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呼吸训练名词解释康复护理学
呼吸训练是一种康复护理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特定的呼吸技巧和练习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肺活量、提高氧气摄取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呼吸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深呼吸练习:通过深入缓慢的呼吸,使肺部充分扩张,增加肺活量。
这种练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效率,减轻呼吸困难。
2. 腹式呼吸练习:通过将呼吸重心放在腹部,使膈肌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增强呼吸功能。
这种练习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疾病的患者尤为有益。
3. 唇齿呼吸练习:通过用嘴唇轻轻包住牙齿,形成一定的阻力,使呼气时间延长,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气。
这种练习对于患有哮喘等疾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4. 吹气练习:通过用力吹气,使肺部内的空气迅速排出,有助于清除肺部内的痰液。
这种练习对于患有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5. 吸气与呼气比例练习:通过调整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例,使呼吸更加协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总之,呼吸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护理学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在进行呼吸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气息训练的五种方法
气息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气息训练方法:1. 深呼吸法:深呼吸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
具体操作为坐直或躺下,慢慢地深吸气,然后再缓慢地将空气排出肺部。
2. 腹式呼吸法: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理疲劳,并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要做到这点,需要先学会用鼻子往里面吸气,在嘴唇微微分开时用口把空气推出去。
3. 平滑呼吸法:平滑呼吸法能够使人保持冷静、清晰思考,并且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
在此过程中,您应该尽可能平稳地进行长时间的深度呼吸。
4. 瞬间停顿法: 这个方法适合在工作或生活中快速放松身心, 通过暂停数秒钟不进行任何动作, 静止并专注于当下感受.5. 呈现正念(Mindfulness): 此项技术旨在使您更加关注当前所经历的所有事物而非被外界干扰, 在此过程中, 关键是觉察你周围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对它们做出反应.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您释放压力、提高注意力和集中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果。
建议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使用方式并坚持锻炼。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时间久了患者逐渐习惯于胸式呼吸,但是胸式呼吸可造成呼吸效率低下,增加呼吸困难,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呼吸训练的目的是预防发生恶性循环发生,指导患者进行高效率的呼吸方法。
呼吸训练分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部分呼吸法及强化呼吸肌的训练。
一、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
二、适应症:1)因胸部、腹部的疼痛所造成的呼吸障碍。
2)肺部胸部扩张受限。
3)胸部、腹部的术前、术后4)原发性、继发性肺部疾患。
5)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造成的呼吸肌肌力下降。
6)肺栓塞。
7)COPD。
8)换气障碍。
9)支气管痊孪。
10)呼吸障碍引起的代谢不全。
11)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
三、一般的原则: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背景轻音乐为宜)。
2)充分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和合理性。
3)指导患者穿着轻便的衣服,尽可能的保持全身放松的肢位:开始采取膝屈曲的仰卧位,使腹肌放松。
适时选择坐位、立位等其他肢位进行治疗。
4)对患者的日常呼吸方式进行观察评定。
5)对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主要是针对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放松。
四:注意事项:1)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考虑辅助呼吸法和氧气吸入,维持呼吸通畅。
2)不要让患者努力地呼吸,呼气时必须有意识地放松,若努力呼气,易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增加气道阻塞,易诱发支气管痊孪。
3)训练开始时不要让患者长呼气,这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原因。
4)吸气初期不要让呼吸辅助肌收缩。
5)为了避免过度的换气,做3~4次深呼吸练习即可。
五:效果:1)增加每分通气量。
2)减少呼吸次数。
3)减少分钟换气量。
4)增加呼吸功率。
5)增加动脉血氧分压。
6)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六、训练法(一)缩唇呼吸:1、定义: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法。
