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礼仪 满族的见面礼是怎样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满族见面礼节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具有礼仪意识的民族,满族人在见面时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节。
下面介绍一些满族见面礼节的相关内容。
一、行礼动作1. 揖礼:两手合十微微下拱,行身礼,同时低头行礼,表示尊敬他人。
2. 手牵手礼:双方同时伸出手掌,轻轻握住对方手掌,没有过多的力道和摇晃动作。
3. 作揖礼:两手合十,同时低头躬身,表示恭敬和谦逊。
4. 接盏礼:同盏端起,嘱咐对方「慢用」;敬盏时轻轻提起,捧在掌心;背盏时只能扳着盏底,不可用手托底。
二、言辞礼节1. 称谓礼节:满族人注重称呼的准确和礼貌,尤其是对长辈和上级。
一般称呼男子为"阿哥"、"老哥",女子为"姐姐"或"老姐"。
2. 问候礼节:满族人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例如:"你好吗?"、"近来可好?"等,表达关心和友善之意。
3. 辞别礼节:在辞别时,满族人会说"路上小心"、"一路顺风"等祝福的话语,表达关心和祝福之意。
三、礼物的选择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物是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
对于满族的见面礼节来说,送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常见的礼物:如传统的绸缎、花布、锦缎、丝巾、茶叶等,这些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2. 收礼礼节:满族人在收到礼物时都是非常谦虚和谦逊的,一般都会说"哪里哪里"、"怎么好意思"等话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谦逊之意。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仪态举止:满族人重视仪态举止,要保持优雅、自信的姿态,姿势要端正,言谈要文雅,动作要得体。
2. 注意礼节仪式:满族人对礼节仪式非常重视,在满族的传统场合中,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婚礼、葬礼等。
3. 注意言辞选择:满族人在见面时要注意言辞的选择,要文明、客气,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语。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和风尚,其文化习俗深受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满洲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满族的礼仪风尚: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尊重年长者,尤其是长辈和祖先。
当与长辈交往时,应该保持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并给他们带来礼品。
2. 腰牌:满族男子佩戴腰牌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腰牌被视为男子的标志,象征着他们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在特殊场合,男子必须佩戴腰牌。
3. 鞠躬:在满族文化中,鞠躬被视为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当向长辈或上司问候时,应该稍微低下头并鞠躬。
4. 鞭炮:满族人在庆祝新年、婚礼、重要节日和盛大场合时喜欢放鞭炮。
鞭炮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可以驱逐邪恶和迎来好运。
5. 聚餐:在满族人聚餐时,通常会设置主席桌和贵宾桌。
主席桌上会设有主席牌,用于指示座位。
通常由年长的男性担任主席,而贵宾桌则用于招待其他重要来宾。
6. 赛马:在满族文化中,赛马是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赛马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参赛者和观众都会着传统的满族装束参加。
比赛过程充满竞争和娱乐性。
7. 祭祀: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满族人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总之,满族的礼仪风尚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满族礼节礼仪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满族的礼节礼仪,这可有意思啦!满族啊,那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他们的礼节礼仪,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你想想,要是去满族朋友家做客,那可得懂点规矩。
一进门,就得大大方方的,可别畏畏缩缩像个小老鼠。
见到长辈,那得恭恭敬敬地请安,这就好比咱平时跟长辈打招呼,只不过满族的请安更有仪式感呢。
满族的婚礼也特别讲究。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新郎新娘穿着漂亮的传统服饰,那叫一个喜气洋洋。
在婚礼上,各种礼节一环扣一环,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
这时候,要是有人不懂规矩瞎捣乱,那可就闹笑话啦,对吧?还有啊,在满族的大家庭里,尊老爱幼那是必须的。
长辈说话,小辈得乖乖听着,可不能随便插嘴。
这就跟咱家里一样,得尊重长辈的意见呀。
再说说吃饭的时候,那也有不少门道呢。
不能乱翻菜,不能吧唧嘴,这些都是基本的礼貌。
就好像我们平时吃饭也得注意形象,不能太邋遢呀。
满族的礼仪还体现在社交场合呢。
和朋友见面,互相行个礼,那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
这可比光说几句客气话管用多了。
咱再想想,要是咱都能多了解一些满族的礼节礼仪,那不是能更好地和满族朋友相处吗?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那多好呀!这不就像不同颜色的画笔,一起画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吗?满族的礼节礼仪,是他们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所以啊,朋友们,别小看了这些礼节礼仪,它们可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呢!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满族礼节礼仪的魅力吧!。
