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围手术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11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摘要】目的讨论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电切息肉中的配合:护士应严格按照术者指示进行操作。
首先根据息肉蒂的粗细或广基息肉基底的直径设定电切、电凝指数及决定是否设定混合电流。
然后送入圈套器,随时按术者的指示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圈套器协助完成电切。
食管贲门、十二指肠部位壁薄、蠕动快,圈套息肉时需与术者密切配合,尽量套进息肉近端,否则易引起穿孔。
【关键词】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术中配合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上以腺瘤常见且有一定的癌变率,属癌前病变。
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消化道息肉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特别对于广基息肉,为消除隐患更应及早治疗。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在内镜直视下借助各种辅助设备和配件切除息肉,不仅有治疗作用,更具有诊断价值。
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优选治疗方法。
它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可及时观察和局部镜下处理术中出血等优点,避免了患者开刀的痛苦,损伤小,恢复快,同时也节约了住院费用。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18~68岁。
其中食道息肉2例,胃息肉6例,结肠息肉3例,直肠息肉1例。
均采用电子胃镜或者电子肠镜进行电切术。
全部病人手术成功。
2 物品准备2.1 内镜。
2.2 一般胃镜检查的常规设备。
2.3 基本器械高频电发生器、电缆线、把手、圈套器(无齿、带齿及各种型号根据息肉形态选择)是内镜下套切息肉中必不可少的。
2.4 其他相关的或止血的附件高频电凝探头、热探头、透明帽、热活检钳、注射针、止血钛夹等。
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和及时处理并发症,这些都是应该准备好的。
2.5 回收息肉的附件三爪钳、网篮等。
2.6 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浓氯化钠等。
3 术前准备3.1内镜准备3.2圈套器准备3.3高频电发生器的准备3.4患者准备3.4.1 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嘱患者把既往内镜及X线检查结果带来,了解息肉的部位、大小及形态,以便选择适当的内镜及圈套器。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护理体会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 (EPT) 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法。
作为护士,我的一些体会如下:
1. 术前准备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患者需要提前做好相关检查准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术前护理包括协助医生完成治疗计划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饮食、胃肠准备等。
2. 术中表现观察
在EPT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效果和感觉变化。
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管理。
3. 术后护理
对于术后患者,护士需要根据医嘱进行恰当、及时的护理,如观察患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生活,避免剧烈运动等活动,减少伤口复发和感染的风险。
4. 术后宣教
术后宣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饮食禁忌、显现恢复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便患者和家属可以理解和做好相应的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高效性。
总之,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需要协助医生及时评估,准备治疗,并操作完整记录,以保证卓有成效的治疗。
由于治疗对护士的技巧和经验有极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熟练掌握治疗设备,要具备一定的医务知识以及护理经验。
消化内镜EMR术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护理配合。
方法:随机择取我院收治的110例EMR术下切除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普通护理),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EMR治疗结肠息肉患者,运用优质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提倡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结肠息肉;护理配合结肠息肉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患病之后会有间断性便血或大便带血,有部分患者发病之后腹部有隐痛,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人生活习惯还有病原体入侵有关。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应用时间较长,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但是要注意该种手术方案治疗,患者术后有一定并发症风险,需要对护理工作加以改进让患者享受高质量护理服务。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护理配合,主要内容整理后见下文: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择取110例结肠息肉患者参与RCT,观察组男29人,女26人,平均年龄为(45.9±3.4)岁;对照组男30人,女25人,平均年龄为(46.2±3.1)岁。
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
(1)术前:鉴于患者从未接受过EMR治疗,内心对MER治疗原理和风险所知甚少,由于未知而产生术前恐惧、紧张、焦虑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都会对患者生理指标造成应激反应,影响患者体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延误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前评估患者健康指标时,需要重点观察患者行为、语言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严重负面心理,针对严重负面心理患者不要急于普及EMR治疗原理和风险,要先安抚患者,可用语言轻声安慰患者,让患者放心,EMR只是一个微创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使用上述话语先让患者卸下心理防备,后续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医疗团队成员,包括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理人员,让患者了解到主治团队的医疗实力,从而帮助患者信任治疗团队,减少心理应激反应并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内镜下息肉治疗质量标准内镜下息肉治疗是消化内镜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息肉的切除。
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治疗质量标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
首先,在进行内镜下息肉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以便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其次,医生需要对手术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设备完好,以免手术中出现意外。
此外,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治疗。
其次,在手术操作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医生需要在手术中保持手的稳定性,准确切除息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其次,医生需要确保手术操作的熟练性和速度,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同时,医生还需要在手术中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在术后管理方面,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康复。
首先,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护理和指导,包括饮食调理、休息疗养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次,医生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观察手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的随访和管理,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指导患者的日常护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标准包括准备工作、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内镜下息肉治疗的质量管理,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首先,在进行内镜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信息,并对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内镜治疗。
