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主要建筑类型及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1、1920年,勒柯布西耶创办杂志《新精神》。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依据,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城市集中主义者,拟建巴黎市中心区。
第一个几乎全部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是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
其尺寸系统是根据“模数理论制定的。
2、法古斯工厂是格罗皮乌斯早期重要成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成为第一做真正的“现代建筑”。
3、格罗皮乌斯从美国的建造方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改进住宅建设的建议。
远在1910年,就设想用预制构件解决经济住宅问题,这是对建筑工业化最早的探索。
4、包豪斯前身魏玛公立建筑学院。
5、1926年,密斯设计了德国共产党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采用立体主义的构图手法。
1926年,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27年在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规划主持。
30年后,巴特宁设计主持了国际住宅展览会。
6、阿尔托无疑是现在建筑最杰出与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派的理性和美国有机建筑的诗意,更有他独有的抒情,即对使用者在人情上的诚挚考虑。
普兰顿曾把他的作品称为是异质共存的建筑。
也有人把他称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的联系人。
7、巴西利亚的规划方案——科斯塔;城市中心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为尼迈耶。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勒柯布西耶、尼迈耶。
8、前川国男的10层晴海公寓为日本住宅公团主板的东京港湾工业区住宅建设的著名实例。
丹下建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与纪念券门。
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纪念会馆。
林昌二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认为是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建筑”。
9、战后城市重建,华沙模式——恢复以前的原样进行重建;鹿特丹模式,另起炉灶进行重建。
保护历史性城镇——威尼斯宪章。
10、最早的幕墙的实例是联合国大厦的秘书处大楼,被认为是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代表作的是利华大厦。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宏伟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以其宏伟壮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著名于世。
这座教堂不仅是德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一、历史背景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始于公元1248年,耗时多达600多年,直到1880年才完全竣工。
它是大规模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融合了浩瀚的宗教力量和建筑艺术的精髓。
二、建筑特点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为哥特式,其特点是高耸的尖塔、饰以精美雕刻的石脊和窗花,以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它的立面高度达到157米,是世界上曾经最高的建筑之一。
三、内部装饰进入科隆大教堂的内部,可以欣赏到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教堂内部以圣坛为中心,周围是精美的壁画和浩瀚的玻璃花窗,描绘着圣经中的故事和宗教人物。
教堂内还有许多雕塑和艺术品,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四、游客体验科隆大教堂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登上塔顶,俯瞰整个科隆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还可以参观教堂内部的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教堂建造和历史的知识。
五、文化意义科隆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它见证了德国乃至欧洲的艺术与建筑发展,被誉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同时,科隆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宗教人士和艺术爱好者。
六、保护与维护为了保护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德国政府和科隆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其保护与维护工作。
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以确保教堂的完好与延续。
总结:德国科隆大教堂作为一座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它的建造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从建筑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科隆大教堂都是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
相信未来,科隆大教堂将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他们带来非凡的美感和宗教体验。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常见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常见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常见的建筑风格有哪些NO.1地中海建筑风格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
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
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
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
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N0.2意大利建筑风格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德国主要建筑类型及风格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
这种建筑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光线阴暗光分,整体建筑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无忧宫”可称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筑的一颗明珠。
标签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教堂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
