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练习、素材)-10.doc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三峡》练习题姓名:班级:一、基础知识1、标注字音。
阙()曦()襄()溯()漱()属()引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飞漱其间()或王命急宣()属引凄异()良多趣味()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林寒涧肃()一字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哀转久绝()属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空谷传响,哀转九绝(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三峡》选自。
它是______的巨著。
作者,字,(朝代)家、家。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羚羊木雕》教学实录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同学们好!学生:白老师好!老师:好,大家看一看这两副画,看得清不清楚?学生:清楚老师:是什么?学生:钱?美元?人民币?老师:钱重不重要?学生:不重要。
老师:大家读下面的一段话学生:同学齐读老师:好,从这两幅画面,你们会选择钱还是朋友?学生:朋友。
老师:如果只能要一样的话呢?学生:朋友老师:当然要朋友,真心的朋友学生:恩老师:这一节课我们就讲关于朋友的学生:好老师:这一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学生:记叙文。
老师:记叙文吗?学生:散文。
老师:散文吗?学生:叙事散文老师:题目是什么?学生:羚羊木雕老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个是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它的人物个性特点),通过个性语言,了解作者的形象,第三个是从学习这篇文章中懂得一个道理。
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中总结出一点学习的经验。
学生:(同学齐读)老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老师讲过的?学生:满不在乎。
一动不动、无可挽回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第一个重点,这篇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学生: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老师:现在掌声有请扮演者上台(掌声)扮演学生: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演作者的爸爸,我是演作者的妈妈,我是演作者,我是演作者的好朋友万芳,我是演万芳的妈妈,我是演奶奶,我是演旁白。
扮演内容略。
老师:好,我想问大家,哪个人物表演的最好?学生:旁白老师:好在哪里?学生:声音洪亮老师:还有呢?学生:这次我表演的很出色老师:给予表演者掌声学生:掌声老师:通过他们的表演,我们看到了整篇文章大致的内容,现在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们刚看到的最后一个角色:“这全都怪我吗?”什么故事?是高兴,是喜悦还是悲伤?学生:悲伤老师:一个什么的木雕?学生:贵重的木雕老师:一个怎样的老爸呢?学生:有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的老爸老师:一个怎样的老妈呢?学生:严厉,固执老师:一个什么的奶奶?学生:大方,重义轻财老师:万芳呢?学生:讲义气老师:我们了解了整篇文章的结构,这个我是怎么样?学生:老实老师:按照课文的内容,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样的木雕,什么样的?什么颜色的?学生:贵重的,黑色的老师:为什么贵重呢?学生:它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老师:羚羊是什么?学生:动物老师: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是叙事散文,它叙了什么事呢?学生:叙述了一件伤心的事。
2.1 整式(第一课时)单项式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生:谢谢老师师:请同学们把数翻开到54页,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的整式。
师:先让我们来看前言部分的问题,先让我们来把题目齐读一下,读到第一个问题结束,明白吗?生:明白生:齐读师:思考:列车在非冻土地段行驶的路程是多少,我们在小学时就已经知道路程等于什么?生: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师:思考第一个问题,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生:100×2=200千米师:以此类推,2小时行驶200千米,那么3个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生: 300千米。
师:300千米怎么来的?生:速度乘以时间师:现在假如行驶了t小时那么它的路程是多少呢?生:100×t=100t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用含有字母表示的式子师: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师:正方体的表面积是?生:a62师:正方体的体积呢?生:a3师:第二题,圆珠笔的单价怎么表示?生:2.5x师: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每小时,时间是t小时,路程是多少?生:vt师:n是一个数,它的相反数是?生:-n师:观察上面的式子,说说你的发现师:找同学说说你的发现生:(一个学生回答),都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师:a62它是由那两部分组成?生:数字6和a的平方师:2.5x由那两部分组成?生:数字和字母师:VT呢?生:字母和字母师:总结发现,(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单项式)。
生:齐读师:单独的数字和字母也是单项式师:判断下列哪些是单项式?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提问生:(一个学生回答)师:纠正错误师:引出单项式系数的概念。
生:齐读,系数概念师:思考,下面两个单项式的系数是多少?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提问生:一起回答师:给出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生:齐读师:有没有不明白的?生:没有师:思考:-3x的次数是?生:1师:对于一个单项式,次数是几我们就叫几次单项式师:ab的次数是二,那么它是几次单项式?生:二次单项式师:指出下面的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并说出是几次单项式生: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单项式的内容师:下面看书上例题,用单项式填空生:学生思考,举手回答师:迅速的把表格填好,然后举手告诉我你的答案生:学生独立完成师: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师提问)生:一起回答师:总结单项式系数的几个注意点生:一起回答师:指出单项式的次数生:一起回答师:总结单项式次数的注意点生:一起回答师:课堂练习,快速的把它做出来,然后举手告诉老师你的答案师:找学生回答生:学生一一回答师:快速的告诉我你的答案,生:举手一一回答师:思考,用单项式来填空生:一起回答师:课堂巩固练习生:独立思考完成师: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师:师生共同纠正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师:一起来把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复习一遍生:齐读师:纠正错误(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明白了吗?生:明白师:把次数再来一遍生:齐读师:今天的作业,书上56页的练习第2题,师:现在拿出草稿纸先作在草稿纸上,记住没有?生:记住了师: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请坐生:谢谢老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梧桐学校谢华强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认识愚公形象,概括寓意。
3、背诵课文,丰富文学素养。
二.课型与课时
板块式教读研讨课、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
1、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有技巧的朗读。
3、辩证的看待愚公精神。
四.细节策划
疏通---朗读----领悟---背诵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板块一:疏通
1.梳理就是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章意思,能准确的把它翻译出来。
(注意三个原则,两种方式。
)
