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意义。
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根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
结论巨块型肝癌:①肝实质内密度减低区,少数可为等密度,密度减低区内见密度更低区且呈多而小特点,密度更低区可为斑点状、条片状。
少数外生性,可至盆腔。
②边界可清,或不清,有包膜时,表现为在上述低密度肿块外缘见一低密度带“晕圈征”。
③肿瘤可见钙化。
④少数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CT 诊断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其发病率在男性中占第3位,女性中占第4位,较欧美高5-10倍,发病年龄以40-50岁最多。
按全国肝癌病理协作组1979年的标准,病理上分为三型:①巨块型:肿块直径≥5cm者,这一型最多见,占肝癌总数的31%-78%;②结节型:肿块直径<5cm者,特点是癌灶小而呈结节状,此型占肝癌总数的l9%-49%;③弥漫型:肿块直径小而分布广泛者(可遍及整个肝脏),与肝硬化不易区分,此型最少见,占肝癌总数的1.5%-10%。
早期肝癌诊断标准:①单个癌结节直径≤3cm;②两个小癌灶最大直径总和≤3cm。
肝癌的血供:90%-95%来源于肝动脉,其他还可有门静脉、侧支循环和变异性的血管三种供血途径。
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是肝硬化再生结节经多个阶段发展而形成,随着再生结节恶性程度增加,结节病变的肝动脉血流也增加,门静脉血流减少。
肝癌的分化程度目前常用的是四级分法:l级为高分化。
Ⅱ、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度分化。
Ⅱ级和Ⅲ级多见,AFP多呈阳性,Ⅰ级与Ⅳ级分化者AFP阴性居多。
巨块型以分化差的为多,结节型则以高分化为多。
肝癌转移侵犯周围结构情况如下。
①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形成肝转移灶,癌栓,门静脉干或肝静脉主干阻塞;②侵犯胆管(肝门区周围的肝癌):引起阻塞性黄疸;③淋巴转移:肝门区淋巴结、胰周腹腔动脉旁、腹膜后(大血管旁)及胸骨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④侵犯肝包膜:转移到腹腔引起血性腹水;⑤血行转移:肺多见。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4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
结果:40例病例,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双期增强38例有强化,2例无强化,病灶密度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征象。
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使其确诊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诊断价值;三期扫描【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70-02肝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原发性肝癌三期或多期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已有许多报道,以往常规扫描,很难抓住全肝动脉期,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而螺旋ct扫描速度快,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影像,提高了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现对40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32-81岁,平均59岁。
临床表现:消瘦乏力、肝区疼痛、黄疸、肝掌、蜘蛛痔、腹部包块、双下肢浮肿,触诊肝脏增大16例,其中触及结节5例,hbsag (+)者29例,b超均诊断为肝内占位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使用ge公司的hispeed dual 双层螺旋ct机扫描,患者空腹,于扫描前30分钟口服1.5%~2%泛影葡胺600ml,于扫描前再次口服200ml,自肝顶至肝下极以10mm层厚,10mm层距平扫,然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80-100ml碘海醇(30/ml)行螺旋ct三期扫描,注射速度2.5ml~3m l/s。
延迟扫描时间,肝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45-60s,肝脏平衡期300s左右,扫描层厚3-8mm。
CT增强扫描与MRI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研究摘要:研究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MRI)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临床应用价值,对均接受CT增强扫描、MRI检查的原发性肝癌的拟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结果和诊断效能。
手术病理检查作为诊断拟诊患者的判断标准,得出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均有临床指导价值,但MRI检查较CT增强扫描的准确率更高,在临床诊断上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更为突出的优越性。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增强扫描;MRI检查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其来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和来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胆管细胞癌,同时包括两种成分者称为混合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隐匿性较强在发病初期无症状无体征[1],该疾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区出现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者胀痛等疼痛表现,后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肝部区域的疼痛和乏力消瘦等症状,一般确诊时大都出现在中晚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相对较高[2],为了能够控制住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应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有效防治原发性肝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2022年2月-2023年1月的98例拟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20到70岁;临床表现:肝部疼痛62例,上腹饱胀45例,恶心呕吐25例,持续低热16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CT增强扫描和MRI检查,将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的患者作为实验组。
1.2 研究方法98例拟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都进行CT增强扫描、MRI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并将手术病理检查作为检验的标准。
进行CT检查时采用美国GE公司的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磁共振检查时采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在检查前确认检查的相关信息,嘱咐病人摘除身上对仪器产生伪影的物品。
1.3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2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的形式,两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
探讨原发性肝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将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3月-2022年4月,回顾性分析CT诊断结果。
结果:CT诊断检出率为93.15%,误诊率4.11%,,漏诊率2.74%,共检出病灶78个,肿瘤直径1.60-11.8cm。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CT诊断,能够提高诊断检出率,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肝细胞肝癌。
尽管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长时间饮酒等均有引发肝癌的可能[1]。
由于原发性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发生于中、晚期,为了防止原发性肝癌的进一步恶化,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就要重视前期诊断,通过B超、CT、MRI等辅助检查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判断。
针对此,本文分析了原发性肝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3.24±3.61)岁;临床症状:纳差8例、乏力10例、黄疸13例、右上腹胀痛不适19例、下肢浮肿6例、其他17例。
1.2方法73例患者均行CT检查,仪器:GE螺旋CT Optima CT540;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检查,同时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放松身心,不要有紧张的情绪,否则会配合不佳影响结果的准确率;前30min饮水500ml左右,确保肠道充盈;扫描参数250-300mA,120kV,层厚5mm;扫描时,首先平扫肝脏部位,范围从膈上2cm至肝下缘2cm,随后在前臂静脉处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输注70-75ml的碘海醇,以3ml/s的速率注射,得到肝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长期180s图像,详细观察并分析扫描结果,如病变部位、形态、大小等,必要时行增强扫描[2]。
