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宁国方言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安徽方言主要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五个语种,大致以长江和淮河为界限,淮北地区基本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则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主要是徽语、赣语以及吴语。
下面上一安徽方言地图。
安徽地形复杂,特别是皖南和大别山区,隔一座山隔一条河口音都不同,有的甚至听不懂。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又分为大概13个官话片区。
安徽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片:徐淮片淮北市的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宿州市的砀山县、萧县商阜片阜阳市、亳州市、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信蚌片淮南(北部、西部)、凤台、颍上霍邱、寿县(不含瓦东地区)、蚌埠怀远(不含县城周边)、固镇五河(不含县城及浍河以南部分地区)凤阳、泗县及明光市北部的司巷等地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大体分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江南也有零星的分布。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安庆市区、枞阳、桐城等地就属于黄孝片,黄孝片和赣语怀岳片有几分相似。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如下:洪巢片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长丰(大部分)芜湖市:市区、南陵县部分地区、无为马鞍山: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铜陵市:市区(除义安区)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天长、凤阳(东部南部)六安市:市区、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霍邱(南部)宣城市:旌德部分地区,广德部分地区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黄孝片分布安庆市区、桐城市、枞阳县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
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
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
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
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
此外,还有在近百年来,先后成批迁徙定居我省南方的客籍人所说的客籍话。
客籍话中有湖北人说的西南官话,有河南人说的中原官话,有湖南人说的湘语,也有为数较少的福建人说的闽语和客家话,还有从浙江迁徙皖南的畲族移民说的畲话。
说西南官话的湖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宁国、广德、郎溪、泾县、铜陵等县境内。
说中原官话的河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广德、郎溪等县内。
皖南的闽方言,是指由浙江、福建等地移居宁国岩山一带,和散居在广德、郎溪、歙县等地的浙江、福建人所说的话。
说湘语的湖南人,大都集中居住在南陵县境内。
说客家方言的人,是指由闽西移居宁国岩山一带的福建人所说的话。
畲话是宁国境内畲族人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
我省的畲民大都居住在宁国县东南部的畲乡。
(二)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 声母。
例如,“安”读 a~21 3,“昂”读 ɑ~55,“爱”读 53,“袄”读 24。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m 24ts 53,“报销”说成p 53 i 213,“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213t iɑ~55。
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浅析宁县方言作者:郑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10期【摘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社会语言纷繁复杂,其中各地方言更是不计其数。
随着方言学的推广,各地方言中的称谓语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称谓语的角度研究各地方言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视角。
因此,本文选择从亲属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分析,希望进一步了解宁县方言,探究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称谓语亲属称谓宁县方言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地处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高原东南部。
介于东经107°41′至108°34′,北纬35°15′至35°52′之间,东依子午岭,南接陕西,北靠宁夏,西临泾、蒲二河,距黄陵160公里,西安200公里,兰州510公里。
