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痛神经阻滞疗法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32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一、肋间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
(2)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
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可注入神经破坏剂。
【禁忌证】(1)有严重心肺疾患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
(2)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1术(1)体位: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卧位,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
(2)体表定位: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3)常规皮肤消毒。
(4)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cm长的,6~7号的短针头连一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部麻醉药液3~5ml或0 25%~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2(1)体位:参照“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术”。
(2)体表定位:决定阻滞范围后,在预定阻滞部位的肋骨下缘做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先在标记部位做皮丘,然后更换短斜面4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针时针尖斜面与肋骨平行,触及肋骨下缘骨面后针尖稍下滑,继续进针02~03cm,有阻力消失感时,针尖即进入肋间内外肌之间。
(5)回抽无血液和气体,即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每周2次。
(6)自第9肋起,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
因此,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入药液。
【注意事项】(1)穿刺时一定确定骨性标志,禁忌盲目进针。
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脊神经根在结构上特点:1、脊神经根缺少周围神经所具有的神经束膜和外膜,其轴突只是由薄的根鞘(神经内膜)以及脑脊液所包绕。
2、脊神经内无神经束支,神经内胶原数量比周围神经低五倍,神经根轴突无周围神经轴突所具有的“丰塔纳条文”,而这种条纹被认为能抵偿神经的牵拉。
3、脊神经根的动静脉网不如周围神经丰富,神经根血流与周围神经血流的差异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神经根缺乏与周围****的血管沟通。
由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神经根的神经外膜极不发达,无弹性缓冲作用和化学屏障功能,极易受到外部炎症的侵袭。
抵偿牵拉的能力又较周围神经低,加之血液循环差,容易招致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当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时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影响炎症的吸收。
若炎症长期存在则导致局部出现纤维化变性。
因此在椎间盘突出中,神经根损伤极为常见。
神经根管解剖学特点神经根管的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到椎间孔外口所经过的骨纤维管道,包括两个部分,即侧隐窝和由它向前外下方延伸的椎间孔神经根管,内宽外窄,前后略扁,如同小口朝外的漏斗。
1、腰神经通道愈向下愈长。
L5神经通道几乎是L1神经的两倍。
神经根发出后斜向前下外方,从L1——L5至S1斜度逐渐增加,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由40度降至22度,因此也就是说愈向下神经根在椎间孔内受压机会愈多。
2、侧隐窝的外界是椎弓根,后壁是上关节突、椎板和黄韧带共同构成的顶部;前方是由上下椎体后外侧部以及相邻的椎间盘共同构成的底部。
3、椎间孔上下界为椎弓体后上缘,顶部由黄韧带构成,黄韧带后是关节突关节。
椎间孔内不仅通过神经根,而且有椎间动静脉通过,以及保护血管的结缔****,同时存在着一些纤维隔,连接在椎间盘纤维环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将椎间孔分为上、下二管。
上管通过腰神经根、腰动脉椎管内支及椎间静脉上支;下管通过椎间静脉下肢。
椎间孔在外口中上部另有一纤维隔,连于椎间盘纤维环与横突及横突间韧带,将外口分为上、下两孔,腰神经根由下孔通过。
一、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
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腰痛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方案概述腰痛神经阻滞治疗是通过阻滞腰部神经根、脊神经节或交感神经等,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目的。
该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神经根阻滞2. 脊神经节阻滞3. 交感神经阻滞4. 硬脊膜外阻滞5. 骶管阻滞三、神经根阻滞1. 治疗原理神经根阻滞是通过阻滞受损神经根,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高,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C7~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进入椎间孔。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3. 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穿刺技术,避免损伤神经。
(2)注射麻醉药物前,应先进行过敏试验。