2.分组翻译,看哪一小组翻译的准确,完整。
(分组评分)
3.学生齐读全篇译文。
(二)教学板块二:朗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具体指导。
阐明朗读要点。
教师示范。
3.学生齐读,分组赛读。
(三)教学板块三:领悟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形象,概括寓意。
方式:抢答、辩论等。
(四)教学板块四:背诵
1.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树立信心。
2.背诵指导:首字提示法。
河曲---甚矣---以残年---曾不能---其如---北山---汝---固---曾不若---
虽我---有子---子---孙---子---子---子子---而山---何苦---河曲---
3.当堂练习。
(巩固)
2011、6、18。
中山市东升求实学校初中数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模块构建简析纵观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大都所呈现的是整齐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整齐单一的教学程序。
把全体的学生当一个学生来教 ,这违背了当前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宗旨。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角度来看,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指导,目的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把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决定了我们“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求实学校学生特点及老师的教学经验把课堂教学环计设为以下六个模块。
第一模块:温故知新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每一个知识都是承前启后,像链条一样作用,复习回顾就是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再现,为学生积极参与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在知识的回顾上开始新的知识学习。
第二模块:课堂新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靠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
它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起自已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把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比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第三模块:分层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而且表现在人的后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区别,因而决定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
《老王》课堂实录中山市古镇初级中学区转丁导入:明星因为耀眼的光芒,我们关注他;伟人因为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亲人,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关注他;但是,生活中,我们接触得更多的是不起眼的平凡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芒、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一般的心,像老王,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老王,感受老王的真、善、美。
师:请翻开书本75页,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今天,我们主要透过检查预习来看大家对老王的了解有多少。
一、走近老王:开火车找有关老王的生活片断,初步感知老王的性格。
师:看学案第一道题,我们打算以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看课文写了哪些老王的生活片断?请从文章找出来,并说说这些生活片段能看出老王是怎样的人。
给你半分钟的时间准备,以开火车的形式都来说说(提醒学生:找细点儿)师:请一列火车来说,说话的同学要注意答题要说完整的话。
先告诉我们在哪一段生1:第3段,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师:老王有一只眼是瞎的,那说明他是。
生:有生理缺陷师:对,这是有生理缺陷的老王(板书:有生理缺陷并鼓励学生:要是声音大点就好了)生2:79页16段,文章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这一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师:(赞许学生:嗯,非常好,说话声音很大)这件事你找到了没有?这是他去给作者一家干什么?生:送油,送鸡蛋。
生3:第5段,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家带送,车费减半。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师:老王给我家送冰,车费是怎样的?生:减半师:按理减半的话,东西的量应该是怎样?生:少了师:但老王怎样做啦?生:多师:嗯,大一倍。
这是怎样的老王?生:忠厚老实师:(板书:忠厚老实)好,下面的同学继续找生4:75页,第2段,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师:老王有温馨的家庭吗?生:没有师:是怎样的?生:孤独一人、独苦伶仃师:对,孤独一人,刚才一个学生的词用得好,比较独苦伶仃,只是孤单一人生活着(板书:独苦伶仃)生5:76页第6段,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这里说明了老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师:知恩图报,报什么?生5:因为作者一家经常照顾他师:好,这件事你找到了没有?他送默存去医院却怎样?生:不收钱师:因为他平时怎样?生:得到作者一家的关注师:好,那是怎样的一个老王呀?生:知恩图报的老王师:嗯,知恩图报(板书:知恩图报)生6:76页4段,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10的认识优质课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的认识”。
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吧?好,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课程。
二、新课讲授教师:首先,我们要理解“10”是什么。
大家看黑板,这里有一排数字,从1到10。
10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10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其他的数字都比10小,但10是最大的。
教师:非常好!那么,“10”就是数字中的“十位数”。
我们经常需要把一些数量合在一起,而10可以很好地表示两个单数的数量关系。
比如两个苹果和两个橘子,我们可以说“我有十个水果”。
那么,大家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10”吗?学生:10个朋友一起玩,10个鸡蛋一起煮,一盒里有10支笔……教师:很好,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用“10”来表示。
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板,这里有5道关于“10”的题目。
请大家尝试做一下。
(学生做题,教师讲解)教师:看来大家对“10”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
这道题目需要我们用“10”来解决。
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三、课堂互动教师:好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叫做“找朋友”。
我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每人拿一个数字卡片,然后大家来找朋友。
能找到和10匹配的朋友那就更好了!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准备好了!(进行游戏,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四、课堂总结教师:好啦,游戏结束,大家回顾一下今天的课程。
我们学习了“10”,了解了它是什么,有什么用,也通过一些题目练习了如何用“10”。
那么,大家现在能告诉我,“10”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学生:我觉得“10”代表着数量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之前的数字都是单个的,而之后的数字则表示多个。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10”在我们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10”。
