吃饭,也算是一门技术活。
两人决定就从这别人不愿干、又脏又累又不起眼的修鞋开始他们的创业路。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哥哥那里学好手艺后,2021年,刁奎超和爱人租了一户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两个人干活认真又细心,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很多顾客从新顾客变成了老顾客。
80后夫妻农村进城开鞋店当老板的创业故事2021年他们从最开始的擦鞋、修鞋,扩展到清洁皮衣、皮包,皮鞋上色、改色、改尖换底、服务种类不断增加。
所有的活都是刁奎超和妻子自己动手干,而且无论大活小活从不对付。
就拿刷鞋来说,一双鞋他们光刷就要10多分钟,鞋带、鞋垫和鞋都要分别刷出来,然后晾干,晾干后再对鞋进行保养处理也得10多分钟。
温州创业故事从没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
敢于向荆棘丛生处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温州创业故事。
温州创业故事1:为温州皮鞋正名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
1988年以3万元起家,创办了奥康集团的前身——永嘉奥林鞋厂。
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他把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
1999年,王振滔一把火,烧了几千双从全国收缴过来的外地不法厂商假冒奥康品牌生产销售的劣质皮鞋,为温州皮鞋正了名。
奥康集团目前是国内制鞋业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5家海外分公司,并牵手重庆市璧山县,创建“西部鞋都”。
王振滔关心慈善事业,目前已累计向社会捐款上亿元有“中华慈善大使”的美誉。
2005年,他出资2000万元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第一个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也是全国数额最大的。
温州创业故事2:从弹棉郎到“钮扣大王”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1940年出生,18岁当兵,退伍回来为谋生当了弹棉郎,一干13年。
13年的弹棉郎生涯自然是千辛万苦,但这千辛万苦成就了他日后的人生和事业。
因为有过弹棉郎的资历,他后来在村办厂当了供销员,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
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纽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王永铮也在桥头的崛起中一步步成长,从弹棉郎成长为温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被称为“纽扣大王”:先是桥头白云鞋服钮扣厂,之后是到北京承包西单商场柜台,再后是挟西单之势南下全国攻城略地,建立了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钮扣销售“王国”。
这之后,他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康永钮扣公司。
温州创业故事3:为温州皮鞋正名温州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做过3年木匠,跑过5年推销。
安踏创业故事-草根英雄丁世忠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创业故事,这段故事隐含着他们的人生理念和创业成功的秘密。
那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丁世忠(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07年,他带领安踏在香港联交所(代码:2020)挂牌上市,融资超过35亿港元,创造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盈率及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2014年,丁世忠荣获“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 称号。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他的创业故事!有几分帅气的丁世忠个子不高,走路箭步如飞,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晋江商人的气质。
作为晋江系的代表人物,丁世忠不善言谈、为人低调。
初中毕业后便“自谋出路”的丁世忠,在短时间内,带领安踏从一家只有几百万营业额的制鞋工厂成长为年销售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
他还不止一次地直言,安踏的目标就是超越李宁。
2008年,凭借强劲的奥运之风,李宁营业额获得历史性突破,达到66.9亿元,净利润为5.21亿元。
而安踏的营业额也一路飙升,达到46.3亿元,其净利润已达到8.95亿元。
“安踏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不要放弃低端市场。
”正如《李宁:冠军的心》书中所言,李宁已无法漠视安踏的存在和威胁。
从一个鞋匠变为上市公司主席,丁世忠创造了中国体育产业的民族品牌“安踏”,并在2010年《胡润服装富豪榜》中以财富190亿元位居第二,同时位居体育用品富豪之首。
草根英雄出生于1970年的丁世忠是不折不扣的“草根”,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动用的资源。