(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脊神经节阻滞1. 治疗原理脊神经节阻滞是通过阻滞脊神经节,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的目的。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相应脊神经节处进行穿刺。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5)术后进行局部压迫止血,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3. 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穿刺技术,避免损伤神经。
(2)注射麻醉药物前,应先进行过敏试验。
(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交感神经阻滞1. 治疗原理交感神经阻滞是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达到减轻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神经根修复的目的。
2. 治疗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
(2)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采用穿刺针在相应交感神经节处进行穿刺。
(4)注入麻醉药物,观察患者反应。
5分钟精讲丨武百山第二讲:腰交感神经阻滞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01本期讲师简介武百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国内第一位疼痛医学博士。
专业擅长:慢性疼痛诊疗,椎间盘的微创介入治疗,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及介入治疗在国内领先,并于国际超声引导疼痛治疗会议授课。
025分钟精讲视频03远程会诊对应病例病历信息:患者男性72岁,自觉右下肢发凉,腰椎CT显示腰二、三椎体前缘明显增生,考虑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下肢发凉,在CT引导下穿刺成功后在腰二阶段注入无水乙醇1ml,注射时患者右下肢前侧有轻微感觉,因患者疼痛难忍就注射1ml;腰三阶段因为有出血,没有注入药物。
患者三个小时后诉右下肢前侧麻木,下肢肌力无变化,给予甲强龙静脉应用,第二天自诉麻木有所缓解,但仍然麻木。
给予蛛网膜下腔注入和椎旁注入甲强龙,下肢麻木无变化。
复查腰椎CT腰部无血肿。
▼术中穿刺CT扫描定位片咨询目的:1、根据您的经验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下肢麻木?无水乙醇侵及生殖股神经的原因?2、目前患者如何处理?3、要是无水乙醇的原因,神经还可以恢复吗?咨询反馈:武百山主任考虑还是穿刺针位置问题。
必须穿刺突破腰大肌,到达椎体前侧缘。
注入造影剂了,必须扩散在腰大肌前方,椎体前侧。
注入无水乙醇的压力速度大概是每分钟一毫升,否则可以返流到椎旁,造成神经损伤。
考虑是第二腰神经损伤。
看您的片子,穿刺针没有突破腰大肌或者突破不多,无水乙醇在压力下返流到腰大肌间沟。
注入无水乙醇后,继续保持俯卧位2小时较好。
可以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2周。
损伤不严重,可以恢复,大概3个月左右。
根据您的经验与注射无水乙醇有关系吗?目前需要什么处理?K医师武百山主任有关系,可以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周,可以恢复。
肌力没变化,只注射1毫升,不会有大问题的。
生殖股神经损伤的几率是很小的。
只要保证穿刺针在腰大肌前方,椎体前侧缘,造影剂测试,局麻药测试,必须做,注入利多卡因,观察5分钟,没有下肢感觉运动的减退,才可以注入无水乙醇,小剂量,慢慢的推入,注入压力要求很小,缓慢,保证无返流。
一、引言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包括肌肉、骨骼、神经、内脏等多种因素。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是一种针对腰痛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节,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二、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原理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节,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常见的神经节包括腰丛神经节、骶丛神经节等。
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具有以下特点:1. 选择性阻断疼痛传导途径,对非疼痛神经传导影响较小。
2. 局部麻醉药物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见效快。
3. 治疗过程简单、安全,并发症较少。
4. 可重复进行,适用于慢性腰痛患者。
三、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1. 适应症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慢性腰痛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
(2)腰痛病因明确,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等。
(3)腰痛患者合并神经根性疼痛、下肢疼痛等症状。
2. 禁忌症腰痛神经节阻滞治疗的禁忌症包括:(1)局部皮肤感染、炎症。
(2)凝血功能障碍。
(3)严重心肺疾病。
(4)对局部麻醉药物过敏。
3. 治疗步骤(1)术前准备1)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明确腰痛病因。
2)了解患者过敏史、药物禁忌。
3)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签署知情同意书。
(2)阻滞部位定位1)腰丛神经节阻滞:患者取坐位,腰背部垫枕,充分暴露腰部。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C型臂X光机或超声引导,确定腰丛神经节位置。
2)骶丛神经节阻滞: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C型臂X光机或超声引导,确定骶丛神经节位置。
