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04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7
实验04:无线局域网的配置实验04:无线局域网的配置⒈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用户了解无线局域网的配置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技能。
⒉配置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配置无线局域网之前,请确保已具备以下条件:- 路由器和无线适配器已经连接好。
- 了解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确认无线适配器的驱动程序已经正确安装。
⒊确认网络环境在开始配置无线局域网之前,您需要确认当前网络环境是否满足无线局域网的配置要求:- 确认路由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可以通过有线方式访问互联网。
- 确认无线适配器已经正确安装并启用。
⒋配置路由器⑴登录路由器配置页面⒋⑴打开浏览器,并输入路由器的管理IP地质。
⒋⑵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路由器管理界面。
⑵配置无线局域网⒋⑴在路由器管理界面中,找到无线设置选项。
⒋⑵设置无线网络的名称(SSID),选择适当的安全加密方式。
⒋⑶设置无线网络的密码,确保密码的安全性。
⒌配置无线适配器⑴打开电脑的网络和共享中心。
⑵“更改适配器设置”。
⑶找到无线适配器,并右键选择“属性”。
⑷在适配器的“属性”窗口中,选择“无线网络连接”选项卡。
⑸找到无线网络的名称(SSID),“连接”按钮。
⑹输入无线网络的密码,并“连接”按钮。
⒍测试无线网络连接⑴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
⑵确认无线网络已连接,并可以正常访问互联网。
⒎附件本文档不包含附件。
如需查看相关截图或文件,请联系相关负责人。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⑴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使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的局域网。
⑵路由器(Router):用于将多个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并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
⑶无线适配器(Wireless Adapter):将电脑与无线局域网进行连接和通信的设备。
实验四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解析版)1.实验原理 (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2)保持合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 图象和a-图象,确定其关系。
1m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盘、砝码、夹子、细绳、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 (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小车的质量m 。
(2)安装: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但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不给小车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
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 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
④描点作图,以m'g 作为拉力F ,作出a-F 图象。
⑤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重复步骤①和③,作出a-图象。
1m4.数据分析 (1)利用Δx=aT 2及逐差法求a 。
(2)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 与F 成正比。
(3)以a 为纵坐标,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 与m 成反比。
1m 5.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
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 ≫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或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突破04 突破实验选择题(2)限时:30分钟文字描述型1.(海南新高考模拟卷)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入要慢,并且不断摇动B.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滴管尖嘴紧贴试管内壁C.分液时,下层液体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上口倒出D.定容时,加水到容量瓶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答案】B【解析】A选项,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避免所用试剂过量,超过滴定终点,因此滴入溶液速度要慢,并且不断摇动,A项正确;B选项,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滴管要保持垂直于试管正上方,不可触碰到试管内壁,以免污染,B项错误;C选项,分液操作正确;D选项,定容时先用玻璃棒引流,加水距刻度线1到2 cm处,再用胶头滴管吸水滴入容量瓶里,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使其到达刻度线。
2.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配制FeSO4溶液制备Fe(OH)2,需要把蒸馏水煮沸除去氧气后,再溶解配制FeSO4溶液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来测定氯化铵溶液的pHC.配制1 mol·L-1 NaOH溶液时,称量4.0 g NaOH固体置于1 0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线D.在50 mL碱式滴定管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将剩余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放入锥形瓶来量取20.00 mL氢氧化钠溶液【答案】A【解析】Fe(OH)2易被氧化,配制溶液前需除去溶解在水中的少量氧气,A项正确;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润湿,润湿后会降低氯化铵溶液的浓度,使测定结果偏大,B项错误;容量瓶不能用来直接溶解固体,且应选用100 mL容量瓶,C项错误;滴定管调整初始读数后,50.00 mL刻度线下方也充满液体,全部放入锥形瓶中,量取的溶液体积大于20.00 mL,D项错误。