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诠释
- 格式:pdf
- 大小:212.47 KB
- 文档页数:4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点汇总第一章绪论6种人格的定义:①罗列式定义: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②综合性定义: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③层次性定义:将人格特质分为若干层次,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作用④适应性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⑤区别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的独特性,即个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⑥本质性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最本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人格的4种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现代人格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Allport《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Murray《人格探究》两书的出版。
人格心理学分析的3个层面:①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即具有的典型人格特征和机制。
②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体现在(外向性/感觉寻求/自尊等)维度上;群体差异体现在(性别/国民性/文化/年龄/经济状况等)上。
③揭示个体的唯一性。
人格心理学的任务/目的:描述、解释/理解、预测、控制。
人格理论: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人格研究: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在方法学上的3种研究途径:①临床途径,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进行系统深入考察;②实验途径,通过操纵一个变量,测查其对另一变量的效应;③相关途径,通过统计测量的方法建立起不同人格变量间的关系;人格测评: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各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测评(重点)临床研究:个案研究中涉及人格异常的个体研究。
典型临床研究: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以单独个体为研究对象,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寻求研究深度)个案研究的4优点+4缺点优点:①注重细节,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描述;②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环境中进行,避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③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进而提出种种因果假设;④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
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发展的影响。
1. 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
例如,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因此,个体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自主性、竞争力和自我价值感。
2. 现代社会对能力的要求:现代社会变化快速,技术进步迅猛,工作和生活的复杂性不断增加。
这对个体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个体需要具备适应变化、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
3. 现代人格的压力和困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竞争性和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个体面临压力和困境。
个体可能面临的压力包括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心理压力等。
这可能影响个体的人格特征,例如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低下。
4. 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现代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现代人格与能力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工作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因此,个体需要具备应对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总的来说,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透视关注现代社会对个体人格形成和能力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现代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1、总和式定义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
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
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浅议大学生人格气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概要:了解并摸清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不仅对于学生自身适应社会及个体发展具有指导性积极的意义,对于当今高校培养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把四根说进一步发展为四液说。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
后来古罗马医生盖仑(Galen,130—200)用这种体液学说来解释气质,认为某种占优势的体液决定一个人的气质。
后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气质类型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每一种体液都具有热—寒、干—湿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因而有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黄胆汁占优势,黄胆汁具有热而干的性质,因而这种人像夏天一般暴躁;多血质(sanguine temperament),血液占优势,血液具有热而湿的性质,因而这种人像春天一般热情;黏液质(phlegmatic temperament),黏液占优势,黏液具有寒而湿的性质,因而这种人像冬天一般冷漠;抑郁质(melancholic temperament),黑胆汁占优势,黑胆汁具有寒而干的性质,因而这种人像秋天一般忧伤。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对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按照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中类型。
如:1)胆汁质又称兴奋型,其特点是热情直爽,办事果断,有魄力敢于负责人,但容易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行为迅速但存在冒失、缺乏计划的性的问题,行动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又称活泼型,其特点是活泼热情,能够迅速适应环境,思想情感不够深刻稳定,变化无常,发散性思维能力强、机智灵活,行动具有外倾性,但常常浮躁轻率。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7)新精神分析与特质理论流派唐雪莲05.人格与经典精神分析06.新精神分析、特质理论与生物学流派07.人本主义、人格认知与行为主义、社会学系流派目录CONTENTSPart 1人本主义流派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积极关注?自我协调?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Q1 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关注正常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强调个人成长,完美人格的塑造。
关注强调正常人的价值、人格发展个人成长,完美人格的塑造Q1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结构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结构——自我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结构——理想自我Q1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结构——自我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将“自我"视为人格的主要结构,但人本主义的自我与精神分析流派的自我概念不同,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这个自我只是那些与自己有关并能被个体意识到的经验,自我并不一定支配个体的行动,而是个人经验中的一部分,与个体的行为是相匹配的。
