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8.51 KB
- 文档页数:7
7.5.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过程与方法: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相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做更全面的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难点】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引例和例题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复习、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问题】三角形有几个内角?把ΔABC的内角∠ACB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ΔABC的外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的性质.(多媒体出示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板书课题)[处理方式]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三个内角,直接问,学生一起回答就可以了.教师讲解外角,展示外角定义,这样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到本课.[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一问一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三角形的外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二:(播放视频,学生观看思考)师:足球天才梅西在E处射门时受到多人阻挡,可不知是将球传给在B处还是在C处的队友,才能使进球的希望更大,需要大家的帮助.生1:传给在B处的队友.生2:传给在C处的队友.(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究竟应该传给哪位队友?你想知道理由吗?本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示,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二、新知构建(1)、外角的定义[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个内角,除了内角以外,三角形还有外角,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它又有什么性质呢?[处理方式]请自主学习教材第181页议一议前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什么样的角是三角形的外角,并举例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外角的定义,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学生代表展示.【展示交流】生:Δ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ΔABC的外角.如右图所示,∠1是ΔABC的外角.(教师多媒体出示图,同时板书外角的定义)师:根据外角的定义,你能说出∠1是ΔABC哪条边与哪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外角吗?生:(思考后)∠1是ΔABC的边BA与边BC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外角.师:三角形还有其他外角吗?生:有.师:你能在图中画出ΔABC的其他外角吗?与同伴交流一下.学生画图展示:师:对以上两个同学所画的图你有什么看法?生:学生2画得比较全面.师:你说得很好,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一个顶点处有几个外角?生:一个三角形有6个外角,一个顶点处有2个外角.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思路一师:如图所示(多媒体出示),我们知道∠1是ΔABC的一个外角,猜一猜∠1与ΔABC的内角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理由是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处理方式]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后,让学生代表展示.【展示交流】生1:我们小组同学发现∠1+∠4=180°,依据是平角的定义.生2:我们小组同学发现∠1=∠2+∠3.理由是:∵∠2+∠3+∠4=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4=180°(平角的定义),∴∠1=∠2+∠3.师:这两位同学表现得非常棒!由以上内容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板书) 师:你能确定∠1与∠4的大小关系吗?与同伴交流.生1:∠1>∠4.生2:∠1与∠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师:你的理由是什么?生2:因为当∠4是锐角时,∠1>∠4;当∠4是直角时,∠1=∠4;当∠4是钝角时,∠1<∠4.所以∠1与∠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若有所悟)同意.师:那么∠1与∠2,∠3的大小关系呢?生:∠1>∠2,∠1>∠3.师:理由是什么?生:由前面我们知道∠1=∠2+∠3,所以∠1>∠2,∠1>∠3.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板书) 师:以上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的是哪个定理?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师总结: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师:现在能告诉梅西将球传给谁了吧?生:能,传给C处的队友.师:为什么呢?生:因为∠DCA是ΔABC的外角,所以∠DCA>∠B,因此应传给C处队友.师:真不错,你可以给梅西做教练了哦!我们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了梅西的问题,接下来就看同学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请看例题.[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踊跃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交流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二问题1【课件1】如图所示,ΔABC中,∠A=70°,∠B=60°,∠ACD是Δ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 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课件2】任意一个Δ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 的大小是否还有上面的关系呢?[处理方式]留时间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这里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回答,问题1学生能计算出∠ACD的度数,从而得到∠ACD=∠A+∠B,∠ACD>∠A,∠ACD>∠B的关系.问题2中引导学生用与问题1类似的方法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得到相同的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归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处理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加以归纳,从而得到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问题3【课件3】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已知:如图所示,∠1是ΔABC的一个外角.求证:∠1=∠2+∠3.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已知:如右图所示,∠1是ΔABC的一个外角.求证:∠1>∠2,∠1>∠3.[处理方式]留时间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这里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回答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过程.[设计意图]在理论上明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 (3)、例题解析,应用新知(教材例2)已知:如图所示,在Δ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解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学生证明过程展示:①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EAD=∠EAC(角平分线的定义),∴∠EAD=∠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C=∠C(等量代换).