藏族藏民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朝佛像、建房坚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吉利。
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
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
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
其实送接哈达都很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
长辈给晚辈送哈达可直接姑对方颈上。
平辈献哈达只需于手上。
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
有事求人则要到他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
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见面时礼节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具有传统的宗教色彩,即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行礼,并说”艾撒拉姆艾来库姆’(祝你平安),对方则以同样的动作回答说”外来依库姆艾撒拉姆”。
男性亲友相见时,互伸双手相握,说”撒拉姆”,然后摸须,后退一步。
如果遇到长辈或尊贵的客人时,则要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躬身向后退.以表对长者的尊敬。
另外一种是见面行握手礼,并说问候谮哑克西木斯孜”(您好)。
这种礼仪多用于知识分子和年青。
妇女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面相贴,同时说”萨拉姆”。
通常情况下,长辈、晚辈相遇时,晚辈要主动施礼,长辈则在小孩问候之后吻其额头或脸面。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的传统礼节
礼节(1)
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的民族,尤其对长辈都极其尊重。
过去,无论官宦家庭和平民百姓家庭,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
每曰晨起,先到长辈老人屋内清安和打千,晚上临睡也必须去长辈屋中问候並施卧安礼。
小辈到长辈家,虽然为客人,也只能坐在旁边,晚辈不可与长辈人同坐,而是垂手站立,若路遇长者,无论自己是骑马或乘轿,都要下马落轿恭候在侧並请安问候,待长者过后方可行走。
外出归家,必先到老人屋内禀告以求长辈欣慰。
晚上回家,也必须先到长辈屋内看望,方可回自正屋内休息。
过年时,无论男女晚辈,都要给长辈行磕头大礼,起身后还要请安礼。
满族中行大礼多集中在春节时期。
“礼节”(2)
姑娘(格格)外出回家后也要到家中长辈屋中行礼问安,日常也要“晨昏定省”。
旗人妇女曰常所用之礼均称请安。
请安的动作是:稍微低下头,手空拳,顺腿两侧自然下滑,双膝微曲。
格格给祖母、母亲、外祖或其它女性近亲长辈要行“顶胸礼”,即头顶胸部,以示亲昵。
平辈不分男女相见时用“抱肩礼”,相互抱肩。
近兄弟姐妹相见用“贴面礼”。
即抱肩后贴面。
朋友见面“擦肩礼”,即相互碰肩。
平辈近亲久未谋面,见面用“长跪礼”,相互长跪。
长期未见近亲长辈时,用“单跪报腰礼”,平辈对长兄也有用这种见面礼节。
“抱腰礼”只适用男性。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允许输入拉丁字符的拼音Manchu attention to etiquette. In the past, the elders usually see theline "play dry"ceremony, the man song right knee, right knee alongthe sagging; women, hands on knees squatting. Same generation relatives and friends meet, both men and women line Baoyaojunction gift. Man on the west, not just sit indoors and West kang debris piled up. The maintaboo is not the dog, dogs, do not eat dogmeat, not sticking products; taboo to wear dogfurhat or sleeve sticking guests. It is said that the main is because thedog Manchu ancestors in the long-term hunting and fishing play a helper role, people could not bear teat its flesh, with its skin, so the gradual formationof the customs.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满族礼仪满族的见面礼是怎样的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
过去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
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
”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
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
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
”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
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
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
此俗自后金时就兴,“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
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老头出远门回来,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太太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就行了。
满族“俗尚齿,不序贵贱”。
平日见到长辈,不分贫富尊卑,皆尊称“马法”(满语,意为爷爷)。
路途上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意为“好”),待长辈走过去后,少辈才可行动。
少辈到长辈家,“虽宾必隅坐”。
长者到少辈家,少者必打千请安。
妇女席炕做活见到长者进屋,则“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连续三下;如果是平辈不跪,则只抚眉端三下,表示敬意。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
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