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寄生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67
2021年第02期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主要指:大拟片形吸虫也称大肝片吸虫;支双腔吸虫也称矛形双腔吸虫或小肝片吸虫;感染反刍动物的前后盘吸虫有许多种,如端盘吸虫、瘤胃吸虫和圆锥吸虫等。
1反刍动物大拟片形吸虫病大拟片形吸虫(大肝片吸虫),长100mm ,厚2~4.5mm ,宽11~26mm ,椭圆形。
其与肝片形吸虫的区别是缺少前面的圆锥突起。
大拟片形吸虫常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鹿是其最主要的宿主。
其生活史与片形吸虫属的其他吸虫相似。
大拟片形吸虫的生活史中的一部分在牛体内。
感染牛时,其致病性较弱,且损伤部位主要局限于肝脏。
在绵羊和山羊中,由于吸虫在肝实质中的大面积移行,故即便是少许的吸虫也可引起死亡。
大拟片形吸虫感染鹿时,只有轻微的组织及应,吸虫被附着在与胆管相通的薄纤维包囊中。
感染牛时,大拟片形吸虫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出现不与胆管相通的厚壁包囊。
绵羊感染时通常不形成包囊,但吸虫移行于肝脏和其他器官表面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感染吸虫的牛、绵羊和鹿的肝脏变黑。
幼吸虫移行时,可在器官表面形成弯曲的虫道。
虽然大拟片形吸虫的卵与肝片形吸虫相似,但其应用价值有限;大拟片形吸虫虫卵一般不会进入牛和绵羊的体内。
确诊需要在尸检时发现寄生虫,以及对肝片吸虫和大片形吸虫进行鉴别。
当反刍动物和鹿食用被污染的牧草并发吸虫病时,应首先考虑大拟片形吸虫感染。
牛常发生大拟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混合感染。
曾有报道证实,羟氯扎胺可有效治疗鹿的大拟片形吸虫病,雷复尼特对牛有效。
阿苯达唑(7.5mg/kg )、氯舒隆(15mg/kg )和氯氰碘柳胺(15mg/kg )可有效控制绵羊的大拟片形吸虫病。
大拟片形吸虫必须通过鹿完成其最后的生活史,如果禁止鹿进入牛和山羊的放牧区,就可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
只要在一个地区发现有中间宿主,且对其栖息地性质进行过调查,就有可能控制这类中间宿主(如椎实螺)。
2反刍动物支双腔吸虫病支双腔吸虫(矛形双腔吸虫,小肝片吸虫)虫体细长,长6~10mm ,宽1.5~2.5mm 。
袁永莉 宋雨泉 倪颖/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3100摘 要:可寄生多种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原生动物等。
这些病原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可通过其他吸血动物或昆虫将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蜱虫和采采蝇。
这些传播可随动物和其他媒介在。
这化引起,并对这些病原的流行病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必须进行积极和持续性的检测,已获得这些病原感染分布的有效信息。
附红细胞体、巴贝斯虫、泰勒虫寄生虫,根据所涉及的物种导致的高死。
性疾病,终生感染是这些寄生虫的共同特征。
本文将对小反刍动物中的血液寄生虫,尤其是与营养消耗相关疾病有关的病原体进行综述。
血液寄生虫;小反刍动物;采采蝇;蜱虫;营养消耗性疾病小型反刍动物中通过其他媒介传播血液寄生病原体十分普遍,但相关的研究报道和有效信息数量较少。
血液寄生病原体包括巴贝斯虫、立克次体、支原体、泰勒虫和锥形虫等,其中几种病原体可造成动物营养消耗性疾病,对小型反刍动物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然而,这些病原体感染的控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特别是因为一些可用的治疗药物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
此外,这些病原体还可通过媒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到新的地区,尤其是与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有关。
这些变化可能对感染生态学和疾病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实时综合控制策略,如针对病原体和媒介进行监测,以及战略性的控制病原体和媒介。
近年来,一系列的病媒传播疾病已经蔓延至世界的许多未报道的地区,尤其是一些有血液寄生虫引起的。
血液寄生虫感染在各大洲均有发生,而且这些感染的分布由于媒介和动物的迁移和运输以及活体动物及其产品日益全球化而不断变化。
媒介和宿主的短距离和长距离移动是由气候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这些变化将对病原体和媒介的分布和建立感染产生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为生物体提供新的栖息地,并导致气候硬性的行为适应,这可能会因为病媒-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的增加而导致感染的传播。