∵∠B+∠BAC+∠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B+∠BAC+∠DAC=180°(等量代换),即∠B+∠D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大家对于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基本掌握.那么你知道不等关系有什么应用吗?我们继续看例3.【课件展示】(教材例3)已知:如图所示,P是ΔABC内一点,连接PB,PC.求证:∠BPC>∠A.(教师板演示范)证明:如图所示,延长BP,交AC于点D.∵∠BPC是ΔPDC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ΔABD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师: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证明过程展示:①证明:延长CP,交AB于点D.(过程同上)②证明:如图,连接AP,并延长AP,交BC于点D.∵∠3是ΔABP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3>∠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4是ΔACP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4>∠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3+∠4>∠2+∠1,∴∠BPC>∠BAC.[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完成.在解题的同时,要明确每题用到的知识点,只有明确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例题可以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规范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性.[知识拓展]三角形的外角实质上就是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补角.三角形外角的顶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一条边是三角形内角的一边,另一条边是该内角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三、课堂总结四、课堂练习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的两个内角的和.答案:和它不相邻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答案:大于3.如下图,在∠1至∠9中,ΔABC的外角共有()A.5个B.6个C.7个D.8个答案:B4.如图,∠1是ΔABC的一个外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大于ΔABC中的任一内角B.∠1大于∠B+∠CC.∠1大于∠A+∠BD.∠1等于∠A+∠B答案:D5.如图,在ΔABC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为AC边上一点,延长BC到D,连接DE.求证∠1>∠2.证明:∵∠1>∠3,∠3>∠2,∴∠1>∠2.五、板书设计第2课时1.外角的定义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例题解析,应用新知六、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随堂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习题7.7第4题.(2)、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面四个图形中,能判断∠1>∠2的是()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C=125°,∠A=45°,则∠E的度数为()A.70°B.80°C.90°D.100°3.如图所示,点B是Δ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一点,DE∥AC,若∠C=50°,∠BDE=60°,则∠CDB的度数等于()A.70°B.100°C.110°D.120°4.如图所示,∠A,∠1,∠2的大小关系是()A.∠A>∠1>∠2B.∠2>∠1>∠AC.∠A>∠2>∠1D.∠2>∠A>∠1 【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ΔABC中,∠C=70°,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的度数是()A.360°B.250°C.130°D.140°6.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的度数是()A.90°B.100°C.130°D.180°【拓展探究】7.如图所示,在ΔABC中,∠AB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1)如果∠A=60°,∠ABC=50°,求∠E的大小;(2)如果∠A=70°,∠ABC=60°,求∠E的大小;(3)根据(1)和(2)的结论,试猜测一般情况下,∠E和∠A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1.D(解析:A.∠1与∠2是对顶角,相等,故本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1<∠2,故本选项错误;C.∠1是锐角,∠2是直角,∠1<∠2,故本选项错误;D.∠1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2是这个三角形中与它不相邻的一个内角,所以∠1>∠2,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2.B(解析:∵AB∥CD,∠C=125°,∴∠BFE=125°,∴∠E=∠BFE-∠A=125°-45°=80°.故选B.)3.C(解析:∵DE∥AC,∠BDE=60°,∴∠BDE=∠A=60°,又∵∠C=50°,∴∠BDC=∠A+∠C=60°+50°=110°.故选C.)4.B(解析:∵∠1是ΔACD的外角,∴∠1>∠A.∵∠2是ΔCDE的外角,∴∠2>∠1,∴∠2>∠1>∠A.故选B.)5.B(解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得出∠1+∠2=(∠C+∠4)+(∠3+∠C),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1,∠2是ΔCDE的外角,∴∠1=∠4+∠C,∠2=∠3+∠C,即∠1+∠2=(∠C+∠4)+(∠3+∠C)=∠C+(∠C+∠3+∠4)=70°+180°=250°.故选B.)6.B(解析:设围成的小三角形为ΔABC,分别用∠1,∠2,∠3表示出ΔABC的三个内角,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整理即可得解.∠BAC=180°-90°-∠1=90°-∠1,∠ABC=180°-60°-∠3=120°-∠3,∠ACB=180°-60°-∠2=120°-∠2,在ΔABC中,∠BAC+∠ABC+∠ACB=180°,∴90°-∠1+120°-∠3+120°-∠2=180°,∴∠1+∠2=150°-∠3,∵∠3=50°,∴∠1+∠2=150°-50°=100°.故选B.)7.解:(1)∵∠A=60°,∠ABC=50°,∴∠ACD=∠A+∠ABC=110°,∵BE 平分∠ABC,CE平分∠ACD,∴∠EBC=∠ABC=25°,∠ECD=∠ACD=55°.∴∠E=∠ECD-∠EBC=55°-25°=30°. (2)∵∠A=70°,∠ABC=60°,∴∠ACD=∠A+∠ABC=70°+60°=130°.∵BE平分∠ABC,CE平分∠ACD,∴∠EBC=∠ABC=30°,∠ECD=∠ACD=65°,∴∠E=∠ECD-∠EBC=65°-30°=35°. (3)猜测∠E=∠A.理由如下:∵BE平分∠ABC,CE平分∠ACD,∴∠EBC=∠ABC,∠ECD=∠ACD.由题意得∠E=∠ECD-∠EBC=∠ACD-∠ABC=∠A.。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 2 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索与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3.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积累解决几何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难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利用这两个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四、相关资《三角形外角》动画,《三角形其他外角》动画.五、教学过程【新知导入】△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请试着画出△ABC的其他外角.设计意图:外角概念探究意义不大,所以直接明晰这一概念,通过在图中标注其他外B ACDE 角,深化学生对外角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图中标注其他外角的过程也为发现有关外角的结论做了铺垫.【合作探究】图中,∠ACD 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通过学生讨论,发现: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已知:△ABC .