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_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9
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宏观改革,它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
教育在改革中发展,改革在发展中发展,创新已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20世纪是教育改革的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
本章回顾了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20世纪前叶的教育面临着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科技进步的挑战,世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则是一场涉及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改革。
教育改革使世界教育发展水平实现飞跃,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显著增加,教育体制和结构灵活多样。
本章从教育体系入手,描述和比较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突出了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体现出四个相关的特征:一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是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是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是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致表现为:全民教育正在从观念走向行动;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全球化和个性化。
[学习目标]1.认识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点。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5.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教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思潮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追求进步的社会,现代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改革必然成为它的存在方式。
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或内容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
因此,教育既在改革中发展,又在改革在发展,而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对稳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和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上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逐步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一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百分之五十,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376万人,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教育同科技、农业的统筹结合开始显示出生命力;涌现出一批尊师重教并取得较大成绩的地区、部门和单位。
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
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教育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
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教育水平低下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
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古代学校的教育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古代中国五帝之大学:“成均”,最早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五帝指唐虞之前的时代)。
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该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以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它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新课程改革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合作,齐抓共促,形成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环境,方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迈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我个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面临着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这迫切要求我们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
它的第一资源是人才的创造性智力资源。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己的创造力上不去,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12月19日—20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症。
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正是以扼杀创造性为特点的,只有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担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任。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重点)2.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成就(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我们可以否定十年“文化大革命”,但不能否定十年历史。
这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就是科学家和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促进的。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成就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1993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的“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成就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③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知识网络知识精要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