牛羊肝片形吸虫病作者:孙丽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肝片形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中,引起肝实质炎,胆管炎和肝硬化等病变,表现为消化障碍,循环障碍和营养障碍等方面的症状。
关键词:牛羊;吸虫病;肝片性肝片形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的寄主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有时也会感染人类,属于地方性流行病。
其病原体为肝片形吸虫与大片形吸虫。
感染病原体后会引发急性或慢性的肝炎、胆管炎,并常常伴有全身中毒现象,有时还会引起营养障碍,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贫血消瘦、黄疸、水肿等。
人主要是通过吃带囊蚴的水生植物、含嚼水草或饮用含囊蚴的河水被感染。
中国至1983年已报道数十例,分散于东北、内蒙古、山东、江西及两广等地。
1 根据肝片吸虫的身体特征以及生活状态可以划归到吸虫纲,复殖目,片虫科,肝片形吸虫雌雄同体,新鲜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柳叶状,大小20-40毫米×10-13毫米,虫体前端突出部呈锥形,其底部突然变宽,形成明显的“肩”虫体中部最宽,向后逐渐变窄。
大片形吸虫体型较大,大小30-75毫米×5-12毫米,虫体两侧较平行,肩不明显,后端钝圆。
片形吸虫的寄主为肝脏的胆管,因此产生的虫卵会随着流动的胆汁进入到肠腔,再有宿主排除到体外。
其在适宜的条件中,大约在10-25天后会孵出毛蚴,随着水流的流动,寻找合适中间宿主—椎实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小土蜗螺),钻入其体内发育,肝片吸虫的幼虫可以再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经胞蚴、雷蚴最后发育为尾蚴,一个阳性螺可以繁殖600-800个尾蚴。
在螺体中逐渐成长的尾蚴,等到成熟后就要离开螺体。
然后依靠尾巴的来回摆动来生存,最后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下退化掉尾巴形成囊蚴。
囊蚴的抵抗力强,在潮湿无日照的条件下,可生存6个月还保有感染力。
牛、羊等通过日常的吃草或饮水,就会因为吞入囊蚴被感染。
非常实用的反刍动物驱虫、健胃全套方案肉牛寄生虫病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不仅在中、小肉牛场危害严重,即使在管理良好、设备先进的大型肉牛养殖场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因它在大多数肉牛场或肉牛群没有造成明显大量的死亡,往往易被忽视,这种间接损失可能会占据经济效益的很大一部分。
据调查,从仔肉牛到出栏,驱虫良好的肉牛每头可多得20~40元的回报。
许多肉牛场对寄生虫病仍未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其原因一者是对肉牛寄生虫病的危害熟悉不足;二者是对药物选择不当和防治方案不完善。
驱虫健胃,益速宝建议:三个月驱一次虫,一个月健一次胃,体内驱虫推荐芬苯达唑,丙硫咪唑,体外用体百虫!1、正确选择肉牛驱虫药1.1 咪唑骈噻唑类以左旋咪唑的应用最广,有片剂、针剂和透皮剂等多种剂型。
驱蛔虫效果极佳;对食道口线虫效果良好;对毛首线虫效果不稳定;对肉牛疥螨和原虫类寄生虫完全无效。
但可引起肝功能变化,肝病患肉牛禁用;本品中毒症状似胆碱酯酶抑制剂。
1.2 大环内酯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伊维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的驱肠道线虫药,对体外寄生虫有杀灭作用,但没有驱除吸虫和绦虫的作用。
使用时,按0.3毫克/千克体重用量皮下注射或按每千克饲料添加20毫克用量内服,对肉牛蛔虫、食道口线虫、疥螨等有极佳的驱除效果,对毛首线虫有部分驱虫效果,但对肉牛球虫等原虫类寄生虫无效。
在进行皮下注射时有局部刺激作用;皮下注射休药期不少于28天,混饲给药休药期不少于5天。
1.3 有机磷酸酯类驱虫药以敌百虫应用最广。
按80~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用药,对肉牛蛔虫、毛首线虫和食道口线虫均有较好驱除作用;敌百虫按1%浓度对肉牛的体表喷洒用药,对肉牛疥螨有一定杀灭作用,但效果不够彻底;敌百虫对肉牛球虫等原虫类寄生虫无效。
但因毒性大,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其水溶液应现配现用,禁止与碱性药物或碱性水质配合使用;用药前后,禁用胆碱酯酶抑制药、有机磷杀虫剂及肌肉松弛药,否则毒性会大大增强;怀孕母肉牛及胃肠炎患肉牛禁用;休药期不得少于7天。
反刍动物血液寄生虫病防治措施血液寄生虫病常被报道于牛、羊、鹿和骆驼等反刍动物,通过媒介、感染动物的运动和迁徙,以及活体动物及其产品的跨国运输,造成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病原体种类增多、动物长期感染等严重后果。
常见的血液寄生虫包括巴贝斯虫、泰勒氏虫和锥形虫,它们又被称为梨形虫、焦虫、焦浆虫和血孢子虫等。
反刍动物对于血液寄生虫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的严重程度与体内寄生虫数量、宿主动物品种、健康状况和是否所处妊娠期等因素有关。
一、巴贝斯虫已知有超过100种巴贝斯虫能够感染人和动物,巴贝斯虫一般仅有1~5微米长,最早由Starcovici于1893年命名,大多数巴贝斯虫感染是通过蜱虫传播的,极少经由输血传播、围产期传播和器官移植传播。