扼甘、陕、宁三省之要冲,是三省结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窗口,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
因此,宁县方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凝聚了陕甘宁三省的语言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如何称呼的问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通常情况下,称谓语按照运用场合一般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
根据名称,显而易见,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家庭间的不同亲属间的互相称呼,而社交称谓则是用于非亲属之间,人们用来维持社交关系的一种互相称呼。
然而由于亲属称谓语是以家庭为核心所展开的一组基本的词汇系统,不仅相对稳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
我国学者则通常把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型和叙述型两大类。
类别型称谓不标明亲族是父系或母系,不标明亲族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份。
叙述型亲属称谓则相反,不仅父系、母系关系明确,而且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关系均十分明确。
作者: 鲍士杰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吴语;官话;广德;宁国县;本地话;河南方言;孝丰;安吉;小岛;太平天国
摘要: <正> 浙江省长兴县县城说吴语,四乡有吴语,有官话。
原安吉、孝丰县南部大部分说吴语,北部及西北部沿浙皖省界一带说官话。
吴语和北方话的一段分界线,就在浙江西北部长兴、安吉、孝丰(今并入安吉)县境之内和昌化、于潜(两县今并入临安县)边境的省界线上。
这是我们根据五十年代汉语方言普查的成果,以前的研究,新近的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之一。
北方话的南端,比过去许多人认为的在“沿江地带”要往南推移了许多。
这个结论对于划分全国汉语方言的分区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方言的分布经常是整块整块的,就象海岸线分隔大海和陆地一样。
有时方言之间也有相。
东南之地独一处摘要宁国方言具有几个典型特征:其一是在方言表现最为明显的语音上,宁国方言既杂糅吸收,又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是方言的杂烩。
其二是在词汇上,隐喻类的方言词不仅多而且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类型分明而且多样,词类使用上规则多变,在语义辨识度上可以通过和普通话的联想紧密度来进行判定。
其三是在语法层面上,宁国方言极具实用性,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往往用一个字表达多样的含义,或者是根据语境简化句子,达到一种言简义多的效果。
本篇拟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选取部分宁国方言中不同于普通话甚至是不同于很多徽语的特色现象,分类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成因。
关键词:方言宁国西南官话隐喻语音语法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引言章太炎曾说:开封而东,山东曹、衮、沂至江淮大略似朔方而具四声为一种,东南之地独徽州宁国处为一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虽然从地理位置看,宁国属于方言中的徽语区,但是由于历史上其他地区人因自然灾害的迁移,宁国方言既受到了湖南、江苏等南方方言的影响,又受到北方的方言影响,尤以西南官话影响最甚,形成了独特的徽宁语系。
因此研究宁国方言对于探究多种方言的融合,发现特殊的甚至是独有的语言现象都是很有价值的。
此前对于宁国方言单独的研究是很少的,而且多是徽语的研究,但是宁国方言由于其多语言融合性,所以和徽语大不相同。
本文拟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选取部分宁国方言中不同于普通话甚至是不同于很多徽语的特色现象,分类进行讨论分析,探究成因。
一语音在语音方面,宁国方言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融合性方言在很多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交叉特征,可以从语音变化上清楚地看出其是以徽语为语言基础,在多处运用西南官话的规律,但是少量地方也可以看出其他种类方言的影响痕迹。
具体分析如下:1 徽语和西南官话规律相同时,在宁国方言中一般都会得到体现,甚至是进一步加强。
典型例证就是宁国话中不仅鼻音[n]边音不分,而且甚至会加强到[m]都不引起或仅仅少量引起鼻腔共鸣。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历史悠久且多样。
而在中国的方言分布中,安徽省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枢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东邻江苏省,南界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北隔淮河与河南省相望。
它的汉语方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交流、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两大类。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宣城、滁州、阜阳等城市;而南方方言则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