求证:∠ACD=∠A +∠B ,∠ACD >∠A ,∠ACD >∠B .证明:∵ ∠A +∠B +∠AC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 +∠B =180°-∠ACB (等式的性质),∵ ∠ACD +∠ACB =180°(平角的定义)∴∠ACD =180°-∠ACB (等式的性质)∴∠ACD =∠A +∠B (等量代换)∴∠ACD >∠A ,∠ACD >∠B .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设计意图:希望发现有关外角的两个定理.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关系既可以是不等关系,也可以是等量关系.【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B =∠C ,AD 平分外角∠EAC .求证:AD ∥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A 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C=∠C(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DAC=∠C(等量代换)∵∠B+∠BAC+∠C=180°∴∠B+∠BAC+∠DAC=180°即:∠B+∠D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例题的图形较复杂,可以给出分析过程,鼓励学生先自行解决,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想一想”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种解法,开拓学生思维.例2如图,P是△ABC内的一点,求证:∠BPC>∠A.解析:由题意无法直接得出∠BPC>∠A,延长BP交AC于D,就能得到∠BPC>∠PDC,∠PDC>∠A.即可得证.证明:延长BP,交AC于D,∵∠BPC是△PDC的外角(外角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ABD的外角(外角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方法总结:利用推论2证明角的大小时,两个角应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若不是,就需借助中间量转化求证.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同时体会某些不等关系的递推和论证过程.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如还可以连接AP,并延长AP 交BC于点D ,这时∠BPC和∠A分别被分成了两个小角,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可以证明.【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的对错.(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的所有外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的内角和的2倍.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 )×(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小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外角.( )√2.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C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3.如图所示,若∠A=32°,∠B=45°,∠C=38°,则∠DFE 等于( )B A.120° B.115° C.110° D.105°4.如图,AB//CD ,∠A =37°, ∠C =63°,那么∠F 等于( )A.26° B.63° C.37° D.60°5.如图,如果∠1=100°,∠2=145°,那么∠3等于( )A .110°B .160°C .137°D .115°解析:∠1=100°∠2=145°∠BAC =80°∠ABC =35°∠3=∠BAC +∠ABC =115°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等于任意两个内角的和.6.如图,求证:(1)∠BDC >∠A .(2)∠BDC =∠B +∠C +∠A .FEDCB A FA B ECD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外角定理.六、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角形外角及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七、板书设计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角的性质,以及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熟练运用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角的性质,引出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3.证明: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和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作辅助线证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和推理论证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对比过去折纸、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2、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体会思维的多向性。
3、引导学生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一题多证、一题多变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感悟逻辑推理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不同方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证明。
本节课的难点是:应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数学。
从拼图过程中发现并正确引入辅助线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定是个真命题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是个真命题。
是从度量、折纸、拼角得到的)。
教师指出:任何实验都会有误差,即使全班同学都各自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但也不能就此说明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一共性。
那么怎样才能说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真实性呢?(证明)由哪些公理、定理、定义可以得到一个角或几个角的和为180°?渗透公理化的思想,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一)动手操作、探索解法: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分小组做拼角实验。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几种拼合方法?1、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发现多?说理清楚。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拼图,并说出理由。
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归纳:可以搬一个角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说理,也可以搬两个角、三个角用“平角定义”说明。
引导学生合理添加辅助线(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为书写证明过程做好铺垫。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2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思考、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有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但对于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证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小组合作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解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角的有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三角板、直尺、剪刀等工具,尝试拼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并观察、记录三角形的内角和。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规律。
