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饲养管理系统技术(新颖)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2
蛋鸡养殖通风管理技术要点【摘要】蛋鸡养殖的通风管理技术对于保障鸡只健康生长、提高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文章围绕通风管理的重要性、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通风系统的运行维护、通风系统的优化调整以及通风管理的注意事项展开讨论。
在设计通风系统时,需要考虑鸡舍结构、风口设置、通风风量等因素,保证鸡舍内空气流通良好。
运行维护方面,定期清洁通风设备,检查通风系统工作状态。
对于通风系统的优化调整则需要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通风量和风速,确保鸡只舒适度。
文章总结了蛋鸡养殖通风管理技术的要点,并强调了保持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定期维护、注意通风系统的调整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鸡只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合理的通风管理,可以提高蛋鸡养殖的生产效益和品质。
【关键词】蛋鸡养殖、通风管理、通风系统、设计要点、运行维护、优化调整、注意事项、技术要点、总结1. 引言1.1 蛋鸡养殖概述蛋鸡养殖是指为了生产优质鸡蛋而饲养的一种鸡类养殖方式。
蛋鸡是农民养殖的一种主要家禽,其种类繁多,品种多样。
常见的蛋鸡主要包括白羽、红羽、福喜、金地等品种。
蛋鸡养殖业在我国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因其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深受农户的喜爱。
蛋鸡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通风排污等多个环节。
通风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蛋鸡的生长发育和饲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通风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鸡舍内空气质量,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保障生产效益。
蛋鸡养殖中通风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风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优化调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都是保证蛋鸡养殖效益和鸡群健康的关键。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蛋鸡养殖通风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对蛋鸡养殖通风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提升蛋鸡养殖行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畜禽养殖业的整体发展。
2. 正文2.1 通风管理的重要性通风管理是蛋鸡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路线蛋鸡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为满足人们对蛋类产品的需求,提高养殖效益,机械化技术在蛋鸡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技术路线的角度来探讨蛋鸡养殖的机械化。
一、鸡舍自动化鸡舍自动化是蛋鸡养殖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蛋鸡养殖中,饲养员需要手动进行饲料投放、饮水补给、环境调节等工作。
而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饲料的定时定量投放,饮水系统的自动补给,温度湿度的自动调节等功能,极大地减轻了饲养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自动化饲喂系统自动化饲喂系统是蛋鸡养殖机械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饲喂方式需要饲养员手动将饲料投放到鸡舍中,存在浪费和不均匀的问题。
而通过自动化饲喂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的饲料投放,根据鸡群的需求进行定时定量的喂养,避免了饲料的浪费和过度喂养,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是蛋鸡养殖机械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蛋鸡养殖中,需要饲养员手动调节鸡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参数,而这些参数对蛋鸡的生长和产蛋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引入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参数的自动调节,根据蛋鸡的需求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性能。
四、自动化蛋收集系统自动化蛋收集系统是蛋鸡养殖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蛋鸡养殖中,需要饲养员手动收集鸡蛋,存在时间和劳动成本高的问题。
而通过引入自动化蛋收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收集鸡蛋,减少了饲养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自动化蛋收集系统还可以对鸡蛋进行分类和包装,提高了蛋类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数据化管理系统数据化管理系统是蛋鸡养殖机械化的重要支撑。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对鸡舍的温度、湿度、饲料消耗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通过数据化管理系统,可以对鸡舍的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