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必须确保消化道内壁的清洁和伸展,以便观察和操作。
因此,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胃肠准备,如空腹、灌肠等,以清除消化道内的食物和粪便,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静和麻醉处理,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
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内镜的使用技术,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息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切除术、热灼术和封闭术等。
在进行切除术时,医生需要将切除器具准确地放置在息肉底部并进行适当的力度,以保证完整地切除息肉,并避免损伤到周围的组织。
在进行热灼术时,医生需要将热刀准确地置于息肉表面,并控制好热灼的时间和温度,以避免出现出血或溃疡等并发症。
在进行封闭术时,医生需要将封闭剂准确地注射到息肉内,并掌握好封闭剂的剂量和浓度,以保证封闭的效果。
在内镜治疗的同时,医生还需要对治疗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和监测,以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镇痛和抗感染处理。
在治疗结束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评估,并向患者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恢复指导。
此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2.遵循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操作规范,不滥用内镜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切除和热灼;3.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4.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紧急情况;5.治疗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并进行必要的疗效评价。
总之,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疗人员在进行内镜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个性化的护理。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30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彻底的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常规胃肠镜操作,找到息肉后在底部或亚蒂根部对称注射2~4ml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退针后插入圈套器,套入息肉,收紧、电切。
结果30例患者,28例均一次切除息肉,2例分次切除。
护理体会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切除息肉安全、可靠,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护理体会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开展的一种在内镜下选择性对消化道肿瘤或消化道带蒂息肉性病变进行切除治疗的新技术,具有治疗创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我院消化内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常规肠胃检查发现消化道大息肉的3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器械、术前准备1.1一般资料男17例,女13例子;年龄27~68,平均41岁。
胃息肉13例,肠息肉17例。
直径0.8~2.0cm。
1.2术前准备、器械按常规胃肠镜检查术前准备进行,所有患者行心电图、乙肝表面抗原、凝血功能检查。
所用器械为 olympus gifq180 胃镜、olymnpuscf一 q160 肠镜、erbe icc —200高频电发生器、olympus sd—5u16u1圈套、qlympus-vinf—23注射器。
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操作方法及护理配合2.1术前护理配合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如有异常予纠正后再施行切割术。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注意近期是否服阿司匹、nsaips类和其他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应停用7—10天后才行息肉电切。
肠息肉切除应了解患者排便情况,术前最后一次排便应为清水样便,基本不带黄;如便中仍有较多粪渣,虽已为水样仍需再排便,必要时给予清洁灌肠。
解释病情;详细解释息肉电切的目的,并发症及其局限性。
强调电切需重复或电切后部分仍需手术的可能,以便让患者即家人了解治疗的必要性,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配合。
无痛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围术期护理发表时间:2018-11-06T11:40:45.3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作者:顾新菊[导读] 目的:研究无痛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围术期护理。
天津市红桥区内镜室天津 300131摘要:目的:研究无痛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围术期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采用无痛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的80例消化道大息肉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围术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完全切除率100%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消化道大息肉无痛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手术期给予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获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无痛内镜;尼龙绳套扎;消化道大息肉;围术期护理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外科常见的疾病,多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仍然存在发生癌变的可能[1]。
所以,临床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是防止胃肠道息肉发生癌变的重点。
临床通常采用尼龙绳套扎法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能回收息肉组织。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胃肠癌息肉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宽基、粗蒂的息肉治疗时容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手术的安全性[2]。
在临床不断深入研究下认为,将尼龙绳套扎和高频电切术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从而大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切除术。
但该项技术对于宽基底或粗蒂的息肉进行治疗风险很大。
为了提高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治愈率、降低出血和穿孔的危险性,我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对74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我院经内镜检查的消化道宽基底和粗蒂息肉的患者,经本人和∕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术74例,其中男43例,女31例,年龄24~85(58.1±16.3)岁。
患者常以上腹不适或腹泻、便秘为首发症状。
1.2内镜检查结果息肉位于食管13例,直肠8例,回盲部15例,贲门3例,十二指肠球部5例,乙状结肠18例,残胃吻合口3例,胃底9例。
息肉大小1.0cm×1.3cm~3.0×4.0cm,宽基底38例,粗蒂36例。
74例患者术前或术后排除癌变。
1.3治疗方法首先在内镜前端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安装不同型号的透明黏膜吸套(MAJ-289、MAJ-292、MAJ-294)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MAJ-339、MAJ-254,直径1.3cm、3.0cm)并安装在结扎装置上,将结扎装置经内镜(钳)道插入达透明黏膜吸套后,调节尼龙绳结扎环使其嵌入透明黏膜吸套前端的凹槽中,进镜至病变处,负压吸引至病灶完全进入透明黏膜吸套内并见“红雾征”,逐渐收紧结扎装置手柄至阻力最大时释放尼龙绳结扎环,此时观察结扎情况,可见病变结扎后因缺血逐渐变成紫色,表示结扎成功。
然后退镜,安置患者。
1.4结果 74例患者中73例(98.6%)一次操作成功,1例(1.4%)在结扎过程中结扎环与结扎装置脱离而退镜,重新安装后再行结扎。
术后复查示72例(97.3%)完全脱落消失,2例(2.7%)病灶未脱落行第二次治疗。