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对比分析中发现,两者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论认为,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挖掘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CT及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CT、MRI、临床应用、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效果监测、临床价值、研究、前景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CT和MRI作为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成像来生成体内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显示肝脏结构,并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对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利用磁共振成像原理生成高分辨率影像的检查方法。
相比于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对于肝细胞肝癌的早期诊断、定位和评估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将探讨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对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CT和MRI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部分结束。
1.2 研究目的肝细胞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影像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CT诊断在诊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价值。
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表现。
结果:100例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均不同程度显示将患者肝细胞癌病灶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可见肝癌严重者病灶数目较CT检查增多、巨块型肝细胞癌伴子灶较CT检查增多,不同影像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CT增强扫描检查显示在动脉期病灶较正常肝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且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
结论:患者的 CT 影像可以作为预测切除手术可行性以及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价值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
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来说实施肝细胞癌变细胞切除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只有进行切除手术才能使患者获得根治效果。
但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患者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难以单纯依赖病例做出明确解释的现象借助 CT 影像分析来探寻出其中原因和规律是一种好办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0例入选的患者均接受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切片证实;入选的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方案专家共识。
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体乏无力、肝脏部位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感、腹部出现肿块以及AEP上升等本组患者均实施剖腹探查以及肝部 CT 扫描检查。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相应病历对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在患者实施肝细胞癌变细胞切除手术后,定期进行回访,对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建档,并借助相应的医疗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用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实施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平衡期三阶段的扫描,对肝脏顶部直至肝右后叶下段末梢区域实施螺距为1毫米层厚为5毫米,的参数横断面扫描。
其30例患者只有平扫资料,剩余的 170 例患者在实施平扫之后另行增强扫描,其中包括20例额外实施迟延增强扫描的患者,即以患者体重的60%确定所用造影剂的具体用量,在实施静脉注射的几小时后在进行扫描。
CT和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目的在于研究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以便更好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致死率,并对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的作用作了初步的讨论。
方法:以2021年1月份-2022年1月份在解放军第970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的比较分析。
这些患者住院后均进行过 CT和MRI检查,分别作为参照组和观察组。
参照组40例,对他们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40名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也被纳入了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通过对两组病人在发病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对比两组病人的病变程度及诊断的正确性。
结果:CT和 MRI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90.00%和95.00%。
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与40名病人做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巨块型病灶检测出24例,结节型病灶检测出10例,弥漫型病灶检测出2例,共检测出36例;对40例患者进行 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巨块型病灶检测出24例,结节型病灶检测出11例,弥漫型病灶检测出3例,共检测出38例。
根据原发性肝癌形态分类检出率对比中可以得到CT对弥漫型肝癌的检出率不如MRI。
比较病灶大小的检出率,检测指标表明,CT组与MRI组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意义。
结论:CT扫描和MRI扫描不分轩轾。
对于实质性脏器肝脏来说,MRI的序列多,成像的方式多样,能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并且没有电离辐射,而CT检查扫描的层厚能达到1mm,而且检查时间短,受体位翻动的影响小,价格相对便宜,技术也比较普及成熟,受机器影响也小,而且重建血管或微小病灶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在选择扫描方式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结合临床实际,以保证扫描工作的顺畅。
动态增强 CT与 MRI相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误诊率,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MRI;增强扫描;检出率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原发性肝癌是危及人生命的常见病,更早的确诊,治疗的越及时是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方法。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螺旋CT双期增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分析了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诊断意义。
结果表明,螺旋CT双期增强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患者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指出,螺旋CT双期增强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至关重要,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加强对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研究,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诊断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诊断意义、鉴别诊断、患者临床应用、实际效果、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肝脏组织中。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发现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螺旋CT(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扫描和重建肝脏内部结构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肝脏肿瘤。
