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摘要】放开幼儿的双手,给孩子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宝宝培养成为阳光、自信、博学、善思、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一、转变观念,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机会;二、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精心设计活动;三、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动激发起来,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对孩子来说,双手越灵活,大脑得到刺激和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多。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要真正让每位幼儿有双灵巧的双手,需要家长与教师积极沟通,共同努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1.转变观念,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机会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表现在观念上,他们没有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学习不是学习,拿起书本才是学习;又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就会。并且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上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机会,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

父母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列为重要的教子课题。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动手,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完成。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吃饭、穿衣服、发餐具、整理玩具、文具、叠衣服、穿鞋子等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有难度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事业。

2.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精心设计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场所。因此,在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动手环境,让孩子动起来,做起来,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1 在区域活动中创设环境。我园开展区域活动以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

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

2.2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小班幼儿进行串珠子、搭积木等游戏;中班幼儿进行拼图、玩水、玩沙等游戏;大班幼儿进行组合建构、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玩中学、在玩中动。幼儿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不但获得了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还懂得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2.3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美术课上的撕纸、剪纸、泥塑、绘画、粘贴、编织、手工;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技能;音乐课上的小律动;英语课上的变字母等都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舞台。

3.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儿园亲子活动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的意图、计划、方案让家长了解,双向了解孩子在园与家庭的情况,并让家长配合起来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电访等方式,了解家园每天、每周、每月的情况,双方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力求做到步调一致。

总之,只有放开幼儿的双手,给孩子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把我

们的宝宝培养成为阳光、自信、博学、善思、创新的高素质人才。