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只是那些与自己有关并能被个体意识到的经验并不一定支配个体的行动个人经验中的一部分与个体的行为相匹配Q1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结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有的特征,是个体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品质,可以是生理方面的,也可以是社会财富、能力地位方面的。
是个体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
心理健康者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符合对自己有切实了解接受真实自我不会给自己设置无法实现的目标Q2 人本主义流派人格动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Q2 人格动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Q2 人格动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要是指个体有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是最基本、最强烈、优先于任何其他任何层次的需要,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动力。
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他需要都会处于次要位置。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一)1.“人格”的英文为personality,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此拉丁词的本义是指面具,即戏剧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标志。
(P1)2.强调人格是个人最为本质的行为模式,该定义属于人格的小质性定义。
(P2)3.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体现了人格的稳定性。
(P4)4.16PF人格问卷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量工具,其编制者是Cattell。
(P56)5.一种测验分数与形式相同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本分数之间的相关系统称为复本信度。
(P38)6.测验的结果能否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所提出的假设称为测验的结构效度。
(P38)7.Alloport按照整合程度的高低将人格划分为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处于最高层次的是统合的人生哲学。
(P46) 8.由特定情境决定的、指向特殊目的的有意识行为,主要用于满足个体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功能。
Alloport把这类行为称为应对性行为。
(P50)9.1896年,Freud在实践中自己开发的治疗技术是自由联想法。
(P86) 10.Freud认为人格中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P87)11.提出著名的人格特质五因素模型的心理学家是McCrae和Costa.(P61)12.一项测验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P38)13.人格理论中特质流派的创始人是Alloport。
(P46)14.率先将因素分析方法引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Eysencl和Cattell。
(P46)15.深层的潜在特质,是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或行为的表征。
这种特质称为根源特质。
(P53)16.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中的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P87)17.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退行。
(P88)18.在分析心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学家是Jung。
(P90)19.Erikson的心理一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5一12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勤奋对自卑。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小而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
任何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会发生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集中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对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及进一步的社会化做好必要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然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及一些不利于交往的障碍性因素,也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日趋突出,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 形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首先,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等等,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格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有一定影响。
有些大学生与其他人在生活中闹别扭,既不是因为思想、价值观上有分歧,也不是因为道德品质方面的毛病,只是因为性格上有差异。
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
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
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
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来进一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
一、人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核心特征,它包括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这些个体差异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其社会行为和与他人的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人格特征影响了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导致个体对同一行为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差异。
例如,一个开放性较高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观点,并接受不同的意见。
而一个外向的人则可能更善于社交,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人格特征也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定位。
比如,一个性格外向、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则更适合担任稳定的、执行性质的工作。
个体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行为。
最后,人格特征还对个体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互动产生影响。
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在社交中的行为方式、态度和情感。
一个友善、外向的人通常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一个孤僻、内向的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社交挑战。
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了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也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它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塑造。
个体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与他人进行对比,并通过社会化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行为模式。