北方方言受到河南、山东等邻省的影响,语音音调较为平舌,发音较粗犷;南方方言则受到江苏、浙江等邻省的影响,语音较为婉转柔和,发音细腻。
在安徽省内部,各地的方言也有细微的差异。
例如,黄山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受到了皖南方言的影响,其中特点是舌尖发音较凸显,音节较快。
而六安市的方言则受到了豫南方言的影响,发音较粗犷且带有浓重的口音。
安徽省东部的宁国市方言则具有江浙方言的色彩,发音婉转、抑扬顿挫。
除了音调和发音的区别外,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特别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一些古老的方言词汇依然保留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广泛使用。
例如,安徽方言中“着”可以作为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在”。
另外,“搓扯”一词在安徽方言中表示闲聊,而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常用。
由于安徽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安徽省方言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尽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影响,汉语方言的保持和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坚持使用方言,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徽方言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总之,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之一。
无论是北方方言的豪放粗犷,还是南方方言的婉转柔和,安徽方言都融汇了周边地区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体系。
安徽宁国云梯畲话入声韵尾探析
陈斯洁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1)4
【摘要】云梯畲话古入声字今读三种韵尾。
在分析云梯畲话各入声韵尾的中古来源和各韵摄辖字数目的基础上,排除南部吴语对云梯畲话深、山两摄入声字读音的影响后,可以看出云梯畲话入声韵尾的今面貌大致上保持了咸深摄、山臻摄和宕江曾梗通摄的分别,而且各入声塞尾合为单纯喉塞尾韵尾的趋势明显。
【总页数】6页(P123-128)
【作者】陈斯洁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9
【相关文献】
1.论上古韵部元音与入声韵尾的清浊r——对郑张尚芳先生"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清浊"问题的商榷
2.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3.闽南语阳声韵与入声韵韵尾同步演变规律研究
4.云梯畲话中的苗瑶语底层
5.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规律及例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南部广德、宁国两市,为何方言用湖北话?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人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地盘,他们所带来的方言在本地方言的包围下,就如大海上的岛屿,即是通常所说的“方言岛”。
在安徽省南部宣城市下辖的宁国市和广德市,正是典型的方言岛,流行湖北方言和部分河南方言。
现存的汉语方言岛基本上都是在明、清两代形成的,方言岛表现出方言的复杂性。
方言岛的形成一般有军事移民、政治移民、经济移民等。
那么,和湖北相隔几百公里以外的宁国和广德两市方言,为什么用的是湖北话?在安徽方言版图中,皖南地区的方言是最为复杂的,存在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和湖北、河南官话。
在这其中,被吴语和徽语包围的宣城地区,存在着一片流行湖北和河南官话的方言岛,尤其以宁国市和广德市比较突出。
宣城位于安徽东南部,紧邻着江南地区的浙江和江苏,距离太湖仅仅几十公里。
广德市和宁国市虽然都属于安徽,实际历史上是妥妥的江南地区,富庶繁荣。
宁国从南宋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设立了宁国府,广德也长期以广德府和广德州存在,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皖南地区的东部原来几乎都是吴语的地盘,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战乱和瘪疫使得人口数量锐减,同治年间在招垦政策的号召下,清政府将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的大量移民迁进皖南。
这些地方土著分散,移民占的比例大都超过土著。
以宁国为例,据《宁国县志》记载:”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客民居多数” , '湖北人满歼陌”。
据光绪五年(1879 )的统计,广德土著也只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十五。
在这种情况下,土著方言逐渐被取代是很自然的。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靠苏杭,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 170 一 300 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往之要道。
宁国方言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其中有大量孝感、荆州、襄阳一带的湖北移民。
