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汉语俗语中人与自然关系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被许多学者诟病的复杂概念。
通常,人与自然不处于平衡之中。
在这一关系中,自然被视为自然资源,被劳苦抓紧,无处不在,可以被便宜地购买,滥用
和放纵。
无论如何,这种傻瓜行为终将反过来攻击我们。
在当今世界,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险有许多。
环境污染,森林砍伐,垃圾排放,
水资源的浪费以及捕杀野生动物等等,都挑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这些问题,自然界
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都受到极
大影响。
正如我们物种存在于自然环境背景中,如果没有自然地补充,我们将无法生存。
因此,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利益的必要步骤。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做
出应对措施,以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危机,采取行动来维护自然资源,开展野外测量和持
续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拥有社会责任的优秀公民,人们应当尊重自然,改变滥用大
自然的思维方式,尽一切可能去爱护自然。
比如,他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拒
绝使用袋装垃圾,合理使用水资源,给鸟儿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保护特有
动物和植物。
除此之外,大家还应该加入环保组织,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向政府表明他们
重视自然保护,激发更多人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只有当我们改变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才能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强大的社会
框架,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具原生态价值。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第二,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
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化了的自然世界。
第三,自然世界的人化具有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界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四,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
人的本性必然会引导人走向这样的结局: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人即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人与自然达到本质合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一、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1)自然灾害频发,损失惨重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风暴和地震。
2002年全球发生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共700起,损失550亿美元,比2001年高出57%。
2003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达700次,死亡5万多人,是2002年的5倍。
2004年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总数为366件,死亡约32万人。
[2](2)各类污染严重一是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使农作物产量减少,林木枯萎,鱼类死亡;二是水污染严重。
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三是海洋污染严重;四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广泛。
(3)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类过渡消耗各种矿产资源,无节制地开发,按照传统的消耗量计算,世界石油仅够维持50年,煤、天然气仅够开采200-300年。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
(4)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和人类对保护环境意识的浅薄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关系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艺术、宗教以及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观念。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存在。
他们相信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孝道、敬天、和谐。
这种理念在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中都得到体现。
二、自然的节气和民俗习俗中国传统的节气和民俗习俗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神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吃饺子庆祝团圆。
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在特定日期里与自然互动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三、自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许多山水画、诗词作品都描绘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自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关系密切相关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们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道。
通过修炼,人们可以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与自然相通。
五、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致力于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园林、寺庙、宫殿等建筑遵循了自然的布局和造型,融入了自然的山水和植被。
这些建筑作品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景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尊重和和谐共生的态度。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自然崇拜与自然灵性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具有神秘力量和灵性的存在。
人们尊重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在其背后存在着一种超越人类能力的神秘力量。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诗歌歌颂和艺术作品中。
二、天人合一与宇宙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们相信人的行为和自然界是相互影响的,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吉祥和幸福。
中国的宇宙观念中,人类被看作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与宇宙共同存在,共享生命的力量。
这种观点在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
三、生态智慧与环保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对生态智慧和环保观念的重视。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赞美自然之美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他们强调自然的恩赐,警示人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人们还倡导节约、守望自然,崇尚环保,提倡保护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观念,并通过传统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来实践。
四、农耕文化与自然循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支柱,人们通过农耕与自然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农民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季节和气候变化进行农事活动,秉持着以天时为主的农事观念。
在中国农耕文化中,人们重视保护水土资源,注重生态平衡,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来保护环境。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讲求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注重生态智慧和环保观念的实践,以及农耕文化中自然循环的把握。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哎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
你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吧,可是我们总是在不停地砍树、污染环境,让大自然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你说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吧,可是有些人就是不知道珍惜,还在不停地破坏。
所以啊,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的是非常微妙,就像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一样,时而亲密无间,时而又你争我夺。
我们要明白,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体的。
咱们人类的祖先都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身体里都有着大自然的基因。
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是离不开大自然的。