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方法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是一种提高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常用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以及普通人群的健身。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阻力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帮助读者科学地进行呼吸训练。
一、训练原理人工阻力呼吸训练通过增加呼吸时的阻力,使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肋间肌等)在克服阻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心肺耐力。
二、训练方法1.呼吸器法:使用专门的人工阻力呼吸器进行训练。
呼吸器通常由一个气阻装置和一个口罩组成。
训练时,将口罩戴在脸上,通过气阻装置吸气,克服阻力,使呼吸肌得到锻炼。
训练步骤:(1)调整呼吸器阻力,从低到高逐渐适应。
(2)进行深呼吸,吸气时尽量使肺部充分扩张,呼气时尽量将气体排出。
(3)每次训练持续10-15分钟,每周训练3-5次。
2.水中呼吸法:在水中进行呼吸训练,利用水的压力增加呼吸时的阻力。
这种方法对呼吸肌的锻炼效果较好,但需要具备一定的游泳技能。
训练步骤:(1)在水中保持站立或漂浮状态,深吸一口气。
(2)将面部浸入水中,通过鼻腔或嘴巴进行呼吸。
(3)每次训练持续5-10分钟,每周训练3-5次。
3.自制呼吸阻力装置:可以使用气球、塑料瓶等自制呼吸阻力装置。
将气球或塑料瓶的开口部分与口罩连接,通过调节气球或塑料瓶的体积来调整呼吸阻力。
训练步骤:(1)将自制装置戴在脸上,进行深呼吸。
(2)逐渐增加气球或塑料瓶的体积,提高呼吸阻力。
(3)每次训练持续10-15分钟,每周训练3-5次。
三、注意事项1.训练过程中,如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3.呼吸训练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训练效果和安全。
4.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建议下进行训练。
总结: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肌锻炼方法,通过增加呼吸时的阻力,提高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呼吸肌肉的训练方法
呼吸肌肉是指主要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下面是一些训练呼吸肌肉的方法:
1. 膈肌训练:
- 仰卧平躺,放松全身,在呼吸过程中注意感受和控制腹部的起伏。
深吸气时,使腹部隆起,吸气时膈肌向下移动;深呼气时,使腹部塌陷,呼气时膈肌向上移动。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增加膈肌的力量和耐力。
- 可通过使用膈肌训练器进行训练,这是一种专门为膈肌训练设计的设备。
通过适度的阻力来增加膈肌的负荷,提高其力量和耐力。
2. 肋间肌训练:
- 直立或坐姿,将双手放在背后或调整至胸前,然后深吸气,使胸部膨胀,同时将肋骨推开。
保持数秒钟后缓慢呼气,使胸部缩小,并慢慢将肋骨回到初始位置。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增强肋间肌的力量和耐力。
- 利用弹力带进行锻炼,将弹力带环绕胸部,在吸气时尽量扩展胸腔,吸入最大量的空气,然后慢慢呼气,将胸腔还原到初始状态。
重复进行这个动作,增加肋间肌的负荷。
3. 全面训练:
- 可结合深呼吸、腹式呼吸、顺式呼吸等不同呼吸方式,进行全面的呼吸肌肉训练。
- 同时,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可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
持续进行适当的呼吸肌肉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身体的氧输送能力。
但在进行呼吸肌肉训练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呼吸节奏和方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不适。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健康或运动教练。
呼吸训练的常见训练方法当谈到呼吸训练的方法时,有多种常见的技巧和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改善呼吸效率、增强肺活量和提高身体健康。
以下是50种关于呼吸训练的常见方法,并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1.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通过扩展腹部而非胸部,来进行深度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并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2. 胸式呼吸:当进行胸式呼吸时,主要利用肺部上半部进行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适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肺部活动量。
3. 深度呼吸:深度呼吸是指吸气和呼气都非常深,使得肺部能够充分得到利用。
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帮助增加血氧含量和放松身心。
4. 缓慢呼吸:通过调整呼吸节奏,让呼吸变得更加缓慢,可以帮助降低焦虑和紧张感,同时提高心理平衡和稳定感。
5. 快速呼吸:快速呼吸是指快速、短促地进行呼吸,可以带来短期的清醒感和身体活力,但不宜持续时间过长。
6. 自然呼吸:自然呼吸是指在平时自然状态下的呼吸方式,通过调整姿势和心态来使呼吸更加顺畅和舒适。
7. 闭气训练:闭气训练是通过在呼吸间隙时保持呼吸暂停的方式,可以帮助改善肺活量和提高身体耐力。
8. 慢速呼吸:慢速呼吸是一种强调吸气和呼气节奏缓慢、均匀的呼吸方式,有助于降低心率和放松全身肌肉。
9. 鼻腔呼吸:鼻腔呼吸是指在呼吸时主要通过鼻孔进行吸气和呼气,有助于在吸入空气时净化和温暖气流。
10. 口腔呼吸:口腔呼吸是指在呼吸时主要通过口腔进行吸气和呼气,这种呼吸方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
11. 吸气深呼吸:是指进行完全的吸气,使得肺部完全充满空气,再缓慢地进行完全的呼气。
12. 呼气深呼吸:以完全的呼气,将肺部充分地清空,再缓慢地进行完全的吸气。
13. 腹部推力呼吸:当呼气时,在肺部完全清空时,利用腹部肌肉施加压力,使气体完全排出。
14. 静态呼吸训练:通过静止不动的姿势进行呼吸训练,以增加对呼吸节奏和深度的控制。
15. 动态呼吸训练:通过运动、瑜伽或舞蹈等动作进行呼吸训练,以提高呼吸效率和身体协调性。
ICU患者的呼吸运动训练方法呼吸是人类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