现在宁国存在的颜、魏、熊、张、明、吕、喻、杨、雷等姓,祖上基本上也都是那个时候从湖北应山迁过来的。
典型的就是湖北特色的熊姓,整个安徽省熊姓人数仅仅第70位,而在宣城,熊姓人数排在了40多位。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1. 引言方言是一种受到地域和社会文化熏陶的语言变体,它是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社群使用的一种语言。
安徽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独特的安徽方言,本文将对安徽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历史和地理分布。
2. 安徽方言的特点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有以下特点:•音韵特点:安徽方言的音韵特点较为鲜明,如轻声浊化、尾音变调、鼻音合口等。
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安徽方言的音调较为平稳,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多变。
•词汇特点:安徽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很多词汇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安徽方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用“曳”表示“拉”或“拖”,用“鱼戏莲叶弄(nòng)”表示“美丽”。
•语法特点:安徽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安徽方言中,《我在家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家吃饭了》;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般会加上“在”字。
此外,安徽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你提机票了吗?”表示“你带了机票吗?”等。
•发展特点:安徽方言在不断与其他方言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与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接壤的地区,安徽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安徽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安徽地区属于淮南方言区,受到了齐、楚、吴等古代南方国家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苏鲁方言区和江上方言区的交汇地,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方言逐渐形成独特的地理特点与社群特点。
同时,安徽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如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形成了新的变体。
4. 安徽方言的地理分布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但因为安徽地域较大,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方言: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滁州、合肥等地,表现出明显的阳平调、轻声浊化等特点。
•中部方言: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芜湖、安庆等地,表现出中高平调和前鼻化的特点。
语言文字推动乡村振兴的例子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也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例为例,探讨语言文字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例子一:发挥地方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在中国的乡村振兴过程中,许多地方方言被借助于讲故事、文化传承等方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
例如,安徽省江淮地区的方言“宁国话”,在当地开展了方言教育和研究,通过讲解宁国话的词汇和用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该地,推动了当地村庄旅游业的发展。
这一例子表明,当地方言得到重视和传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例子二:利用民间文化促进农产品销售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还需要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在这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贵州省多个乡村通过挖掘当地的民间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农产品的包装和推广中。
比如,利用当地特色民歌来制作农产品广告jingle,或者在农产品包装上印上寓意深刻的诗句等。
这种做法使得农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欲望,进而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例子三:打造农村文学刊物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方面,乡村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山东省的邹城市就打造了一份名为《邹城文学》的杂志,刊登了大量有关邹城乡村故事和乡土文化的文章和诗歌。
