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在河海划界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6
黄河口河海混合过程水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刘汝海;吴晓燕;秦洁;孙培艳;王艳;贾永刚;崔文林【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38)001【摘要】在枯水期、丰水期采集黄河口的表底层水样,分析全水样铜、铅、锌、镉、铬、砷、汞浓度.结果表明黄河口水中重金属浓度:丰水期>枯水期,且底层水总重金属浓度要高于表层.在从河入海过程中,总重金属浓度在河海混合过程阶段浓度变化较大,在枯水期整体上是由河向海的总重金属浓度逐渐降低,但部分金属在距离A03站位12.5 km附近有明显低值区,随后又有升高,主要原因为沉积物的再悬浮;在丰水期距离A03站点11.5~15 km,重金属浓度有低谷河段,随后又有一峰值,该位置比枯水期推后了约1.3 km.主成分分析表明,河水流量的大小和咸淡水的混合导致的泥沙的再悬浮和盐度影响到河海混合过程及河口重金属的浓度变化趋势.【总页数】6页(P157-162)【作者】刘汝海;吴晓燕;秦洁;孙培艳;王艳;贾永刚;崔文林【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33;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3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青岛,26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相关文献】1.河海水混合过程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J], 洪华生2.改性活性污泥处理重金属废水过程中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J], 严樟;侯杉珊;郑晓亚;陈日耀;刘耀兴;金延超;郑育毅;曾伟民3.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养分、有机质与重金属的变化特征 [J], 焦常锋; 常会庆; 朱晓辉; 吴杰; 王启震4.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J], 吴晓燕;刘汝海;秦洁;孙培艳;高振会;贾永刚5.2005年9月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pCO_2变化规律及行为 [J], 桂祖胜;张龙军;张向上;孙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湿地典型地物类型高光谱分类方法
王建步;张杰;马毅;任广波
【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
【年(卷),期】2014(032)003
【摘要】黄河口湿地地物类型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将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滨海湿地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开展了基于CHRIS高光谱影像的黄河口湿地芦苇、柽柳、碱蓬、大米草、潮滩和水体6种典型地物分类实验,整体分类精度为
77.33%,Kappa系数为0.71,与经典的最大似然分类(MLC)方法相比较,整体分类精度提高1.6%,Kappa系数提高0.02,尤其是芦苇、碱蓬、大米草和潮滩的分类精度明显提高.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王建步;张杰;马毅;任广波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53
【相关文献】
1.基于地物波谱形态参数化的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J], 谢凯
2.基于HICO高光谱的黄河口湿地植被识别方法 [J], 赵子飞;江涛
3.典型高光谱图像端元提取算法在黄河口湿地应用评价研究 [J], 崔宾阁;庄仲杰;任广波;吴培强;张杰
4.一种基于众数赋值的高光谱图像地物分类方法 [J], 初佳兰;张杰;任广波;梁建
5.基于地物信息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J], 闫钧华;苏恺;苏荣华;张寅;王吉远;谷安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9卷第2期 黄 渤 海 洋 19(2)pp.99~106 2001年6月 JOURNA L OF OCE ANOG RAPHY OF H UANG H AI&BOH AI SE AS June,2001综述与评述黄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评述Ξ王保栋, 刘 峰, 战 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摘 要:根据黄海化学海洋学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概括并评述了生源要素(包括溶解氧、pH、营养盐、C O2与碳化学、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等)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最新进展。
提出了今后的探索方向和研究的侧重点。
关键词: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黄海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199(2001)022*******黄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面积约3.8×105km2,平均深度为44m,最大深,超过100m。
黄海海底地形呈“V”型,黄海的东侧有一南北向的凹地,称为黄海槽。
从地理纬度上看,黄海位于中纬地带,大约从32°N~40°N,因此,它具有温带海的性质,海洋状况的季节变化明显。
黄海是颇为重要的陆架海区,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半封闭性陆架浅海之一。
它与其它陆架海区一样,是人类活动、经济开发最为集中的地带,也是陆地、海洋、大气各种过程相互作用较为激烈的地带。
由于黄海水深较浅,紧邻陆地,多条大河直接或间接注入,所以营养物质十分丰富,生物资源蕴藏量很高。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已成为化学海洋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当代化学海洋学的研究精神,并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特色。
近年来,在一些海洋化学的专著[1,2]及论文[3]中,尽管对有关黄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进行过总结,但不够全面和系统。