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一、术前准备1、术前应详尽认识病情,咨询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惯例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年纪大于 60 岁或原居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需时行心电监护。
2 、按惯例做好胃肠道的洁净准备,禁食禁饮8 ~ 12h 。
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平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 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 1 天进流质 ;术日晨口服芒硝。
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线清楚,利于操作的成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除去顾忌,以优秀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认真查察患者上一次检查报告,依据息肉种类,详细状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采纳合适的胃 (肠 ) 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骗局器及氩离子凝结器导管等。
术前妥当连结各导线,测试性能完满。
5 、术前用药。
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 ,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 50mg、654-2 10mg,必需时赐予冷静剂。
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足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使劲平均,切忌使劲过猛、速度过快而惹起机械切割致使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能否适当、还与操作者娴熟程度亲密有关。
2、按惯例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依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纳不一样的摘除方法。
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骗局器电凝电切。
在适合的机遇、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
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渐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察看病人的一般状况和反响。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察看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完全止血,。
宽蒂的息肉宜采纳微波灼除。
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结坏死。
创面察看直到无出血为止,关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结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结治疗,每次 1 ~3s 。
胃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护理常规一.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胃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通过胃镜进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具有患者痛苦轻、创伤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二.症状体征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三.护理问题(一)出血危险与胃息肉切除有关。
(二)跌倒的危险与中深度镇静有关。
(三)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二)术前护理前一天禁止吸烟,以免检查时因咳嗽影响插管;禁烟还可减少胃酸分泌,便于医生观察。
检查前至少要空腹 8 小时以上。
重症及体质虚弱禁食后体力难以支持者,检查前应适当补液。
做胃镜检查前必须做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常规、感染性指标检查。
向医生讲明药物过敏史。
与医生要合作,检查前病人先排出小便,进入检查室后,松开领口及裤带,取下假牙及眼镜,取左侧卧位,或根据需要改用其他体位。
入镜后,不能用牙齿咬镜,以防咬破镜身的塑管。
身体及头部不能转动,以防损坏镜子并伤害内脏。
如有不适情况,病人忍耐一段时间,实在不能忍受,可用手势向施术者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接受钡餐检查三日内不宜做胃镜检查,以免影响观察。
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时一周内不宜做胃镜下治疗。
(三)术后护理术后禁食。
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流质饮食,50ml~80ml/次。
第 3 日给全量流质,每次 100~150ml。
每日 6~7 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 2~3 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
(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护理1.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制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2周2.小息肉的切除术后当天可进冷流质,切除较大息肉的患者需要住院观察5天左右,且术后需禁食,卧床休息6小时,如无异常方可进流质或半流质3.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者应给适当的降压药,以防术后出血4.直径<0.5Cm的小息肉,如为门诊患者,可留观数小时,观察无出血、腹痛等不适后回家休息4~5天。
较大的息肉需住院观察1周左右5.较大息肉、无蒂息肉或凝固范围较大者,一定卧床休息2~3天,室内活动2~3天,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活动。
如有局限性腹痛或轻度反跳痛时,可能伤及浆膜致局限性腹膜炎,应禁食、补液、予抗生素,常于3~5天后逐渐痊愈6.术后1周内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7.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用药纠正后或者有出血倾向者,术后应用止血剂2周8.术后避免长时间的热水淋浴,以免导致血管扩张出血。
避免重体力劳动2周息肉电切术后综合征:热效应对黏膜壁的损伤所致,表现局限性腹痛,术后发热12~24小时,但X线检查无腹腔游离气体,也无腹膜炎体征、一般用抗生素和休息保守治疗,如症状、体征加剧者可行外科手术(二)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护理1.一般同上消化道2.卧床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2周3.大息肉,严格禁食,如无异常方可进流质或半流质,恢复饮食后可进易消化食物4.切除创面较大者,除卧床休息,少渣饮食外,可予适当乳果糖,使粪便稀软5.术后4周嘱患者复查6.直肠息肉切除,术后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三)EMR、ESD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3~7天,手术过程中曾发生出血的患者,需要适当延长卧床天数,避免用力过猛的动作2.上消化道患者,可能1-2天内有短暂的咽痛及咽后壁异物感,必要时可以用温盐水漱口或者草珊瑚含片,数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加强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口灵含漱液3~4次/t3.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脉搏4,术后及时给予静脉输液,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制酸止血剂,必要应用抗生素3天,准确补充血容量5.严格患者禁食2~3天,如无腹痛及便血等症状,可于48小时后进流质,72小时后进无渣饮食1周6.出院后患者饮食易消化、清淡,少食多餐7.EMR半年后复查8.ESD合并上消化道其他疾病者应继续住院治疗观察1周以确定溃疡是否愈合,并考虑患者能否出院。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护理要点
1、术后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术后患者应保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在手术切口部位。
3、术后患者应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如止痛药、抗生素等,同时要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4、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
5、术后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物残渣滞留口腔,及时漱口。
6、术后患者应避免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及身体恢复。
7、术后患者应注意伤口护理,如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更换敷料,避免感染。
8、术后患者应按照医嘱进行复诊,及时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9、术后患者应遵守医生的指导,积极参与恢复训练,如逐步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恢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