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介绍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4
味精的生产工艺一、味精的物理、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商品名称:味精、味素、谷氨酸钠,化学名称:L—α—氨基戊二酸一钠水化物,英文缩写:MSG②分子式:C5H8O4N.Na.H2O。
相对分子量:187.13。
③密度:粒子的相对密度为1.635,视相对密度为0。
80—0。
83④旋光性及比旋光度:因谷氨酸钠分子结构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因此具有旋光性,分为L型、D型、D—L型三种. 当L谷氨酸钠和D谷氨酸钠各占50%时,发生消旋,即为D—L谷氨酸钠。
在上述三种光学异构体中,只有L—谷氨酸钠具有鲜味.L-谷氨酸钠的比旋光度为【α】20D=+24。
8—+25。
3(2.5mol/l。
HCl)⑤味精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难溶于纯乙醇,味精在水中的溶解度:65℃、64。
42g/100ml溶液,70℃、66.38 g/100ml溶液,80℃、71。
06g/100ml。
⑥PH6.8-7。
2(10%水溶液)⑦全氮:7。
48%⑧熔点:195℃(在125℃以上易失去结晶水)2、味精的化学性质:①味精在盐酸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或谷氨酸盐酸盐。
C5H8O4N。
Na+ HCl=C5H9O4N+NaClC5H8O4N.Na+ 2HCl=C5H9O4N。
HCl+NaCl②味精在强碱作用下可生成谷氨酸二钠。
但加谷氨酸后仍可生成谷氨酸C5H8O4N。
Na+NaOH=C5H7O4N.Na2+H2OC5H7O4N.Na2+ C5H9O4N=2 C5H8O4N.Na特别强调的是味精在强碱作用下可生成谷氨酸二钠的同时会产生消旋生成D-L谷氨酸钠,对提取的收率及精制的透光产生较大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③味精在水溶液中长时间加热,可部分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
C5H8O4N。
Na————C5H6O3N.Na+H2O在加温(120℃,≥2h)酸或碱作用下仍能水解生成谷氨酸钠C5H6O3N.Na++H2O= C5H8O4N.Na④味精在水溶液中解离:PK1=2。
味精执行标准
味精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它的出现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味。
但是,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它也需要遵守一定的执行标准,以确保它的安全性和质量。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味精的执行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味精的定义。
味精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化学名为谷氨酸钠,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少量的其他氨基酸钠盐。
它是一种具有鲜味增强作用的调味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中。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味精的生产和使用必须遵守以下执行标准:
一、生产标准
1. 原料标准
味精的原料应采用优质的淀粉或糖蜜,并经过严格筛选和检验,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生产工艺标准
味精的生产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3. 产品标准
味精的产品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味道、含量等指标。
其中,味道应具有鲜味增强作用,不得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味道。
二、使用标准
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味精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必须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和使用限量等要求。
2. 食品安全标准
味精在食品加工和烹饪中应按照卫生安全要求使用,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同时,应注意合理搭配,避免过量使用。
总之,味精的执行标准是保障其安全性和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只有遵守这些标准,才能让我们放心地享受美味佳肴。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合理膳食,坚持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健康。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问题: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案:谷氨酸钠
【相关阅读】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为有鲜味的物质,学名叫谷氨酸钠,亦称味素。
此外还内含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
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透过化学合成制作。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道极为鲜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鲜味,其最佳溶解温度为70℃~90℃。
味精在一般烹调加工条件下较稳定,但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在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其鲜味也不明显甚至消失。
它是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能带给必须营养的家常调味品。
味精怎么选味精怎么保存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C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鲜味剂谷氨酸钠会转变为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焦谷氨酸钠。
一、味精怎么选
鉴别要点洁白、光亮为佳。
1、看形态:真品味精是洁白、光亮的晶状体,呈大小均匀的长形颗粒,颗粒的两端为方形。
若发现味精中夹杂有细小的粉末状颗粒,或味精中有明显的大小颗粒不均匀的现象,或晶体颗粒透明性较差,则有可能掺了假。
2、摸手感:对于粉末状的味精,消费者可用手指捏一点样品在指尖磨擦,真品味精手摸有细小晶体的涩感,如果手摸有光滑感,其形态呈灰白色或白里带黄,或有结块形象,则很有可能是掺假味精。
3、尝滋味:真品的晶状或粉末状,品尝起来有明显浓烈的鲜味,无明显咸味。
如有的味精尝起来有苦、涩味,则可能掺入了尿素、小苏打晶体或"无碘盐”等杂质。
二、味精怎么保存
用专门调料瓶保存。
买回来的味精打开袋后,最好放在专门的调料瓶中保存,避免做菜时将油盐、水等粘到调料瓶上,污染了味精,而导致其加快变质。
家庭购买味精,推荐大家购买小袋包装,那样可以减少味精的储存,
防止味精变质,沾水结块或者已变质的味精不能食用。
三、什么菜不能用味精
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以免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对于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也不宜使用味精。
味精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味精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呢?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化学名α-氨基戊二酸一钠。
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
其中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而钠是一种金属元素。
味精的鲜度极高,溶解于3000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鲜味只有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
所以在无食盐的菜肴里(如甜菜)不宜放味精。
使用味精时还应注意温度、用量等。
最宜溶解的温度是70℃~90℃。
若长时间在温度过高的条件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但失去鲜味,且有轻微毒素产生。
另外,谷氨酸一钠是一种两性分子,在碱性溶液中会转变成毫无鲜味的碱性化合物——谷氨酸二钠,并具有不良气味。
当溶液呈酸性时,则不易溶解,并对酸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味精之所以不能多吃,就是因为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那么味精的里有有害成分吗?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超过120摄氏度时,容易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只是没有鲜味而已。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也是谷氨酸钠的商品名和俗名,又名味粉、味之素、谷氨酸钠、麸氨酸钠,一种鲜味剂。