大学心理学:人格与社交心理1. 简介大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其中,人格心理学和社交心理学是该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子领域。
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稳定特质和个性发展,而社交心理学则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人格心理学2.1 人格的定义•描述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个体的持久、稳定且独特的行为模式,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五大特质模型:介绍了主流的五大人格特质模型,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源自遗传或环境:探讨人格形成因素,涉及遗传、生物化学以及环境等方面。
2.2 人格测量方法•自我报告问卷法:介绍常用的自我报告问卷测量工具,如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和NEO PI-R(Revised NEO PersonalityInventory)。
•直接观察法:讨论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行为进行人格评估的方法。
•项目性技术:介绍一些非传统测量方法,例如Rorschach Inkblot Test (洛夏克墨污测试)和TAT(主题诱导技巧)。
2.3 个性发展与变化•儿童与青少年期:讲述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发展的人格特征有哪些,并探讨其中的心理因素。
•成年期与中年期:阐述成年期和中年期的人格发展,并介绍社会角色、婚姻关系等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老年期:探讨老年期人格变化以及个体对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3. 社交心理学3.1 社交认知•自我概念:解释自我概念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行为。
•知觉与注意力:阐述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如何做出决策和判断。
3.2 权威与归属•权威和服从:研究人们在权威者面前服从他们命令的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社会归属:探讨人们寻求和维持社交关系的动机和途径。
3.3 情感与影响•情感表达:介绍情感的定义、分类以及在社交互动中的作用。
•社会影响:研究他人对个体态度、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包括媒体效应、群体思维等方面。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介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
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化研究。
中国化心理学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时不盲目套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的现成概念、方法和理论,而是脚踏实地地考察我国人民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其它相关背景,创造性地进行概念分析、方法设计和理论构建,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可以应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
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编辑本段人格定义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
心理人格特质与社会交往的心理学分析心理人格特质与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心理人格特质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
心理学分析旨在探讨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彼此。
心理人格特质心理人格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们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心理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大类,包括外向性、内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以及尽责性。
1.外向性:外向性特质的人倾向于寻求社交和冒险,他们喜欢与他人互动,善于表达自己,通常比较乐观和自信。
2.内向性:内向性特质的人倾向于内省和独立,他们更喜欢独处,不太善于社交,通常比较谨慎和谦虚。
3.开放性:开放性特质的人倾向于寻求新奇和创造性,他们喜欢探索新的思想和体验,通常比较宽容和好奇心强。
4.宜人性:宜人性特质的人倾向于合作和和谐,他们擅长建立人际关系,通常比较友善和善良。
5.尽责性:尽责性特质的人倾向于有条理和自律,他们注重细节和规则,通常比较可靠和负责任。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之一,它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
社会交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包括工具性交往和情感性交往。
1.工具性交往:工具性交往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利益。
这种交往通常是功利性的,个体可能会根据对方的特质和能力来选择与谁交往。
2.情感性交往:情感性交往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目的是为了建立情感联系和支持。
这种交往通常是基于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个体可能会与那些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的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
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分析旨在探讨心理人格特质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彼此。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分析的方面:1.心理人格特质与社会交往的影响:不同的心理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例如,外向性特质的人更倾向于寻求社交和冒险,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而内向性特质的人更倾向于内省和独立,他们可能会更注重与少数亲密朋友建立深入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的科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情绪调节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以及人类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如自我意识、自尊心、价值观、社会比较、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信息处理和决策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科学价值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学科。
它集中关注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旨在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并讨论其在个人发展、教育和职业领域中的应用。
一.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包括了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理论也日趋完善。
二.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Five Factor模型:Five Factor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人格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它将人格特质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个模型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方式来描述和测量个体的人格特征。
2. 自我理论:自我理论强调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卡尔·罗杰斯是自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形成其行为和情感的核心。
自我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动机、情感和决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阿尔伯特·班德拉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强调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对于形成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性。