螺旋CT 双期增强成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造影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尽管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必要深入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诊断依据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以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相CT表现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之间的关系,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螺旋CT双期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CT增强扫描技术与MRI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针对于临床中诊断原发性肝癌疾病,分别应用CT增强扫描与MRI诊断的方法,对不同方法的不同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试验对象,全部采用两种诊断方式,即CT增强扫描诊断和MRI诊断,对诊断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两种诊断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CT增强扫描方式分别为87.9%、69.7%、84.8%,而MRI诊断方式分别为95.5%、80.3%和93.9%,发现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中诊断原发性肝癌疾病,无论是应用CT增强扫描方式还是MRI诊断方式,都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技术;MRI;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价值在临床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中,原发性肝癌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其也被称为“肝癌”。
而当患者感觉出症状后,确诊后往往到了病程的中晚期。
这也是造成临床治愈率不高、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临床中确诊手段往往会采用MRI、CT增强扫描、B超等方式[1]。
基于上述分析,我院开展试验研究,以2021年1月作为开始时间,以2022年12月作为结束时间,从该时间段内在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试验对象,全部采用CT增强扫描诊断和MRI诊断方式进行诊断,对诊断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两种诊断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开展试验研究,以2021年1月作为开始时间,以2022年12月作为结束时间,从该时间段内在来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疾病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试验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最大年龄为57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为(44.08±5.21)岁。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4月至20218月收治的85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MRI及病理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增强扫描和MRI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测结果,分析患者病变包膜的增强情况,分析CT增强扫描和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
结果:经病理检查,85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72例阳性,13例阴性。
CT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70例,阴性15例,其中65例为真正的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为82.35%;MRI显示71例原发性肝癌阳性,14例阴性,其中68例为真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为83.53%;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增强扫描,准确性低于CT增强扫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CT增强扫描和MRI检查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在临床检查中,我们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CT增强扫描;MRI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医院收治的85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3例;年龄32~67岁,平均(55.06±8.05)岁;临床表现:上腹饱胀46例,肝部疼痛61例,恶心呕吐56例,持续低热22例,乏力纳差35例。
纳入标准: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其他重大疾病者;无CT、MRI等相关检查禁忌证者;年龄≥18岁者;病历资料完整者等。
排除标准:对所用对比剂过敏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等。
研究经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查方法对85例疑似肝癌患者进行了计算机碎片扫描、磁共振成像和病理生理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是金标准。
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摘要】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分析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优势及影响诊断的因素,并评价其诊断准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潜力,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以进一步提升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优势、影响因素、潜力、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其中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其症状常常不具特异性,使得早期诊断面临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评估影响诊断的因素并对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原理、诊断优势、影响因素以及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敏感的肝癌诊断方法,并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为临床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法和数据支持,促进肝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周占文【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与MRI联合应用的75例患者为联合组,只做MRI常规检查的91例患者为MR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率及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结果联合组术前诊断率(96.0%)高于MRI组(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评估上,最终随访130例患者,共142个肿瘤病灶.2名阅片医师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9,具有良好一致性;两种影像学方法判断残留强化区的Kappa检验分析,Kappa值为0.50,一致性好.两组残留动脉期强化区最大长径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两组最小短径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CT扫描联合MRI在原性发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估中能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T scanning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analy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66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75 patients given CT scan combined with MRI were as combined group, 91 patients simply given routine MRI examination were as MRI group.Imaging findings, preoperative diagnosis rate and postoperativ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diagnostic rate of combined group (96.0%) was higherthan MRI group (89.0%),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130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there were 142 cases of tumor lesions.Two reading consistency kappa value was 0.89, and had a good consistency.Two kinds of imaging methods to judge the Kappa test analysis of residual reinforcement area, Kappa value was 0.50, it had a good consistency.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verage residual reinforced regions largest arterial length to diameter between two groups (P=0.065),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inimum average of short diameter between two groups (P=0.034).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T scan combined with MRI in the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analy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plays a good complementary role.【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8【总页数】4页(P926-929)【关键词】CT扫描;磁共振;原发性肝癌;Kappa检验【作者】周占文【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我国临床上最为常见,且病死率仅次于胃、食管的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的CT扫描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的CT扫描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结果: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患者诊断采用CT检查和超声检查,分析CT扫描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
