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棉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趋势-53页PPT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53
棉花杂交种生产是棉花利用杂种优势的前提和基础。
回顾14年的棉花杂交制种历程,棉花杂交种生产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
1 生产变化1.1 制种的劳动力资源由丰富变短缺 1998-2005年棉花杂交制种去雄授粉人员可谓充裕,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少,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在假期里踊跃投身于制种田,制种田很少因人员不足而报废。
最近几年,学生不再积极参与棉花制种;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少;加之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不愿再受夏日暴晒之苦,导致能从事、愿从事棉花杂交制种的人越来越少,制种过程因人力不足极易报废。
1.2 制种用工价格明显提高 1998-2003年豫东地区制种劳动力的日工资为8元左右,2004-2006年为10元左右,2008-2009年为12~18元,2010年为18~25元,2011年为25~35元。
最近两年不仅工价猛增,而且工人的其他要求也在提高,工价的提高成为制种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
1.3 制种基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提高和棉花制种成本的攀升、收益的下降,棉花杂交制种面积越来越少。
豫东某制种村,2004年制种面积35hm 2,2011年仅有10hm 2;全国三大杂交棉制种基地之一的鹿邑县,2004年前后20多个乡镇有棉花制种面积,其中几个乡镇是村村制种;如今全县仅有几个乡镇的个别村制种,制种面积大为减少。
1.4 公司—基地—制种户的合作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 2006年以前往往是基地早早找到公司央求合作,公司有选择基地的主动权;如今是公司到基地登门求得合作,基地有挑选公司的主动权。
从基地与制种户的合作关系看,过去是制种户主动找基地组织者求得制种计划,现在是基地组织者找制种户恳求合作。
关系逆转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667m 2亲本费由起初的200元到后来的100元,再到后来的50元,直至现在的免费;押金的收取,起初向基地收取200元,后来是100元,现在是免收;亲本发放及生产计划的落实,过去是3月份发放,不误播种就行,结果实际制种面积超过生产计划,而现在是春节前发放,播种结束亲本剩余,制种计划无法完成。
杂交棉推广应用的障碍及对策
1 障碍
棉花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能和抗逆性能而
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杂交棉在改良棉花品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杂交棉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仍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育种器材和知识技术的匮乏是杂交棉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缺乏尖端的育种技术和设备,杂交棉育种缺乏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种
植管理技术滞后,种子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阻碍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其次,市场结构和政策环境的不适应是也是影响。
市场结构尚未
形成,价格体系未形成,使得杂交棉产品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并制约
了杂交棉技术的推广应用。
而政策环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虽然政府有
支持杂交棉项目的政策,但并非以加快技术推广为重点,实践能力不
突出,导致项目实施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 对策
针对杂交棉推广应用的障碍,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首先,完善育种技术条件和市场结构,改进育种技术和种植技术,完善棉花种质资源基础,研发更多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高性状棉花杂
交种;完善育种市场体系,建立种子加工机构体系,推动棉花杂交技
术在各类市场场所得到更多应用。
其次,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优化政策制度,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不同需求,支持杂交棉的种植,促进其快速推广应用。
国家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应大力支持技术推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杂交棉种子等棉花杂交技术产品提供更多政策及财政支持,支持种民专业化经营;将科学技术、生产操作和营销等有效整合,改善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以上是关于杂交棉推广应用的障碍及对策的内容,只有做好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地支持杂交棉的推广应用,实现棉花的高产高效。
奎屯垦区杂交棉的研究及发展前景0引言随着棉花种子产业化工程的推进,为新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疆奎屯垦区恢复了棉花杂交种的培育,历经15年。
现将农七师农科所杂交棉育种、制种和生产示范进行阐述。
1奎屯垦区杂交棉的育种研究概况1.1常规陆海杂交棉育种1995年以前,农七师农科所主要进行陆海杂交棉的研究。
已获得一批早熟优质高产的中长绒常规陆海杂交棉组合。
如98~351/91255(陆海杂交)特征特性:生育期130 d,株型ⅠI型,叶片适中,吐絮畅,单铃重4.5 g,衣分38%;产量表现:经品比,较新陆早6号增产5%;纤维品质:2.5%跨长35.0 mm,比强度39.2 cn/tex,马克隆值4.0;高抗枯萎病。
1.2常规陆陆杂交棉育种1995~2006年,开展陆陆杂交组合选配,现在已获得一批配合力较好,比强度较高的常规陆陆杂交组合9个,其中代号为7~3、七杂四、七杂五、七杂九和7~10等5个常规陆陆杂交种已参加2007年自治区杂交棉早熟组区试。
七杂五是七师农科所培育常规杂交棉组合,2006年参加自治区杂交棉预备试验,产量排列第一。
该组合铃卵圆,喙尖明显,铃棉酚少;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偏大,茎秆粗壮,茸毛多;其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99.49 kg/667m2、179.56 kg/667m2和178.29 kg/667m2,比ck增产16.12%、32.98%和32.44%;生育期132 d,株高65.22 cm,第一果枝节位5.2,果枝数91个,单铃重6.04 g,籽指10.3 g,铃数85973个/667m2,霜前花率99.20%,衣分44.82%;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7 mm,比强度28.83 cn/tex,马克隆值4.18,伸长率6.36%,反射率78.02%,黄色深度7.36,整齐度指数84.38%,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1.3三系杂交棉育种2000~2007年,开展了三系配套研究,现已有20套优质丰产的不育系和2套恢复能力达到98以上的恢复系,2006年审定了陆海三系杂交棉品种新杂棉2号。
杂交棉早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近几年来,抗虫棉特别是杂交抗虫棉的选育和种植,使我国的棉花生产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杂交棉易早衰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棉花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如何预防早衰已成为广大农技工作者和棉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特分析棉花早衰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杂交棉早衰;原因;对策目前,棉花生产中早衰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棉花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就该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早衰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对策作简要分析和探讨。
1棉花早衰发生的主要原因1.1品种原因杂交抗虫棉品种发育早、长势旺、现蕾早,前中期结铃集中,由于生理负荷超重,如果后期管理环节上不科学,各器官功能自然衰退,其养分根本满足不了棉株生长的需求,易导致棉株早衰。
近年来,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大暴发,是制约单产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品种抗病性差,棉株发病对气候的反应十分敏感,6~9月只要气温低于28~30℃,加上高湿,混合病情就呈快速发生蔓延,其中7~8月发生普遍,危害最重,由于病株恢复慢,产量损失最大。
不少长达20~30a 不间断连作的老棉田,病情指数越来越高。
1.2播种过早不少棉农播种过早或者是在播期选择上没有与间套作物协调、移栽不及时造成苗龄过长,导致根系和棉株发育相对较弱,坐蕾铃早而集中,易引起后期营养供应不足,致使根系活力衰落和叶片功能减退,出现早衰现象。
1.3土壤耕层变浅由于生产中使用旋耕犁及其他原因,土壤耕层变浅,平均耕层只有15cm左右,根系下扎受阻,深层养分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影响了棉株正常生长发育。
1.4现行施肥比例不合理杂交棉增产潜力大,需肥量大,其中钾肥需求量尤为重要,而农民施肥不按土壤特性和棉花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结果是氮肥过多,磷肥少,不施钾肥和有机肥,这样易造成营养过旺,蕾铃大量脱落,病虫害发生严重,根系发育相对较弱,后期脱肥早衰。
1.5后期棉田缺乏管理,棉田内小气候变差由于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7~8月常高温多雨,9月以后降雨量偏少,棉苗根系发育较浅,后期遇干旱,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