(3)注射局部麻醉药物1)腰丛神经节阻滞:注射部位为腰丛神经节附近。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骶丛神经节阻滞:注射部位为骶丛神经节附近。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4)术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嘱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背神经阻断术的原理背神经阻断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背部疼痛的神经阻滞技术。
它通过在背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断或减轻疼痛神经的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背神经阻断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传输:当身体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起疼痛的感知。
背神经阻断术通过在病患背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2.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于背神经阻断术的麻醉药物主要是局麻药。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抑制钠离子的内流,使神经传导受到抑制。
由于背部的疼痛神经主要是由C、Aδ纤维组成,这些纤维对局麻药敏感性较高,因此注射麻醉药可以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3. 神经解剖:背神经阻断术的具体操作需要深入了解背部神经的解剖。
背部有多对背神经,它们从脊髓后根发出,沿着背部皮下组织向外分布。
这些背神经分布于身体的不同区域,与疼痛的感知相关联。
根据疼痛的部位,可以选择阻断相应的背神经,从而达到更精确的疼痛控制。
4. 治疗策略的选择:背神经阻断术通常作为慢性背痛的一种治疗选择。
在选择治疗策略时,需要考虑疼痛的类型、强度以及病患的整体情况。
如果疼痛主要由某一对背神经引起,则可以选择阻断该神经;如果疼痛范围较广,涉及多对神经,则可以选择多处注射,以达到全面的疼痛控制。
背神经阻断术的操作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 术前准备:包括与病患充分沟通,了解病史、病因以及疼痛特点等。
麻醉科医生需要对病患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麻醉的适应症,排除禁忌症。
2. 局部麻醉:在术前,需要在背部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降低手术时的疼痛感。
局麻药主要作用于皮肤和浅层组织,使病患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舒适。
3. 定位背神经:根据病患的疼痛部位,通过解剖知识和影像学资料,确定要阻断的背神经。
在操作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针刺和逐层逐层扩大的方法,以识别背神经的位置。
4. 神经阻断:确定背神经位置后,医生会使用一根特殊的针,将麻醉药物精确地注射到目标区域。
腰椎神经阻滞操作方法详解
腰椎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方法。
下面是腰椎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的详解:
1. 预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坐位或仰卧位,肩部向前下方倾斜20度,使肩甲下缘与腰棘骨接触。
术区消毒麻醉,然后覆盖无菌巾。
2. 定位:用适当方法辨认骨性和软组织的表面标志物,如腰棘骨、髋嵴、耻骨、骶骨等。
通过肌肉的触觉、声音和电刺激,定位椎间隙和神经阻滞点。
3. 皮肤麻醉:扎入麻醉药物,以适当的角度和深度穿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直至进入上述椎间隙。
4. 针头进入:将神经阻滞针与指导针连接在一起,通过皮下组织、突子肌、棘下韧带和黄韧带,将针头推进到椎间隙。
5. 确定针头位置:进针过程中,通过监测进针时的电生理反应和液体反应,判断针头是否准确进入椎间隙,并避免进入神经或血管。
6. 注入药物:当针头正确进入椎间隙后,可以注入适量的药物,如麻醉药物、类固醇等。
7. 检查疗效:注入药物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评估神经阻滞治疗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腰椎神经阻滞操作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告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背神经阻断术成功案例在临床实践中,背神经阻断术作为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例背神经阻断术成功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应用。
患者李先生,男性,45岁,因慢性腰背疼痛长达5年之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接受了各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针灸等,效果均不明显。
疼痛严重影响了李先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他急切地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性腰背痛,考虑采用背神经阻断术治疗。
在充分沟通和解释之后,李先生决定接受这一治疗。
手术当天,李先生在全麻下完成了背神经阻断术。
手术过程中,医生精准地定位并阻断了患者腰背部的神经传导,手术持续约30分钟,术后患者转入恢复室观察。
术后第二天,李先生感觉腰背疼痛明显减轻,能够自主下地行走,情绪也较术前有所改善。
