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与环境美(精)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8章技术美一、名词解释技术美(功能美)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
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
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
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
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
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
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
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
设计的概念(design):从字面上说,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
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CI设计: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即CI设计,又称企业识别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
有三个主要的层面: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意匠:意图与匠心,只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
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
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广告:广告是一种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
陶: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瓷: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唐三彩:指产生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于西安洛阳地区的低温多彩釉陶冥器。
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釉下彩:纹饰是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下,所以称之为釉下彩。
青花是釉下彩中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文饰成蓝色。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江南一带,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
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简称民间工艺、民艺,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
它大致包含三大类内容:一是诸如民间年画、剪纸等具有突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二是家具、交通工具、服饰等偏重实用的器物;三是如神像、供品、祭祀器具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物体。
《设计美学》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课后题:第四章审美范畴论简答题:一、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二、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三、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四、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五、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课后题参考答案:一、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
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
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
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
二、答:(1)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2)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3)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4)其四,美在和谐;(5)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美学与美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6分)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对照、形式创造。
3、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
4、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
5、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直接相联系的。
6、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艺术。
7、教学活动在教学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连续性、迁移性。
8、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艺术的最基础、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二、选择题(14分)1、美学主要是一门()A 人文学科B自然学科C社会学科D实验学科2、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宗炳提出了()。
A“畅神”说B“虚静”说C“移情”说D“感物”说3、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方面。
A人的启蒙和解放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以情感人,以理服人4、形体构成中作为造型美的基础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基本符号是()。
A点B线C面D体5、提出“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奥尔夫是哪国人()A德国B美国C英国D奥地利6、教师自我美育的途径包括()A思想修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B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C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D文化素养/生活积累/理论修养/美育活动的总结和提高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B戏曲C电影D电视三、判断题(15分)1、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2、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3、3、音乐和舞蹈是抒情性最强的艺术。
4、大众文化受商业机制的制约,不具有美育的效能。
5、教师的形象示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四、名词解释(20分)1、美的无功利性2、社会美3、技术美4、表演艺术5、教学艺术五、简答题(20分)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技术美学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综述
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
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
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1、技术美学的产生及拓展
技术美学(aesthetics of technology)是研究美的技术表现,以及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恰当结合的科学,是应用美学的分支,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技术美学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产生发展,可以追溯到首先在英国展开的工业化进程,以及随后在欧洲各地掀起的新艺术运动。
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志制造联盟和包豪斯全面发展的以几何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为核心的工业美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技术美为核心的新兴科学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问题。
它把美学运用于设计、商品交换领域,一方面要求充分运用先进科技作为设计的物质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将积淀在头脑中的审美意识、艺术规律和艺术形式调动出来去创造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美学已逐渐从工业界漫入各行各业,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还包括对建筑、室内、景观、服饰、广告、招贴、包装等设计行业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开辟了技术表现的新领域。
2、技术美学与当代景观的审美转型。
技术美与环境美
一、关于技术美学
什么是技术美?技术美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指通过工业技术在劳动产品中体现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技术美学是以美学原理为指导,研究技术领域的美和美感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和统一,是美学的一个实用性分支学科。
最初,一些国家提出了“工业美学”、“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概念,本世纪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首先提出了“技术美学”这一概念,以后开始广泛流行。
我国对技术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国际上,技术美学已得到了普遍重视和推广,而且,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技术美学也在迅速发展。
本世纪初,德国第一个成立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该组织集中了许多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家,专门研究从艺术上改进工业产品的设计问题。
十月革命后,1919年,苏联成立了“艺术工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工业品设计中的艺术问题。
1920年,列宁亲自签署命令,批准在首都莫斯科建立“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校”,专门培养高级熟练的工艺技师,但是,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这一计划被中断。
美国从30-40年代开始注意技术美学,1950年正式成立技术美学组织,并在全国43所学校开设技术美学课程,还建立了“迪扎克”--即工业艺术设计之家。
日本在50年代初成立了“工业艺
术科学研究会”,在东京和大坂成立了“迪扎因”,还出版了《工业艺术设计》杂志。
由于日本特别注意技术美的设计和应用,使得日本汽车在物美价廉方面超过美国,并迅速打入和占领美国市场。
日本“松下”公司提出:要大干,必须艺术设计第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苏联长期中断和忽视技术美的研究与应用,使得苏联工业产品大多“傻大黑粗”,产品声誉下降,在国际上逐渐丧失竞争力。
进入60年代后,苏联才恢复了对技术美的研究和应用。
从1957年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以来,已召开了14次国际会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8个国家在440多所学校开设了技术美学课程。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技术美学是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一门新兴应用性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材料学、工艺学、价值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消费心理学、产品造型和美学,它主要研究技术生产领域和社会消费领域中产品质量和审美要求的关系和规律问题,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将生产与消费、物质和精神、实用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起来。
概况起来讲,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从全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着重研究产品的全面质量问题。
所谓全面质量,一方面包括产品的内在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包括产品的外在审美价值。
现代技术美学就是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在使用美一件工业产品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2.从产品的设计入手,着重研究产品的艺术美问题。
现代工业生
产,都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始的,大到一座建筑物、一艘航空母舰,小到一只手表、一个发卡,在设计时都要考虑产品的美观问题,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
这就是设计中的艺术美问题。
设计师把美的艺术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的过程,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
3.从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出发,研究如何使生产工具、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劳动对象与劳动者实现优化结合的问题。
二、关于环境美
环境美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宏观环境美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美,具体环境美是指人们生活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的美。
环境美体现个人、家庭、工作集体、和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人们的精神面貌。
环境美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
环境美的内涵是指环境有益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优美、舒适、清新等特征,指环境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特质。
环境美的一般要求是“卫生、整洁、绿化”。
卫生,就是指个人、家庭、单位、学校、工作场地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整洁,是指物料用品摆放规整有序,不杂乱无章,不随便堆放;街道、建筑规划合理,整洁美观。
绿化是指在生活环境内有计划地种植花草树木,消灭白地,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