三. 人格心理学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人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建立自信。
此外,人格心理学也可以帮助个体发现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在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四. 人格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教育者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概念,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中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这些个体差异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格。
同时,我们又不可避免地处于社会环境之中,受到他人和群体的影响,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的范畴。
人格和社会心理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格,简单来说,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涵盖了我们的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比如,有些人天生乐观开朗,总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而有些人则比较悲观,容易陷入焦虑和担忧之中。
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待生活中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方式。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遗传因素为我们的人格提供了基础的倾向性,但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从家庭环境到学校教育,从社交圈子到工作经历,每一个方面都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比如,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形成自信、友善的人格特质;而在一个充满冲突和压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内向、敏感。
社会心理则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例如,从众心理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有时会为了迎合群体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即使我们内心并不完全认同。
这种从众行为可能是出于对归属感的渴望,也可能是出于对被排斥的恐惧。
社会心理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和想法。
我们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或者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可能并不准确,但却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
社会态度则反映了我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和看法,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和社会参与。
社会关系也是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供支持和情感满足,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和挫折;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ISSN1009-8976 CN22-1322 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Changchun Inst.T ech.(Soc.Sci.Edi.),2005,V o l.6,N o.42 245-8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心理学诠释王素玲(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230009)摘 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论述了现代人格与能力的关系及社会作用,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塑造途径等问题,提出了人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格品质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非能力超然之结果,而是健康人格与能力协合之杰作。
关键词:人格与能力;道德品质;人格塑造;社会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976(2005)0420005204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冲突,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重大变迁。
特别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那么,如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变迁中现代健康人格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及能力最大效能程度的发挥,及如何培育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人格,使健康人格与高智能达到最优协合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格与能力的界定“人格”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
人们在描述和评价一个人时,常会说“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人格词汇包含了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有道德意义上的人,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涵盖三层意思:一、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个人的道德品质;三、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1]。
本文立足于社会心理学,运用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的理论,试从个人的道德品质视域来探讨人格品质与能力之关系。
本文对于人格的界定正如柏华所做的解释:“人格——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收稿日期:2005206218作者简介:王素玲(1972,102),女(汉),安徽合肥,在读硕士主要研究当代文化主流与思想政治教育。
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征等。
”他进一步认为“人格对人而言,是个人的社会化。
”[2]柏华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高度对人格概念进行了较为科学界定,拓展了人格的内涵。
显然,人格随着人的错综复杂社会化过程的实现,具有了显明的社会性。
可见,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道德品位和格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人格前面加上“社会”两字,在选人用人的准则上,推崇“人格本位”的价值观。
在心理学上,能力(ab ility)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内涵包括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现实能力)以及将来“可能为者”(潜在能力)。
哲学范畴的能力是指,主体的人所具有的为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它是在人的自然素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社会力量和潜能。
能力作为社会主体所必备的能够实现并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与价值得以确立的基础。
因而说,能力作为社会主体的必备条件之一,与人格道德品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李哲良在《潜能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潜能基于人格”的命题,强调人格是人的潜能系统组织的核心。
马斯洛也说:人的创造力直接来源于人格,人的智慧、潜能是从健全的人格中流出的。
许金声先生形象地把一个人的人格力状况与潜能发挥的关系用三角形表示:智慧力、意志力、道德力各为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面积就是潜能发挥的程度。
只有当人格三要素平衡发展,协同发挥作用构成等边三角形时,他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倘若忽视人格道德品质的优劣,仅仅强调能力之作用,是不可取的。
正如司马光所言:“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多耶。
”充分肯定了德在其首,德才兼备的必要性和科学内涵。
