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高中地理总复习选择题强化增分练专题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大题命题探源4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应用
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1)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
(2)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导致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选择题强化增分练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选择题强化增分练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选择题强化增分练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的全部内容。
练习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8·南京、盐城模拟)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状态),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解析: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东南信风强度增大,导致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海区上升补偿流增强,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海温持续异常偏低。
此时亚洲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南美洲气温相对较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两个大洲之间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答案:A2.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C.综合性 D.开放性解析:拉尼娜现象是盛行风的强度增大,导致洋流增强,进而导致气温变化和气候整体变化的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2018·湖南长沙模拟)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潮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植物。
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潮间带可以形成强固的草滩。
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泥沙淤积 B.形成沿海草滩C.增加植株密度 D.保护海岸滩地解析:由材料知,互花米草具有促淤造陆功能,对沿海滩地具有保护作用.答案:D4.引种后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并成为强势植被。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命题规律考点分布考点0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23·福建·高考)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A.坡向不同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D.季风风向不同2.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3.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C.吴淞江货运量大D.上海港泊位不足(2023·浙江·高考)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
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
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完成下面4-5小题。
4.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5.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运动的作用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C.上游水库的冲淤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2023·山西·高考)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
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
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
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7.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①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3·浙江·高考)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借助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运用整体性原理(1)(2019全国Ⅰ文综,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2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2分)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板块运动造成山脉隆起,使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了湖泊;山脉的隆起,使河流改道,流入里海的水量减少,导致里海湖泊面积缩小;西部隆起的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使里海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2.自然带或植被类型的判断a.根据地理位置判断(2)(2016.10浙江选考,2分)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题。
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C)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纬网图中自然带的判断。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信息以及图中“大兴安岭”的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为我国东北地区,甲地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C项正确。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典型植被,均与图示地区不相符,故A、B、D项错误。
b.根据气候资料判断(3)(2021改编,8分)下图为陕西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
第2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第3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增加,草本植物将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
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由于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
【答案】1.A 2.D 3.D4.(2016年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每年7~8月,在气象条件、海水运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大范围海雾盛行,其中部分区域发生海雾概率高达60%以上。
下图示意相关海域7~8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与发生海雾概率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范围海雾的有利气象条件为()A.偏南风,风速较低B.偏北风,风速较低C.偏南风,风速较高D.偏北风,风速较高2.图中甲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A.寒流流经该海区B.夏季大气降水偏多C.夜间海面辐射强D.下层海水上升混合3.与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相比,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还会观测到()A.表层盐度较低B.浮游生物较多C.表层密度较低D.海平面气压较低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典型范例。
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A.1997年自然带带幅宽度最大的是高山垫状植被带B.1997~2016年,所有自然带带幅宽度均略有增加C.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是高山草甸带D.相比于2004年,2016年自然带面积增长最大的是山地草原带5.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融水有所增加B.大风天气日数增多C.土壤有机质分解快D.植被覆盖大幅提高空气对流上升时水汽凝结能形成积云,其包括由液滴组成的水积云和由冰晶组成的冰积云,水汽凝结高度越高,出现冰积云的概率越大。
积云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直接反映下垫面的特征。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的三个气候分区,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个气候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①地形地势②海陆位置③大气环流④植被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气候区,其根本原因是高原气候区()A.海拔高,下垫面对大气加热作用强B.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C.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纬度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大8.与水积云相比,冰积云的发育指示着()A.地面辐射较弱B.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对流强度较大D.大气水汽含量较低第四纪冰期时,覆盖北温带的阔叶林大幅退缩,部分树种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留存,并在冰期结束后以此为中心扩散,但向南越过山脉扩散的较少。
基础强化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名师指导]————————————————————————————————————本专题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
本专题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题目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入手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重视、利用地图、牢固掌握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进而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有()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1.A 2.B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蚀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下图反映了某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据此回答3~4题。
3.该国最有可能是()A.中国B.日本C.埃及D.新西兰4.该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整体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3.B 4.C第3题,根据图中材料,该国的气候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
是个群岛国家,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河北保定模拟)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