应该承认,对某一区域的化学海洋学研究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但是,必须不断地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结在过去研究工作中的得与失,并说服我们自己摒弃一些过时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对以后的探索方向进行预测,调整研究的侧重点。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长江河口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文章通过对上海浦东机场孔(Pd)第四纪地层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B,Ga,Sr和Ba的观测,结合该钻孔粒度、古地磁和微体古生物等分析资料,综合剖析了这些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演变的意义.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分布与本区各种沉积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B和Sr及其比值B/Ga和Sr/Ba在冲积相、河流相沉积中较低,在溺谷-浅海相、三角洲相沉积中较高.而Ba与之相反,一般在陆相沉积环境中比较高.Ga元素在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分布波动不明显,但极大值还是偏向陆相环境.本研究还发现微量元素B和Sr及其比值B/Ga,Sr/Ba的分布自下而上存在7个(1~7)高值阶段.阶段1~3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反映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干旱气候的产物;阶段4~7高值则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4次海侵事件密切相关.作者:韦桃源陈中原魏子新王张峤王张华殷鸿福 Wei Taoyuan Chen Zhongyuan Wei Zixin Wang Zhangqiao Wang Zhanghua Yin Hongfu 作者单位:韦桃源,王张峤,Wei Taoyuan,Wang Zhangqiao(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陈中原,王张华,Chen Zhongyuan,Wang Zhanghua(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魏子新,Wei Zixin(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殷鸿福,Yin Hongfu(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刊名:第四纪研究ISTIC PKU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06 26(3) 分类号:P595 P534.63 关键词:B Sr 海侵古气候第四纪地层长江河口。
黄河口水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师吉华;曹振杰;董贯仓;张金路;冷春梅;刘飞【摘要】分别于2011年5月、8月、11月和2012年2月在黄河口水域选取6个调查站位,对该水域的营养盐、重金属和石油类等水质指标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黄河河口水环境总体属于轻度至重度富营养化水平,富营养化指标以总氮、总磷最为严重,其他指标均未超标。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黄河口;水质;内梅罗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时空差异【作者】师吉华;曹振杰;董贯仓;张金路;冷春梅;刘飞【作者单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S931.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和渤海输入流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向莱州湾及渤海注入丰富的营养物质。
而河口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地带,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动力强烈、泥沙输移和物质交换频繁、水文环境条件复杂、河口环境因子(如径流、盐度、温度、水团、人为活动、潮汐和悬浮物等)变化剧烈等特点[1]。
据统计,我国近岸2/3的河口及近海受到营养盐污染,水体质量等生境状况恶化[2],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风险增加,生物质量亦受到威胁。
本研究选取海淡水交汇附近的黄河口水域,进行了水体营养盐、重金属和石油烃等污染物调查,分析了黄河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黄河口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站位设置根据代表性原则,自黄河口新滩浮桥(汊二浮桥)至河口拦门沙外侧海域每隔3km布设1个调查站位,实测站位见图1(受8月份黄河淡水流入量增大影响,增设海水范围内的HH07站位1处)。
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理论基础及其原则王开荣;茹玉英【摘要】基于法律、自然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从系统概念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黄河河口河海划界的原则.【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0(000)018【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河海划界;理论基础;原则;黄河河口【作者】王开荣;茹玉英【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450003,郑州;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450003,郑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5海陆、河海划界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加速实现河、海、陆法制化管理的需要。
2004年10月,经水利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黄河河口管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黄河河口河海划界问题也由此提出。
一、基于法律法规属性的理论基础河海划界的法律依据在我国没有先例,但在世界许多国家却有明确的规定。
澳大利亚1995年《海岸保护与管理法》,英国1949年《英国海岸保护法》,法国《关于海滨的保护、开发和治理》及《农村法典》,加拿大《加拿大海洋法》,美国1972年《海岸带管理法》、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带条例》、《美国康涅狄格州海岸带管理条例》,以及新加坡《新加坡防止海洋污染法令》等,都对海域管理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尤以英国具有最全面的规定,英国已经对全国111条河流划分了河海的管理范围。
目前法律上对海域论述最权威的文件应是1994年通过、我国于2005年签约并施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韩曾萃在引用和总结国内外海洋法的条文、权威的学术专著及相关论文后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突出的优点是将名词的科学性与法律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应是我国海洋法系统的法律基础,其他的法律文件(包括名词定义与基本精神)不能与之相冲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九条规定,“如果河流直接流入海洋,基线应是一条在两岸低潮位线上两点之间横越河口的直线”,明确定义了河口下界与海域的分界线。