这份刊物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推动了当地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语言文字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语言文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首先,语言文字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地方方言、民族语言等与当地乡村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达乡村振兴的理念和目标,拉近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合作和交流。
宁国话
傻----不抠,不钻机以后---门二回
干吗---寡啊活上课---上阔继续--技术
哪里----哪产儿睡觉---睡告损人--遭及人
大声喊---清西鬼叫一百---一北橘子----竹子
不听话---家谁,凑卡刚才---将面挣钱----曾前
多话--八叉;嘎哄骂人---椎人小便----该手
什么时候---好门攒随便----册变家----屋
多少钱--好些钱手指---指嘎像----呛
算了---出吊秋生病----森病脏---遭
小孩顽皮----废美女---美如酸---三
邋遢----唾气矿泉水----矿前水六---楼
军训----准顺宣布----先不玉米-包谷
速度----搜斗下雪---下些茄子--垂子
圆形----阮形真是---前是客厅---堂屋
一下---一哈什么---么斯厨房---灶屋
郁闷----入门做作业--揍昨噎捣乱--操斯
喝水----活水热水---锐水绿色---楼颜塞
读书----斗书厕所--茅斯淋雨---Chua雨
瞎帮忙--戳餐、扯屁蛋活该---该应滴显摆---冲痞
一次---一爬这样---跄踉鞋子---孩子
河---活爬蹲下---拽下来后来---末鸟
吃--七踢--抓慢--憨;莫
拿着--捉到一次--一怕其他的--旁滴
拿眼睛瞪--翻一团--一坨烂--渣
剩饭--现饭口袋--活包儿扇耳光--刷两耳巴子
刘海--搭毛丫穿拖鞋--撒脱孩梳子--搜子
蜻蜓--丁丁儿比喻人骄傲--能滴一身劲;老能屎样滴毛毛虫--羊拉子。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是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
在安徽省内,安徽方言又细分为北片、南片、中片三个区域。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安徽方言的发展历史、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一、发展历史安徽方言源于古代的淮安方言,追溯到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在长期的言语交流中,受到周边方言和其他语言的影响,安徽方言也不断发展演变。
二、语音特点1. 轻声:安徽方言轻声比较常见,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的最后一个音节。
例如,“吃饭”读作“tsae”,“好吃”读作“xau tsae”。
2. 送气音:在北部地区,安徽方言有较为明显的送气音现象。
例如,“车”读作“tshe”或“che”,“房子”读作“fau tsuh”或“fa tsuh”。
3. 儿化音:在南部地区,安徽方言存在儿化音的现象。
例如,“爸爸”读作“ba ba”或“ba r”。
4. 唇化音:安徽方言的唇音在发音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这是安徽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例如,“川”读作“zwe”或“zu zue”,“纯”读作“dzön”或“dzun dzue”。
三、语法特点1. 重心语序:安徽方言的语序较为特殊,往往将重心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始或末尾。
例如,“那个人我认识”可以说成“人那个我认识”或“人我认识那个”。
2. 介词的省略:安徽方言中的介词常常被省略或合并到动词或名词中。
例如,“去上学”可以说成“去上”。
这一特点使得安徽方言的表达更为简洁。
3. 量词的使用:安徽方言中有很多特殊的量词使用方式。
例如,“瓜”用“颗”作量词,而“馒头”用“个”。
这与普通话的量词使用方式不同。
综上所述,安徽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安徽方言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方言多样性的理解,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安徽方言的文化遗产。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引言方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族群特有的语言变体,其研究对了解地区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并分析其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背景安徽方言是汉语普通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各地。
安徽方言区域较广,涵盖的方言种类也较多,主要包括徽州话、皖中话和豫皖片等。
安徽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安徽方言的特点和当地社会中的地位。
