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共时与历时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391.00 KB
- 文档页数:33
导言一、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种语言会演变为数种语言。
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研究这类语言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作历史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发展阶段作比较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方法研究语言历史演变的学科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使得语言学从其他学科的附庸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历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
3、共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
4、个别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
5、一般语言学——一般语言学也叫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使用的所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个别语言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6、内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主要着眼于语言本身内部要素的研究。
7、外部语言学——外部语言学主要着眼于语言与外部要素的关系,如语言与社会、文化、民族、哲学、心理、思维、生理等因素的关系。
8、宏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以整个语言体系为研究对象。
9、微观语言学——微观语言学以语言的局部变体为研究对象,如以结构的变体、社会的变体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某一语言体系的局部为研究对象。
10、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研究,概括语言事实,形成科学原理。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各种语言的综合研究。
11、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一般是用理论语言学的原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语言教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辞典编纂、语言障碍的治疗等。
近年来人们也把从应用的角度对语言展开的各种研究称为应用语言学。
12、《梵语语法》——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Panini )《梵语语法》,是世界最早的语法著作。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共时语言学主要研究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而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是一种语言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现象和规律。
它关注的是语言的静态状态,即某一时期内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共时语言学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在共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规则系统,通过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元素的组合和变换来构建意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历时语言学,它研究的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历时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动态变化过程,即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语言变化。
历时语言学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形态、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演变规律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共时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则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在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词汇学等,通过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分析和描述,揭示语言系统的规律和特征。
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比较、语言变迁和语言历史等,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语言变化的原因。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共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内的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的规律,从而提高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效果。
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概念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常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人类学、语言学和历史学。
共时性研究关注的是其中一特定时刻的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而历时性研究则关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
两种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概念。
共时性研究是指对其中一特定时刻进行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在特定时刻的状态和特征。
共时性研究的目的是对当下的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揭示社会、语言或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时期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共时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语言或文化特点,揭示我们所处的社会、语言或文化背景对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
共时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现象进行捕捉和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因为研究者只能通过捕捉当下的数据来了解现象的特点,所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调查问卷、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
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历时性研究是指对一段时间内发展和变化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历时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
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追踪和揭示这一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历时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时间和历史背景的考虑。
因为研究对象的发展和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所以时间因素和历史背景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解非常重要。
研究者需要考虑并分析社会、语言或文化现象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演变和变化趋势,以了解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共时性研究侧重于捕捉和描述特定时刻的现象,而历时性研究则侧重于追踪和理解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
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
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历时性和共时性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了解下历时性和共时性是什么?首先,共时性可以横跨不同的语种,甚至在巧合中寻找可能性,这种关联可能在继续发展中得到新成果,而历时性,是以一个物种为主,与前后语言变迁痕迹作对比;共时性研究语言在某个特定时期表现出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而历时性研究语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其它时代语言特点的异同。
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共时性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时存在的一切,而只是与每一语言相当的全部事实,必要时可以分到方言和次方言。
历时语言学不但没有这种需要,而且不容许对它作这样的明确规定,它所考虑得要素不一定是属于同一种语言,造成语言的分歧的正是历时事实的继起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增值。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你知道吗,这就好比是一幅画和一部电影!共时语言学呢,就像是一幅定格的画,它专注于某个特定时间点上语言的状态。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说的这些话,这些表达方式,就是共时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啦。
就像你看一幅美丽的画,能一下子感受到那个瞬间的色彩和构图。
哎呀,这不就是我们平时说话交流的样子嘛!“嘿,你吃了没?”“今天天气真好呀!”这都是共时语言学要研究的内容哟。
那历时语言学呢,就如同是一部讲述语言演变的电影啦!它要追溯语言从古至今的变化历程。
你想想,语言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它就像一条河流,一直在流淌、变化着。
从古老的语言慢慢发展到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变迁呀!好比说,古代的某个词和现在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历时语言学感兴趣的地方。
就好像看一部历史剧,看着角色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是很神奇呢?