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路线包括鸡舍自动化、自动化饲喂系统、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自动化蛋收集系统和数据化管理系统等方面。
蛋鸡养殖技术蛋鸡养殖技术蛋鸡是指专门用于产蛋的鸡种,是养殖业中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随着人们对营养均衡的需求增加,蛋鸡养殖行业发展迅速。
本文将详细介绍蛋鸡养殖技术,包括饲养管理、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
一、饲养管理1. 建立适宜的鸡舍:鸡舍应保持干燥通风、卫生无尘、温度适宜,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合理的鸡舍设计应包括鸡舍大小、合理布局、通风设备、合理排粪系统等。
2. 合理的饲料供应:根据蛋鸡生长发育的需求和蛋鸡饲养周期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饲料供应计划。
注意饲料的品质和卫生,确保蛋鸡获得充足的营养。
3. 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卫生无臭味,防止疾病的传播。
4. 规律的光照管理:适当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产蛋率有重要影响。
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二、饲料配制1. 根据鸡的生长阶段合理配置饲料:根据蛋鸡的不同生长阶段(起始期、生长期和产蛋期),科学配制合理的饲料,满足鸡的营养需求。
2. 合理增减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不同生长阶段的蛋鸡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也不同,应根据需要增减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以满足鸡的生长发育需求。
3. 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饲料配制过程中,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提高蛋鸡的免疫力和产蛋率。
三、疾病防控1.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常见的鸡病。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建立合理的排粪系统,及时清除鸡舍内的异物和粪便。
3. 注意饮水卫生:饮水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避免水源受到污染,防止细菌和病毒通过饮水传播。
4.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观察蛋鸡的行为和食欲,发现异常情况及早处理,避免疾病的扩散。
总结蛋鸡养殖技术的全面掌握对于提高产蛋率、保证鸡舍卫生和促进蛋鸡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饲养管理、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是蛋鸡养殖的三大关键技术。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一、选鸡场地的准备选址是影响饲养效果和养殖成本的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 地形地貌:选择平坦、排水良好、通风透气的地方。
2. 水源:要有清洁的水源,并且保证供水充足。
3. 交通便利:方便运输饲料和鸡蛋。
4. 环境污染:避免选址在污染源附近,如工厂、垃圾场等。
5. 周边环境:避免选址在居民区或商业区附近,以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
二、饲料管理1. 饲料种类选择: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求,选择适当的配合饲料或单一饲料。
2. 饲喂时间和量控制:每天定时定量喂食,避免过多或不足,影响蛋鸡健康和产蛋量。
3. 饮水管理:保证清洁卫生的供水系统,并及时更换水源。
同时添加适当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三、疾病防治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蛋鸡的身体状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的疫情,对蛋鸡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
3. 环境卫生:保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定期消毒,避免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四、饲养设备管理1. 温度控制:根据蛋鸡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控制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2. 通风管理:保证饲养环境通风透气,并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的积聚。
3. 光照管理: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的日照时间,合理安排灯光时间和强度,保证蛋鸡正常活动和产蛋量。
五、产蛋管理1. 鸡舍设计:合理设计鸡舍空间和布局,保证每只蛋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舒适性。
2. 鸡蛋收集:定期收集鸡蛋,避免蛋的破损和污染。
3. 鸡蛋保存:将鸡蛋存放在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变质。
综上所述,蛋鸡饲养管理技术需要从选址、饲料管理、疾病防治、饲养设备管理和产蛋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只有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蛋鸡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效。