像任何一个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普通小镇上的少年一样,他渴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富起来,最起码可以“买得起一辆摩托车”。
丁世忠所在的晋江陈埭镇是个面积只有38.8平方公里的小镇,是如今中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运动鞋生产地。
80年代初,这里遍布鞋业作坊,丁世忠从小就在鞋业作坊中长大。
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自谋出路”,唯一与日后所从事的“体育产业”有点关系的经历是他父亲的制鞋作坊里正生产着“旅游鞋”(那时候还不叫运动鞋)。
永不止步——“安踏”的创业故事丁志忠,1970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现任安踏公司总裁。
上世纪80年代,丁家穷,看到人家生活好,就想一定要比人家好;看到别人开上了摩托车,自己也想拥有。
但要想得到这些,就必须做生意赚钱。
这是丁志忠走上生意人道路的原始出发点。
初中刚毕业,丁志忠就想去北京闯荡一番,他攥着1万块钱,走遍了小镇上的所有鞋厂,挑出600双他认为最好卖的鞋,独闯北京,一头扎进一个鞋子大卖场——大康鞋城,在那里租了一个柜台,很快就卖光了那些鞋。
但这个细心的年轻人并没有急于回家进货,而是开始统计什么样的人喜欢购买什么样的鞋。
闲暇时,丁志忠跑到北京大商场的运动鞋柜台,去观察国际名牌耐克和阿迪达斯,心里暗自做着统计。
销路打开了,一边是晋江丰富的货源,一边是宽广的销售渠道,不是可以就此稳赚了吗?但1991年,丁志忠却又重新回到了晋江。
原来,晋江鞋在北京的低价销售深深刺激了丁志忠。
当时,市场上比较有名的“青岛双星”、上海火炬牌等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晋江生产,说明晋江货质量没有问题。
晋江货出问题的地方是没有品牌!带着四年赚下的20万块钱,丁志忠在晋江重新开厂起步,那时候,他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一定要把企业做大,把品牌打响。
1999年,一场国内鞋业的广告大战和体育明星大战孕育而生,丁志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60万,“我选择,我喜欢”,孔令辉成为安踏历时两年的形象代言人;500万,在央视投放广告的预算价格。
结果随着孔令辉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和他极具个性的“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迅速完成了品牌树立和传播,并极大地拉动了市场的成长。
安踏凭借明星广告攻势迅速树立品牌的成功模式,迅速为陈埭镇上的制鞋同行所模仿,半年后,中央5套几乎成了“陈埭运动鞋频道”。
但跟进者的不足在于,不掌握一个现成的经销网络,最初的广告效果不明显。
丁志忠说:“安踏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先声夺人,赢得了市场先机。
”安踏品牌不仅是标志,而是比标志更具意义和联想。
中国鞋业霸王“蜘蛛王”皮鞋老板许承建的故事中国鞋业霸王“蜘蛛王”皮鞋老板许承建的故事许承建从最初借人家200元开始做生意,中间从没有间断过,只是想一直走下去,走了20年,奇迹出现了:一只贵在坚持的小蜘蛛,由于努力,竟然也能编织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初中毕业后,受传统思想影响,我想着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
先是当了几年整天和斧头、墨斗线打交道的木工,到1986年,我的家乡瓯北一带出现了经营小商品以及皮鞋和服装的小作坊,来钱比一天赚几块钱的木匠要好得多了。
我于是想到了做点生意,可是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让自己去闯荡,就算能借到一笔高利贷,弄砸了全家可是连粥影汤也没得喝。
能不能找到风险小又可以一本万利的生意呢?任何事物都可以逼出来,我了解到企业的产品需要销出去,外面的市场又需要产品,供需之间正需要牵一条线,如果我可以做这个事情,就可以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我去收集永嘉一带的产品,谈好每一种产品的出厂价,当即借了200元做路费跑出去订合同。
其实生意也很难做的,厂家不给现金是不发货的,自己不可能有垫资的本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需求的一方。
所以每当成功签订一个合同时,少不了一句:款到立即发货。
当最初的几个合同履行时,我就知道自己走对了路,而且把老客户作为样本向新客户推荐:您信不过就可以去问某某单位,我们一直这样做的。
没想到生意就这样一笔一笔地做起来了,觉得自己丢下斧头和墨斗线居然可以过更好的日子。
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意模式,后来才明白是虚拟经营的雏形:自己没有企业,没有产品,没有品牌,有的只是一个人两条腿,跑在厂家和买家的需求线上。
与此同时,我的最原始的资本居然在无本生意里开始有所积累了。
掉头咬住鞋江湖不是一个人的江湖,我身边不少人都开始做和我一样的`生意,我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做了,特别是个别厂家收到钱不给发货的,直接影响了生意的信誉度;加上厂家自己开始拓展市场,做我这种生意的很多人陆续转业。
改变主意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中国鞋王的成功故事(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以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书写着令人瞩目的温州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
从当年的3万元创业,发展到现在15亿元的年产值,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的故事就是其中最突出的教材。