咱再打个比方,共时语言学像是给语言拍个快照,而历时语言学则是记录语言成长的纪录片。
共时语言学关注的是当下的语言现象,而历时语言学要挖掘的是语言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这两者可太重要啦!只有知道了语言现在是什么样,又知道它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的,我们才能真正
理解语言的本质呀!所以呀,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都是语言学领域里超级重要的部分呢!别小瞧它们哟!。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摘要: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语言学的基础课程,无论是研究汉语还是英语、法语、日语,索绪尔的理论都是重要依据。
对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索绪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1916年,由巴利和薛施蔼等人在巴黎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在语言学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这本书的编写者都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全名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学生,他们根据索绪尔1906年到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时同学们记的笔记以及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和资料编写而成,并分别在1922年和1949年出版第二、第三版。
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并于1980年出版中文译本(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各个高校的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必读书目,也是现代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的主要依据,普通语言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都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区分了两对根本的范畴: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廓清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即共时的语言学。
一、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特点在语言学界崇尚历时研究的时期,索绪尔提出了共时观与历时观。
在当时的天文学、地质学、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领域,虽然没有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明确区分开来,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已经在这些领域并存了。
当时一般的研究者都以历时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是作为历时语言学的发起者之一的索绪尔却透过历时性看到了共时性。
他说:“先是必须在语言和言语之间进行选择;现在我们又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
”而所谓的共时语言学也就是研究语言的共时态的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又称静态语言学,是区别两种语言或语音是否相同,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词是否完全相同。
论汉语词汇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意义作者:章黎平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年第01期文章认为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必然趋势,可以解决以下目标:1.扩展研究范围,深化对汉语词汇学的理论探讨;2.可以探讨方言学的一些问题,如汉语方言词汇的共性和差异,方言词汇的历史传承及其反映出的历史层次,汉语方言词汇的区域类型特征和方言分区等;3.加强语义学问题的研究;4.探讨汉语词汇史的问题;5.宏观词汇学:汉语方言词汇区域类型特征与历时类型特征的联系,研究词汇演变中语言接触等关系;6.了解普通话词汇的来源及方言分布、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似度等问题,为方言区推广普通话服务。
作者认为进行汉语词汇比较要坚持几个基本观点,即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观点、系统观点、宏观语言学观点等,应从基本范畴层次词汇入手。
汉语;词汇;比较研究H03A011609〖=〗比较词汇学已成为汉语词汇学的新进展[1]。
近年来汉语的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新的进展,那就是李如龙提出并大力倡导的汉语词汇纵横两向综合比较研究模式。
他认为,对汉语词汇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应把古今汉语串联起来,比较古今共同语及方言。
现代汉语共同语词汇的诸多现象离开古汉语、方言是说不清楚的,有些问题需要联系历史,而有些词汇史上的问题又需要联系方言。
汉语研究方法上,同时考虑古今南北,无论对解释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词汇特点还是研究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
[23]张志毅等在《汉语词汇学的创新问题》中指出:“李如龙先生倡导的方言间词汇比较研究、古今词汇比较研究,在中国词汇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前景之广阔,成果之丰硕,是可想而知的。
”[4]汪维辉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常用词演变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由单纯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
[5]但是从目前汉语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真正把共时与历时结合起来考察汉语词汇的相关问题的成果并不多。
名词解释结构语言学:又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三大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共时语言学: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的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历时语言学:又叫历时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形式、以语义为内容、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产生的结果(所说的话);二是指在运用文字的情况下,是写和写下来的话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和义的结合时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相互关系来说。
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个符号依次出现。
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
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语言结构的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不同的层和级。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刘小平/遵义师范学院摘 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是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时至今日,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仍具有非凡的价值,无论何种语言的研究都离不开索绪尔的语言思想。
但是,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仍存在很大争议,国内外的语言学家都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共时 历时 语言学一、语言学的共时和历时(一)语言学的历时态语言的历时态就是纵观语言的历史,将语言放在一个时间轴上进行研究。
以历时态进行语言的研究时,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元素在一段历史时间内的变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言在时间的过程中经历的变化和规律。
相对来说,语言的历时态研究就像是一部连环画,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点。
