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小题强化练(二)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52.00 KB
- 文档页数:5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清圣祖实录》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世宗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清高宗实录》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绝密★启用前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历史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
3.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家族,一直充当着中国社会的基石。
经过后世汉、宋等朝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民间以男系血统为中心,以家国观念为文化核心的宗族共同体长期存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生活。
其制度渊源是( )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分封制D. 郡县制2. 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作制度从以休耕制为主转变为以连年种植的连种制为主,汉代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
连种制推广( )A. 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C. 与精耕细作技术推广紧密相关D. 推动北方小农经济加速形成3. 考查先秦至两汉时的选官方式,或为世袭,或为推荐。
世袭重血缘、出身,推荐则重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薄阀”(门第、出身)和“状”(才德),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 )A.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和客观B. 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C. 门第作为唯一的选士标准D. 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4.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小题提速练(十^一)(分值:48分,建议用时:20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唐山高三模拟)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 [材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屡次再现,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皇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
]2. (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
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
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
谱学盛行反映了()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D [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相矛盾,故B项错误;谱学盛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重视门第家世,这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选官用官,促使谱学兴盛,故D项正确。
]3. (2017石家庄高三模考)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
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
这反映了宋代()A •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B •商品经济的繁荣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D .社会主流观念改变B [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民间租佃关系的规范,故A项错误;由材料“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可得出土地的所有权用于市场交易,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中宋代法律没有对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作详细规定,也没有涉及保护措施,故C项错误;对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作详细规定,没有体现出社会主流观念的改变,故D项错误。
(二)说明、表明类(建议用时:25分钟)1.(2019·宿迁三模)北宫锜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
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
这说明,当时()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2.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
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
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3.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
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B.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D.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4.(2019·连云港二模)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1 19.8 998.6 80.2唐朝392 43.2 514.9 56.8北宋 1 122.5 62.9 662.4 37.1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5.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 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
这说明()A.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B.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C.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D.朱熹理学思想严重损害妇女权益6.(2019·高邮二模)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分布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
课时强化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济南模拟)南朝时某官负责管理骑兵,有人问他管多少马匹,他答道:“不知马,何由知数”。
又问他近来马死了多少,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
”该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 A.佛道思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D.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解析: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故选D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未反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排除B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
答案:D2.(2019·肇庆模拟)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
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阶层的限制,据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
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B项;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说明是政治不是商品经济,排除C项;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南宋,排除D项。
答案:B3.(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可知()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解析: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 项;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
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本专题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内容探究:本专题的考点有“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等,其中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经济制度、古代商业发展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是高考的重点,试题难度中等,并且还会与近现代东西方经济发展及同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结合命题形式探究:本专题的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分值多在4分左右,多采用新材料、新情境进行设计。
非选择题也有一定涉及,分值多在8分左右,多以农业为突破口设计,与当前的“三农”问题联系紧密,还需注意以本区域经济发展史为背景材料的命题。
从命题思路上看,本专题的命题一是切入点小,视角多变;二是立足区域史,关注社会,突出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时代感强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网络构建※※主线解读※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202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压轴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这主要表明作者()A.反对施行仁政B.主张礼法并用C.强调人性本善D.重视继承传统2.(3分)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
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A.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B.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D.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3.(3分)“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
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
这实质上反映()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深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4.(3分)《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记载:“(金)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
”陆游在《纵笔》一诗中也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
”有人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行省制度确立时间莫衷一是B.只通过历史文献就可以准确还原历史真相C.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宋代确立行省制度D.元代的行省制存在对前代地方官制的继承5.(3分)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
”韩彦直《橘桔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
”由此可知,宋朝()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6.(3分)明太祖时,邢部侍郎茹太素上奏折,长达1.7万字,从开头到第6千字时,还未谈及正题,被太祖狠揍一顿。
