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义的自由观:无支配的自由
- 格式:pdf
- 大小:556.92 KB
- 文档页数:8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3卷 第2期・129・论共和主义的自由观聂 圣 平(中国矿业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和主义的复兴”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各种相关的评论和研究铺天盖地而来,但国内学术界对共和主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试图阐述共和主义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和主义追求的自由观念。
关键词:共和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8)02-0129-03一、共和主义的历史演变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和主义开始在西方学界复兴并迅速成为一股潮流。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复兴”而不是“兴起”,是因为事实上共和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这一传统起源于古罗马,并且和西塞罗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传统再次兴起,它构成了马基雅维利宪政思想的突出特征。
共和主义传统更为晚近的著名人物包括哈林顿,孟德斯鸠,当然还应该包括卢梭——“如果以一种非民粹主义的方式来解读他的著作的话”。
共和主义的传统也在《加图来信》和《联邦党人文集》这样的文本中得到清晰的体现。
传统的共和主义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例如他们提倡“法律的帝国”而不是“人的帝国”;反对君主制,尤其是在英国内战时期及其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期;主张不同权力相互制衡的混合宪政;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和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而当时的公民主要是指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精英男子,并不包括妇女,儿童和奴隶等。
随着17、18世纪的到来,启蒙运动带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被人们普遍接受,原来传统的只适合“公民”的共和主义逐渐被适合于普通大众的自由主义所代替,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共和主义“不但不再受到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的青睐,而且还从政治思想史家的视野中消失了”。
自由主义长期“霸占”着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宝座,其推行的自由至上的理念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上热衷于“小政府,大社会”的主张,经济上反对国家干预。
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民主理论作者:曹钦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佩迪特提出了一种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但只有理解了他的民主理论,才能充分理解这种自由观。
他区分了“政治合法性”与“社会正义”,表明政治上的合法性要以民主为基础,而民主需要公民对国家个体化、无条件和有效的控制。
共和主义的民主是一种“论辩式”的民主,以民众对政府决策进行论辩的能力为核心。
为了使民主更好地运转,在某些方面需要实行“去政治化”,将相关决定权交给专家,避免决策者受到非理性情绪的影响。
佩迪特的论述对民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更为纯粹的民主主义视角来看,他的思想仍然存在不够民主的方面。
【关键词】佩迪特;共和主义;民主【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14)05-0069-09近年来西方政治哲学的热点之一,就是共和主义思想的复兴。
在这一复兴过程中,爱尔兰哲学家菲利普·佩迪特(Philip Pettit)的著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他之前,当代共和主义的主流仍是“借古讽今”式的思想史研究,而非立场鲜明的规范性政治理论。
佩迪特单枪匹马地扭转了这一局面。
他从一种特定的自由概念出发,对法律、宪法、民主和市场等一系列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在政治理论方面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传统的“消极积极”自由观的二分法,提出了独立的“共和主义”自由概念。
对于他的自由理论,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了大量的讨论。
但是,佩迪特的抱负并非是仅仅提出一种新的自由观,而是希望以此为基础,来勾勒出一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图景,并为现实中的制度设计提供参照标准。
在这个政治哲学图景中,关于民主的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佩迪特的说法,民主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自由,而对共和主义自由的保护则需要他所说的“论辩式民主”。
然而,与对他自由理论的讨论相比,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仍然很匮乏。
菲利普·佩蒂特的论辩式民主观作者:夏雪莲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摘要】在《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一书中,澳大利亚著名哲学家、政治理论家菲利普·佩蒂特引入了一种新颖的民主观——论辩式民主观。