1988年,不向命运屈服的王振滔东拼西凑了3万元,创办了永嘉奥林皮鞋厂,开始了他民营制鞋业的艰苦跋涉。
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与追求,终于发展成为拥有6亿元资产,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的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业集团之一——奥康集团,主导产品奥康牌皮鞋连续四届蝉联中国真皮鞋王的称号,并荣膺中国名牌称号。
王振滔的创业史证明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无悔人生。
面对数万浙商,王振滔大声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梦想是走出来的!王振滔的成功不仅是企业的辉煌、本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他保持着一种对企业、对行业、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
在创业之初,王振滔就以振兴民族工业、创建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为己任,在企业运营、西部开发、超越自我、回报社会上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同行及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个博大胸怀的养成是一点一滴汇成的交响曲,深入分析他的个人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他的梦想是脚踏实地,具体而清晰的。
一把火烧掉“温州鞋”王振滔兄妹四个,家境贫寒。
在他刚刚读到高中一年级时,虽成绩优异,只因自己是兄长而退学,以减轻家庭负担,全力供弟妹上学。
十六七岁的王振滔外出谋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着堂舅学木工。
这样一种居无定所、食无守时的“游方木匠”生涯,对少年王振滔来说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种磨练。
做木匠的王振滔在湖北见到了不少温州老乡,他们在推销电器、服装、皮鞋,而收入比自己做木工多了几倍,于是王振滔决定改行做皮鞋推销生意。
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王振滔推销皮鞋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时,1987年的一场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
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温州鞋堆积成山。
特步老板丁水波:*棍少年走上人生巅峰的创业故事导语:丁水波是典型的创业一代,他是以1500元作为启动资金进行创业的,短短10年就一举攻下欧洲、南美市场,成为著名的“外销之王”,最后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和品牌,如今特步累计的销售额(含税)已经超过了两百亿元。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特步老板丁水波的创业故事。
卖*棍起家1970年11月,丁水波出生在福建晋*。
父亲是拖拉机手,常年奔波在外,作为长子的丁水波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必须绞尽脑汁赚钱”。
9岁那年夏天,地面温度高达38度,很多农民在田里*半天秧的功夫,就晒掉一层皮。
“*棍一定行销”丁水波连夜去了镇里,用父亲留下的20元书杂费买了一只大*桶和50只*棍。
结果,3分钱一只的*棍,他一个暑假就卖了1万多根,净赚150多元。
搭棚生产妥协1987年春天,改革之风吹到晋*。
一夜之间,光着脚在田里*秧的农民,纷纷上岸,家家户户开起了制鞋小作坊。
就连村东头捡破烂的老李家,也在镇里支个棚子卖拖鞋。
3个月不到,就买了一台摩托车,神气得一塌糊涂。
丁水波心里开始痒痒,他把课本一扔,拿着卖*棍赚来的150元,也在乌河的西边搭起一个小棚,开始做起拖鞋。
由于力度掌握不好,丁水波经常两只手被锥子扎得血肉模糊,别人一天做20双,他连10双都做不上。
好在销路不愁,半年后,丁水波也攒下2000多块。
成立“三兴”1987年秋天,丁水波成立了三兴制鞋公司“主做运动鞋”。
刚开始,丁水波随大流,啥最流行就做啥,结果头三个月,不但本钱没赚回来,还倒贴了1000多块。
1988年五一,镇上来了一位成都的鞋贩,不过那家伙兜里没钱,所以绕遍了镇里所有的鞋店,都被赶了出来。
在丁水波的摊前,他重复着同样的话,“想赊500多鞋子,拿到成都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去卖。
”反正也是赔,丁水波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先拿去100双。
”出乎意外的是,“三兴”鞋到了成都格外受欢迎,“家族兴旺、事业兴隆、民族兴盛”,招牌一贴出来,老老少少觉得吉利,结果3天的功夫,100双鞋就卖光了。
丁志忠:放心创业,扎实做人在福建省晋江市一个靠海的小镇上,丁志忠开初被一个朴实的致富欲望所驱动,成为一个初中未毕业的鞋业作坊主,但当他比他人以更快的速度转变成一个现代公司管理者并领先挖掘国内市场以后,便快速从当地三千多家鞋企中崭露头角,走上了小镇鞋王的宝座。
在安踏的会议室里,一位部门经理配合着投影幻灯片,详尽报告着一个培训项目的进展状况。
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青人坐在长条形会议桌终点,凝思听了大概10 分钟后,突然打断了他:“不要告诉我具体细节,你就告诉我,你们投入了这么多,会产生哪些效益。
”这个对部下不留人情的年青人就是丁志忠,37 岁的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土生土长的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人。