结果: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92.86%(26/28),CT检查的检出率为78.57%(22/28),超声与CT检出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
28例患者中,肿瘤直径〈3mm的有8例,肿瘤直径≥3mm的有20例。
超声检查在肿瘤直径〈3mm的患者中的检出率为50%(4/8)、CT检查在肿瘤直径〈3mm的患者中检出率为70%(14/20);CT检查在肿瘤直径≥3mm患者中的检出率为75%(6/8)、超声在肿瘤直径≥3mm患者中的检出率为90%(18/20),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检查中,CT检查有效性和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检查,CT检查在肿瘤直径超过3mm的患者中的准确率更高,同时能够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分型,能够为患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扫描诊断;应用价值;鉴别诊断Diagnostic value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cancer by CT scanningMao XiuqiongTongjiang Tiefo Central Health Center[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and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by CT scanning. Results: 28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Nov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CT and ultrasound. The diagnostic value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T scanning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ultrasoundand CT was 92.86% (26 / 28) and 78.57% (22 / 28). There was a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ultrasound and CT (P0.05). Among the 28 patients, there were 8 cases with tumor diameter less than 3mm and 20 cases with tumor diameter ≥ 3mm. The detection rate of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less than 3mm was 50% (4 / 8), and thatof CT in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less than 3mm was 70% (14 / 20); The detection rate of CT in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 3mm was 75% (6 / 8), and that of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 3mm was 90% (18 / 2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P0.05).Conclusion: in the examination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uracyof CT examin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ultrasound. The accuracy of CT examination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tumor diameter more than 3mm.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determine the classification through imaging examina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Key words: primary liver cancer; CT scan diagnosis; Application value; differential diagnosis原发性肝癌作为例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男性患者的相比女性的发病女率更高,同时合并肝硬化的发病率在50%~90%之间,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和致病因素不明确,通过临床诊疗经验可知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化学致癌物、生活环境等有一定高的关系。
浅析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CT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于2005年5月至2013年10月诊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5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CT检查进行诊断,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肝癌CT分型为巨块型107例(71.33%),结节型26例(17.33%),弥漫型17例(11.33%),CT诊断率为100%。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对原发性肝癌特征予以直接反映,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CT扫描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鉴别诊断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i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5 to October 2013,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150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patient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using the CT diagnostic test,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CT of liver cancer was 107 cases (71.33%),26 cases (17.33%),diffuse type 17 cases (11.33%),and CT diagnosis rate was 100%.Conclusion:CT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scan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T has a high value.Keyword: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1],同时具有较高病死率,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螺旋CT双期增强成像技术具有对肿瘤进行更准确评估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成像中的特征表现,包括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特征,并分析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螺旋CT双期增强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结论部分总结了螺旋CT双期增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展望和建议。
该研究有望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诊断价值、动脉期、门脉期、应用、优势、结论、价值、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研究背景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策略。