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使用温度,量筒、容量瓶都无“0”刻度,滴定管有“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B.铝丝先放在NaOH溶液中浸泡1 min,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后放在浓硝酸中浸10 min,最后放入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无铜析出,说明Al常温下与CuSO4溶液不反应C.用浓盐酸配制1∶1(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 mol·L-1)通常需要用容量瓶等仪器D.固体碘单质受热易升华,说明碘单质的热稳定性差【答案】A【解析】容量瓶、量筒和滴定管上都标有刻度,使用时为避免热胀冷缩,所以标有使用温度,量筒“0”刻度就是底座,容量瓶只有最大容量的一个刻度,所以两者都无“0”刻度,使用时滴定管水洗后还需润洗,但容量瓶水洗后不用润洗,故A正确;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氧化膜,氧化铝与CuSO4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用浓盐酸来配制1∶1(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 mol·L-1)属于粗略配制,用到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和量筒,不用容量瓶,故C错误;碘易升华是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稳定性无关,故D错误。
实验探究04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提出问题】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吗?【作出假设】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变量】细菌和真菌.....。
对照组:①.号培养皿。
【实验现象】25°C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①号培养皿中无.菌落,②号培养皿中有较多...菌落,③号培养皿有较少...菌落。
【得出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含有机物....).→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高温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的杂菌..,排除其他杂菌的污染。
3.接种问题:实验中要使用无菌棉棒进行接种..,不能将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目的是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4.结果记录问题:及时登记观察结果,这时一定要登记好日期,千万不要在实验过程中打开培养..............皿.。
【典例01】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中,实验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请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A.④①②③⑤B.①④③②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典例02】每年的10月15日为“世界洗手日”。
乐乐同学为了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三套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分别标记为①、②、③号。
步骤二:①号不做处理,洗手前在②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洗手后在③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处理如图所示),加盖封好。
步骤三:将①号、②号和③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1)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处理。
(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实验04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一、提出问题:桦尺蠖种群中的s基因的频率为什么越来越低呢?二、作出假设:在树皮被熏成黑褐色的情况下,已不利于浅色型个体的生存,却变得有利于黑色型个体的生存。
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会使得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进而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即自然选择的作用会使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三、实验步骤(1)创设情境:在1870年时,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
在树皮被熏成黑褐色的情况下,变得不利于浅色型个体的生存,却有利于黑色型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的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而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
(2)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计算第2~10年间,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各为多少?在计算完后,为了使研究更具说服力,可调整增长比率。
比如,把比率调高些,再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
(提示:基因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不同年份该种群个体总数可能有所变化)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黑色个体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已的基因通过交配传给下一代,S基因的频率自然就会不断提高。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1)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2)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能造成基因数目的变化,所以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染色体片段的易位和倒位只改变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比例,所以不会直接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的桦尺蛾种群★工业化中后期的桦尺蛾种群1.(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人的扣手行为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右型扣手(A)对左型扣手(a)为显性。