感染过程一般是带有子孢子的蜱虫吸食反刍动物血液,子孢子侵入红细胞,裂殖生殖产生两个裂殖子,红细胞破裂后虫体释放,入侵其他红细胞,宿主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宿主动物溶血性贫血。
感染反刍动物的巴贝斯虫主要有Babesia bovis、Babesia microti、Babesia divergens、Babesia ovata、Babesia major、Babesia duncani、Babesia venatorum和Babesia ovatus。
其中Babesia bovis感染除引起贫血外,还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因为Babesia bovis能够从红细胞转移到内脏器官的上皮细胞。
Babesia ovatus也被报道过在牛淋巴细胞中存在。
巴贝斯虫的流行具有区域性,中国西南地区、美国东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主要是Babesia microti感染,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是Babesia venatorum感染,中国东部地区、日本和韩国主要是Babesia ovatus感染,Babesia divergens感染主要发生在西欧国家,Babesia duncani感染主要发生在美国西海岸地区。
CE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eterinary online反刍动物循环系统常见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任宏,廖冰**通讯作者:廖冰,女,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科学(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113122)摘要:受全球供需关系影响,反刍动物的养殖量正在逐年攀升,尤其是以牛和羊的规模化养殖最为显著。
而有一个问题对于养殖户来说一直困扰着他们,那就是牛、羊寄生虫问题。
本文主要牛、羊的循环系统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旨在为广大养殖户解决问题,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寄生虫;循环系统;临床诊断;防控策略反刍动物中牛和羊循环系统寄生虫病目前在我国流行较为广泛,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很多牛、羊循环系统寄生虫病在养殖生产中很常见,例如日本分体吸虫、巴贝斯虫、泰勒虫等,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些常见的典型寄生虫做以阐述分析《1日本分体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主要寄生于牛和羊体内,也称为日本血吸虫病”该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虫主要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内,并且虫体还可在肠系膜中四处移动"《该病的一个可怕之处在于,一条雌虫每天可在宿主体内产虫卵上千枚”现已验证,在国内的日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钉螺”而牛、羊感染日本分体吸虫也与接触含有尾呦的水源,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等相关联”由于虫体在宿主体内能移行,这也给宿主造成了不可逆的机械损伤”该病的高发流行与季节有关,气候温暖的春、夏季是感染此病的高发期”感染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黏膜呈白色,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畜逐渐消瘦,出现水肿、消化不良甚至里急后重的表现,尤其是犊牛与羔羊感染后的症状最为明显,而病死率相对其他家畜也是最高的”对于其诊断来说,病原检查和免疫学相关实验是最理想的检测手段”常用易操作的方法一般采用粪便虫卵毛呦孵化法”而临床针对日本分体吸虫的治疗来说主要依据病畜体重采用口服吡喹酮、硝硫氰胺、敌百虫等进行驱虫”除此之外,由于日本分体吸虫也可感染人,所以不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饲养管理,还要加强对人畜粪便管理和控制感染源,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切断以钉螺为典型代表的中间宿主与其他宿主之间的联系”2巴贝斯虫病巴贝斯虫在我国也很常见,分布广泛,是一种主要寄生于牛、羊血液的较为严重的寄生性原虫病”巴贝斯虫的流行还与其传播媒介蜱的活动轨迹、消长规律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犊牛和羔羊感染率较高,而老弱病牛、羊感染此病后由于使役过重,还会加重病情”成年牛、羊相对来说虽然感染率不高,但是其一旦感染临床症状比其他组感染表现的更为严重”感染巴贝斯虫在前期会有10d 左右的潜伏期,这段时间无显著症状”之后病牛会表现为:稽留热(体温飙升2益~3益),呼吸急促但精神沉 郁,反刍基本停止且食欲不振,偶见便秘或腹泻,粪便呈恶臭味” 怀孕母牛有时也会出现流产,急性重症的牛如果不及时给予治 疗,部分会在1周内死亡,甚至死亡率会高达60%左右”对于巴 贝斯虫病的诊断可围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两方面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针对病牛所处环境有无可以携带该病 