深入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其特征及优势,有利于推动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肝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原发性肝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下的特征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通过分析原发性肝癌在动脉期和门脉期的不同增强模式,揭示其在螺旋CT图像上的特征性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优势,比较其与传统影像学方法的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临床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丰富现有的诊断手段,促进原发性肝癌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螺旋CT双期增强成像在其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主要包括动脉期和门脉期两个阶段的影像特点。
CT增强扫描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临床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5T02:30:18.99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1期作者:谌丹丹[导读] 目的:研究对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应用CT增强扫描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
谌丹丹成都双楠医院610000摘要:目的:研究对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应用CT增强扫描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
方法:于我院疑似HCC患者中随机抽取65例,均接受MRI和CT动态扫描,并接受病理确诊,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对比病理诊断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89.83%(53/59),特异度50.00%(3/6),符合率86.15%(56/65),和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对比病理诊断结果,MRI诊断敏感度96.61%(57/59),特异度83.33%(5/6),符合率95.38%(62/65),和病理诊断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MRI诊断的敏感度96.61%,符合率95.38%,显著高于CT动态扫描[敏感度89.83%,符合率86.15%]。
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应用MRI诊断HCC患者准确率和敏感度更高,成像质量高,但CT增强扫描成本低,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更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手段。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MRI;CT增强扫描前言:HCC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性表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高,难以接受手术治疗[1]。
对于肝癌患者早期确诊,及早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目前检查诊断肝癌主要采取MRI以及CT增强扫描的方式,两种检查手段各具优势。
本文于本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的HCC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对比MRI和CT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65例疑似HCC患者为样本,性别:男/女=40/25,年龄(48.72±4.90)岁。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平扫均发现病灶肝癌患者的典型ct表现是肝区出现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肝硬化者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4例肝癌患者病灶其中可见到高密度钙化灶,8例肝癌患者卫星灶平扫不明显,增强时发现。
另有6例肝癌患者经过强化呈高密度。
结论 ct扫描速度快,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且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将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ct扫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74-01
原发性肝癌(prmi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极高。
ct扫描可显示病灶密度的改变以及病灶的数量、大小、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等等,对病情发展的判断以及预后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
月-2010年1月4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从而来探讨ct扫描在肝癌的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本组46例肝癌患者中,其中40例为男性肝癌患者,6例为
女性肝癌患者,年龄为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
手术或活检证实32例肝癌患者,按照19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出临床诊断[1]以对待其余情况。
1.2 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癌患者有34例(73.9%)伴有右上腹胀痛不适;腹部包块的肝癌患者各10例(20.3%),同时伴有乏力、纳差、消瘦;其中肝癌患者伴有黄疸为8例(17.4%),下肢浮肿的肝癌患者为4例(10.1%),其他10例(23.2%)。
46例肝癌患者中有肝炎病史有10例(21.7%),有明确转移灶肝癌患者有18例(37.3%);其中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10例,4例肝癌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4例肝癌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10例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2 例出现复发;10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半年复查时发现未看见进展。
1.3 方法全部做ct平扫有46例肝癌患者,38例肝癌患者做了常规静脉增强扫描。
并在检查前15min患者口服2%泛影葡胺500~10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结束后由两名主治以上职称ct医师共同阅片,全面分析肝内病灶检出数量及基本ct表现。
2 结果
ct平扫均发现病灶肝癌患者的典型ct表现是肝区出现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模糊且不是很完整,而且大多数占位性病变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及结节型者边界清楚,部分边缘不规则,密度有的表现为均匀有的表现为不均匀,并且不均匀病灶中部分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2例肝硬化者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但隐约可见
一略低密度环。
4例肝癌患者病灶其中可见到高密度钙化灶,经过增强后患者的病灶均轻度强化,仍为低密度灶,范围稍缩小、边界变清。
8例肝癌患者卫星灶平扫不明显,增强时发现。
另有6例肝癌患者经过强化呈高密度,病灶内强化多不均匀,肝癌包膜在增强后出现略高密度环,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
3 讨论
目前临床在肝脏疾患的诊断中已广泛用于ct和静脉团注造影剂[2]。
ct扫描检查所见的图像清晰,易读性强,定位非常准确。
通过ct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数目以及分布情况,当有时候看不清楚时候可以进行增描扫描之后图像则会加清楚,可观察到病灶及肝脏周围的转移情况以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助于对较小病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3]。
以防止误诊情况的发生。
其中在本组进行的ct增强扫描之后就发现卫星灶有8例肝癌患者。
但是由于肝癌的血供情况与肝实质血供情况正好相反,因此肝癌增强扫描的特点表现为早期高密度强化,同时其持续时间是很短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降速升型。
并且增强扫描后肝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此点更有利于肝癌的诊断。
因此通过此种方法的检验在本组肝癌患者其中有6例增强呈现为高密度,可能扫描时间较快,因此说明该患者目前处于肝癌增强的早期。
肝癌的ct 形态特点可以看见肿瘤呈膨胀性生长,ct表现为形态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或有包膜形成;肿瘤中心液化坏死,癌结节呈浸润性生长,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处此之外增强扫描尚能反映肝癌的血
供特点,因此在临床中ct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其他检查方式更有利于发现和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液动力学情况及肝内管道结构的改变等情况。
b超检查的敏感性比ct而言一般稍低。
在临床中对于需要最好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联合检查,则其敏感性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阳性率[4],b超应尽可能和ct 联合使用。
综上所述,ct扫描速度快,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且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将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94.
[2] 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37-47.
[3] 吴恩惠.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81.
[4] 陈星荣.全身ct和m r 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