具体的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安徽方言的语音特点;2.调查安徽方言的常用词汇;3.揭示安徽方言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4.探讨安徽方言的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采集数据: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和语料库收集安徽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数据;2.分析数据: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录音和文本分析,深入研究安徽方言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出方言的共性和特殊之处;3.社会调查: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问卷,调查安徽方言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使用情况;4.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安徽方言的历史渊源和学术发展。
结果和讨论语音特点分析根据采集到的语音数据,我们发现安徽方言具有以下特点:1.声调韵律:安徽方言的声调韵律丰富多样,有些方言甚至保留有汉语古代音的特点;2.入声变调:安徽方言中的入声在特定语境下会发生变调的现象;3.声母轻化:某些方言中的轻声母现象比较突出,使得方言的发音更为独特。
常用词汇调查通过社会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安徽方言的常用词汇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饮食类: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美食名词,如“红烧肉”在安徽方言中叫做“红焖大肉”,“面条”在安徽方言中叫做“皮脆”,这些常用词汇反映了安徽方言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2.地理特点:方言中还包含许多地理特点的词汇,如安徽方言中将小山叫做“垅”,水塘叫做“汊”,这些词汇反映了安徽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习俗和礼仪:安徽方言还包含许多与习俗和礼仪相关的词汇,如安徽方言中将拜年叫做“拜一”,结婚叫做“酒席”。
安徽宁国方言探析[摘要]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探析宁国方言的特点及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以期对今后的方言比较、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宁国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一、引言宁国为县级市,人口约38万。
位于安徽省南部,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人员往来频繁。
据《宁国县志》记载:“咸丰、同治年间,战乱瘟疫交加,人口剧减,境内人口濒临灭绝边缘......清咸丰以前,县境居民以土著占多。
清咸丰后,境内户籍多数从湖北、河南、浙南及本省安庆等地迁入。
”[1]7长期以来方言之间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形成今日独具特色的宁国方言。
本人自小生活在宁国,对宁国绝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宁国现代方言、宁国本地古语及带湖北、安庆特点的方言都较为了解。
本文希望通过对宁国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方言研究及普通话的普及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二、宁国方言语音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宁国话在语音上有规律性的变异。
本节主要列出与普通话有差异的声、韵母发音。
1.声母f[f]:受湖北方言影响者发音和h[x]音混淆,如:会-费;n[n]:声母中无[n]音,皆发[l]音或[n ]音,如:牛-刘,脸[n ia~213];h[x]:部分人发音与[f]音相混;zh[]:部分人发音与z[ts]音相混,如:站-赞;ch[h]:部分连[u]音时靠向c[tsh],如:楚,畜;另受安庆话影响者“吃”发音为[hi11];sh[]:部分人与s[s]音相混,如:晒-赛,师-丝,生-森;z[ts]:部分人与zh[]音相混,如,站-赞;y[j]:后接ü/üe/un/ong等韵母时,发音靠向“r[]”,如:雨,月,云,用2.韵母e[e]:部分走音为[o],如:饿,么,和;u[u]:部分走音为[],如:肚,土,路,苏,组;ü[y]:无此音,走音为[u ],如:女,吕;ui[uei]:部分走音为[ei],如:对,最,脆,岁;ou[]:单独发音时在前面加[]音,如:藕,怄;üe[y]:无此音,走音为[u ],如:月,缺;un[un]:部分走音为[n],如:轮,屯;ün[yn]:无此音,走音为[u n],如:云,军;eng[]:无此音,走音为[en],如:彭,能,生;或[o],如:风,蹦,碰;ing[i]:无此音,走音为[in],如:定,听,宁;uan[yan]:无此音,走音为[an],如:团,短,乱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宁国方言语音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声母[n]、[l]不分,韵母易走音,如[uei]-[ei],[e]-[o],[un]-[n],无后鼻音,在音调上词语多发轻声,声音短促。
三、宁国方言词汇特点本节主要列出一些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词汇表达。