据此回答1~2题: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地壳活动活跃B.风力作用加剧C.全球气候变暖D.流水侵蚀加剧2.下列现象与该问题有关的是( )A.中纬度海域台风活动减少B.欧洲西北部夏季温度偏低C.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频繁D.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不断增大解析:1.C 2.B 第1题,我国新疆地区的冰川移动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冰川消融,形成了冰裂缝和冰川移动面,在外力作用下,这个区域的冰川发生大规模移动,故选C项。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川融化,大量向南流的冷水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势力,导致暖流增温作用减弱,所以欧洲西北部夏季气温偏低。
(2017·安徽安庆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大陆海岸线纵深度变化,正值表示向海推进,负值表示向陆后退。
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2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海推进B.向陆后退C.保持不变D.进退各半4.导致中国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泥沙淤积B.海平面上升C.海洋资源开发D.风暴潮频繁解析:3.A 4.C 第3题,中国大陆海岸线空间位置变化经历了岸进与岸退基本平衡阶段、岸进明显阶段和岸进速度强烈增加3个阶段,变化以向海推进为主,向陆后退较小。
第4题,海岸线位置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是影响海岸线向陆后退的主导因素,如海水侵蚀、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均是使海岸线向陆后退,风暴潮等海洋灾害也会导致海岸线向陆后退;人为因素是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导因素,人类围海养殖、港口码头修建、围海造地等用海项目的使用,加速海岸线向海推进。
高考真题研究JW鲤择塑卜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全国文综m)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 1.A 2.D 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 对。
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
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
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
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
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
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
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8·南京、盐城模拟)2016年8月太平洋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温持续异常偏低的状态),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解析: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是东南信风强度增大,导致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海区上升补偿流增强,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海温持续异常偏低。
此时亚洲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南美洲气温相对较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两个大洲之间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答案:A
2.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开放性
解析:拉尼娜现象是盛行风的强度增大,导致洋流增强,进而导致气温变化和气候整体变化的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2018·湖南长沙模拟)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潮间带生长的耐盐、耐淹植物。
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潮间带可以形成强固的草滩。
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崇明东滩引种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泥沙淤积 B.形成沿海草滩
C.增加植株密度 D.保护海岸滩地
解析:由材料知,互花米草具有促淤造陆功能,对沿海滩地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D
4.引种后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并成为强势植被。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互花米草根系发达 B.东滩生长环境优越
C.东滩沙性土质肥沃 D.互花米草植株高大
解析:崇明东滩位于河流入海口,土壤肥沃,水盐条件适宜,使互米花草迅速繁殖,成为当地的强势植被。
答案:B
5.互花米草在东滩迅速扩张,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海滩潮间植被增加
B.东滩面积不断扩大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海浪侵蚀海滩减弱
解析:互花米草在潮滩湿地环境中超强的繁殖力,威胁着海滨湿地土著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C
(2018·吉林省吉林市文综调研)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
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6.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解析:材料中信息“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再结合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
答案:C
7.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路线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解析: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
答案:B
8.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解析:由于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此时是白天升温的时段,而森林和水域
升温慢,表现为下沉气流,不利于飞行,所以选择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或是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这些地方气流上升运动,有利于飞行。
答案:D
(2018·湖南株洲质检)读某岛国地理环境关系图,完成下面两题。
9.该国地形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 D.海浪侵蚀与堆积作用
解析:读图可知,该国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处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河流短小,水量丰沛、水流湍急,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答案:B
10.该国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亚热带范围北界纬度低于中国的
B.同种植物在各地开花日期大体相同
C.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D.一年四季降水量总是东岸大于西岸
解析:据图可判断该国为日本,其亚热带范围北界纬度高于中国的;受冬、夏季风风向不同的影响,降水量不总是东岸多、西岸少;纬度位置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同种植物开花日期不同。
答案:C
(2018·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解析:读图可知,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D
1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据图示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分析可知,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林。
答案:A
(2018·德州模拟)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3.甲植被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
解析:读图可知,甲植被分布地区年均温在15 ℃左右,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太阳辐射量较大,说明甲植被分布地区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地区,又因比甲植被分布区纬度更低的地区的代表性植被是荒漠,故图示陆地可能分布在大陆西岸,故甲植被最可能是常绿硬叶林。
答案:D
14.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土壤B.热量 C.光照D.水分
解析:据植被类型变化可知,图示区域分布在大陆西岸;又据图可知,各自然植被分布区之间的年均温差异大,故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热量。
答案:B
(2018·吉林长春文综质检)某人在夏威夷群岛中较大的岛屿——瓦胡岛上旅游,他发现甲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乙处是荒漠草原。
下图为瓦胡岛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四地风向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东南风 B.②——东北风
C.③——西北风 D.④——西南风
解析:结合经纬网知,该岛地处北半球信风带,盛行东北风。
答案:B
16.甲处森林景观和乙处荒漠草原景观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该岛屿处于热带草原与热带荒漠的过渡地区。
而甲、乙两处分别出现森林与荒漠草原的景观,是由于受地形影响,甲地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明显,降水丰富;乙地处在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体现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答案:D
(2018·合肥月考)下图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7.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解析:甲处于雪线附近,海拔较高,这里一般属于高寒荒漠自然带。
答案:C
18.该山地北坡属于( )
A.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背风坡
解析:从图示看,雪线南坡较低,说明其降水量大,海洋性强,属于迎风坡;七月气温等值线北坡较低,说明其位于阴坡。
答案:B
(2018·北京西城区模拟)某年10月28日一场秋雨过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海坨山(主峰海拔约2 241米)形成山下葱绿、山上雪白的“海坨戴雪”独特景观。
读海坨山垂直自然带谱图,回答下面两题。
19.海坨山( )
A.山顶的积雪夏季才会融化
B.同一高度南坡温度高于北坡的
C.森林分布高度仅由热量决定
D.人类活动影响仅限于山麓地区
解析:据题干资料可知,海坨山主峰海拔高度约为 2 241米,其与山麓地区的温差约13.5 ℃,当山麓地区温度在13.5 ℃以上时,山顶积雪就会融化,故不到夏季就会融化;此山的南坡属于阳坡,北坡为阴坡,同一高度南坡温度高于北坡的;山地森林分布高度受热量、水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非单由热量决定;人类活动影响不仅限于山麓地区,山麓以上地区也有人类活动。
答案:B
20.与海坨山相比,自然带类型最为丰富的是( )
A.太行山东侧的小五台山(海拔约2 882米)
B.长白山的白云峰(海拔约2 691米)
C.横断山脉最高峰贡嘎山(海拔约7 556米)
D.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约2 161米)
解析: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与山地所在的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山地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完整。
贡嘎山海拔最高,纬度较低,故其自然带类型最为丰富。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