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与识别方法研究——以黄河口为例傅明珠;张朝晖;王宗灵;姜美洁;王炜【摘要】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承受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急需必要的管理工具或决策支持系统来应对这些压力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海洋生境的分类识别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海洋生态重要区识别作为一种客观、科学和灵活的生境分类评估和选划方法,已被科学界和管理者广泛接受和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概念内涵以及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给出了海洋生态重要区的定义,之后以黄河口为例,初步建立了针对该区域的生态重要区识别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区进行了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本文是对生态重要区识别方法在我国近海的首次应用尝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提供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可为其他区域的研究提供借鉴.【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6(038)010【总页数】12页(P22-33)【关键词】海洋生态重要区;内涵与识别方法;黄河口【作者】傅明珠;张朝晖;王宗灵;姜美洁;王炜【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正在承受来自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1]。
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及影响因素雷志宇;刘荣波;胡日军;仇建东;朱龙海;朱峰;张晓东【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22(42)6【摘要】基于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18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资料,分析了16种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元素比值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环境以及物质来源等因素对于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
在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地球化学区域。
Ⅰ-2区、Ⅰ-3区、Ⅱ-1区和Ⅱ-2区东部的大部分元素(TFe_(2)O_(3)、Al_(2)O_(3)、MgO、MnO、K_(2)O、Cr、Ni、Cu)含量较高,沉积物粒度较细;Ⅰ-1区、Ⅱ-3区的SiO_(2)含量较高,沉积物粒度较粗。
潮流控制着沉积物的起动及运移,潮余流影响着细粒沉积物以及多数元素的富集,水动力作用通过改变沉积物粒度空间格局进而控制这些元素的分布。
研究区黄河物质输入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性差异明显,黄河物质输入主要作用于现行黄河口海域,人类活动对埕北老黄河口的Cd、Zn、Pb、P_(2)O_(5)影响最为显著。
自然因素是控制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则进一步改变了部分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页数】15页(P104-118)【作者】雷志宇;刘荣波;胡日军;仇建东;朱龙海;朱峰;张晓东【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潍坊市地下水及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潍坊市土地储备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4【相关文献】1.现代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2.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3.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4.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5.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算法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口海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河口区域,其悬浮物浓度的监测与研究对于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海洋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黄河口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湾之一,其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悬浮物浓度时常发生较大变化。
因此,对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靠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但这种方法耗时耗力,难以实现实时监测。
而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获取方便等优点,为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的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遥感反演算法研究1. 数据源选择本研究选用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包括多时相、多光谱的卫星图像数据。
通过分析不同卫星数据的分辨率、光谱范围和辐射定标等参数,选择适合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反演的卫星数据。
2. 算法设计根据卫星遥感数据的特性,设计适用于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反演的算法。
主要包括辐射传输模型的选择、大气校正、水体反射率计算、悬浮物浓度反演等步骤。
其中,辐射传输模型的选择对于反演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 算法验证通过将遥感反演结果与现场采样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不同算法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优的算法进行后续研究。
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1. 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反演得到的悬浮物浓度数据,分析黄河口海域的悬浮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地图可视化手段,展示不同时期的悬浮物浓度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
2. 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反演,分析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通过统计分析和趋势预测等方法,揭示其时间变化规律和趋势。