的蜱或该病牛是否涉及异地引入”实验室常用较为有效的方法 有ELISA 以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等”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 主要采用咪唑苯脲、三氮眯等药物肌肉注射驱虫,同时要注意每 日注射次数、给药剂量、间隔时长”因为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毒副 作用,如果药物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注射解毒药物”预防 该病最主要的手段是其传播媒介蜱”3泰勒虫病泰勒虫在一些方面与巴贝斯虫相同,在我国流行分布广泛, 两者传播媒介都是蜱,且主要感染牛、羊,我们有时也把巴贝斯 虫和泰勒虫病合成为梨形虫病”泰勒虫病主要流行与春夏季,这 与其传播媒介蜱的活动规律一致”主要见于犊牛、羔羊易感,老 弱及过度使役的病牛、羊容易发病致死”该病的潜伏期较长,一 般在3周左右,发病后主要症状为高热稽留、食欲废绝且精神沉 郁”通过对感染该病的牛、羊淋巴结穿刺涂片镜检会出现典型的 “石榴体”现象|3《病牛、羊还有一个典型症状表现在于其肛门及 阴囊周围会出现明显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溢血斑,感染后期 黏膜还见黄染,排出的干黑状带血粪便”对于泰勒虫病的诊断来 说,除了上述淋巴穿刺镜检外还可通过耳缘静脉采血进行涂片 镜检”治疗该病可采用磷酸伯氨口服或三氮眯肌肉注射的方法 驱虫,相关文献报道还可采用口服新型药物(黄花青蒿)的方法 进行驱虫”对于该病的预防与巴贝斯虫病的手段相似,都是主要 消灭其传播媒介蜱”也可通过加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方式来预 防此病《通过对以上三种循环系统常见寄生虫病的阐述, 我们可以 得出结论,在养殖生产中,不单单要注意养殖环境及卫生,还要 定期对家畜进行驱虫, 消灭寄生虫的主要媒介是预防寄生虫病 的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反刍动物等家 畜的机体免疫力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参考文献[1] 张忠湛,穆国冬,鲁明鹤.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9(12):121-122.[2] 陶顺启,许瑞.牛、羊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病的防治J].畜禽 业,2019,30(9):100.[3] 刘军龙.环形泰勒虫致病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的鉴定[C].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 生虫学分会第一届青年科学家学术论坛摘要集.中国畜牧兽医学 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58.82。
羊消化道线虫病羊消化道线虫病是由毛圆科、毛线科、钩口科、圆线科、毛尾科等多种线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消化道内引起各种线虫病的总称。
这些线虫分布广泛,且多为混合感染,对绒山羊危害极大。
主要特征为贫血、消瘦、腹泻,严重时可造成羊大批死亡。
大量线虫感染还可以降低羊的抵抗力,激发其它疾病的发生。
【虫体特征】病原种类繁多,主要科、属、种有:1.毛圆科血矛属的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皱胃,偶见于小肠,又称捻转胃虫。
虫体呈毛发状,因吸血而呈淡红色。
颈乳突明显,头端尖细,口囊小,口囊内有1个背侧矛形小齿。
雄虫长15~19毫米,交合伞发达,有1个“人”字形背肋偏向一侧;交合刺短而粗,末端有小钩,有引器。
雌虫长27~30mm,因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液)的肠道,故形成红白相间的外观;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有一个显著的瓣状或舌状阴门盖。
毛圆属的蛇形毛圆线虫,寄生于小肠和皱胃,主要寄生于小肠。
也可感染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虫体细小。
雄虫长4~6mm,交合伞侧叶大,背叶不明显,背肋小,末端分小枝,1对交合刺粗而短,近于等长,远端具有明显的三角突,引器呈梭形。
雌虫长5~6mm,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
长刺属的指形长刺线虫,寄生于皱胃。
外形与血矛属线虫相似。
雄虫长25~31mm,交合刺纫长。
雌虫长30~45mm,阴门盖为两片,阴门位于肛门附近。
奥斯特属,主要寄生于皱胃,少见于小肠。
虫体呈棕褐色,长10~12mm,口囊浅而宽。
雄虫有生殖锥和生殖前锥,交合刺短,末端分2叉或3叉。
雌虫尾端常有环纹,阴门在体后部,多具阴门盖。
常见的种为环形奥斯特线虫和三叉奥斯特线虫。
马歇尔属,寄生于皱胃,偶见于十二指肠。
形态与奥斯特属线虫相似,但不具引器,交合刺分成3枝,末端尖。
雌虫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
常见的种为蒙古马歇尔线虫。
古柏属,寄生于小肠、胰脏,很少见于皱胃。
虫体小于9mm。
前方有小的头泡,食道区有横纹,口囊很小。
雄虫交合刺短,末端钝,生殖锥和交合伞发达,无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