各地的建筑是与其他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
主要建筑类型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
罗曼式建筑是自罗马帝国之后第一种遍及欧洲的独特建筑风格。
尽管在十九世纪的艺术史学家印象中罗曼式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种延续,实际上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砖石建造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在更北的地区除了官方建筑外从未采用,甚至在斯堪迪纳维亚闻所未闻。
即使在罗马这样仍然存留着一些君士坦丁时期的大教堂、可以作为后来建造者的灵感的地方,延续性仍然很小。
并非是古罗马建筑,而是6世纪位于拉文纳的八边形拜占庭圣维塔莱大教堂给位于德国亚琛、建造于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启发,并促成了这一西欧黑暗时代的伟大建筑。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柏林勃兰登堡门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柏林勃兰登堡门,作为德国首都柏林的标志性建筑,是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还见证了德国的起伏与崛起。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历史意义以及文化象征等方面介绍柏林勃兰登堡门的独特魅力。
1. 建筑风格柏林勃兰登堡门建于1788年,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建筑师卡尔·冯·戈特哈德·朱塞佩·柯亨设计。
门楼高26米,宏伟的结构和精美的雕刻使其成为柏林市区的地标之一。
勃兰登堡门主要由9根多立克柱支撑,形成中央拱门和两侧的通道,整体呈现一种庄严而华丽的风格。
2. 历史意义勃兰登堡门见证了德国的历史变迁。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勃兰登堡门是为了庆祝拿破仑军队的胜利而建造的。
而在19世纪末,它成为普鲁士王国的象征,并体现了德国国家统一的愿景。
二战期间,勃兰登堡门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在战后经过修复再次焕发出辉煌。
3. 文化象征勃兰登堡门是德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所在的地区是柏林最重要的游览景点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勃兰登堡门周围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德国历史博物馆等,这些文化机构丰富了该地区的文化内涵。
此外,勃兰登堡门也是一些重要活动和庆典的举办地,如德国统一日和圣诞集市等。
它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标,见证了德国的变迁,并成为柏林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柏林勃兰登堡门作为德国的象征性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及文化象征,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它不仅是柏林市区的地标,更是德国历史与文化的代表之一。
无论是从建筑角度还是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勃兰登堡门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了解。
欧洲建筑风格【欧洲建筑风格】:古典传统:古罗马建筑,哥特色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洛克克风格。
近现代:功能主义建筑,有机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古典传统】:1古罗马建筑: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2哥特式建筑: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坎特伯雷教堂.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3巴洛克建筑: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
法国凡尔赛宫。
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
俄国冬宫.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特点:长, 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 偶尔地圆形式替换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 即教会的Weltenburg 修道院), 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即教会Weingarten 修道院)对装饰品(puttos 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 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大规模天花板壁画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内部比壳经常是没有为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巴落克式样晚期)幻觉作用喜欢trompe l'oeil 和混和绘画和建筑在巴法力亚和Swabian 巴落克式样, 葱圆顶是普遍存在的4罗曼建筑: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德国柏林索尼中心小组成员:•建筑师:建筑——海默特·扬•景观——彼得·沃克•时间:2000年•类型:步行商业街区•特色: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城市结构与现代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建设背景及规划理念•柏林索尼中心由美国建筑师海默特·扬设计,建筑包括索尼公司欧洲总部,电影媒体中心写字楼,商务服务,住宅公寓,休闲娱乐设施等内容,索尼中心位于波茨坦广场北部的一块三角地上•1990年初举行了关于波茨坦广场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竞赛,中标的一等奖方案恢复了早先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莱比锡广场的八角形状,并且采用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街块形式,但是为了满足开发商对建筑密度的要求而不得不将建筑高度提高到35米——这个并非与古典柏林建筑相称的高度(后来降低到28米)。
获奖方案以方块建筑和街道发展了传统城市的紧凑结构,极大地满足了使用要求(容积率5.0)。
他们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城市建设基本单元,每个方块大小均为50米*50米,这样就可以合理分割,满足居民住房,商场,酒店,公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要。
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这些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
用韦林的评论来说,这个优胜方案竭尽全力维护”欧洲城市简洁而复杂的空间“的思想,而并非那种”美国的摩天大楼概念“这和”批判性重建“的思想十分接近,该方案希望从18世纪的柏林城中汲取城市特征,成为21世纪新柏林的标志。
作为新广场的一部分,索尼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区对此做了巧妙而积极的应对建筑与空间构成•海默特·扬在整个地块的总体处理上试图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的城市结构与现代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