第三天,疼痛感几乎消失,患者能够正常进食和排便,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一周的康复训练和术后随访,李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术后一年复查时,疼痛未再复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这一例背神经阻断术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治疗方法的显著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精准的神经阻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慢性腰背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背神经阻断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慢性疼痛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总之,背神经阻断术作为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通过本文所介绍的一例成功案例,我们对背神经阻断术的治疗效果和应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这一治疗方法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背神经阻断术原理神经阻断术是一种通过破坏或切断神经传导路径来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阻塞神经传导路径,使疼痛信号无法传递到大脑,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背神经阻断术是针对背部疼痛而进行的一种神经阻断术。
其主要应用于背部的椎间关节炎、脊柱关节紊乱、脊柱压缩性骨折等引起的背部疼痛。
背神经阻断术的具体原理如下:1.坏死神经阻断原理:在背神经前或后根节段注入乙醇、苯酚等化学物质,使神经发生坏死和变性,导致神经的功能失常。
这种方法适用于严重疼痛,尤其是神经源性疼痛。
2.背神经阻滞原理:使用局部麻醉药物直接阻断传输疼痛信号的神经。
具体方法包括表皮浸润法、骶神经阻滞法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临时缓解背部疼痛。
3.背神经电烧毁原理:通过电流作用于背神经,烧灼神经细胞和传导路径,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这种方法适用于椎间关节疼痛、脊柱关节紊乱等疾病。
4.射频神经阻断原理:利用高频射频电流作用于背神经,破坏神经细胞,从而干扰神经传导路径并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这种方法适用于椎间关节炎、硬膜外脓肿等疾病。
背神经阻断术的选择与操作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进行背神经阻断术之前,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包括疼痛的类型、疼痛的程度、疼痛的起因等等。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生需精确地确定背神经所在位置,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神经阻断。
背神经阻断术一般是微创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根据具体手术方法的不同,手术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以便恢复。
在术后观察期间,患者应按医嘱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
虽然背神经阻断术可以缓解背部疼痛,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症。
对于一些持续性背部疼痛引起的疾病,如脊柱关节炎等,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背神经阻断术仍然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手术,患者在选择时应该慎重考虑,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同时,术后的康复护理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术后恢复和治疗。
腰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腰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麻醉技术,常用于腰下部手术。
其目的是通过阻滞腰丛神经,使患者的腰部和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暂时丧失,从而达到手术操作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腰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腰丛神经阻滞需要准确定位才能确保手术操作的适当效果和安全性。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经皮上前路定位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位方法。
在该方法下,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麻醉医师通过股骨前上棘与股骨外侧结节之间的连线进行定位。
麻醉医师用消毒剂清洁皮肤,然后在该连线上的第三腰椎棘突的外侧中点作为注射点。
然后,用无菌技术将麻醉药物注入局部麻醉区域,阻滞相关的腰丛神经。
2. 经皮下后路定位法:该方法是在患者取侧卧位时进行的。
麻醉医生通过在骶上脊柱棘突与股骨后上棘之间的连线上定位,然后确定第四腰椎棘突的位置。
接下来,沿棘突的外缘作为注射点,并进行麻醉药的注射。
3. 神经刺激定位法:这是一种辅助的定位方法。
麻醉医生用穿刺针在相应的注射点插入患者的皮肤,然后用电刺激脉冲来刺激特定的神经,进而验证针尖的位置是否准确。
一般来说,当患者感觉到针尖附近有电刺激感时,可以确认针尖位于正确的位置。
在实施腰丛神经阻滞时,麻醉医生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
同时,麻醉医生需要熟悉人体解剖学,准确判断神经阻滞的部位,并进行精确的注射。
此外,麻醉医生需要注意术中和术后的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腰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经皮上前路定位法、经皮下后路定位法和神经刺激定位法。
麻醉医生需要结合患者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准确注射麻醉药物来阻滞相应的腰丛神经。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被暂时丧失,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