某地区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3/50B.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25/324C.该群体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0.16,aa基因型频率为0.64D.该群体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4,a基因频率为0.6【答案】B【分析】根据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分别是4/25、1/5、16/25,可知人群中A 的基因频率=0.16+0.20×1/2=13/50,则a的基因频率=1-13/50=37/50。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像与玻璃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实像或虚像位置1 位置2 位置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重点实验04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设计与进行实验】1.主要实验器材:激光笔、铅笔、量角器、平面镜、可折转的白色粗糙硬纸板等;(1)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2)可折转白色粗糙硬纸板: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对光线起漫反射作用;②探究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更明显;3.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纸板与镜面垂直放置;4.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分别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5.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转,观察硬纸板上是否显示反射光线;6.验证光路是否可逆: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观察新的反射光的传播路径是否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7.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的目的: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让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甲乙丙8.让光线紧贴纸板(光屏)射向O点的目的:在硬纸板(光屏)上能显示光路;9.实验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的方法: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取一个点,将该点与反射点O连接;10.区分每一组的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法:对每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描绘,或者对每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进行编号,【分析数据,总结结论】11.数据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分析;1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13.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的原因: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14.实验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甲乙(1.(2)如图甲所示,一束光沿MO.(3)图甲中,若使光束沿NO.(4(5)图乙中,使用可绕ON(6)如图乙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在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7)图乙中,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NO,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8(9.(10)小明完成实验探究后,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11)小东也完成了实验探究,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小东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发生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的结论是: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专题提升训练】1.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的右半面F 可绕ON前后翻折。
大学物理实验04-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常用的光学实验仪器,其通过干涉现象来测量光的波长、折射率等物理量。
本实验主要教授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
1.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两个半反射镜构成,向一个光源射出的光束在第一个半反射镜处被分裂后,在第二个半反射镜处又会重合,形成干涉图案。
干涉图案中的光条纹可用于测量光的波长、折射率等物理量。
2.光源:为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可使用汞灯等。
3.防抖动支架:避免由于振动等原因造成干涉图案的变化。
4.百分表等调整仪器:用于调整半反射镜的位置。
实验步骤:
1.调整光路
将光源放置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一端,射出光线。
光线在第一个半反射镜处被分裂成两条光路,其中一条光路正常通过去往另一端的镜子,另一条光线被反射并射向另一面镜子。
调整半反射镜的位置,让通过反射光路的光束与通过传递光路的光束在第二个半反射镜处恰好重合,此时可以看到干涉环图案。
若干涉环未能清晰地出现,可能需要使用防抖动支架保持器仪器稳定。
2.调整反射镜的位置
3.测量光的波长
在已调整完毕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仪器中,测量干涉环的距离,并计算出光的波长。
当光线传递质量发生变化的介质时,由于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传播的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干涉频率偏移量来确定折射率,可以得出介质的物理性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使用开拓了光学实验的广阔领域,通过合理科学地调整光路等参数来实现干涉现象的测定,不仅可以增加其实验结果的精度,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光的本质和物理规律,为光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实验04 金属逸出功的测量引 言金属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但电子在金属内部所具有的能量低于在外部所具有的能量,因而电子逸出金属时需要给电子提供一定的能量,这份能量称为电子逸出功。
