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专题11第2节考点5探究题的3种考法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4.23 KB
- 文档页数:15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是2018年浙江高考中的重要科目,相关的试卷及参考答案有哪些?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一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煲汤(bāo) 恫吓(dòng) 脐带血(jì) 整齐划一(huà)B.古刹(chà) 衣钵(bō) 挑大梁(tiǎo) 言为心声(wèi)C.掣肘(chè) 卤味(lǔ) 处女座(chǔ) 寅吃卯粮(yín)D. 笃定(dǔ) 痤疮(cuó) 病恹恹(yāng) 血气方刚(xuè)【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燥,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电视剧播出前,剧组为聚人气而做密集宣传,虽无可厚非,也应把握尺度;低俗的噱头或许能暂时搏得关注,但终究不会提升电视剧本本身的价值。
C.史铁生、霍金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拔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D.影片《荒野猎人》中,“小李子”扮演的不再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潇洒绅士,而是蓬头垢面,茹毛饮血,与自然鏖战的拓荒英雄。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二、考点说明高考散文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
1. 考题形式:明探究、暗探究明探究指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暗探究指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
散文探究题大多采用“明探究”命题方式。
2. 探究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1)关于散文探究的考试说明的三条中,“创作背景”不好考,“创作意图”又与第一方面的“发掘意蕴”重复。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际上“个性化”不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这也与第一方面重复。
所以,三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
(2)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基本上属于“意蕴”,所以探究主要是基于文本意蕴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3.探究内容:(1)什么叫作品的意蕴?“意蕴”指内在的含义。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神,或者某种主旨。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有时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2)什么是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什么是民族心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考点5 文言断句错误!定考向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1.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
2.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挑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
错误!熟技巧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
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位置.3.抓标志,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
(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温馨提醒: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题如何做如果想在做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时“既快又准”,可以使用3步比对法,也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就是信息所在区间。
2.题干中出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确定信息所在区间,这个区间可能是在某一段内,也可能散见于不同段中。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间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如:____符合____(的意思。
根据上面的“示例”,完成下面的题目。
项不符合(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
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第二节 选择题的应对策略:题文比对,识破陷阱Ⅰ.识破命题人的10大设题陷阱——明确高考怎么考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十种类型:[选项设置][对应原文]陷阱一偷换概念选项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同。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2016·全国甲卷第1题B 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比对分析:原文的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
此选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偷换了概念。
[选项设置][对应原文]陷阱二篡改原文选项故意更换(或减少,或添加)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2015·全国Ⅱ卷第1题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比对分析:原文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不属于”,选项篡改了原文。
[选项设置][对应原文]陷阱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考点5 探究题的3种考法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标题意蕴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考法1__标题意蕴类探究题☞明常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定考向熟技巧标题作用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全国甲卷)阅读《战争》(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2“考法2”“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观点。
可以答合适,也可以答不合适;但要注意不能含糊其辞,观点暧昧。
考点4 语言类题的2种考法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考法1__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明常识小说的重要语句往往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句子:从内容上说,指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从主旨上说,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从结构上说,指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从表述上说,指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定考向☞熟技巧理解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考查类型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
【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
【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
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络绎不绝B.跃然纸上C.关于D.观照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1 情节的3种考法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考法1__情节梳理☞明常识小说的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情节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F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F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小说线索定考向熟技巧一、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小说的叙述顺序见“考法2情节手法”相关内容)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要注意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方式: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复仇。
考点5 探究题的3种考法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种题型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精神,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小说考查的探究题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标题意蕴类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考法1__标题意蕴类探究题☞明常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
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
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定考向熟技巧标题作用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6·全国甲卷)阅读《战争》(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2“考法2”“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观点。
可以答合适,也可以答不合适;但要注意不能含糊其辞,观点暧昧。
第二步:可以从表达角度、情节角度、主题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合适或不合适。
第三步: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考法2__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明常识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同时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
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定考向熟技巧“3从”“2联”“1掌握”——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3从”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
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要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
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就是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或者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情感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联”第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典型的环境描写,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掌握”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首先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然后分点证明,也即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
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
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
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
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
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
”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解题思维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
找到“微笑的意义”所处的位置,联系上文,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分析会明是对谁微笑的、因为什么微笑等。
第二步:第⑦段“微笑的意义”所在的句子前半部分说“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一;第⑦段倒数第二句“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二;第⑦段第二句“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里不再只有战争,而是变得更丰富了,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三;第⑥段末句“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会明的思想由“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转向不愿战争发生,这是会明微笑的原因之四。
第三步:整合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答。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考法3__艺术特点类探究题☞明常识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
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定考向熟技巧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3步走”第一步:通知识,打基础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结构方式:单线(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线索)、网状等;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比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