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路线引言:养鸡是一种传统的养殖业,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养鸡业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是一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养鸡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的路线,包括鸡舍设备、自动化喂养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方面。
一、鸡舍设备传统的鸡舍主要依赖人工管理,而在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中,鸡舍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鸡舍设备包括温度控制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等。
温度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鸡的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温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风系统可以保证鸡舍内的空气流通,排除鸡舍内的异味和有害气体。
照明系统可以模拟自然光照,调节鸡的生理周期,提高产蛋率。
二、自动化喂养系统传统的鸡喂养方式是人工投喂,而在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中,自动化喂养系统被广泛应用。
自动化喂养系统包括饲料输送系统、饲料存储系统、自动喂食器等。
饲料输送系统可以将饲料从饲料库输送到饲料盘,确保饲料的及时供应。
饲料存储系统可以储存大量的饲料,减少人工投喂的频率。
自动喂食器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和饲料量自动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
三、智能化管理系统传统的养鸡业主要依靠人工管理,而在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中,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成为了一种趋势。
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环境监测系统、养殖数据管理系统、智能化报警系统等。
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鸡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等指标,提供科学依据供养鸡舍的管理。
养殖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记录和分析鸡的生长数据,为科学养殖提供决策依据。
智能化报警系统可以在鸡舍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警,减少损失。
四、养殖机械化技术路线的优势蛋鸡养殖机械化技术路线相比传统养殖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2. 提高养殖环境:鸡舍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可以提供更加舒适和稳定的养殖环境,促进鸡的生长和产蛋。
3. 降低劳动强度:机械化技术可以减轻人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Y a n g z h i j i s h u鸡蛋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的食材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蛋鸡养殖逐渐规模化,养殖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养殖期间养殖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的运用和养殖效益息息相关。
因此,下文分别从养殖技术、管理措施等运用两方面对于蛋鸡的科学养殖方法作出介绍。
一、蛋鸡养殖技术运用1、养殖场的建设选择地势平坦,向阳、略带坡度的场所建设养殖场,保证养殖场水源供给充足,排灌良好,最好选择沙土壤地区。
鸡舍建造时间隔3m需要预留1扇窗,保证通风、透光等。
使用沙子将鸡运动场所覆盖,控制养殖面积、运动场面积比为1:5~10,确保鸡活动空间充足。
如果使用笼养殖,还需配置相关用具,通常来讲,蛋鸡体重轻盈,可使用3层轻型笼。
鸡舍的长度在50~100m为宜,宽度7~12m为宜,鸡舍的通道可设定在1.5~2.0m之间,各个鸡笼和上方建筑屋顶距离超过1.5m。
2、不同阶段技术运用①育雏阶段育雏期的技术应用十分重要,此时期为蛋鸡在1~40龄期内,并且消化功能、鸡体调温等能力还未完善,对于环境刺激高度敏感,养殖技术的运用关系雏鸡成活率。
同时,此阶段鸡也容易发生传染病。
因此,需要从环境温度着手,3d龄期内,可保持育雏期温度处于35℃,之后每7d温度降低3℃,直到和室温等同。
还可设置红外线或者保温伞等取暖设施。
进入雏舍以前,可保持鸡生长温度在24℃,之后降到20℃。
使雏室当中通风良好,环境烦躁。
脱温环节,循序渐进,预留7d过渡期,禁止突然脱温,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
保持鸡舍内部光照强度适宜,湿度合理,防止湿度过大,导致微生物繁殖,鸡雏出现寄生虫以及球虫病等。
10d龄以内的雏鸡,对于湿度需求为60~70%,超过此龄期可将湿度降为50~ 60%。
在7d龄内的雏鸡,光照时间应超过20h,之后逐渐降至8h。
雏鸡转移到鸡舍时,可提供30℃温水,并在其中添加浓度0.1%维生素以及5%葡萄糖,可有效提高雏鸡抵抗力。
鸡群当中超过70%的雏鸡状态良好时,可投喂玉米粉、碎米或者小米等,经过3d可使用饲料投喂。
蛋鸡饲养管理技术一、蛋鸡饲养管理(一)育雏期饲养管理(0—6周龄)雏鸡在0—6周龄这段时间为育雏期。
其饲养管理总的要根据雏鸡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满足鸡的生理要求,严格防止各种疾病发生,提高成活率。
1、雏鸡的生理特点:(1)体温调节机能差。
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
其体温调节机能在两周龄后才逐渐趋于完善,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2)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