主线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主线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主线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1840~1949年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突出特征;1949~1976年第二阶段,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逐渐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 .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 .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 .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 年限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 15年 15— 20年 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江苏省七市(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军蒙恬一起在北边统领重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也无力反抗。
这一历史现象折射出当时A. 国家权力依据血缘关系建构B. 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C. 郡县制度有效防范地方割据D. 军政大事均由三公朝议而定【答案】B【解析】【详解】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材料中秦始皇长子却遭到大臣赵高和宰相李斯的迫害,说明在皇权统治下,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故选B;从材料看国家权力不是依据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郡县制度,C错误;D不符合题意,排除。
2.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记述出处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A. 普遍使用耦犁耕作B. 铁制生产工具推广C. 犁耕技术不断提高D.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汉代的犁耕法从西汉的“二牛三人”,王莽“新朝”的“二牛二人”到东汉时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犁耕技术不断提高,故选C;在新朝和东汉时期不是使用耦犁,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铁制工具推广,B错误;材料不能显现铁犁牛耕普及全国,D 错误。
3.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
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
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 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 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 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 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表明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同时政令要经过政事堂加盖印章后方可执行,从而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办公的正确率,故选D;皇帝诏令要加盖政事堂印章方能生效,对皇权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是不能说有效制衡,A错误;C在材料没有体现,并且绝对化,B错误;材料没有出现尚书省并不表示当时废除尚书省,C 错误;4.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
小题强化练(二)
(建议用时:20分钟)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
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2019·南通三模)孔子是无神论者,《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3.(2019·扬州三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富民阶层。
苏洵对此有这样的描述:“富民之家,地大业大,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四处漂泊的人),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安坐四顾,指麾于其间。
”由此推知,当时()
A.土地兼并导致了流民问题
B.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C.政府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更为严重
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5.(2019·潍坊二模)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由本国颁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
下图是1897年清政府颁发的护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外交开始向近代转变B.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D.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6.(2019·江阴三模)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7.(2019·滨州二模)右图为1938年5月某画家创作的《锄头给我你拿枪
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这一作品()
A.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B.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
C.有利于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
D.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
8.(2019·青岛三模)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这()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9.《回忆录》中写道,“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
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强调以德治国
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D.主张思想自由
10.(2019·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考试)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
这表明当时()
A.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B.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D.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11.(2019·青岛三模)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
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
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
12.(2019·淮安二模)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这一政策()
A.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小题强化练(二)
1.解析:选B。
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故选B项;
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而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说明公共舆论影响国家事务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与民众的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排除D项。
2.解析:选D。
根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可知,孔子是无神论者,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反映出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故选D项。
3.解析:选C。
宋代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民阶层,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政府政策导致出现富民阶层,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渐松弛的,并且材料也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D 项。
4.解析:选B。
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由此可知,“义男”地位有所提高,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有所松弛,故选B项。
5.解析:选C。
根据材料“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由本国颁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可知,清政府颁发护照,反映外交主权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
6.解析:选A。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探索更加深入,故选A项;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深入是在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民主,排除C项;孙中山、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对民主的认识不科学,排除D项。
7.解析:选A。
根据漫画《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可知,妇女积极地推动丈夫从军杀敌,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这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漫画反映的是妇女支持丈夫从军杀敌,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并非讽刺国人的消极抗战,排除D项。
8.解析:选C。
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和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有利于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C项。
9.解析:选C。
据材料“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重要性,美德即知识,这与当时雅典道德沦丧,城邦制度走向衰落相关,故选C项。
10.解析:选C。
材料“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表明当时的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故选C
项。
11.解析:选C。
据材料“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可知,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选C项;“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排除A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格局不稳定,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表明经济并不繁荣,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既有俄国十月革命,又有经济大危机,不能说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动荡,排除D项。
12.解析:选B。
题干中布什总统的“超越遏制”实质上是一种和平演变战略,推动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使苏联垮台,故选B项;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排除A项;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美苏之间一直是争霸关系,排除C项;1989年苏联经济日益恶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