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增殖和分配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900.00 KB
- 文档页数:8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重要课程,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1.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含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使用,而劳动力的价值只是其维持生存和再生产的价值。
然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能够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中获取额外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基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生产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完成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劳动后的剩余时间里,为资本家创造出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批判和剖析。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增殖形式,是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使得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不断扩大其财富,而工人阶级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4. 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象,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马克思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为了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阐明劳动者是怎样转化为劳动力的出卖者,从而形成了雇佣劳动制度;还应阐明资产阶级的货币财富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从而在此基础上,揭示资本的本质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1)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必须筹集和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用工人,然后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并非从来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
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呢?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教材之一,其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理论。
本文将聚焦于该教材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探讨其内涵、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这部分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是资本主义经济利润追求的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现象。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工资,而劳动力的价值远远低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这种差距导致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取了巨额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
剩余价值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然而,生产力的增长并未解决剩余价值分配不公的问题,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分化。
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
剩余价值理论还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作为受剥削最深的阶级,应当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及其对劳动者的剥夺,为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工具和动力。
在实践中,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下,剩余价值的归属从资本家转变为全体劳动者,实现了价值创造的公有化。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并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形式,而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被迫参与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多于其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剥削。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资本家通过无止境的增长追求最大化利润。
这种利润至上的追求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而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劳动者则不得不忍受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劳动者造成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基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私人所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剩余价值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劳动者能够共同决定生产过程和分配方式,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
通过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贫富差距、商品经济扭曲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与分配问题的根本论证。
本文将围绕剩余价值理论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内容。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有两个,即价值和剩余价值。
价值是商品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经济属性,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而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们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用来满足资本家和其他非劳动者的利益。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根本特征。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劳动过程和价值转化过程两个主要环节。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将这部分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在价值转化过程中,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利润。
工人只能获得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而额外创造的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的根源。
仅靠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工资,远远无法满足工人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解释,揭示了资本积累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及批判然而,剩余价值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考虑到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
资本家也具备一定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他们的努力也为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无法准确量化剩余价值的大小,只能用劳动时间的长短作为指标,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
最后,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很好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难以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和总结。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其自身维持和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体现,也是劳动者无偿劳动的结果。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和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在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中,资本家将货币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成生产关系。
劳动力作为商品被买卖,而劳动者作为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则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对象。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进行有偿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其中,所创造的能够抵偿自身维持和再生产的价值部分被称为必要劳动,而超过这部分的创造价值则属于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资本总量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00%。
其中,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量,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所需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程度。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认识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无偿劳动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从而揭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性。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人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总结起来,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实质,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的认识。
理解和掌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了复杂的经济理论。
本文将着重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它与社会分配问题的关系。
一、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这一理论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人实际收到的工资之间的差距。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归资本家所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雇佣工人给予工资作为工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报酬,然而,工人实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
这部分实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矛盾的产物。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通常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使自身财富不断累积,而工人则无法分享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仅仅依靠工资生活。
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生存。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拉大,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矛盾。
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与争议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其中,有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和计算方法表示怀疑,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简化,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还会受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劳动生产率等。
缺乏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可能导致对剩余价值计算的不准确。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分配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不平等现象,贫富的悬殊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内在的矛盾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体系,对于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中,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被认为是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发,探讨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学说,其核心思想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对事物变化的多样性的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则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剥削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价值与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可以理解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差异。
3. 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揭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矛盾和问题。
首先,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工人只能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而劳动力的价值又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维持所需,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是剥削的结果。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阶级则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困境,这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
4.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与危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危机。
首先,剥削工人阶级的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导致了工人阶级收入的不足,这降低了工人的购买力,制约了市场的需求。
其次,由于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领域,而忽视了对公共品和社会福利的投入,这使得社会的公平和平等遭到了削弱。
最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追求也带来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如经济衰退和资本过剩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方式以及意义等方面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复习。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一定的交换价值,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意义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剩余价值的存在也导致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使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获取利润等。
二是剩余价值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工人,用于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
五、剩余价值理论的局限性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只适用于商品生产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尽管剩余价值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依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平等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不仅仅是对一个经济概念的认识,更是对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