是他率领公司走进了香港主板,召募资本达31。
68 亿港元。
2008 年 7 月 10 日首日挂牌,公司股价涨幅即达44%,这使拥有公司75%股权的丁志忠及其家族成员的身家超出了130 亿港元。
花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丁志忠已经将安踏所在小镇周边的数千家竞争敌手抛到了身后。
“安踏做大了,丁志忠此刻也不好见到了。
”一位1983 年就开始做运动服饰的石狮商人说。
他的“豪健”牌运动服饰每年的销售额大概是 1 个亿。
丁志忠成了当地货真价实的鞋王,但他却并无成为当地鞋业协会的会长。
“他骨子里有一种霸气,不好打交道。
”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说。
他也从不肯意将就他人,据当地人说,假如是一件自己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晋江另一位鞋业老板—特步首创人丁水波会选择去做,而丁志忠则会干脆地予以拒绝。
“丁志忠从个性上来讲是一个内心关闭的人,只有少量要好的朋友可以认识他内心的想法,大多半人,哪怕是他公司的总监,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一位在丁志忠身旁工作多年的人士说。
这位“不好打交道”的商人,却为何能超越三千多家晋江鞋企,成为这个劳动密集型家产里的财产明星呢?希望像他人同样有钱买摩托车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
12夸夸其谈者,一定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谈话者。
2022年4月20日,温州著名企业家、康奈集团创始人郑秀康因病去世,享年76岁。
郑秀康33岁时为改变贫穷命运毅然下海创业。
他创立的康奈皮鞋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鞋王”“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及“中国驰名商标”的美誉,对中国鞋品牌走出国门功不可没。
他做鞋有一种工匠情结,毕生追求做好、做精每一双皮鞋,他与人交往也别有一种本真情怀。
帮人推车,宁挨骂不作声一次,郑秀康骑着自行车去买材料,走到一座石桥时,见前方有人拉着一辆装满粮食的板车正吃力地爬坡。
他赶紧下车从后面推起来,车很快上了桥顶,拉车人却不知道有人在帮忙。
下坡时,由于惯性,板车下滑速度很快,郑秀康担心拉车人扶不住车把,便一手扶自行车,一只脚踩住板车后尾,让板车缓慢下滑。
这时,被拉车人不经意间瞟见,破口大骂郑秀康不该搭他的“便车”。
郑秀康一愣,随后一句话没说就骑着自行车赶路去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郑秀康谈了他当时为什么没有和那个拉车人争辩一下,他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知道我没做错就行了。
他骂我是因为他不理解我,所以挨了骂我仍然不生气。
”做好事反被冤枉,一般人可能会直怼对方不知好歹、不识好人心,但郑秀康却是心怀善念,隐忍不发,能够克制忍耐。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忠厚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争辩,不会大费口舌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一个真心做好事的人,不因别人的态度而改变初衷,因为他们有着宽广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只求问心无愧。
员工摔跤,花巨资修地板创办康奈40年来,郑秀康一直在公司食堂同员工一起用餐。
有员工对他说:“董事长,你应该设立一个小食堂。
”郑秀康说:“设一个小食堂,我与你们的距离就远了,你们的意见我就听不到了。
”有一次,郑秀康正在食堂排队打饭,忽然有一名员工因地板湿滑摔倒。
他连忙上前查看,关心员工是否受伤,幸亏没有什么大碍。
他当即许诺员工要更换防滑地板,以防再有人摔倒。
很快,更换地板的事就被提交高管层讨论。
巾帼不让须眉一位朴实无华的女性,曾经的,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给了她顽强拼搏的韧性。
为了生计,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事业,她毅然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
她就是金猴鞋店老板陈桂华女士,身为一名女性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脱颖而出,可想而知,其间的创业之路是怎样的艰难。
但陈桂华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凭着执着的信念和过人的商业胆识,她创造了今天在鞋业销售的行家里手,成为**县同行业中无人不晓的女鞋老板。
现年岁的陈桂华,回想自己从一脚踏入皮鞋行业到今天的金猴连锁店老板,感慨颇多。
年,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她在当时的承租了一个皮鞋销售专柜。
那时的是**县城高档品销售专区,商场品种繁多,品牌俱全。
陈桂华在那里工作可以说是开了眼界,也接触了各式各样的皮鞋。
对于皮鞋的款式,皮料,底料,保养等都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当然最有助于日后创业的还是积累了丰富的皮鞋销售经验。
因为那时百货商场还属于国企性质,所以生意比较好,每天都有大量的皮鞋要销售出去。
由于陈在销售中善于总结,善于抓住客户心理,她所在的专柜业绩总是能高出其他同事,经常得到经理的表扬和赞许。
但陈桂华不甘于一直做销售员,或者真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市场经济下,百货商场重组整顿,陈桂华面临再次创业。
在人生的转折点,她顺应时代的潮流,坚决选择了开店经营,走上了个体户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