研究电子逸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很多电子器件都与电子发射有关,如电视机的电子枪,它的发射效果会影响电视机的质量,因此研究这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提高材料的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目的1 用里查逊(Richardson)直线法测定钨的逸出功2 学习图表法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电子从金属中逸出,需要能量。
增加电子能量有多种方法,如用光照、利用光电效应使电子逸出,或用加热的方法使金属中的电子热运动加剧,也能使电子逸出。
本实验用加热金属,使热电子发射的方法来测量金属的逸出功。
图1所示的真空二极管阴极(用被测金属钨丝做成)通电流加热,并在阳极上加以正电压,在连接这二个电极的外电路中将有电流通过.这种电子从加热金属线发射出来的现象,称为热电子发射。
研究热电子发射的目的之一,是选择合适的阴极材料。
诚然,可以在相同加热温度下测量不同阳极材料的二极管的饱和电流,然后相互比较,加以选择。
通过对阴极材料物理性质的研究来掌握其热电子发射的性能,是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因而更为重要。
在常温下金属表面与外界(真空)之间存在一个势垒Wa ,所以电子要从金属中逸出必须至少具有能量Wa ,在绝对零度时电子逸出金属至少需要从外界得到的能量为Φ=-=e W W W f a 00W 称为金属电子的逸出功,其常用单位为电子伏特(eV),它表征要使处于绝对零度下的金属中具有最大能量的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要给予的能量.Φ称为逸出电位,其数值等于以电子伏特表示的电子逸出功。
热电子发射就是用提高阴极温度的办法以改变电子的能量分布,使其中一部分电子的能量大于Wa ,使电子能够从金属中发射出来.因此,逸出功的大小对热电子发射的强弱具有决定性作用。
热电子发射公式根据费米-狄拉克能量分布公式,可以导出热电子发射的里查逊—杜什曼(Richar-dson-Dushman)公式:kT e eAST I Φ-=2 (1)式中 I 为热电子发射的电流强度,单位为A ;A 为和阴极表面化学纯度有关的系数,单位为22C cm A ⋅;S 为阴极的有效发射面积,单位为;k 为玻尔兹曼常数(k =1.38×J/K)。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11软件工程 1 班
学号:姓名:
实验题目:实验4 函数定义和使用
实验日期:2011/11/7实验(上机)学时:2
一、实验内容、要求
内容:
A:修改调试题目:
题目⑴:调试下列程序,使之具有如下功能:fun函数是一个判断整数
是否为素数的函数,使用该函数求1000以内的素数平均值。
写出调试过程。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0,k; /* a保存素数之和 */
float av; /* av保存1000以内素数的平均值 */
for (k=2;k<=1000;k++)
if (fun(k)) /* 判断k是否为素数 */
a+=k;
av=a/1000;
printf("av=%f\n",av);
}
fun(int n) /* 判断输入的整数是否为素数 */
{ int i,y=0;
for(i=2;i<n;i++)
if (n%i==0) y=1;
else y=0;
return y;
}
题目⑵:调试以下程序并查看运行结果: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1,b=2,c;
c=max(a,b);
printf("max is %d\n",c);
}
max(int x,int y) //请回答:函数功能是什么?求两者之间最大的一个数值
{ int x;
z=(x>y)?x:y;
return(z);
}
题目⑵:调试以下程序并查看运行结果:
int a=5;int b=7;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4,b=5,c;
c=plus(a,b);
printf("A+B=%d\n",c);
}
int plus(int x,int y) 请回答:函数功能是什么?求两数之和
{ int z;
z=x+y;
return(x);
}
B、编程题目:
要求:每道题目分别书写程序,试运行(如何输入,结果如何)。
题目⑴:编写函数求x的n次方的值(提示:有一个参数的函数)
题目⑵:编写一个求水仙花数的函数,求3位正整数的全部水仙花数中
的次大值。
所谓水仙花数是指三位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的立方和等于该整数本身。
例如:153就是一个水仙花数:153 = 13 + 53 + 33
要求:
A:
熟练掌握调试
B:
(1)用递归进行计算
(2)用if语句进行判断水仙花数是否等于公式,再进行输出。
二、所采用的数据结构
无
三、实验的主要模块(或函数)及其功能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施行调用功能
void name B (1)用递归函数进行计算
void name B(2)用for语句进行三位数值的循环,并用if语句进行判断数值是否符合要求
四、主要模块(或函数)的算法思想和程序框图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对下面的各函数进行调用;
void name B
(1):用递归函数表达计算公式,便可计算
流程图:
程序:
#include "stdafx.h"
float fun(float x,float n)
{
if (n==1) return x;
else return (x*fun(x,n-1));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float x,n,a;
printf("input bottom number,power: ");/*底数,幂*/ scanf("%f,%f",&x,&n);
a=fun(x,n);
printf("%f\n",a);
}
(2):首先用for语句进行三位数的循环,用if语句进行判断数值是否符合要求,然后for循环,数值+1,再行判断,直到循环结束
程序:
#include "stdafx.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rintf("Hello world!\n");
int n,i,j,k;
printf("input a number: ");
scanf("%d",&n);
for(n=100;n<1000;n++)
{
i=n/100;
j=(n-i*100)/10;
k=n%10;
if(i*100+j*10+k==i*i*i+j*j*j+k*k*k)
{
printf("%d\n",n);
}
}
return 0;
}
流程图:
五、程序运行时的输入数据(随机产生的数据要求输出显示),输出结果A(1)在程序被运行前,将屏幕光标移到fun函数的for循环一句处,按<Ctrl>+<F8>键,该句背景色变为红色;用"Run"命令运行程序,程序执行到此处暂停执行,背景色为淡兰色,再用<F7>或<F8>单步执行下面的程序;当不需要单步执行时,使用"Run"命令可以连续执行程序,当程序再次执行到断点处又会停下等待用户的指令。
将屏幕光标移到已设断点处,再按<Ctrl>+<F8>键,可
以取消断点。
(2)运行结果:2
(3)运行结果:4
B
(1)输入数字:45,3 得出结果是:911125.000000 (2)输入数字:456
得出结果是:153 370 371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