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板书总结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精原复制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单体分开精变形精细胞精母分离(自由组合)精母细胞子染色体 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强调: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第2课时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讲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并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提问:请同学们将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答: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指示课本中减数分裂图解相应处,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判断分裂图象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课稿(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节遗传因子的发现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展开,阐述两大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也介绍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
后面章节《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等是在遗传的两大规律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入探索和研究,揭示了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和分子学基础本节主要讲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教材介绍了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接着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接下来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并补充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教材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孟德尔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计划用时3课时,此次说课为第1课时,包括“孟德尔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两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及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知道了杂交,测交,纯合子等相关概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深的探究认识,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两对相对性状与一对相对性状的联系与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高中二年级生物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阐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包括实验的具体过程与结果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方法以及大胆的创新思维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孟德尔杂交实验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五、教学策略教法: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专题1。
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讲)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提出问题)【知识点讲解】P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5粒:108粒: 101粒:32粒9 : 3 : 3 : 1【实验结论】F2共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F2基因型:1/16 YYRR 1/16 yyRR 1/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2/16 yRr 2/16 Yyrr 2/16 YYRr4/16 YyRrF2表现型: 9/16黄色圆粒 3/16绿色圆粒 3/16黄色皱粒 1/16 绿色皱粒【实验分析】对每对性状单独分析粒色:黄色315+101=416 绿色 108 +32=140黄色:绿色 = 416 :140,接近于3:1粒形:圆粒315+108=423皱粒 101 +32=133圆粒:皱粒= 423 :133,接近于3:1。
【特别提醒】①F2重组类型是相对于亲本(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而言,为黄色皱粒(3/16)和绿色圆粒(3/16)。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知识点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1)过程: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表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9 : 3 : 3 :1(2)结果及分析:①两纯合亲本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依次是黄色、圆粒。
②F1自交产生的F2中,不仅出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同时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组合—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③F2中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3:1。
说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子叶的颜色,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不同形状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知识点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孟德尔的解释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这样纯种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1)配子的产生①假说: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②F1产生的配子雄配子种类及比例:YR∶Yr∶yR∶yr=1∶1∶1∶1,雌配子种类及比例:YR∶Yr∶yR∶yr=1∶1∶1∶1。
(2)配子的结合①假说: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F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产生的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有4种。
2.F2遗传因子组成及性状表现分析(1)性状表现F1配子YrF2yRyr①双显性性状Y_R_占9/16,包括4YyRr、2YyRR、2YYRr、1YYRR;②单显性性状Y_rr占3/16,包括2Yyrr、1YYrr;yyR_占3/16,包括2yyRr、1yyRR;③双隐性性状yyrr占1/16;④亲本类型Y_R_+yyrr占10/16;⑤重组类型Y_rr+yyR_占6/16。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1.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
教版必修2
(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过程
2、理解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重难点)
【复习回顾】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互称为________P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1 ___豌豆(此性状为______性状)性状 ____豌豆
_____豌豆F2 此现象为_________ 比例 ____ :
12、分离定律实质: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_______________发生分离,分离后的___________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_中,随__________遗传给后代
【学习过程】
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阅读教材P9-10,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
2、F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孟德尔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
即:粒形––圆粒:皱粒接近粒色––黄色:绿色接近
5、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与3:1能否建立数学联系?如何表示?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
1、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不同的遗传因子可以。
2、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_____种,种类及比例:。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这样的F2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种,分别为。
性状表现为_____种,它们分别是,数量比是。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PF1配子黄色圆粒F1配子YRYryRyrYRyRYryrF2根据解释,完善下列分析图解根据图示分析F2中:
纯合子单杂合子双杂合子黄色圆粒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Y R : 、黄色皱粒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Y rr : 绿色圆粒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yyR : 绿色皱粒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yyrr :
【针对练习】
1、亲代YYRR yyrr得F1,F1自交得F2,请选择回答:
①F2中亲本类型的比例() F2中新的重组类型的比例()②F2中纯合子的比例() F2中重组类型的纯合子的比例()③F2中双显形性状的比例() F2中YyRr的比例()
④F2中Yyrr的比例()
2、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2中出现的性状重组类型的个体占总数的()。
A、3/8
B、3/8或5/8
C、5/8
D、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