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就业情况统计表
- 格式:doc
- 大小:421.00 KB
- 文档页数:23
二手资料如下:资料一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3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280万一直跃升到2010年的631万,因此我国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资料二资料三从1997年到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和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在不断地上升,但报名人数的增加远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加,录取比例也在不断的下降,大学生考研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从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研热持续不减。
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就业压力太大迫使毕业生考研随着连续8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惨淡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为了“稳操胜券”,很多人从一入学就树立了考研的目标,他们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走上考研之路。
据某网站的一项“您为什么要考研”的随机调查显示,考生迫于就业压力是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此次的调查共有3万多人(包括应届生和非应届生)进行投票,其中,选择“迫于就业的压力,需要更高的文凭”的就占37%,有11586人,很多网友都留言表示由于就业压力太大而决定考研。
近日,记者在广州市各大高校采访时也了解到,不少同学选择考研大多是因为躲避就业压力。
“不管复习有多累,我一定会坚持祝”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小雪话语坚定地告诉记者,“我要避开巨大的就业压力,以我现在的学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了解,像小雪这样因为就业压力而考研的学生占考研应届毕业生的90%以上。
二、考研还是就业应届生难以取舍据了解,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在去年413万人的基础上达到500万人左右,考研已经成为就业之外的一个重要选择。
附件: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县区〔学校〕:填表人:联络:单位公章:填表说明:1.本表统计时间:2010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2.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3.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方案规定的全部教程,考试及格,获得毕业证书,实际毕业的学生数。
4.就业学生数:是指在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以及升入各类上一级学校的毕业学生数。
合法从事个体经营学生中包括回乡从事农业消费、经营的学生。
5.就业率:是指就业学生人数与毕业学生人数之比,即就业学生人数/毕业学生人数100%6.本地就业:是指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内就业。
7.异地就业:是指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以外,中国境内就业。
8.就业渠道:学校推荐是指学生通过学校直接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联络,推荐学生就业;中介介绍是指学校通过中介组织或毕业生通过中介组织联络就业;其它渠道是指学校推荐、中介介绍以外的其它就业渠道。
9.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消费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效劳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效劳业,科学研究、技术效劳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施行管理业,居民效劳和其它效劳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路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10.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数在就业去向分组〔二〕中归入第三产业,在就业去向分组〔三〕中归入本地,在就业渠道分组中归入学校推荐中。
11.专业类别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21年修订〕?〔一下简称?目录?〕划分的19个专业类别。
各专业就业情况根据?目录?归入相关专业类别中予以统计。
在?目录?中取消的专业就业情况按照?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归入对应专业类别中予以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 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统计表 就业单位
平均比例 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23.75% 设备制造商(中兴、华为等)
19.09%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设计院等)
7.33% 其他单位
48.47%
出国、升学 1.36%
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统计表 就业地区
平均比例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35.43% 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16.45% 重庆、四川
40.86% 西部其它省市(内蒙、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6.79%
出国 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