《10的认识》课堂实录演示文字稿十堰市实验小学纪霞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59、60页《10的认识》,练习十三第1、2、3题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1-9各数的认识,学生能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排序,而且对于10的基数、序数概念掌握很好,对于如何用小棒来进行操作10的分与合,学生也不感到困难。
只是要在学生动手操作、记忆分与合的方法上,要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记忆分与合,对下一课时加减法的学习很重要。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合作交流中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的分与合。
2、情感目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技能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故事导入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0---9这些数里,谁最小?谁最大?2、故事导入:“9”知道自己是最大的,可骄傲了,它经常欺负比它小的数。
有一次它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真是太渺小了。
”0听了非常难过,伤心极了。
“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0”的身边,它们俩合伙想出了一个办法教育了“9”,“9”从此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3、提问:小朋友们,“1”和“0”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学习主题图: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白鸽,小朋友和一位老师)我想知道他们各有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数)请一个同学上来给大家数一数,他数对了吗?强调:在数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漏掉。
《10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P63—64《10的认识及加减法练习课》及第7—13题。
一、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复习,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原有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应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采用边讨论边分类,边交流边探索,在活动中找规律,通过探索、创新,在情景中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本内容是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练习课,这一单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课件、儿歌四、教学实录:1.课前热身。
师:学们,我们先听歌曲,猜猜,今天谁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呢?(学生听歌曲,猜测)生:喜羊羊。
师:对,今天喜羊羊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开心吗?生:开心.师:喜羊羊邀请大家和她一起练习凑十歌。
(学生练习凑十歌)生:一九一九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教学评析:让学生手动口动。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可以记得很牢。
】2.情境引入。
师:喜羊羊说,你们练习得很棒,所以她邀请大家一起去羊村的数字乐园做客,你们想去吗?生:想。
师:那好,我们一起去玩吧!可是羊村数字乐园的大门有一个密码,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打开它,这个密码是由两位数字组成的,第一个数字像铅笔,第二个数字像鸡蛋,它是几呀?生:10。
师:对了,它就是10 。
大家真聪明,打开了杨村数字乐园的大门,我们今天要来到数字乐园闯关,完成关于10的练习题。
(板书课题:10的认识及加减法练习)【教学评析: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创设生活情景方式,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讲解闯关规则,让学生明白游戏规则,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
16、《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课堂实录民众中学洪梅君一、检测自学效果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词,现在我来检查学习的情况。
请同学来读读你所写的生字词。
学生:朗读生字词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两个词应该怎么读呢?请注意这两个词:载有两个注音,一个是zăi记载的意思,一个是zài,充满的意思,风雪载途应读的是zài;翘有两个注音,连翘是一种植物,应该读qiáo,你骄傲得翘起尾巴,就应该读qiào。
请同学们读一读。
师:现在请同学解释词语,生: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生: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行迹。
匿,隐藏。
师:不错,你能用这个成语造句吗?生:冬天到了,昆虫都销声匿迹了。
师:不错。
下一个。
生:风雪载途:风雪遍地。
载,充满。
生: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
是,这。
生: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师:好,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二、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师:下面请同学们由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判断季节。
师:这是哪个季节?生:春天师:这是哪个季节生:夏天师:枫叶红于二月花是哪个季节?生:秋天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是哪个季节?生:冬天师:不错,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师:你还知道哪些农谚?它们包含什么物候知识?生: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生: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生:鱼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生: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生:麻雀屯食要落雪。
生:蚂蚁垒窝要落雨。
生:鱼跳水,有雨来。
泥鳅静,天气静。
师:大家说的很好,不要认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看看大自然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师: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生:竺可桢师:作者是竺可桢,从资料中,我们要掌握哪些重点。
生:掌握他的姓名,时代,还有著作等重要资料。
师:是的,请大家在导学提纲中多了解一些。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了解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全班齐读师:我们了解这篇文章的体裁它属于那类说明文,事理的还是事物的?生:事理,师:那么,说明对象是什么?看导学提纲。
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的知识。
师:很好。
师:那么我们现在来解决课前预习的情况。
文章共几段?生:12段。
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生:4个部分师:如何分?生:第一部分(1——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生: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生: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生: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