对于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来说,呼吸运动训练是恢复肺功能和缓解呼吸困难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ICU患者的呼吸运动训练方法,并详细阐述其操作步骤和效果。
一、深呼吸练习深呼吸练习是ICU患者最基本的呼吸运动训练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通过增强患者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困难来提高肺功能。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直或半卧位,保持舒适的姿势。
2. 深吸气,尽量将空气吸入到肺部,使胸腔充分扩张。
3. 缓慢呼气,尽可能将肺部的废气排出。
4. 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来控制呼吸的深度和节奏,如深吸气到5,缓慢呼气到10。
该方法可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二、喘息呼吸练习喘息呼吸练习是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断断续续的喘息来锻炼呼吸肌肉的训练方法。
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增加呼吸肌肉的耐力。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直或半卧位,保持舒适的姿势。
2. 深吸气,将空气充分吸入肺部。
3. 缓慢呼出大部分空气,留下一小部分。
4. 然后使用断断续续的呼吸,每次呼吸时间间隔大约为2-3秒钟。
5. 练习5-10分钟后,逐渐增加喘息呼吸的时间间隔和次数。
喘息呼吸练习可以每天进行2-3次,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呼吸肌肉力量。
三、呼气追赶练习呼气追赶练习是一种通过缩短呼气时间来提高呼气效果的训练方法。
通过有效地排出肺部废气,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和提高肺功能。
操作步骤如下:1. 患者坐直或半卧位,保持舒适的姿势。
2. 呼气时使口唇微微闭合,通过缩短呼气时间使呼气更加深吸。
3. 吸气时使用鼻腔进行,尽量深吸入空气。
4. 练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呼气和吸气的节奏和速度,根据患者的舒适程度来调整。
呼气追赶练习可以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持续5-10分钟,对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非常有效。
四、肺体积增加训练肺体积增加训练主要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肺体积增加动作来提高肺活量,增强肺功能和改善呼吸效果。
呼吸训练
通过各种呼吸运动和治疗技术来重建正常的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功能,
改善肺通气,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肺功能的训练方式。
一、腹式呼吸训练
1、定义以训练腹式呼吸、强调膈肌运动为主的训练方法。
以改善异常
呼吸模式,有效减少辅助呼吸肌的使用,达到改善呼吸效率,降低呼吸能耗的
目的。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髓损伤,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脊柱侧凸或后凸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
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一般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前倾倚靠位)。
腹部放松,经鼻缓慢
深吸气,隆起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促进横膈上抬。
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刚开始练习时,一次练习1~2分钟,逐渐增加
至每次10~15 分钟,每日锻炼两次。
(2)抬臀呼气法:仰卧位,两足置于床架上,呼气时抬高臀部,利用腹内
脏器的重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迫使横膈上抬;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3)吹蜡烛法:坐位,蜡烛的火苗与口同高,然后缩嘴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吹火苗,以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宜。
5、注意事项
(1)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干扰。
(2)教会患者放松的技巧,特别是吸气辅助肌的放松。
(3)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毒。
(4)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5)逐步增加运动量,量力而行,以不引起明显疲劳感为度,否则可能诱
发或加重肺部疾病的发作。
二、抗阻呼气训练
1、定义在呼气时施加阻力的呼吸训练方法。
以适当增加气道阻力,减轻
或防止病变部位小气道在呼气时过早闭合,从而达到改善通气和换气,减少肺
内残气量的目的。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囊性纤
维症)、脊髓损伤等。
(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
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可以采用缩唇呼气、吹瓶呼吸和发音呼吸等。
这里
以缩唇呼气为例,介绍操作方法与步骤:训练时,让患者处于舒适放松体位,闭嘴经鼻深吸气,呼气时将口收拢为吹口哨状,使气体缓慢地通过缩窄的口形,吸气与呼气的比为1:2;呼气时缩唇大小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不要过大或过小;通常有很多呼吸困难的患者用此方法可改善气促,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掌握腹式呼吸后,可不再使用缩唇呼气方式。
5、注意事项
(1)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
(2)让患者穿宽松的衣物,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
(3)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毒。