3. 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气象、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等因素,分析影响黄河口海域悬浮物浓度的主要因素。
黄河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张娇;张龙军;宫敏娜【摘要】为探讨黄河口近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中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输运过程,2003年9月采集了南北两个断面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别为0.38~2.55和0.371~0.650 μg/g.在南北断面两种烃类化合物的分布明显不同:北断面受石油平台影响,烃类化合物在口门含量较高;南断面受黄河输入影响,由于大颗粒易于沉降,而吸附烃类化合物的能力较强的小颗粒易长距离输运,使这两种烃类化合物的含量从河口到近海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与北断面相比,南断面受水生源影响相对较弱,而且水生源的贡献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加强,在最大浑浊带后水生源急剧增强;在南断面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热解源,北断面多环芳烃受热解源和石油污染的共同影响.【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8页(P23-30)【关键词】正构烷烃;沉积物;多环芳烃;黄河口【作者】张娇;张龙军;宫敏娜【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109;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平度市环保局,山东,青岛266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3.111 引言河口是江河与海洋的交接点,是流域内汇入江河的各种物质的归宿地之一[1-2],进入河口的有机物,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随悬浮颗粒物沉降进入到沉积物-水界面。
河口有机质来源多样,组成复杂,不仅包括外来的陆源和本地藻类及其他生物成因有机物,还不同程度地受外海生物成因有机质的影响。
由于不同来源有机质的相对比例对河口和近海的生源要素循环、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环境演化有重要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3-5]。
生物标志物可帮助人们实现对有机物来源、迁移和循环过程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河口、边缘海等沉积有机质的研究中[6-7]。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王海霞;秦华伟;乔守文;李凡;石洪源;张旭日【期刊名称】《海岸工程》【年(卷),期】2022(41)2【摘要】为研究黄河入海径流变化条件下河口附近海域盐度扩散特征,以更好地保护河口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本文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的长序列实测径流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近海水动力模型FVCOM,分析径流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黄河口与莱州湾之间存在顺时针的环流系统,在余流作用以及涨落潮方向的影响下,黄河冲淡水长期向莱州湾扩散;丰水期黄河冲淡水几乎影响了整个莱州湾,27盐度锋可以到达莱州湾中部,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为2665.61km^(2),占莱州湾的1/4左右,枯水期低盐度水只有向南扩散的趋势,27以下的低盐度水集中分布在黄河口门附近,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只有199.65 km^(2);5月份,随着入海径流量增加,27等盐线扩散的范围、距离、方向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在对近海生物资源有迫切保护需求的情景下,适当减少其他用水户供水量以增加入海生态径流量,可以有效改善黄河口海域附近的盐度情况,为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总页数】13页(P115-127)【作者】王海霞;秦华伟;乔守文;李凡;石洪源;张旭日【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水利工程学院;鲁东大学港口海岸防灾减灾研究院;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2【相关文献】1.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潮波传播的影响2.夏季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3.黄河径流对入海口及临近海域水环境的影响变化趋势研究4.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aO和蒙皂石分布及其对黄河入海物质运移的指示5.黄河口门位置及入海径流变化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OI: 10.16562/ki.0256-1492.2019050603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艾丽娜1,韩宗珠1,吴晓1,2,毕乃双1,2,王厚杰1,2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 266100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青岛 266237摘要:本文对长江与黄河口黏土粒级沉积物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长江相对富集Al 、K 、Fe 、Ti 等常量元素以及Cr 、V 、Li 、Zn 、Ni 和Rb 等微量元素,黄河以高Ca 、Sr 和Ba 为特征;长江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高于黄河沉积物,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相同,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中稀土元素富集,黄河沉积物的Ce 负异常和Eu 正异常程度较长江沉积物偏弱。
长江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化较大,而黄河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为稳定。
黏土粒级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更接近其物源区,<2 μm 的黏土粒级沉积物中的REE 可以作为判识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
ΣREE 、δCe 可以作为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判别指标。
长江与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受源区岩石类型、化学风化、水动力分选等因素的控制。