就像我们的牙齿一样,如果长时间不刷牙,就会变得肮脏不堪,甚至会掉牙。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不保护大自然,那么大自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要学会尊重大自然。
尊重大自然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付诸实践的。
比如说,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污染排放,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要学会感恩大自然。
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食物,给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珍惜这一切。
每当我们看到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共同成长。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而大自然也需要我们的呵护。
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大自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家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要学会尊重、感恩、与大自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赖自然获得生存所需,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自然。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影响,这种关系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尊重和保护。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从自然中获取食物、水源、能源和各种资源来满足生存的需要。
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影响着自然界的平衡。
因此,人类需要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现代化进程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同时,自然灾害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人类的行为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影响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的影响,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最后,人与自然是相互尊重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人类应当通过科学的手段认识和探索自然,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自然、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避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的关系。
人类应当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人类能够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文(五篇)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文(篇1)和谐相处,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悄悄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风轻轻地吹,那高挂在树枝上的红叶,左右摆动,摇摇欲坠,相互碰撞、摩擦,在空中回荡起“沙沙”的响声,像一曲轻快的歌被奏响一般。
刚迈进教室,就像没人一样,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呈现在我面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陌生的气息,令我大气都不敢喘一口,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悄然涌上心头。
不知不觉中,额头上竟出了一层密密的汗珠,手也变得冰凉了。
刚开始的陌生,令每个人感到一种压抑,而因为那件事,一切似乎都发生了改变。
三月的春风,轻轻地抚过脸庞,一股惬意油然而生。
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万物悄悄苏醒,绽放出生机与活力。
“一、二、一、二……”一声声口号,在宽阔的操场上空回荡,震耳欲聋。
我们每个人的头上、脸上都流淌着汗水,嘴角却微微上扬,眼中的陌生,早已消失。
一步步踏出,转眼间穿过整个操场,每个人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在一次集体比赛中,那份陌生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同学间的和谐相处与信任。
阳光轻轻洒下,炙烤着大地,一股股暖流扑面而来,仿佛是在火炉中烘烤一样。
刚走到楼梯口,我们班那热闹的氛围,就感受得一清二楚。
许多人聚在一起,嬉笑打闹,时不时传出一阵笑声。
我走到我同桌旁边,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数学,有时还比划几下,激动得汗水流下都未发觉。
同学之间,最美不过和谐相处,而我们之间,早就变得熟悉无比了。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最美的,只有和谐相处,团结合作,才能拉近人们的距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文(篇2)与同学相处是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不但要与同学和睦相处,还要文明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与同学相处的同时,能够不使别的同学受委屈,不惹别人生气,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来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缺点,而且大多数的人有事人性,充满的自私,虚伪,骄傲,贪婪,嫉妒。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赖自然获得食物、水源和空气。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首先,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盲目地掠夺和破坏。
自然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珍惜每一片绿叶、每一滴清水,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其次,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对自然进行绝对的控制。
人类的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例如,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消耗资源过多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的压力,让自然得到恢复和治愈。
最后,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而不是试图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也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目标。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保护自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汉语俗语中人与自然关系浅析摘要:俗语是历代群众创造并在口语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单位,简单地说就是人们通俗流行的话语。
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俗语,我们可以更深层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厚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俗语人自然关系一、俗语的理论研究1、什么是俗语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许多先秦文献中就有所记载。
只不过它当时的名称不是叫做“俗语”,而是叫做“野语”、“民语”、“鄙语”,甚至简称为“语”,有些文献还把“谚语”当成“俗语”,如郑玄注:“颜,鱼变反,俗语也。
”(《礼记·大学》)“俗语”一词的叫法,最早似乎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说苑》中。
司马迁和刘向都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据此可推知,“俗语”一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如此,但它还是处在不知觉的朦胧状态,直至20世纪,俗语研究才开始,至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
2、俗语的形式虽然俗语是民间广泛流行的语言,表面上似乎是约定俗成,但实际上它是有形式的,而且还很复杂。
虽然它的结构相当稳定,在实际运用中却可以灵活变通。
但如果仔细分析,其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大致可分为三种:(1)俗语虽以形象为主体,但不排除精炼。
多为完整句子,却长短不一。
最常见的形式多为五字、六字、七字,有部分是四字,但数量极少,还有少数不定型的俗语,它们是由七个字以上组成的,如:天塌下来有地接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2)按结构:俗语都是单体结构的形式,这点有别于谚语。
有些书籍把它和谚语汇编在一起,并称“俗谚”,这可以理解。
因为“俗语”和“谚语”在内容上是非常相似的,很难区分。
但如果按形式来区分的话,二者并不相等。
俗语大多是以单体结构的形式体现,当然也有部分是双体结构,极小部分为两分句,而谚语却只有双体结构。
(3)按节奏:在节奏方面,俗语也有一定的规律。
五个字组成的是二三型。
六个字组成的是二三型,占多数的是三三型。
七个字组成的占最多的是四三型。
由此可见,中国的俗语大多数都以三个音节煞尾,而这种形式多以五个字和七个字组成的俗语为典型,如:当然也有极少俗语在节奏是不根据以上所说的规律的,例如:眼不见/为净三句话/不离本行3、俗语的内容俗语的内容极为丰富。
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情理、信条、观念、世态、伦常、道德、天人、古训等。
(1)情理:爱之深,恨之切;爱其人,爱其屋上乌鸦;恶其人,恶其屋角扫把(2)信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福不双至,祸不单行(3)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嫁一夫,着一主(4)古训:浪子回头金不换;兄弟如手足(5)常理:湖水有定人无定;天无常圆之月,人无不散之席(6)世态:亲友救急不救穷;只有锦上添花,谁能雪中送炭(7)天理: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8)伦常: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亲不亲,一家人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时期,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同。