1.名词今朝[in11 0]——今天;后朝[x55 0]——后天;大前朝[ta53ha~55 0]——大前天;外后朝[u53xou55 0]——外后天;将面[ia~11mia~53]——刚才;头毛[th55m 55]——头发;舌条[se55thi55]——舌头;手膀子[55pa~213ts0]——胳膊;磕膝包[kh55hi55p 11]——膝盖;小伢[i213a55]——小孩;弟兄伙[ti53io11xo11]——弟兄们;老表[l213pi213]——表兄弟;叔伯弟兄[u11pe55ti53io11]——堂兄弟;丈人佬[a~53n11l213]——岳父;亲妈[hin11ma0]——亲家母;姑娃子[ku11ua11ts0]——小姑子;一担挑[i55ta~55thi11]——连襟;娘屋的[lia~u11ti0]——娘家;新娘子[in11lia~55ts0]——新娘;胶鞋[i11x55]——雨鞋;现饭[ia~53fa~53]——剩饭;零嘴[lin55tsei213]——零食;大馍[ta53mo55 ]——馒头;粑粑[pa11pa11]——一种馅饼;精肉[t in11z u55]——瘦肉;菜脚子[tsh53io55ts0]——剩菜;猪赚头[u11ua~53th0]——猪舌头;洋芋[ia~55u 53]——土豆;挑子[thi11ts0]——调羹;背褡子[pei53ta55ts0]——背心;高头[k11th0]——上面;堂心[tha~55in11]——客厅;城里[h n55li213]——市里;锅台[ko11th55]——灶台2.形容词洋货[ia~55xo0]——时髦;不弄子[pu55l53ts0]——不果断;少有[h55i213]——少见;前世[hia~55 i53]——表示不满;猫软[m11ua~213]——很软;过细[kuo53i53]——很细心;撇索[phie55s0]——动作麻利;溜刷[li53ua0]——动作灵巧、利落;张飞[a~55fei0]——调皮捣蛋、做事毛糙;不清头[pu55hin11th55]——迷糊、轻浮;洋条[ia~55thi55]——嘻嘻哈哈的、不正经;巧[hio55]——奇怪、碰巧;八呔[pa55thε213]——不急不慌;尖[ia~11]——小气;孬[l11]——傻;摸[mo11]——动作慢;泼皮[pho55phi0]——(尤指小孩)体质好;小意[i213i0]——和气、谦虚3.动词搁[kuo11]——放;[s213]——推;照[53]——行;把[pa213]——给;攒劲[tsa~213in53]——用劲;跩[uε11]——蹲;呵[xo11]——拍马屁;掺[ha~11]——踉跄;插伙[ha11xuo213]——合伙;吃酒[hi11i213]——喝喜酒;来哉[lε55tsε11]——来往;出水[hu55uei213]——房子封顶;卖嘴[mε53tsei213]——说漂亮话;谈心[tha~55in11]——聊天;望呆[ua~55tε11]——发愣;讨嫌[th55ia~55]——让人讨厌;犯恶心[fa~53uo55in11]——讨厌、恶心;歇火[i55xo213]——休息;困觉[khun53k53]——睡觉;躲猫[to213m55]——捉迷藏;接老婆[i55l213pho55]——取妻;做人家[tso53n55ka11]——勤俭、节约;招呼[55xu0]——关照、小心;搭嘎[ta55ka55]——相干;估大堆[ku213ta53tei11]——估计;打圆呼[ta213ua~55xu0]——替人说情,调解纠纷宁国位于皖东南丘林地带,农林业较为发达,由此产生较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及名称,如“娃娃拳”(一种野生蕨菜),“檬子”(一种野生的乔木果实),“猪獾子”(一种野生动物);宁国方言中人名及称谓后多加“子”,发轻声,如“姑娃子”、“侄儿子”、“外孙子”等。
动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名称也多遵循此规律,如“猪子”、“鸡子”、“大蒜子”等;宁国方言中动词、形容词多由两到三个字组成,较口语化,从字面看与普通话意思差别也较大。
后期从普通话吸收的词汇较多,发音与普通话也较为接近。
四、宁国方言语法特点1.疑问句(1)用”可[kho11]”引导一般疑问句,如:你可去?——你去不去?你可吃过了?——你吃过没有?你可是不想去?——你是不是不想去?(2)关于人物的疑问句:宁国方言中没有“谁”这个词,而是用“哪个/哪个人”提问。
如:哪个没去?——谁没去?哪个人更好看?——谁更好看?(3)关于时间的疑问句:用“么攒[mo213tsa~213]/好么攒”提问。
如:你么攒来?——你什么时候来?你准备好么攒起床?——你准备什么时候起床?(4)宁国方言中没有“什么”这个疑问引导词,用“么/么东西/嘛活[ma213xo0]”代替。
如:你在看嘛活?——你在看什么?他么东西都没吃。
——他什么都没吃。
(5)地点疑问句用“哪/哪场子”引导。
如:我们在哪场子吃饭?——我们在哪里吃饭?(6)原因疑问句直接用“怎么/怎么搞得”引导。
如:他怎么不来?——他为什么不来?(7)在询问价钱、时间、路程等时,多用“好”代替“多少”来提问。
如:这个好多钱?——这个多少钱?到城里有好远?——到城里有多远?还要好长时间?——还要多长时间?2.比较句表示比较的连词可用“比”和“不如/不得”。
如:我比她高。
若连接词后仅为比较对象,用“不如”,如:在才艺方面姐姐不如妹妹。
若连接词后接“比较对象+补语”,则用“不得”,如:他不得我聪明——他没有我聪明。
3.语助词宁国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语助词主要为“着”和“得”。
宁国方言中无“着”这个词,表示事物状态用“倒[t0]”或“倒在”。
如:坐倒好还是站倒好?——坐着好还是站着好?我听倒在。
——我听着呢。
“得”可以表示客观条件或情理上允许实现某动作,有“能、可以”的意思。
如:这衣服我穿得得[tio te55]——这衣服我能穿。
这个吃不得——这个不能吃。
4.副词宁国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是“怪”、“几”、“得了[te55li213]”。
“怪”用在形容词前意为“挺”。
如:你这么打扮还怪好看的/今天怪冷的。
用“怪”表程度,句末一般不用语气词。
“几”做程度副词时句末一般用语气词,如:他长得几胖哦!城里的人几多哦!“得了”意为“很、非常”,如:这个小孩得了聪明啊。
在语法方面,宁国方言中疑问句引导词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如“可”、“么东西”、“么攒”、“好”。
语助词“倒”用的较多,表示状态。
语气词多用“哦”、“咯”、“噻[εo]”。
囿于篇幅限制,本文未能对宁国方言进行深入挖掘,但希望此文章能为宁国市中小学语文教育、为宁国市民学习普通话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希望通过总结方言的特点展现汉语的多元性、保护其历史连贯性,将方言这一特殊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和传承。
【参考文献】[1]宁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国县志[M].三联书店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