(4)肺部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5)逐步增加运动量,量力而行,以不引起明显疲劳感为度,否则可能诱
发或加重肺部疾病的发作。
(6)除呼吸运动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体力训练,如散步、登阶、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作次数及减轻发作程度。
另外,患者还要注意在营养、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深呼吸训练
1、定义胸式深呼吸训练,目的是增加肺容量,使胸腔充分扩张。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髓损伤,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脊柱侧凸或后凸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及影响记忆和依从性的精神疾病。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训练时,患者处于放松体位,然后经鼻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末,憋住气保持几秒钟,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并使部分塌陷的肺泡有机会重新扩张;然后经口腔将气体缓慢呼出,可以配合缩唇呼吸技术,使气体充分排出。
5、注意事项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耸肩,余参考抗阻呼气训练。
四、局部呼吸训练
1、定义针对肺的某些区域可能出现的换气不足,对肺部特定区域进行的扩张训练。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手术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肺不张或胸壁纤维化。
(2)禁忌证:参考腹式呼吸训练。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治疗师或患者把手放于需加强呼吸训练的部位,嘱患者深呼吸,吸气时治疗师在胸部局部施加压力。
5、注意事项
(1)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
(2)患者穿宽松的衣物,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
(3)除呼吸运动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训练,如散步、登阶、太
极拳等,还要注意改善营养和改变生活习惯(如戒烟)等。
五、排痰训练
1、定义通过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咳嗽训练促进患者肺部痰液排
出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肺部痰液排出不畅者。
(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
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等。
3、设备与用具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
根据病变部
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病变部位尽量在高处),使病变部位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
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痰量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痰量
多者宜每天引流3~4次,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分钟,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超过30~45分钟,以免疲劳。
(2)胸部叩击与震颤:有助于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
其方法为治疗者
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关节摆动在引流部位胸壁上轮流轻叩30~45 秒,患者可自由呼吸。
叩击拍打后治疗者用手按在病变部位,嘱患者做深呼吸,在
深呼气时作胸壁颤摩振动,连续3~5 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 次,再嘱
患者咳嗽以排痰。
(3)咳嗽训练:正确步骤为:深吸气以达到必要的吸气容量,短暂屏住呼
吸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分布,关闭声门以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增加
腹内压来进一步增加胸内压,声门突然打开,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促
使分泌物移动,随咳嗽排出体外。
5、注意事项胸部扣击和震颤治疗前必须保证患者有良好的咳嗽能力,
或者在叩击后进行体位引流,以免痰液进入更深的部位而难以排出。
六、呼吸肌训练
1、定义为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而进行的呼吸训练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呼吸肌力量及耐力弱者。
(2)禁忌证:临床病情不稳定,呼吸衰竭,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
临床情况,严重的认知缺陷等。
3、设备与用具抗阻呼吸器,沙袋。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增强吸气肌:用抗阻呼吸器(具有不同直径的内管来调节阻力)使在
吸气时产生阻力,呼气时没有阻力。
开始练习3~5 分钟,一天3~5 次,以后
增加至20~30 分钟。
(2)增强腹肌: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练习,开始时1.5~
2.5kg,以后可逐步增至5~10kg,每次练习5分钟;也可仰卧位反复进行两下
肢向胸部的屈髋屈膝动作,以增强腹肌。
5、注意事项
(1)训练环境安静,避免患者受到过多的干扰。
(2)患者穿宽松的衣物,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
(3)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免诱发呼吸性酸中毒。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运动量要因人而异、逐步增加,以不引起明显
疲劳感为度。
(5)除呼吸运动外,患者还可以进行适量的体力训练,如散步、登阶、太
极拳等,注意营养,戒烟。
参考文献
[1]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