佩蒂特是在共和主义再度兴盛的大环境下构建这一新型民主观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无支配自由的倡导,并主张用论辩代替同意,其最终目的是试图创造一个协商的、包容的和回应的共和国。
客观地说,尽管论辩式民主观带有很强的创新性,但这一理论还不成熟,依然有很多有待改进和提炼的东西,对其评价怎样还得放到实践中得出结论。
文章将从这一民主观的历史渊源出发,深入探析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什么,以及它在有关自由、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论辩式民主;无支配自由;共和主义菲利普·佩蒂特所提出的论辩式民主观认为,“在这种民主观中,通常的‘同意’概念让位于‘可论辩性’概念;最重要的不是人民要政府怎么做它就怎么做,而是人们始终能够就政府的行为展开争论,否则它就是专制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辩式民主观也使人们在思考无支配自由和民主的相互联系的问题上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一、论辩式民主的历史追寻论辩这一行为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也有被录入政治制度的传统。
佩蒂特在《共和主义》中所提倡的论辩式民主观,我们可以认为其来源于古希腊。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经典名言不仅是古希腊当时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寄托了现当代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融洽关系的美好愿望。
在古希腊社会,公民以在各种场合畅所欲言政治为荣,他们深感有权也有责任为本城邦政治事务出谋划策,也乐于与其他公民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论辩。
因此,古希腊的论辩传统理所当然应该视为论辩式民主的启蒙,在现当代西方政治论坛中尤其是议院等场所的激烈论辩则可看作论辩式民主的雏形,而佩蒂特在《共和主义》一书中对“论辩式民主”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及其在日后实践中的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论辩式民主思想。
共和主義自由觀對自由主義自由觀●普特 (André Van de Putte)一 自由、自然權利與社會按照自由主義學說,人是生而自由的。
這種天賦自由導致了也被視為天賦的個人權利。
它們不屬於政治權利,因為它們不是出自某種能構成這些權利的政治制度。
它們直接依附於主體,因為主體乃是一個自我,一個人。
因此,自然權利被認為是屬於先於任何政治制度的自然狀態的權利或自由。
它們屬於一個任何個人均可置身其中享有無限行動自由、不受任何政治權力干涉的領域。
但是,由於此類自由在自然狀態中難以被保障,理性便提議所有個人訂立社會契約,政治社會隨之應運而生,其職責在於維護和保障此類天賦自由。
職是之故,政治社會乃是一人造物,而非一自然實體。
個人先於社會並受到保存自身生命以及促進自身利益之願望和傾向的驅動。
據認為,此類欲望和意願在一個人進入群體生活之前便業已存在,其內容與形式均非群體生活的產物。
作為欲望奴僕的工具理性告訴我們,服從國家和法律不妨是滿足此類欲望的權宜之計。
這意味Â,自由主義不僅涉及自然權利,在更隱秘的方面,它也訴諸功利性原則:政治社會有利於天賦的自由和權利。
二 自由與奴役共和主義自由概念的核心(也是它同自由主義的關鍵分歧)在於,它認為自由不是自然事實,也不是人類在自然狀態中天賦的特性,並主張自由是政治制度所創造的一種法律狀態。
自由的首要特性不是實質上的不干涉狀況,也非不受任何外在妨礙地滿足自己願望的機會,而是一種提供保障的法律狀況,即保共和主義自由概念的核心(也是它同自由主義的關鍵分歧)在於,它認為自由不是自然事實,也不是人類在自然狀態中天賦的特性,並主張自由是政治制度所創造的一種法律狀態。
因此,自由只能存在於一種特殊的社會中。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1999年8月號 總第五十四期障依照權利,排除任何干預,因為一個人要從事的活動屬於合法行為。
因此,自由只能存在於一種特殊的社會中。
為了辨析清楚,我們來考察一下共和主義者所認為的自由的反面,即奴役狀態。
佩迪特与论辩式民主:后自由主义时代的民主趋势作者:庞金友张霞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06期[摘要]在充分解构伯林式的消极-积极自由观的基础上,佩迪特提出了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的“第三种自由”。
为确保这种无支配自由的最终实现,佩迪特主张以论辩式民主弥补自由民主的缺陷,从而为新共和主义提供更佳的制度保障。
论辩式民主并非在法治和分权间简单取舍,而是强调协商、包容和回应。
这种新型民主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也为更好地解决自由与民主的张力问题进而重释当代民主的新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佩迪特;共和主义;无支配自由;论辩式民主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6-0017-06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菲利普·佩迪特的无支配自由观一直是学界探讨和争论的核心议题,他的论辩式民主在其政治哲学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作为无支配自由的必然结论,论辩式民主是确保这种自由实现的最具创造性的制度设计。
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这种民主形式将协商、包容和回应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必要性。
一、无支配自由:论辩式民主的逻辑起点无支配自由被佩迪特视为“社会和政治制度设计的中心理念,在其政治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
这种自由观认为自由的实现与是否受到干涉无关,应主要看其是否受到支配。
如何既确保积极的干涉行为的存在,又排除无实际干涉的支配现象,这是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看,佩迪特的论辩式民主是无支配自由观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因为这种民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障无支配自由的实现。