化学风化引起河流沉积物相对其源岩发生地球化学分异,水动力分选使矿物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富集,从而引起地球化学组成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分异。
关键词:长江;黄河;黏土粒级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中图分类号:P736.4 文献标识码:A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sized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AI Lina 1, HAN Zongzhu 1, WU Xiao 1,2, BI Naishuang 1,2, WANG Houjie 1,21.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and Prospecting Techniques, MO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2.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237, 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lement compositions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y-sized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estuaries we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edi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is relatively rich in major elements Al, K, Fe, Ti and trace elements Cr, V, Li, Zn, Ni, Rb, whereas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 characterized by Ca, Sr and Ba. As far as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are considered, the sediment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ontain more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with same fractionation degree comparing to those from the Yellow River. Chondrite standardized curve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veals a pattern of LREE enrichment and HREE heavy loss in a slightly right-wing type. In the standardized distribution model by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medium REEs are enriched. However, the negative Ce anomaly and the positive Eu anomaly of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Yangtze River sediments. The content of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ries greatly. Instead i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sediments.RERs, ΣREE, δCe of clay-sized sediments are closer to the source rocks and can be used as a geochemical indicator to distinguish the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y-sized sediments from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are controlled by lithology,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hydrodynamic sorting in the source area. Chemical weathering caused the ge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river sediments starting from the source, and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separation of mineral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transportation.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the Yellow River; clay-sized sediment; geochemistry; provenance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口海岸学:现代黄河入海沉积物从源到汇的关键沉积动力过程”(41525021)作者简介:艾丽娜(1989—),女,博士生,海洋地质专业,E-mail :*****************通讯作者:王厚杰(1972—),男,教授,主要从事近海沉积动力学研究,E-mail :**************.cn 收稿日期:2019-05-06;改回日期:2019-05-21. 蔡秋蓉编辑ISSN 0256-1492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第 40 卷 第 3 期CN 37-1117/P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40, No.3长江与黄河是位列亚洲第一、第二的大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域广阔,横跨东亚大陆,携带巨量沉积物入海,是中国东部边缘海最重要的沉积物来源,在中国大陆上地壳物质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黄河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污染风险评估
张亚南;贺青;暨卫东;张琦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英文版)》
【年(卷),期】2015(017)001
【摘要】根据2006年到2007年,908专项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研究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沉积物中Cu-Cd、Pb-Cr、Cr-As 3组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分别具有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来源;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黄河口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的来源是镉和汞占据主要权重;运用生物效应浓度法对其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对黄河口海域环境中生物的负面效应偶尔发生,Cu、Pb、Zn、Cd、Cr和Hg暂时不会产生不良生物效应.