课题:7.5.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及其应用.,体会几何中简单的不等关系的证明;2.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难点: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活动内容:王师傅的“神机妙算”在一次飞机模型设计大赛上,小东与王师傅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其中需要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A应等于90°,∠B,∠C应分别等于32°和21°,小东量得∠BDC=148°,话音刚落,王师傅就脱口而出:这零件不合格.你知道王师傅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产生一个心理“缺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弥合心理缺口的学习动力.二、温故知新,做好铺垫1、三角形内角和为______2、如图,在△ABC中,∠A=75°,∠B=80°,则∠C=________3、上图中,若将边CB延长至D,则可以得到一个新角,这个角还是三角形的内角吗?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板书课题)概念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处理方式: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外角的角度进行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让学生从内与外的关系联想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入了新课.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活动内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要求学生按照对概念的理解在图纸上画出三角形的外角,指名上台画外角并点评.1、根据不同的结果,提出:一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每个外角又与内角有什么关系?∠1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大小关系?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能够证明你的结论吗?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归纳得出: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设计意图: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活动内容2:例题讲解例1 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证明:∵ ∠1 +∠BAF=180°,∠2 +∠CBD=180°,∠3 +∠ACE=180°,(平角的定义)∴ ∠1+ ∠2 + ∠3 +∠BAF+∠CBD+∠ACE=180° ×3。
(等式的性质)又∵ ∠1+ ∠2 + ∠3=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AF +∠CBD +∠ACE =540 ° - 180°= 360°。
(等式的性质)例2 已知:如图,D 是△ABC 边BA 延长线上一点,E 是AC 上一点,BE 与CD 相交于F ,若∠BAC =62°,∠ACD =35°,∠ABE =20°。
求:(1)∠BDC 度数; (2)∠BFD 度数.解:(1)在△ACD 中,∵∠A =62°,∠ACD =35°, ∴∠BDC =∠A +∠ACD =62°+35°=97°;(2)在△BDF 中,∵∠BDC +∠ABE +∠BFD =180°,∠ABE =20°, ∴∠BFD =180°﹣97°﹣20°=63°, ∴∠EFC =∠BFD =63°(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外角的两个推论并知道如何利用推论进行解题,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作更全面的思考.注意事项:新的定理的推导过程应建立在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教师切勿越俎代庖.四、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活动内容: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AD 平分外角∠EAC ,∠B =∠C . 求证:AD ∥BC .分析:要证明AD ∥BC ,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 =∠B .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 ∴∠B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E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E =∠B (等量代换)∴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B ACDE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B =∠C ,(已知) ∴∠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C =21∠EAC .(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 =∠C ,(等量代换)∴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 =∠B +∠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 =∠C (已知)∴∠C =21∠EAC (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EAC (已知) ∴∠DAC =21∠EAC ∴∠DAC =∠C (等量代换) ∵∠B +∠BAC +∠C =180° ∴∠B +∠BAC +∠DAC =180° 即:∠B +∠DAB =180°∴AD ∥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 为边AC 上一点,延长BC 到D ,连接DE .求证:∠1>∠2.证明:∵∠1是△ABC 的一个外角(已知)∴∠1>∠AC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ACB 是△CDE 的一个外角(已知)∴∠ACB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2(不等式的性质) 3、释疑解惑ABC D E 1F2现在,同学们再回头看一看我们开始提出的生活实例,你知道王师傅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吗?其实,我们只要知道∠BDC和∠A、∠B、∠C的关系就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了.那么这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证你的结论吗?如图,求证:∠BDC=∠B+∠C+∠A.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设计意图: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同时,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也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疑惑,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五、归纳小结,拓展延伸: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与记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六、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基础知识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和B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 、三角形的任何两个外角都不可能相等3.在△ABC 中,∠A 、∠B 的外角分别是120°、150°,则∠C =( ) A 、120° B 、150° C 、60° D 、90° 能力提升4.如图,∠1=________。
5.如图,在△ABC 中,∠A =65°,BF 平分∠ABC , CF 平分∠ACB ,求:∠BFC 的度数.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程度,分层设置一组课堂反馈检测题,要求学生完成必基础题后,可以有选择的去做选做题,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体会到不一样的成功和收获,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七、分层作业,强化目标必做题:课本 第183页 习题7.7 第1,2,3题. 选做题:课本 第183页 第4题.第5题80︒30︒1(第4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