在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中,新共和主义复兴的重要标志就是重构自由观,而这恰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维罗里曾说:“自由主义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遭到过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它从来没有或者说很少遇到以自由——即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名义发起的挑战(P154)。
佩迪特以“无支配的干涉”和“无干涉的支配”两个重要论题出发,将无支配自由观作为超越于积极、消极自由之外的“第三种自由”。
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思想史的考查刘训练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两大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考查。
本文首先概括了古典共和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探讨了自由主义对它的继承与超越,最后试图从中获得两点启示。
关键词古典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继承超越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和主义的复兴”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到了新世纪之初,这场学术运动非但没有像当初有些学者预料的那样转瞬即逝,反而由政治思想史领域扩展到法理学、规范政治理论以及政治社会学、公共政策等领域,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侧目。
!"在这场方兴未艾的运动中,共和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自17世纪以来,自由主义便在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任何一种初生的或者复兴的政治思想流派和理论主张要想确立自身的立场和地位,都不得不以此作为背景:或者援之为盟友,同时声称自己可以弥补自由主义的缺陷和不足;或者目之为对手,进而声称自己可以替代“败而不溃的”自由主义。
早期的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晚近的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无一不是如此,概莫能外。
复兴中的共和主义(所谓“新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到底是一致的还是冲突的?是盟友还是对手?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新共和主义者当中还是在自由主义者当中,对这个问题都持不同的见解。
#"与保守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其他活跃于当代意识形态舞台上的各种主义不同的是,共和主义决非晚出于自由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恰恰相反,共和主义是西方最为古老的一种政治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社会政治学说出现于17世纪,而共和主义的起源虽然有希腊与罗马的争议,但学界公认,它在西塞罗那里就已经产生了。
此外,与早期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同的是,“公民共和主义者或许是所有政治理论家中最具有自觉历史意识和古典意识的,他们把自己视为西塞罗和(共和)罗马这些作者和政治实践的继承者”。
整体论的个人主义--佩蒂特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曹钦【摘要】与当代众多政治哲学家不同,佩蒂特的政治理论是明确地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上的。
他赞同个人主义与整体论,反对集体主义与原子论。
在他看来,尽管个体的存在必然预设了更大社会的存在,但那些个体的行为并不必然是由某种更高的力量所预先决定的。
从这种本体论出发,佩蒂特进一步提出了其独特的自由理论。
由于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恰当意义上的自由必须是一种社会价值。
因此,带有原子论色彩的“无干涉”自由观就需要被共和主义的“无支配”自由观所取代。
【期刊名称】《政治思想史》【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4页(P21-34)【关键词】佩蒂特;整体论;原子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作者】曹钦【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当现代科学与哲学初露萌芽时,那些先驱者们恐怕很难想象当今学术世界中的分工细化程度。
在霍布斯与洛克那里,从神学观到认识论再到具体的党派政治立场,都有着清晰可辨的哲理逻辑贯穿其中。
甚至霍布斯与波义尔的自然科学争论也与政治上的观点息息相关。
①夏平、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蔡佩君、区立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越南战争期间,当罗尔斯在大学生服兵役问题上与他的哲学系同事奎因和古德曼发生分歧时,人们只能将此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记述下来,却无法展示这种分歧背后的形而上学根源。
*例如,涛慕思:《罗尔斯:生平与正义理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当然,我们未必不能(比方说)把古德曼的美学思想或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与保守主义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但即使我们能够建立起这种联系,恐怕也是很牵强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像菲利浦·佩蒂特(Philip Pettit,旧译“佩迪特”,引文出处照旧)这样,在多个学术领域都有所建树,且能将其贯穿为一体,就成了罕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