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的思想成为了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把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创立了要素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市场竞争不完全、要素密集度转换、产业内贸易和规模经济发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的主要理论有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以及萨克斯、杨小凯等人的内生分工与专业化贸易理论,这些理论被统称为"新贸易理论"。本文旨在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和综述,并由此把握住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贸易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给予较为全面的再认识,同时提出广义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经济和贸易的现实意义。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均基于同质企业的假定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近年来以Melitz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将企业异质性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本文以被Helpman称为基石性的Melitz"贸易对行业内资源配置与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为基础,介绍当前"新"贸易理论①的主要理论框架、主要观点和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在各国之间的交换,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的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还研究经济增长、技术变动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分析框架之内,存在着天然的隔阂。前者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在新古典分析框架内,在国际间资本不流动的非现实性假定中,利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自由贸易理论模型。而后者则以公司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前提,解释公司为什么投资、凭什么投资、向哪投资等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贸易和投资实际上是同一行为主体的不同选择,两者之间应有共同的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由分歧走向交叉和融合。

国际贸易理论是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后经大卫·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优势论。俄林将比较优势论进一步完善,提出要素禀赋理论。以上三个理论统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技术产品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这些新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成为贸易的主体,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产品内贸易现象。经济现实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最新的发展动向是产品内贸易理论和新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其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基于这种想法,本文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程按以上三个阶段进行划分,首先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各阶段有关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思想脉络,而后分别从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实践动因、理论动因、贸易利益、假设条件、贸易格局五个方面探索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内在逻辑,由此了解国际贸易理论是如何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如何不断突破理论局限性和完善自身的。最后,基于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逻辑认识,尝试着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趋势作预测。目的在于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加清晰地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