原始社会的人类,对大自然中发生的事情是无法解释的,因此就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恐惧感,他们认为一些自然现象背后是由神在支配着。
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卜辞里面有记载:“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其年?”这里的“帝”是指“天帝”,“神”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其实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组成。
《尚书大传·周传》里有记载:“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
对自然界还有另一种认识,就是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就是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等八种符号,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逐渐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概括为:“天”、“地”,有很多情况还把“天”、“地”和“气”联在一起。
这里的“气”不是指道学里的抽象的“气”,而是指存在于自然界里物质的“气”,如:“天气”、“地气”。
“天气”是指:气候、季节,如在《左传》里有提到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就是生态学上所说的光、温度、水、空气等因子。
“地”就是指:“地域”、“土地”。
还有“地气”是指:土壤水蒸气,如《氾胜之书》里的“春解冻,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阳气始盛,土复解”。
《月令》里有提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显然,“天、地”就是“大自然”,万物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2、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自然界作为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客体,二者之间存在着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人类是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来服务自己的生活,但要遵守大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人类才能安定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生活形式和社会发展进行考察时得出这样的结论:“(1)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的客观地位,确定了人不应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
(2)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存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持续进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不仅作用于自然界,也要受到自然界的作用。
人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受到自然本身的规律的制约;同时,人对自然界的不恰当的行为会引起自然界的强大反作用,从而招致严重后果。
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关系,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二者的发展关系,有赖于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
”①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知道: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极密切的互动关系,但彼此必须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状态,才能持续和共同发展。
3、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早期的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低,大自然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种种危机。
如中国神话里的:羿射九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这一时期,人类只有臣服于自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也越突出。
人类对矿物的过分开采,对森林的肆意砍伐,对土地的不当利用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在的可持续性。
人类与自然能不能和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人类不能只知道去征服自然,还要懂得去爱护和科学利用。
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有很好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从中国一些俗语中透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俗语在古今中国文库宝藏里居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国人文化精神的舞台上,它扮演了无数次的重要角色,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俗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就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中国古今普通老百姓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里本人只提到人与自然这一方面的一些俗语,用实际的例句,分别从:周期交换、农业生产、健康、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说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1、周期交换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对自然的认识。
在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验并仔细观察,然后累积下来的经验,在用口传的方式传给其他人,后人记载下来,成为“俗语”。
其经验极为准确,而实际性甚高。
初八二十三,整天见海滩春天孩儿脸,早霞天就变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人类连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如打雷、下雨、刮风、下雪等都了如指掌,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是需要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
2、农业生产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是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非常简单,都是用牛来耕田,用人力来栽种。
除此以外,还要取决于大自然的良好条件,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收割和生活,甚至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他们主动的去认识大自然,了解其性质,以采取适当的农耕方式。
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水清不养鱼耕田不用计,猪屎捞塘泥农耕不但要靠劳动,还要配合天时,正所谓的“天人合一”。
了解天时,利用自然的无限力量来作为人类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古人的智慧。
3、健康“健康是金钱”,有了健康就有一切。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草药来滋补和调和血气,以对抗外界的恶劣气候和疾病。
除了意外,还用野生的植物来治病,如:野菊花———治疗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石榴花———有止血,消肿,创伤出血;仙人掌———清热润肺,解毒,安神定智,行气活血等。
百病逢春发茶喝多了养性,酒喝多了伤身吃新麦,活一百3、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人们将大千世界里所发生的自然现象,观察其特征,然后巧妙地把它运用到人的身上。
体现出人生常理和无常变化,从而自作检讨,自我反省,努力向上,完善自己,永不懈怠。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树老虫多,人老病多四、结论俗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
我们可以从俗语中找到许多有关中国人文社会的重要信息,换句话说,俗语就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的一座桥梁。
研究俗语必须要把它与其背景知识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内容丰富的俗语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虽大但无人则不成,人类则小如无自然不存。
自然用它宽大的胸怀拥抱人类;用它无限的力量为人类服务,虽然有时它会生气,暴风大雨,但总会雨过天晴;虽然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疾病,但却养育出无数药草,为人类治病。
而人类则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寻找自然的奥秘;用自己的智慧,去驯服自然的野性;用自己的恒心,去改善自然的不足;用自己的劳动,去开拓自然的潜力。
以上种种,都能从汉语的很多俗语当中找到痕迹。
参考文献:[1]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中国语言丛书《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年9月.[3]上编,杨润陆著.下编,周一民著.《现代汉语》.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4]徐宗才、应俊玲编著,张清常审订.《俗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5]《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洪文煦编著.《白花治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