雏鸡1周龄体重约为出生重的2倍;6周龄时约为15倍;其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在营养上要充分满足其需要。
由于生长迅速,雏鸡的代谢很旺盛,单位体重耗氧量是成鸡的3倍。
在管理上必须满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雏鸡消化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进食量有限,消化酶分泌能力不太健全,消化能力差。
所以,配制雏鸡料时,必须选用质量好,易消化,营养水平高的全价饲料。
(4)抗病力差。
幼雏由于对外界的适应力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也弱,在饲养管理上稍有疏忽,即有可能患病。
在30日龄之雏鸡的免疫机能还未发育完善,虽经多次免疫,自身产生的抗体还难以抵抗强的病原微生物侵袭。
因此,必须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5)敏感性强。
雏鸡不仅对环境变化很敏感,而且由于生长迅速,对一些营养素的缺乏和一些药物以及霉菌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反映也很敏感。
所以,应注意环境控制和饲料的选择以及用药的慎重。
(6)群居性强、胆小。
雏鸡胆小,缺乏自卫能力,喜欢群居。
比较神经质,对外界的异常刺激非常敏感,易引起混乱炸群,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
所以需要环境安静以及避免新奇的颜色,防止鼠、雀、兽等动物的进入鸡舍。
同时,注意其饲养密度的适宜性。
(7)初期易脱水。
刚出壳的雏鸡体含水率在75%以上,如果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在呼吸过程中失去很多水分,造成脱水。
育雏初期干燥的环境也会使雏鸡因呼吸失水过多而增加饮水量,影响消化机能。
所以,在出生之后的存放、运输及育雏初期应注意湿度的问题,就可以提高育雏成活率。
2、管理要点(1)密度:1—3周龄20—30只/m2,4—6周龄10—15只/m2;,笼养为1—3周龄50—60只/m2,4—6周龄20—30只/m2,注意强弱分群饲养。
(2)温度:温度对于育雏开始的2—3周极为重要。
刚出壳的小鸡要求35℃,此后每5天降低1 ℃,在35—42日龄时,达到20——22 ℃。
注意观察,如发现鸡倦怠、气喘、虚脱表示温度过高;如果幼鸡挤作一团,吱吱鸣叫表示温度过低。
蛋鸡适宜温度见下(表1)表1:蛋鸡各阶段适宜温度(3)湿度:湿度过高,影响水分代谢,不利羽毛生长,易繁殖病菌和原虫等,尤其是球虫病。
湿度过低,不仅雏鸡易患感冒,而且由于水分散发量大,影响卵黄吸收,同时引起尘埃飞扬,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小鸡因脱水而死亡。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10日龄前60—70%;10日龄后55—60%。
湿度控制的原则是前期不能过低,后期应避免过高。
(4)饮水:饮水是育雏的关键,雏鸡出壳后,应尽早供给饮水,在炎热的天气,尽可能提供凉水;寒冷冬季应给予不低于20℃的温水。
在开始几天,水中可加入5%的糖,适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能有效的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5)饲喂:雏鸡在进入育雏舍后先饮水,隔3—4小时就可以开食。
饲喂次数在第一周龄每天6次,以后每周可减少1次,直到每天3次为止。
尽可能选用雏鸡开食料。
(6)通风:可调节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排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空气中尘埃,降低鸡的体表温度等。
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矛盾,应注意观察鸡群,以鸡群的表现及舍温度的高低,来决定通风的次数与时间长短。
(7)光照:原则上第1周光照强,2周以后避免强光照,照度以鸡能看到采食为宜。
光照时间,开始第1周每天22—24小时,从第2—8周龄10—12小时,第9—18周龄8—9小时。
(8)分群:适时疏散分群,使雏鸡健康生长,减少发病,提高成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分群时间应根据密度、舍温等情况而定。
一般是在4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分群,第二次应在8周龄时进行。
具体是将原饲养面积扩大1倍,根据强弱、大小分群。
(9)断喙与修喙:7—11日龄是第一次断喙的最佳时间;在8—10周进行修喙。
在断喙前一天和后一天饮水(或饲料)中可加入维生素K3,每公斤水(或料)中约加入5毫克。
(10)抗体监测与疫苗免疫:应根据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有条件的鸡场应该在免疫以后的适当时间进行抗体监测,以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免疫效果不理想,应采取补救措施。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7—20周龄)7周龄到产蛋前的鸡称为育成鸡。
育成期总目标是要培育出具备高产能力,有维持长久高产体力的青年母鸡群。
1、育成鸡培育目标:体重符合标准、均匀度好(85%以上);骨骼发育良好、骨骼繁育应和体重增长相一致;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产前确实作好各种免疫,保证鸡群安全度过产蛋期。
2、雏鸡向育成鸡的过渡:(1)逐步脱温,雏鸡在转入育成舍后应视天气情况给温,保证其温度应在15—22℃。
(2)逐渐换料,换料过渡期用5天左右时间,在育雏料中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育成料,直到全部换成育成料。
(3)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15/m2,笼养25只/m2。
3、生长控制: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以使其骨架充实,发育良好。
因此从8周龄开始,每周随机抽取10%的鸡只进行称重,用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较。
如体重低于标准,就应增加采食量和提高饲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的水平;如体重超过标准,可减少饲料喂量。
同时,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保证其均匀度。
4、光照:总的原则是育成期宜减不宜增、宜短不宜长。