在当代,也是我党“德才兼备”用人准则以及“以德治国”方略实行的有力佐证。
二、现代人格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人格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
其统一性是指德才兼备,此类人格范式则是高品质高能力的统一。
“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才的灵魂,具备了德性,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才会符合时代的节拍,才能真正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其人格品质是高尚的。
在这过程中所凸显的才智才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终极意义。
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国富民安、社会发展抛弃一己之利而追寻崇高的理想。
他们树起了高尚人格与能力智慧结晶的丰碑,凸显出了伟大的人格力量,其功德炳彪史册。
其对立性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德无才,此类人格范式是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和品格,但缺乏能力智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而这类人需加强培养,增强能力,对这类人则要慎用。
二是有才无德,这类人个人主义严重,信奉“能力本位”。
为达到一己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人格。
这就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国之乱臣,家之败子。
”其能力越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大。
因而这类人是选人用人之大忌。
三是无德无才,这类人人格低劣,能力低下,但拍马逢迎却在行,他们对社会发展必然起到阻滞作用。
这种人是用人之又一大忌。
三、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西方心理学家对健康人格的特征进行了不同描述:奥尔波特指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弗洛姆指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弗兰克指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这些理论家关于健康人格的描述,有些是吸引人的,并得到了赞同,但有其明显缺陷。
主要是他们对健康人格的研究,立足于西方社会的现实基础,缺乏科学性,没有揭示出人格的道德品质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理想人格(即道德人格)应是仁智统一,善统真美;化德性为德行。
其特点在于通过身体力行而不断实现道德理想,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涂(途)认可以为禹。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
这种信念,无疑地又使理想人格具有了较为现实的品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非常关注健康人格的养成。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人格也是现代人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对健康人格的培育应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升,即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应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首先,现代人格贵在求真,它是人格和谐统一之基础。
求真,就是探索客观规律,尊重科学,获得真理。
求真的目标就是坚持理想与信念的崇高性。
要实现这一崇高性,就必须格物致知,求真务实。
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价值的灵魂和最高精神追求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条件。
在高尚的人格中,人们能感受到品端、才高等素质所显示的影响力,能激发出人们潜藏于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反之,不健康的人格将导致个体走向失败甚至犯罪。
其次,现代人格贵在求善,它是人格和谐统一之灵魂。
求善,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所遵循的道德规范。
《礼记・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只于至善。
”这里求善的内容虽实质含义与今天不同,但它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必以高尚美德之人的无私奉献为代价。
这就道出求善的人生境界:敬业奉献。
它是每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准则,因而每个人要树立求善的道德心和科学的价值观。
从社会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依赖于人类自身的奉献,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停滞、倒退。
从个体自身的发展来看,如果一个人只想索取,不愿奉献,这个人也就失去了人生价值。
第三,现代人格贵在求美,它是人格和谐统一的陶冶。
求美,就是人类在按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按美的标准来改造主观世界,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追求高尚的情操,创造美好的人生。
追求自我是超越的,这个人就被能力感、信心感和决定感抓住了。
自我超越的关键,是获得关于我们自我的客观的认识。
荣格认为,不首先了解自我的全部本性,实现自我是不可能的。
因为自我体现了对于人格一切方面的统一性、综合性和完整性的追求。
当自我逐步显现出来的时候,一个人就觉得自我和世界处于和谐的状态中。
反之,就使人格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中。
自我超越的表现就是鉴赏生命,欣赏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这亦是健康人格的终极状态。
第四,现代人格贵在求新,它是人格和谐统一的升华。
求新,就是使自己不停顿地成长,引导自己多学,多思,多练,多辩,且集中体现在优化创造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最终意义上讲,创造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天赋,只是这种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
因此,作为与社会发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4)展和进步相适应的健康人格,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禀赋就是其本身内在的要求。
而人的创造性潜能发挥,必以健康人格作为前提,这样创造性潜能才能最大可能地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独特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足见创新对于国家繁荣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构成了现代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文化看来,真善非二,二本一物,至真的真理就是至善的准则。
尤其是在道德人格方面,但凡追求一个真字,便一定会显现出其人格之美。
庄子说过:“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知北游》),就是说德会使人显示出美好、道则是你安身立命之所在。
那么道德的原则是善,标准也是善。
由于善是强调个人修养与实践,所以善的原则实行,保持了个人内在心理稳定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平衡,达到人的精神升华,从而实现人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美。
而美总是在求真、求善取得自由从而达到高境界的时候才出现的,美是真善的升华。
因此真善美是相互包容、和谐统一的。
四、现代人格与能力的社会作用——健康人格与高智慧能力之协合是社会进步的内驱力从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看,社会正在发生一种从解放人的体力进而开发人的脑力的巨大转折。
这种被外国学者称之为智力革命的转折,已经使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组成为社会的人的发展程度,尤其是越来越取决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因此,社会群体的健康人格与高智慧能力之协合,有利于整个社会机体健康运作,直接关系社会文明程度及发展。
从我国的现实看,健康的和谐人格与时代精神之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并形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新时代风范。
一是进一步确立人的价值是世间最高价值观念,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和实现人自身的价值。
二是进一步优化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动机、目的,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至善价值目标,达到真善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