【总页数】10页(P61-70)
【作者】张亚南;贺青;暨卫东;张琦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30019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天津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黄河口海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BIT指标估算赵美训;高文献;邢磊;张玉琢;李莉;刘健【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1(31)4【摘要】识别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对碳循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BIT(Branched and Isoprenoid Tetractter)指标作为一种新的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指标,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判断河口区及边缘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BIT指标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是基于土壤细菌生物标志物(Branched GDGTs)与水生古菌生物标志物(crenar-chaeol)的比值,具有指示明确、受成岩作用影响小等优点。
目前,BIT指标在我国边缘海还未有应用,我们选取了黄海西部海域老黄河口海区的31个表层样,分析了其中微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及BIT指标,结果显示:老黄河口附近显示较高的BIT值(>0.15),离岸逐渐降低,Branched GDGTs的含量范围为5~94ng/g,与BIT指标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
BIT指标与另一指标ATB(陆源长链奇碳烷烃与海源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值)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相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在老黄河口海区的值比较高,离岸海区值较低。
但是ATB比BIT的绝对数值高,这可能与ATB指标包括了陆源植被及土壤的共同输入,而BIT指标仅代表与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有关,也可能与不同化合物降解速率不同有关。
【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BIT指标;陆源输入;生物标志物;南黄海;老黄河【作者】赵美训;高文献;邢磊;张玉琢;李莉;刘健【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4【相关文献】1.长江口海区表层沉积物及其有机质分布特征 [J], 李维显;荣人德;冯诗齐;;;;2.骆马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刘倩;庞燕;项颂;万玲3.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来源 [J], 王昆山;石学法;蔡善武;乔淑卿;姜晓黎4.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J], 胡宁静;石学法;刘季花;黄朋;朱爱美;刘焱光5.贵州威宁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时空分布及其来源辨析 [J], 李林蔚;吴攀;曹星星;杨诗笛;刘闪;廖家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区赵玉玲;冯秀丽;宋湦;田动会【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6(040)009【摘要】对取自现代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
研究表明,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表层沉积物粒度由近岸向渤海东部大致为由粗变细再变粗的趋势,研究区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受沉积物粒度控制作用明显,即“元素的粒度控制律”。
运用 Q 型聚类法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分区,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中部海区,该区化学元素含量高。
Ⅱ区主要集中在莱州湾,常微量元素含量比Ⅰ区稍低。
Ⅲ区化学元素含量最低,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分为3个亚区。
3个分区反映了不同物源和水动力环境对研究区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In this paper, surface samples from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are analyzed for grain size and geo-chemistry. Results show that sediment types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sandy silt and silt. The surface sediment particle size from nearshore to the eastern Bohai Sea shows a rough trend of coarse–fine–coarse. In the study area,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lmost all the chemical elements are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i.e., “the control of elements by granularity law”). A Q-modelcluster method is applied to geochemical zoning in the study area that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areaⅠ, mai 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hai Sea, is an area with high chemical element content; areaⅡ, mainlyconcentrated in the Laizhou Bay, shows a lower chemical ele-ment content than areaⅠ; and areaⅢ shows the lowest chemical element content of all three areas an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areas. These subareas reflect the effects of provenance and hydrodynamics on sedi-ment distribution.【总页数】9页(P98-106)【作者】赵玉玲;冯秀丽;宋湦;田动会【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4+1【相关文献】1.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 [J], 陈洪全;彭俊;陈沈良;刘付程2.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 [J], 陈洪全;彭俊;陈沈良;刘付程;3.珠江口海域与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J], 王惠艳;胡树起;汤丽玲;史长义4.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J], 陆勤;陈沈良5.现代黄河三角洲陆上表层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环境分区及岸线演变 [J], 赵广明;叶青;薛春汀;马妍妍;叶思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汐湿地碳、氮、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曹磊;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This study analyzed the vari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n tidal wet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hile GRA2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Phragmites australis had much higher biomass and sufficiently stronger roots than GRA1 with Suaeda salsa. TOC and TN contents in GRA2 profil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A1. The average TOC contents of GRA1 and GRA2 were 1.798 and 3.109 mg/g, respectively. It was obvious that GRA2 profile contained quite high TN content (a range of 0.307~0.473 mg/g) as compared to GRA1 profile(a range of 0.108~0.213 mg/g), possibly due to the higher organic matter retention in GRA2. The average TP content in GRA1 profile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A2, with values of 0.388 mg/g and 0.298mg/g, in GRA1 and GRA2 respectively. The growth of P.australis in GRA2 area that needed more phosphorus than S. salsa in GRA1 area may be the potential explanation. However, no clear trend was found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P. Additionally, C, N, and P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had high complexities within this tidal wetland. The C/N ratios were generally higher, while the C/P ratios and the N/P ratios were comparatively low, indicating the coastal wetl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were more limited by N andP, with the former may being the primary factor. This study would be helpful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arbon burial, nutrients balance,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coastal plain.%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广饶潮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在不同的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下潮汐湿地土壤碳、氮、磷元素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