因此,在其空间及形体构成方面,索尼中心群体紧凑,特色鲜明,着力强调整体建筑形象,并且富于现代感与技术感,充满崭新的时代气息•索尼中心由七栋较为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以一个椭圆形的中心广场——论坛为核心向四周的城市街道辐射出一系列收放有致的步行街。
建筑通过有效的路径组织和内外交融的动态空间的序列安排,强化了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感,为柏林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觉体验。
洛可可风格Rococo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
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
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喻意虔信。
盛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产生于法国曼延至整个欧洲,以宗教建筑为多。
高耸削瘦的尖塔,难以企及、叹为观止的尺度,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主旋律。
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展现了宗教神学下神秘、哀婉、崇高的欧洲。
1、哥本哈根restad高中的“玩具大盒子”看看座位于哥本哈根的郊区的高中校园吧,很难想象有人会不想去这里上学。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高中,教学楼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明艳色调的彩色玻璃,可以随着太阳自动旋转的彩色窗户……整栋楼看上去就像一个玩具大盒子。
而内部更是惬意:梦幻般的旋转楼梯、学生休息室的平台上提供大大的橙色枕头,学生可以坐着躺着趴着,绝对释放压力。
3、洛杉矶第九高中的先锋派现代艺术大楼这座由奥地利Coop Himmelb(l)au公司设计的教学楼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一所公立高中校园中,造型看上去更像一个前卫的先锋派艺术博物馆。
第九高中的这座教学场馆主要提供给攻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课程的学生使用,内部还设置了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剧院。
其先锋派的设计相信能给来这里上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感。
2、3、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 ower)(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有162层,总高828米的摩天大楼。
哈利法塔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为当前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造价达70亿美元。
此塔上超透光玻璃的混凝土建筑将使中东重新成为世界最高建筑的所在地,往昔的最高建筑—埃及的吉萨大金字塔即在1311年被英国160米高的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所取代。
不过16世纪时,林肯大教堂的座堂中心尖端崩坍,最高纪录重回到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当然也是崩坍过的,但依然有146.6米),直到埃菲尔铁塔出现。
建筑设计哈利法塔俯视图哈利法塔由SOM所设计,此公司出名在于它的超高楼计划如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与纽约市的自由塔。
德国主要建筑类型及风格
【摘要】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
这种建筑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光线阴暗光分,整体建筑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无忧宫”可称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筑的一颗明珠。
【关键词】建筑;风格;罗曼式;哥特式;教堂
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
各地的建筑是与其他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
主要建筑类型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
罗曼式建筑是自罗马帝国之后第一种遍及欧洲的独特建筑风格。
尽管在十九世纪的艺术史学家印象中罗曼式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种延续,实际上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砖石建造技术已
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在更北的地区除了官方建筑外从未采用,甚至在斯堪迪纳维亚闻所未闻。
即使在罗马这样仍然存留着一些君士坦丁时期的大教堂、可以作为后来建造者的灵感的地方,延续性仍然很小。
并非是古罗马建筑,而是6世纪位于拉文纳的八边形拜占庭圣维塔莱大教堂给位于德国亚琛、建造于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启发,并促成了这一西欧黑暗时代的伟大建筑。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
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之作。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
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
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
巴洛克风格有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
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是巴洛克建筑的两个例子。
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
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
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
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
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
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第。
最为成熟的建筑实例有奥格斯堡市政厅等处。
文艺复兴建筑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
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府邸,维琴察圆厅别墅和法国枫丹白露宫等。
以上各种建筑类型的区别实际是风格上的区别:罗曼式是哥特式的雏形并且以罗马式的风格为主导。
哥特式是十字交叉拱的运用,以竖向线条为主导的建筑内部和外部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
巴洛
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流派,大量运用手法主义和透视法创造一种动态,不安,华丽,雄壮的风格形式。
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参考文献:
建筑风格学:欧洲建筑艺术经典从古典到当代。
威尔弗利德·柯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