索绪尔是语言历时态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在不断的纵向研究中,索绪尔看到了语言学的另一种研究方式,也就是共时态。
(二)语言学的共时态语言的共时态也可以成为语言的静态。
如果说语言的历时态是一部连环画,那么共时态就是一幅画,在画中展现出语言当时当下的状态。
其主要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的语言各元素之间,在某一时间内的相互关联,重点在于关系而不是变化。
(三)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关系首先,共时态是在历时态的发展研究中提出的。
可以说索绪尔透过历时态的研究,抓中了共时态。
其次,共时态和历时态必然存在联系。
前文将历时态比作连环画,共时态比作一幅画,那么共时态就是历时态其中的一副。
在研究方向上,历时态注重的是研究语言要素的变化;共时态注重的是研究语言要素的相互关系。
历时态变现出的是语言的变化规律,共时态则对变化规律进行了解释。
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价值(一)历时态历时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许多语言学者指引了明确的研究方向。
就是沿着历史的发展纵向的进行语言演变研究。
这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在众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以中国汉语为例来说,我们通过语言历时态的研究能够清晰的看出语言的演变过程,无论是语言的声韵、词汇还是语法都从毫无头绪变得有迹可循。
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术语,指对系统的观察研究的两个不同的方向。
历时性,就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情况(过去—现在—将来);而共时性,就是在某一特定时刻该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可能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甚至属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是,既然它们共存于一个系统之中,那么它们的历史演变情况就暂居背景地位;显现的是各因素共时并存而形成的系统关系。
Synchronic Linguistics --a study of language at a single moment in time.
共时性语言学是研究理论上处于一个时点的语言:描写语言的一个"状态",不管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例如,可以对16世纪的英语,现代英语分别作公时描写.
历时语言学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例如,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之间发生的演变可以从音韵,语法,语义几方面研究(历时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历时语更注意将共时描写作为历史研究的前提,更注意历史研究对一般语言学理论的意义.。
共识角度和历时角度
共时和历时是索绪尔在研究语言学时,提出的在方法论上的两种分法。
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研究应该是共时的他强调,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去除时间因素的干扰,语言学家要描述某个词的价值,并不需要求助于词源。
换句话说,语言学是描述性的,应当描述当下语言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研究系统中要素的变迁。
历时性就是从线性的历史维度把握事物,共时性就是从横向的内容维度把握事物。
举个例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发现。
二者是何种关系?我们可以从理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来探讨。
历时性角度:分析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按照时间序列分析,者表现为交互建构的过程。
共时性角度:深入到两大理论内部分析二者的逻辑关联。
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
语言学理论名词解释导言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2.专语语言学: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它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种。
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
3.共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发展。
4.历时语言学: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集中研究语言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所经历的变化。
5.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6.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7.“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8.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实际上是一种交叉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9.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
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3.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一是指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4.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历时性和共时性关键词:巴赫金;历时性;共时性在19世纪,历时分析法是许多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方法。
“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
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
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
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而这两种分析方法被巴赫金用来分析和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得出了“复调小说”之概念,蜚声学界。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的一个基本范畴,不是形成过程,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
他观察和思考自己的世界,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里,而不是在时间的流程中。
由此便产生了他对戏剧形式的深刻爱好。
所有他能掌握的思想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他都力求组织在同一个时间范围里,通过戏剧的对比延伸地铺展开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其他西方作家的作品的这一特点以及巴赫金对这一特点的论述对欧洲小说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通过文学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了论述,将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分析相结合,来共同揭示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出的小说形式上的创新,达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展现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来”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巴赫金开章明义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列举了以往批评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成果,肯定其优点与长处,分析其缺点与不足。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描述,一方面使读者了解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历时性分析主要地体现在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这一章中。
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创作出了复调小说,打破了欧洲独白型小说的传统,但他并没有完全脱离欧洲小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