那么,从整体看,文章这种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接着谈------ 最后说明--------的顺序是什么顺序?生:逻辑顺序。
师:对,本文从整体看就是逻辑顺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下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1.什么叫物候?2.什么叫物候学?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5.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师:同学们都找到你吗?生;找到师:好,那现在请同学们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
生: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我在第三段看到物候这个词,师:概括得很好。
师:课文这么长,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迅速捕抓到重点的信息?师:首先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圈点哪些词语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呢?1、找总括句:根据经验,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是以设问句的形式出项,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介绍的内容,是重要的信息。
3、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或者是衔接各句的词语,阅读时把这些语句找出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找出来。
师:物候这个词出现在3段开始,是一个总括句,但是,能不能就说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或者说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物候啊?生:不是。
师:那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前面所说的“这些”这个指示代词,答案就应该从上文找。
这些自然现象到底是什么现象呢: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我们就物候。
那么,物候就是指植物和动物方面的现象。
师:找出总括句就可以很快筛选信息了。
第二个问题。
生: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不错,你是如何找的生:看到关键字什么是什么?师:概括得很好。
第三个问题生: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师:对吗?生:对。
师:如何概括得生:注意关键词物候观测,就在这段找,还要注意衔接句子的连词“也”。
师:你很聪明,答案很完美。
师:第四个问题生: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师:如何找到答案的。
生:根据第六段的问句,起到提示答案的作用。
师:很好。
最后一个问题生: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概括得真全面,你是如何做的呢?生:我注意连接词语,可以把他分为小点。
首先,此外,还,也,为了等等师:非常棒!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圈点勾画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的内容。
作者条例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的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师: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么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准确师: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还使用了很多的修辞。
师: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形象还是准确生动呢?生:生动形象。
师:英雄所见略同。
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的印象特别的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大自然的语言》则是让我拥有了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告诉同学,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师:朗读第一节师: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那我们就先来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吧。
品味语言的妙处多有这样两种形式; 师:先品好词师:注意答题的格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准确、形象、生动)写出了特点或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燕子翩然归来。
句中的“翩然”一词的作用?答题的格式是:翩然指燕子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师:第二种是品修辞格式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的特点。
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应该是这样回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注意品味赏析语言的格式。
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生:苏醒用得好,运用拟人,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的意思。
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生:能行。
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
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簌簌”,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
生:“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师:让我们联想到什么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百花争艳的景象。
师:很好。
生:“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师:就像那片文章写的那样?生:《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不错。
生:“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生:“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引领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以知识的。
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就做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课文6——10段)为例。
教师:我先请同学老师身高多少?生:老师身高大约1米6。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位同学用了那个词?生:大约。
师:老师现在告诉大家,我测量过了,身高是1米62,又该怎么说?生:老师身高是1米62。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中国的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这里面的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的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了。
精确和模糊都是说明文准确性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在文章中有吗?请你找出来。
生:到晚春五月初,南京词愧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10”天表达很精确。
生:沿海地区的春天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若干天”,表达很模糊。
师:找得很好,我们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
第一句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天而是10天很精确。
师:第二句,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不能太绝对化。
像我们平时所使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