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最新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word教案[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优秀教案第【1】篇〗《统计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1、2和5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用l格表示1、2和5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信息。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师:我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将要结束了。
在期末考试后,老||师要对大家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评价。
现在来看看同学们的小印章得到了多少个?(二)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1.收集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的小印章有多少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师:我||们已经学习过统计数据的方法,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画“正”字、记数……||,其中画“正”字的方法在统计数据比较多时用起来更简单||方便。
2.整理数据。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设计意图】由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入手,尝试制作统计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制作统计图,复习1格表示2的含义展示统计表,说比较的结果,谁的最多,谁的最少?师:看这个统计表不能一目了然的得出结果?怎么做就能很快地知||道比较的结果?(统计图)师:请学生根据小组内每个人得印章的数量在统计图中涂色。
||(1个格子表示1个印章)生:格子不够用了!师: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同桌商量一下。
预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上面添上少的格子。
(2||)把旁边间隔的格子用上就够了。
(3)把多出的人数||去掉。
(4)把一个格子当成2个单位等等。
师:你们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哪种方法最好?生:小组讨论。
(如学生不能得出“以一||当二”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换个数试试看”得出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的结论,在旁边标上频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第七单元《统计》教学目标:.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第一时教学内容:书P108~109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师出示统计表)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989900010203人数(万人)34688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范文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范文第【1】篇〗设计意图:幼儿在区角中、科学活动中,常出现将物品进行分类后,数了数量,比较了多少。
由于没有记录,所以数了也会忘记。
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通过不断点数记录,在形成完整的统计后可以清晰的看出数量、比较多少,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其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分类与统计,并通过看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敢于尝试和探索,愿与同伴合作。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1、 4个小货架、7个购物篮、条形统计图范例3张、投影仪。
2、幼儿人手一份:水彩笔、白纸、条形统计图。
3、小组操作材料:餐具、食品、服饰及其他类(钟、表、书、花)等实物。
浆糊、字卡、条形统计图活动过程:㈠、以开“小朋友超市”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㈡、学做条形统计图。
1、尝试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统计超市中货架与购物篮的数量。
⑵、交流与讨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货架和购物篮的数量?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方法。
2、观察条形统计图⑴、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上内容所表示的意义。
⑵、教师小结。
3、探索、尝试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⑴、提出要求:先画好标记再数数货架购物篮的数量,最后再用直条表示数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⑶、引导幼儿在屏幕上分别对照分类的标记、数量、表示数量的直条进行评价。
㈢、幼儿将所学的数量统计法,对货品进行分类与统计。
1、交代制作要求。
2、幼儿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并将货品陈列到货架上。
3、汇报交流统计结果。
活动反思: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
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书P108~109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师出示统计表)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教学后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以及会看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通过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基础,对于统计的方法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也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图。
但是,学生在制作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安排统计图的布局,如何准确地绘制统计图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通过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统计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能通过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合理安排统计图的布局,如何准确地绘制统计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2.讲解示范:讲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3.学生实践: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条形统计图。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解决问题:利用制作的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三、巩固练习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与反思第【2】篇〗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
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
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主要介绍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知识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但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应用还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使学生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2.难点: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统计图模板、数据资料等。
2.学具:学生统计图模板、数据资料、画笔、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然后简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和处理信息。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统计图模板和数据资料,让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折线统计图,并让大家一起分析这些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某种现象的变化趋势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读懂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格、直尺、彩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统计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如学校各年级的人数、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情况,那你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吗?(二)探究新知1、数据的收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引导学生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如测量、记录等。
各小组进行数据收集,并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2、数据的整理展示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
介绍整理数据的方法,如列表、排序等。
让学生动手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3、认识条形统计图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构成,包括横轴、纵轴、标题、单位等。
以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为例,绘制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理解每个条形代表的含义。
4、认识折线统计图展示一组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一周内的气温变化。
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强调用点表示数据,用线段连接相邻的点。
让学生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讨论它们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2、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示,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七单元统计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
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