化学式为C5H8O4NNa·H2O,摩尔质量187.13g/mol,熔点为232℃。
通常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无臭,对光稳定。
能刺激味蕾、增加食品特别是肉类和蔬菜的鲜味,常添加于汤料和肉制品中。
对人体的直接营养价值较小,但其提供的谷氨酸可与血氨结合起到解毒作用,在临床上用于对肝昏迷病人的治疗。
谷氨酸有两个酸性基团,谷氨酸的单钠盐才有鲜味。
一般用量条件下不存在毒性问题,小白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为16200mg/kg。
味精知识味精的成份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
游离态的谷氨酸(谷氨酸根阴离子)普遍存在于日常食物如蘑菇、海带、西红柿、坚果、豆类、肉类中,是人体中自然代谢的一种产物。
谷氨酸根刺激舌头上味蕾的鲜味受体,使我们感到味道鲜美,鲜味高的食物很多为谷氨酸含量丰富的食物。
全球每年消费味精约300多万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增鲜剂。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昆布(海带)汤的鲜味来自一种特殊的物质--谷氨酸盐,往食物中加入谷氨酸盐,就能让食物味道变得很鲜。
他因此提出还存在第五种基本味道--鲜味,并发明了味精(谷氨酸钠)。
现在我们知道,在味蕾上的确存在着能感受鲜味的特殊受体(一种蛋白质),谷氨酸根阴离子和它结合,就让人产生了鲜味的感觉。
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
因此我们吃生鸡肉并不会觉得鲜,只有把鸡肉炖熟了、谷氨酸游离出来了,鲜味才跟着出来。
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因此往鸡汤中撒一点盐,味道尤其鲜美,因为这时候鸡汤中有大量的谷氨酸根离子能和鲜味受体结合。
同样,酱油、西红柿、葡萄汁等食物之所以让人觉得鲜美,就是因为含有游离的谷氨酸。
更简单的增鲜办法是撒上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鲜味的发现和味精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烹饪习惯,特别看重食物的鲜美的中国人尤其喜欢用味精。
但是有人却对这种“人造鲜味”心有疑虑。
1968年4月,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说在吃了放味精的中餐后一段时间内会感到颈部麻木,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味精是否会有害健康的关注,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说法叫“中餐综合征”。
198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认定味精对一般公众不存在危险,但是对某些人可能会有短时间的反应。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品成分,并取消了12周以内婴儿食用味精的限制。
味精的主要成分范文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简称MSG)是一种具有鲜味的食品添加剂,是一种草酸氨酸钠盐。
它是由谷氨酸经过发酵和提取制得的晶体状粉末,呈白色无臭结晶体或白色结晶颗粒。
它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调味品,具有增强食物香味和鲜味的功能。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草酸氨酸钠,也就是味精钠,它是氨基酸的一种。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内有20种氨基酸,其中包括草酸氨酸。
草酸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意味着人体可以从其他氨基酸中合成得到,也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味精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发酵工艺将淀粉转化为谷氨酸。
谷氨酸是一种天然的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如肉类、蔬菜和海产品。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草酸氨酸钠,即味精。
最后,通过晶体化和干燥等工艺将味精制成晶体状粉末或颗粒。
味精在食物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增强食物的鲜味、鲜美度和风味,让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同时,味精还可以提高食欲,增加食物的风味诱导作用,引起食欲和食量的增加。
除了作为调味品使用之外,味精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
它可以增加食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防止食物腐败和变质。
此外,味精还可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增加蛋白质的含量,改善食品的食用价值。
然而,味精也有一些争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关味精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的争论一直存在。
一些研究认为,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如头痛、心悸、恶心、肌肉麻木等症状。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相关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的评估,大多数人在正常饮食中摄入味精是安全的,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味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总体而言,味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提供了食物的鲜味和风味,提高了食物的美味度和食用价值。
使用味精要讲究方法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
它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即使是溶于3000倍的水中,也仍能显出鲜味。
味精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质分解出来的氨基酸,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溶液的味道鲜美,因而能增加食用者的食欲。
同时,它对于改变人体细胞的营养状况,治疗神经衰弱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
然而,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味精失去调味意义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副作用。
科学证明,味精每人每天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过多可出现头疼、心跳、恶心等症状。
所以正确使用味精才能在保证健康的同时提高食物的鲜味。
1.放置味精温度要适合一忌高温使用。
味精对温度要求较高,最佳温度为70℃~8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味精不仅鲜味浓,也最易消化。
当温度超过120℃时,谷氨酸钠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并具有一定的毒性。
因而,使用味精的温度不能过高。
二忌低温使用。
温度低时味精不易溶解。
如果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鲜时,可以把味精用温开水化开,晾凉后浇在凉菜上。
2.放置味精酸碱度要适合一忌用于碱性食物。
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
所以烹制碱性食物时,不要放味精。
如鱿鱼是用碱发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二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3.味精放置要分菜肴一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西红柿虾仁都不应加味精。
甜口菜放味精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二忌用于炒黄菜。
炒黄菜即炒鸡蛋。
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
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
三不宜烹饪鱼虾类食物。
因为鱼虾类食物有其天然美味,如果加入味精,就会破坏其原有的风味。
4.味精放置时间要适合味精投放的最佳时机是在菜肴将要出锅的时候。
5.味精放置量要适当不宜多食,一碗菜放一颗绿豆大小的味精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