以免开产期过早,影响蛋重和产蛋全期的产蛋量。
封闭式鸡舍最好控制在8小时,到20周龄,每周递增一小时,一直到15—17小时为止。
开放式鸡舍,在育成期不必补充光照5、及时淘汰畸形和发育不良鸡只。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20周龄—淘汰)育成鸡培育到18周龄以后,就要逐步转入产蛋期饲养管理,进入20周龄以后,就要完全按照产蛋期管理。
产蛋期管理的基本要,合理的生活环境(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成分);合理的饲料营养;精心的饲养管理;严格的疫病防治。
使鸡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各种性能,为此必须做到科学饲养,精心管理。
1、提供良好的产蛋环境开产是小母鸡一生中重大转折,产第一枚蛋是一种强刺激,应激相对大。
产蛋前期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成熟,体重仍在不断增长,产蛋率迅速上升,因此生理应激反应非常大。
由于应激,使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所以,应减少外界干扰,减轻应激。
2、满足鸡的营养需要。
从18周龄开始应给予高水平的产前料,在开产直到50%产蛋率时,粗蛋白应保证在15%;以后要根据不同产蛋率,选择使用蛋鸡料,保证其产蛋所需。
对产蛋高峰期如果在夏季,应配制高能、高氨基酸营养水平的饲料,同时应加入抗热应激的药物。
蛋鸡每天喂量3—4次,加量均匀。
同时要保证不间断供给清洁饮水。
3、光照管理。
产蛋鸡的光照应采用渐增法与恒定光照相结合的原则,光照强度为3—4瓦/m2,光照时间从20周龄开始,每周递增1小时,直至每天17小时。
光照时间与强度不得随意变更。
4、做好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
产蛋鸡的适宜温度为13—23℃,湿度为55—65%,通风应根据生产实际,尽可能保证空气新鲜和流通。
5、经常观察鸡群并做好生产记录。
健康与采食,产蛋量、存活、死亡和淘汰、饲料消耗量等都应该详细记录。
在产蛋期,应该注意经常观察鸡群,发现病鸡时应迅速进行诊断治疗。
(四)蛋鸡饲料营养水平鸡的生长、产蛋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从饲料中摄取。
鸡获得各类营养物质后,经过体的消化、代谢活动,转变成鸡的体蛋白、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糖元等,进而合成为人类需求的鸡产品。
1、蛋鸡的饲养标准蛋鸡的营养指标有:代谢能、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必须脂肪酸。
这里主要列出代谢能、粗蛋白质、钙、磷、食盐以及蛋氨酸、赖氨酸需要量(见表2)和我国蛋鸡配合饲料标准(表3)。
在蛋鸡配合饲料标准中,产蛋后备鸡包括雏鸡、青年鸡两个阶段。
表2:蛋鸡各阶段营养指标表3:蛋鸡配合饲料标准(GB/T5916—2004)3、选择使用蛋鸡饲料应注意问题(1)在饲养蛋鸡中,若选购商品饲料时,应注意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一定要按照不同生长发育和生产阶段选择,选购相对应饲料。
(2)育雏期最好使用颗粒全价饲料(破碎开口料)。
(3)育成期和产蛋期可选择使用浓缩饲料。
浓缩饲料应按生产厂家推荐配方加入玉米(粉碎)、麸皮充分混合均匀后使用。
(4)在选购使用饲料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所购饲料标签,看营养指标是否适合,是否加入药物等。
若所购饲料含有药物添加剂,一定要注意防病治病时所用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量。
(5)在玉米、麸皮选择使用上,一定要注意质量,切勿使用发霉变质。
二、鸡病综合防治(一)近年鸡病发生的特点1、鸡病的种类逐渐增多新的鸡病几乎每1—2年出现一个。
从1985年开始,先后爆发了马立克、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法氏囊炎、腺胃型传支等,在地区2003年还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原的毒力明显增强,如马立克氏、传染性法氏囊炎及新城疫病的毒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野毒的毒性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近10多年里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就出现了3—4个新的血清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病也出现许多亚型。
因此,鸡病变的愈加复杂,防治愈来愈困难。
2、细菌性疾病的危害逐渐加大鸡白痢、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发生不断,特别是鸡大肠杆菌病是小鸡早期死亡、育成鸡和产蛋鸡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在一些鸡场由于鸡大肠杆菌病或与此病相关所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数的50%以上。
大肠杆菌病对产蛋鸡不仅造成死亡,还可使鸡发生肠炎、输卵管炎及腹膜炎,产蛋急剧下降。
3、中毒性疾病和营养代谢病日益增多近年来,有的使用了没有脱氟的磷酸氢钙或含氟量高的骨粉引起的氟中毒。
当中毒时精神食欲降低,拉稀,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产蛋鸡产蛋下降。
有的使用喹乙醇造成中毒,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冠发黑,流涎和腹泻,严重者痉挛倒地而死,产蛋鸡产蛋下降,种蛋孵化率下降。
有的饲喂了发霉饲料,引起的霉菌中毒,特别是小鸡十分敏感,表现为肺炎症状,成年鸡表现为产蛋率下降(10—20%)。
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小鸡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冠苍白,黄疸,粪便稀薄带血,生长迟缓并有神经症状,母鸡产蛋明显减少,病死率高达49%以上。
在营养代谢病方面,主要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症、脂肪肝综合症、痛风和笼养蛋鸡疲劳症的发生多见。
(二)疾病防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布局不合理,不能做到全进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