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礼仪与教化》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19815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49
精品[课题]: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材]: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课型1]:新授课[课型2]: 作品鉴赏[课时]:一课时[授课方法]:讲授、举例[学具准备]: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具准备]: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PowerPoint美术鉴赏课件。
[授课日期]: 10月 11 日至10月 18 日[授课班级]:高一(B1、B2、B3、B4、B5、B6)[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的发展演变以及古埃及美术造型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主备人]:黄娟[教学时间安排]:(前25分钟)中国讲述我国商代至魏晋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及社会背景。
(后20分钟)外国讲述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及社会背景。
[板书设计]:出示课题:礼仪与教化一.中国美术部分1、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2、古代青铜器艺术3、古代雕塑艺术4、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二.外国美术部分1、古埃及美术2、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3、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4、金字塔的原始作用?5、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6、古埃及绘画总结、7、埃及雕塑讨论欣赏8、小结三、本课小结四、课后作业主备教案二次备课【讲授新课】一.中国美术部分(一)导入新课:1、导入教学: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一)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的:1、明白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阻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显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明白得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阻碍。
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显现的美术现象。
讲课类型:观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导入教学:教师展现《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摸索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一)摸索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显现的时代,美术品差不多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显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差不多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同时显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假如那个国家没有秩序会如何样?4、学生摸索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何样才能坚持社会的秩序?6、学生能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显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爱护社会的稳固,就必定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阻碍。
(三)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现司母戊方鼎)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惧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奠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2课礼仪与教化
学情分析:
据了解,作为授课对象的昌吉州二中高一学生,未在日常教学中接受美术鉴赏科目的常态教学,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可能比较薄弱。
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求知欲可能会使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况且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日趋成熟,只要教学法使用恰当,就可以达成本课所涉及的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者以地域、时间、美术类型为框架,围绕“礼仪与教化”主题,以8页篇幅构建了容量颇大、线索繁杂的知识体系,旨在挖掘和体现美术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力图让施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教学重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印第安文明中的美术现象。
教学难点: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会受到“礼仪与教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
教具学具:PPT幻灯片教材
教学过程。
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2课礼仪与教化教案(第一课时)青铜探密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礼仪与教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分析从中国商朝到秦代的美术形态。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从中国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能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青铜鼎进行初步断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感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具体存在。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从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青铜艺术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四、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影视短片中找到对青铜艺术的初步感受,然后利用活动引导学生挖掘青铜宝库,开启认识青铜艺术之门,并主动积极的思考,探究艺术形式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后整体分析“礼仪与教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艺术的形式和起教化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辅助材料学具:教材、补充资料、笔记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邀请学生一起观看《国宝档案》片段,并提出问题:“你的感受”引出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感受分析感受的获得与青铜器的表现形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青铜之美。
引出课题,开始青铜探密(二)新授组织活动:(2分钟)不同层次的走近青铜艺术(认识层次推进)普通市民博物馆的欣赏者兴趣浓厚的艺术爱好者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宣布参与、奖励规则活动开始:初步认识(5分钟)1、看不同形式的青铜器图片(讨论)说出你的感受教师小结表扬深入感受(9分钟)2、仔细观察其纹饰特点,感受纹饰传递的思想布置学生阅读后分析纹饰的形式与情感感受(综合比较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小结联系社会(8分钟)3、分小组讨论,形成认识,谈青铜艺术风格与其时代关系结合课本活动建议一进行教师适当拓展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入认识(6分钟)4、点评活动,提出问题专家有什么看法:青铜艺术形式风格变化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艺术的“教化”功能,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